|
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11-11-9 00:21 编辑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在福建的时候,我就听说过“流民涯”这个词,但说者也不知其意思。直到前几天又听见父亲提起这个词汇,更加好奇,但父亲无法解释什么是“流民涯”。
何为流民涯?
终于在一篇文章中看到“流民涯”,知道了其大概来源,主要是防城港客家人(自称“涯人”)对于清朝来自惠州-东莞-惠阳客家话和客家人的称呼。惠州-东莞-惠阳客家人有迁徙至越南北部的,因为与迁徙自防城港的越南北部客家人说的客家话有点不一样,作为区分,根据这个群体的特点,用了“流民”这个词。“流民”者,流徙之民,太平天国起义失败,清政府流放迁徙了一部分客家人到今桂南地区(原属广东省),后来这部分人有的迁徙至今越南北部地区(当时有一小部分还是清朝领土),其与博白县客家人自称的“新民”意思接近,但“流”与“新”的含义仍然有所不同,“新民”未必是流徙之民,而流徙之民自然是“新民”,“新民”是相对土著(本地人)而言,“流民”为居无定所,但也是暂时的。
我家说的客家话不属于“流民涯”,祖先从福建迁徙至博白再迁徙至防城港(估计在广西四百年),几乎与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同时,祖先迁居越南北部,耕田为生,到我出生时,家族在越历时近百年。周围几个华侨村都不属于“流民涯”,姓氏有赖、徐等。
如果语音几乎相同,则“流民涯”这个词不会延续太长时间。“流民涯”与我家说的防城港客家话有明显差异,我说的这种客家话是当时越南北部华侨中常见的客家话口音,“两涯”存在差异,怪不得百年来“流民”这个词仍然存在,此为原因。
根据吴靜宜著《越南华人迁移史与客家话的使用----以胡志明市为例》,越南北部,来自东莞-惠州的“流民涯”语音特点列举如下(汉语拼音):
我们住在哪里 nga di cu cai nai tiang
目睡(打瞌睡) mok soi
睡觉 soi mok
你去哪里 ni hi nai tiang
煲饭 bau fan
其实,在我看来,不管什么“流民涯”还是什么“涯(话)”,都差不多。
我家说的客家话口音如下:
我们住在哪里 ngai di cu coi no tiang(或a no)
半眼睡(打瞌睡) ban ngan soi
睡觉 soi gau
你去哪里 ni hi no tiang(或a no)
煲饭 bo fan
根据吴靜宜著《越南华人迁移史与客家话的使用----以胡志明市为例》,我说的客家话在越南称为“五峒涯[ngai]”,“五峒”这个称呼我早就听说,但不知具体所指何地,只知道是今防城港市防城区,也即我的祖籍。
“五峒涯”的“五峒”指历史政区,即今防城区的那良镇、那梭镇、峒中镇、扶隆镇、大菉镇这五“峒”(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多“峒”名,范围与今天的乡镇估计差不多),又或者是那良镇、那梭镇、峒中镇、防城镇、滩散为五“峒”。我觉得应该是前面的五个。但不管怎样,政区会变的,今天的滩散不是镇只是行政村。今天的那良镇是防城客家第一大镇,大菉镇是我祖籍(据说)。
“五峒涯”在广西-越南边境地区居住时间长,“流民涯”为后来者,语言同属“涯[ngai]话”(客家话),但语音明显有差异,用词也有所不同,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