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习俗——拜契娘 结契是一种人际关系,又称上契、认干亲、结干亲、拜干亲,“谊”是指情谊,“契”是指契约,是指两个或以上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结为一种拟亲属的关系,又称为谊亲、契亲、干亲,或俗称干字辈。彼此之间以亲情维系,可以是长辈和幼辈,也可以是同辈。通常友上加亲,亦友亦亲,关系比一般的远亲和一般的朋友更密切。 广东(包括香港、澳门)称为上契,亲父母和谊父母的关系称为“契亲家”。 拜契有一定的仪式,即经双方同意后,择好吉日,父母为孩子准备香烛及猪头一个,以及一些礼物。为孩子穿戴整齐后带同孩子前往契爷(谊父)、契妈(谊母)家中,吉时一到就点香烛,向神明祷告,请未来的契爷、契妈上座,由孩子向契爷、契妈行跪叩礼、奉茶。婴儿则由母亲抱着向契爷、契妈鞠躬。然后契爷、契妈会给契仔(谊子)或契女(谊女)利市(红包),用新碗筷、新汤匙请契仔或契女吃饭,象征对契子女有养育的责任。有些契父母会送金碗筷、金汤匙给契子女,以示隆重。逢年过节契子女需前往拜望送礼,契父母死后亦要守孝。由双方父母持认契贴式,契子一方生父母择日携带孩子,备办酒肉、猪脚、水面、礼饼等物上门认拜。拜认之日,当契父或契母的应给契子女制一套衣服(也有送一个碗一双筷者),或另赐一个名号,并宴请亲朋。自此互为认亲。以后每逢契父母做寿,契子女应前往祝贺,契子女婚嫁生育,契父母也要备礼祝贺。给神主认花仔的通常认“花公妈”、“慈悲娘娘”、“南海观世音”。由孩子的双亲带他去膜拜,备清香钱纸到神前焚化,以后每逢初一、十五要前往膜拜,求神保佑。 潮汕民间拜契与结拜,通常合称为结契,认义父义母,即契爹契娘、干爹干娘,认人为义父母者对义父母的子女也以义兄弟姐妹相称。是友谊性的认同,有别于收养、过继的具有财产继承权和赡养义务的法律效应。 认干亲是南方城乡的习俗,普及程度高,大多数百姓都有干爹、干妈。“干爹、干妈”,在南方也称“契父、契母”。 一般来说,拜亲理应具备几点:首先双方父母是熟人朋友,有加深关系和结盟需要;其次,从迷信说,孩子拜一个合生辰八字的干妈也好养活。福建沿海一带拜干亲习俗,是家庭结盟诉求和神秘主义信仰的结合物。建国后福建民间拜干亲习俗已经很松散,并不需要特别的仪式(不像江湖帮会歃血为盟),只需要简简单单的一捆猪脚和几束细面。 拜契者有多种原因,大多为迷信自己或其子女的八字命格有克子女、克父母,害怕绝后,于是找上周围多子者为干爹、干妈,或拜古人如“关爷”、“李广”为契爹、契爷,或认神主为爹娘,俗称为“花仔”,或拜“命大者”、“时日硬者”为义父母,寻求化难呈祥,保佑孩子长大成人。次外,尚有为巴结权贵富人,或为报人之恩,拜人为师等拜契者。
台湾認乾媽的過程:選一吉日,將自家的水和米帶一些到乾兒子家,記得在煮東西給乾兒子吃的時候要放進去。乾兒子家要準備一套衣服(要有上、下件的)給乾媽。其他要不要請客,要不要見面禮隨意。 日本也有认干亲的习俗,而且要通过一定的仪式,但日语中的“义父母”或“义兄弟姊妹”不但指结谊的亲属,还包括所有非血亲的关系,如继父、岳父、妻舅等继亲和姻亲。 除以上的習俗外,乾媽的人選也有選擇的標準。有人說, 認了乾兒子,就會佔掉自己的一個子女數,所以要認乾媽,最好找那種已有小孩, 且確定不會再生的。另外也要找好命的,最好是有子女的。要給乾兒子買衣服的(從頭到腳),用紅包代替也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