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370|回复: 11

[推荐] 求客家地区民间风水信仰的表现及特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1 13: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求客家地区民间风水信仰的表现及特征?风水信仰渐以成为客家地区的一种民俗文化事象,成为一种集体舞意思,那么,在现在的客家地区,风水信仰具体体现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呢?其具体体现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1 16: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 ... yes&kw=%B7%E7%CB%AE

社区的风水帖子

----------------------
(1)阴阳宅都要讲究。
(2)人生成败,都推到风水上,有迁坟,迁房等举措。日常百姓都信奉。
(3)有为了风水专门的活动,比如种树,竹子,改溪流,填土
(4)有各种风水故事
(5)有风水引起的冲突
(6)风水师傅的地位
(7)与风水相关的日课也很发达
(8)一些谚语等流行。“风水末”在我家乡骂那些没出息的弟子。
(9)就连教育机关、政府部门都要请风水师傅的指导。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1 19: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yanxiuhong 的帖子
请问有具体点的吗?期待您的详细叙述,谢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1 22:3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广东五华县华城镇湖田村张氏洪恩公支系与神明崇拜
发表日期:2010年6月22日    作者:张泉清      
    湖田的政域名称,1949年以前叫湖田村;1949年以后曾名湖田乡、湖田大队;现名湖田管理区。名称先后有变,但区域没变。本文所述张氏宗族与神明崇拜,系指1949年以前的状况。提供资料者,皆为世居湖田的60岁以上的张姓老人,其中有张阿丙、张文华、张运兴、张周善、张锡珥、张运泉、张展环、张振英、张耀忠、张初善、张汉中等10多位老先生,最高年龄者为85岁。湖田是笔者故乡,生于斯,长于斯,时年古稀,对家乡事自然有亲闻亲见者。因此,本文是笔者见闻加访谈的综合产物。
为写作方便,本文分14个方面作叙述。(湖田村落及神坛分布示意图)
一、地理位置与基本状况
湖田地处广东省五华县(古长乐县)华城镇(古长乐镇)之南,与市镇仅一河(歧岭河)相隔,可说是华城镇南陲郊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四邻:北联华城市镇;南联高华管理区;西联满堂管理区;东联西林管理区;东南与黄埔管理区隔河(潭下河)相望;西北与葵富管理区相连。发源于大田的潭下河流经湖田后即与歧岭河汇合,改称五华河。湖田地形如横置的弯弓。四面群山环抱,西边的“高中首”山峰最高,是“弓”的中点。左边向东北伸延,微微弯曲与罗洞、樟岭、黄塘岭联成“弓”的左把;右边向东南伸延,微微弯曲与虎形山、眠牛山相联形成“弓”的左把;对面邦弓岭、凤岭连成一线构成“弓”的“弦”,从而使湖田整个地形构成酷似横置的“弯弓”。
不过,1949年前后,湖田地形外貌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1949年以前,湖田村中心筑一由东向西的横堤,把整个湖田划为南北各半的上下村。而潭下河流经湖田,又把湖田分割成河东河西两片。因此当时的地面外貌,看上去颇有零散、分离的感觉。1949年以后,由于大兴水利,原分割上下村的横堤削除了,潭下河已改道东移靠凤岭一边。因此,现在的湖田是上下村相连,河东河西合并的一望平川,看上去好像比以前宽阔了许多。其实,这只是“视觉效应”,地域并无实质性的拓大。
据湖田管理区现任党支部书记张信兴先生以及村主任赖秀华女士提供的资料,1996年湖田耕地面积2,962亩,其中水田2,131亩,旱地831亩。1996年在册人口1,163户5,248人,其中男2,611人,女2,635人;总劳力1,983个,其中半劳力151个。湖田现住居民有张、曾、刘、黄、罗、李、吴、古、邹、赖、杨、周、曹共13姓,分30个居民点居住,其中张姓居民点19个,居民占总人口的70%以上。
二、湖田名称由来
湖田名称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湖田原为胡、田两姓居住地,本名胡田。后其他姓特别是张姓迁入后,胡、田两姓便逐渐衰落,乃至最后不得不他迁,所以现在湖田既无胡姓亦无田姓。不少老先生说,下村的杨梅墩和上村的白棉(以上均地名)一带,即为原胡、田两姓居住地。可见,此说很可能有一定历史根据,才一直口头流传下来。另一说法,湖田本为潭下河下游地段,湖泊、沙丘特多,田地多为湖泊、河流冲刷淤积而成,故而得名。1949年之前,上村有大小湖池几十个;下村则?1/3?面积皆为连片的透湖(湖名)水面面积。由此可知,湖田名称与当地地理状况密切相关。不过,现在的湖田人,多持上两说的合并论,即湖田原为胡、田两姓居住地,本名胡田,加上此地湖池、河流冲刷淤积而成的田地特多,所以便在原来的“胡田”的“胡”字旁加上“三点水”变成了“湖田”。
三、湖田张姓祖源
占湖田村民比例最大的张姓人,皆为五华张姓开基始祖张洪恩的后裔。《五华张氏源流溯考》记载,张洪恩,字启仪,又字仕政,号松轩。元末甲辰(1364)出生于福建武平岩前盈塘里,是奉训大夫张才禄的幼子。元末,地方扰乱,洪恩无法刻意窗下,遂以商贩为生。明洪武初年,弱冠,只身来长乐经营小生意,为大田富民徐福兴看中,以三女徐三娘赘以配焉,落家大田客村,生九子:宗荣、宗贵、宗全、宗恒、宗文、宗富、宗玉、宗宁、宗武。其中二子宗贵,六子宗富移居湖田,即为湖田张姓的两个二世祖。现湖田张姓人,习惯称排行第二的宗贵的后裔为“二房人”,而称排行第六的宗富的后裔为“六房人”。
宗贵、宗富兄弟俩同时移居湖田的原因,湖田张姓老者众说一词,即:宗贵、宗富兄弟出生地大田,本为长乐边陲地,盛产木材。〖ZW(〗〖FJF〗大田离湖田约50公里,大田与紫金、河源毗邻,湖田与兴宁毗邻。〖ZW)〗而潭下河发源于大田。古长乐县城当时的一切建筑木材,均依靠大田供应,再通过潭下河水运至华城。宗贵兄弟俩最初就是放运木排来到华城的。由于湖田是潭下河下游出口,宗贵兄弟放运的木排经常在湖田一个沙丘边停泊,并在这个沙丘上搭寮,招揽木材生意,久而久之,这个沙丘就被习惯地称为“沙上”(意为沙丘堆上),并为宗贵兄弟的最初落脚点。后来,宗贵兄弟觉得湖田这块地方不错,既山清水秀,又靠近县城,还是原籍大田销售木材不可缺少的一块基地,所以决定移居湖田。起初,他俩选择了一个叫“排上”的一座山下建屋。这座山有左右两片斜坡,恰似蝴蝶的双翼。哥哥占山向之左建一座屋,弟弟占山向之右建一座屋,两屋并排而立,倚于山之两片斜坡,屋山相配,因此这里遂被命名为“双飞蝴蝶”。据风水先生说,“双飞蝴蝶”不仅名称好,而且确是风水宝地,所以庇荫了宗贵兄弟并肩旺发,乃至张姓很快成为湖田特大旺族,可谓“财丁兴旺,独占鳌头”。现在,所有湖田张姓人都一致承认“双飞蝴蝶”是自己的最老祖屋。至今,“双飞蝴蝶”地名尤存,唯真正的张姓老祖屋则早已拆除,其旧貌已不复为今人所知。
宗贵兄弟移居湖田的时间,可以根据其父亲张洪恩于明洪武初年开基大田为准来推测断定,大体是明洪武二十年(1387)间。又宗贵兄弟移居湖田后,继续以其父为始祖排辈,至今,宗贵兄弟在湖田的后裔最低为23世,也可以推测出其兄弟移居湖田至今约有600年时间的历史。换句话说,宗贵兄弟从其父张洪恩于明洪武元年到大田开基之20年后,即明洪武20年间移居湖田算起,至今约有600年的历史;从现居湖田张姓最低世辈23世也可以看出,宗贵兄弟移居湖田后已繁衍21代左右,按张氏族谱,历代平均繁衍一代约30年来推测,也是约600年的历史。现在,宗贵兄弟的后裔,除世居湖田的以外,有的倒迁大田;有的迁居五华歧岭、小都、潭下;有的移居华城的黄南、塔岗、满堂、兴中,有的远移广州、惠州、河源、韶关、佛山;有的迁移广西、江西以及港、澳、台等地。
据明宣德甲寅乡贡进士黄建所撰《洪恩(松轩)张公暨徐太夫人行状》记载:“大田富民徐福兴无嗣,见公人貌魁伟,作事超群,可以继后,乃与第三女赘以配焉。遂落家大田客村。未几岳父母相继而殁,公尽半子之职,生事死葬,一以其礼。徐公族内无有亲属,田粮悉归公户。”由此可知,徐姓无后。但据张姓传统,徐姓外祖父母皆得厚葬,其中外祖母墓地,与张洪恩墓地同在名叫大田蛇神地的山头上。建国前,张姓各族均派代表于每年清明节前往“蛇神”扫墓。在扫墓时必先扫“外婆墓”(俗称姐婆地),然后再扫洪恩墓。清末民国时期,湖田每年清明节派去大田扫墓的代表,主要有张谷山、张绍初、张福安、张卓然、张履恭、张杰三、张新凡、张定平等十多人,来回皆坐轿。建国后,这一活动因有“联宗串联”之嫌而停。改革开放后,这一活动又恢复。最近几年湖田派去的代表有张周善、张文友等10多人,其中张周善参与主祭。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1 22:4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张姓分族而居
湖田张姓分族而居。首先,宗贵、宗富兄弟各自的后裔居住地域有明显的划分。作为哥哥的宗贵的后裔住在下村;弟弟宗富的后裔则住在上村。这种地域划分,与作为原始祖屋的“双飞蝴蝶”山头有关。双飞蝴蝶山头座西向东。按古之“规矩”,左为乾,右为坤;左为长位,右为幼位。这种山头座向与自然方位恰恰相反,山头座向之左(长位)正是自然方向称之为下村之北;山头座向之右(幼位)正是自然方向称之为上村之南。故作为哥哥的宗贵的定居屋(后辈称之为老祖屋)居山头之左反而被称为“下双飞蝴蝶”。因此,宗贵兄弟的后裔,也就按这种老规矩,使哥哥宗贵的后裔居住属山头之左的下村;而弟弟之后裔又恰恰相反。这就是最初两大房族之聚族而居。
同一上村或下村的大族,随着人口的增加,亦发展为分支聚族而居。居上村的宗富,字项,配孙、吉两氏,生五子:纲、纪、维、经、纶。几代繁衍之后,人口迅速膨胀,结果只有纲系之一小部分及纪系之大部分后裔留居,其余维、经、纶三大支系均外迁。而留居湖田上村的纲、纪两系,又分六个点聚族而居。这六个点分别是:1、丘居民点,聚居纪系的7世张根的后裔;2、背堂居民点,聚居纪系的4世张圭的后裔;3、下居民点,聚居纪系的4世张珠的后裔;4、兴围居民点,聚居纲系的10世张毅的后裔;5、棉居民点,聚居纪系的9世张耀珍的后裔;6、窝居民点,聚居纪系12世张凤瑞的后裔。
这些居民点形式又有三种:一是筑大围屋聚居,如高丘居民点就是上五下五,左右横屋,三层围龙,占地一公顷多的大围屋。后来,人口多了,大围屋不够住,便在就近叫莲子角的地方再建一座大屋,并按地名称为“莲子角屋”,以后人口再增又住不下了,又在莲子角就近的山里下再建屋居住。所以高丘居民点实际是相联的聚族居住点,包括高丘、莲子角、山里下的房屋,而其居民都是7世张根的后裔;其中高丘、山里下是张根之子即8世张国缙的后裔;莲子角住的则是张根之另一子张国授的后裔。类似这种建围屋聚居的还有永兴围居民点。二是建排屋聚族而居。排屋,是一座座房屋紧密相连而排列一线之意。神背堂居民点便属这一类。神背堂排屋之后靠为眠牛山,神背堂实为眠牛山之山排,因眠牛山上安有神坛而得名“神背堂”。神背堂相连排屋有七、八座之多,分上神背、下神背,皆居纪系4世张圭后裔。三是密集形房屋聚族而居,这是由各种形式的房屋密集一处组建而成,居同一分支之族。如白棉、仓下、旱窝居民点即属这一类。
居于湖田下村的张宗贵后裔,也是分支聚族而居。张宗贵,字爵,配叶氏,生1子:继恭。继恭配叶氏,生3子:享、怡、恺。此后迅速繁衍,5世分为11个支系,6世发展为42个支系。这些支系大部分他迁,留居湖田下村的分四个居民点聚族而居。一是沙上居民点(围屋)聚居5世张玉英的后裔;二是鸭麻桥(围屋)聚居7世张桐的后裔;三是下排(排屋)聚居10世张潜修、潜化兄弟的后裔;四是罗洞坑(又名罂陶下,密集形房屋)聚居7世张桐的另一支系后裔。
以上上下村各聚族而居的居民点,1949年前,人口多的如神背堂、高丘居民点为三、四百人;其余约百人至二、三百人。〖ZW(〗〖FJF〗本文所述系1949年状况,其人口与1996年不可比。
湖田张姓的聚族而居,与当时的政域编制以及神坛设置,汇合成集政权、族权、神权于一身的群体。1949年以前,湖田村与相邻的黄埔村(包括黄埔上下村),在政域上称为黄湖乡,乡长为湖田上村的张履恭。乡以下实行保甲制。湖田村分三个保,称为第七、八、九保。每个保下面设若干甲。而张姓各居住点都自然划为一个或二个甲,各聚居点的族长也自然成为甲长。上村张姓实为同宗同源,皆为2世祖张宗富的后裔,这样上村张姓亦自然划为一个保——第七保,保长实则由上村张姓族内推出。下村张姓亦然,划为另一个保——第八保。其他姓氏,则另划一保——第九保。在神坛设置上,每个聚居点(政制上则是一个甲)都设有“公王”或“伯公”。其中,上村神背堂有眠牛神公王;永兴围有河背公王;高丘有高丘〖HT5SS〗伯公;仓下有仓下伯公;白棉有社岗公王;旱窝有旱窝公王;沙上有杨梅墩伯公;鸭麻桥有黄塘岭公王;罗洞坑有罗洞坑公王;下排有下排伯公等等。这样,对推动当时社会的基层事务运转,包括政务上的征兵、纳税,族务上的祭祖、红白事的举办,以及神坛的庙会、醮会的举办等等,都起到统一的十分有利的组织作用。
五、张姓的风水地理
湖田张姓人笃信风水地理,凡筑墓、建房乃至筑灶、安碓等等都要请地理先生择吉而为,决不敢轻举妄动。特别是对筑墓、建屋,他们更是郑重其事,慎之又慎才敢兴工动土。先说筑墓,他们认为是“阴人不妥,阳人无安”的大事,决不能等闲视之,所以他们称筑墓为“建阴宅”。湖田张姓人深信,阴宅建得好不好,足以主宰一族人的兴衰旺败。因此,在湖田就有许多“做了好风水,旺了全族人”的说法。最明显的即有两例。
一是“卧猪问兜”,即座落于湖田上村西面山岭上埋葬2世祖张宗富的墓地。因其山形外貌酷似正在吃食的大肥猪而得名。此墓所以被称为风水宝地,据说是符合地理择穴的四大要素。按风水先生所说,风水宝地必具四条:一是“来龙宜缓不宜急”;二是“两砂婉转饱而满”;三是“远景高峰文笔秀”;四是“水曲回旋又盘桓”。而“卧猪问兜”则完全符合此四条。首先,卧猪问兜在自然方位上是座西向东的一座山,背靠最高峰叫“高中首”,其山势逐渐婉延而下,经两里多远才伸到“卧猪问兜”山头,这样,此墓的“龙势”恰似一条飞龙飘然而来。其次是此墓的“两砂”,即左右两边围绕的山岭,婉转而饱满。左边是罗洞山、樟岭、黄塘岭相联,微微右弯;右边是虎形山、眠牛山相联,微微左弯;就像一把高椅两旁的扶手构成“两砂回旋”,自由自在。三是墓的正前方,远处可以望见兴宁县神光山峰影,近处可直望五华县著名风景狮雄古塔,真可谓“文峰秀笔”了。最后是水的流向。墓之后有上村大排沟曲弯而来,绕过墓前,再弯向流进河内。墓前,潭下河从东南方向流来然后折向东北方向流去,这就构成“水曲盘桓”之势。因此,此墓一直被传颂为五华比较名贵的“风水宝地”之一。1949年之前,不少风水先生断言,如果没有这块风水宝地,湖田上村张姓决不会兴旺发达得这样快。这是其一。
二是“透湖弯月”,即位于湖田下村埋葬2世祖张宗贵的墓地。此墓座落于湖田村最北的黄塘岭之山尾。由于此山尾伸延在被称为“水心坝”(地名)的一片汪洋的透湖之中,而其山形又酷似一弓弯月,故而得名。透湖弯月所以被称为风水宝地,除了黄塘岭山尾蚯蜒伸入的“龙势”,以及“弯月”而形成的“两砂”饱满之外,便是此墓景致特别秀丽。因为它像一弓弯月的小山头,置于粼粼闪闪的透湖之中,看上去,简直就像一座仙岛。加上,其附近正是潭下河与歧岭河汇合处,被称为“水心坝”的地方,浮现出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沙丘,就像一颗颗星星,把这“弯月”点缀成“众星伴月”的形象,可谓锦上添花之美。据说“众星伴月”庇荫相当明显。1949年之前,不少地理先生为此墓的灵荫找出“佐证”说:迁居湖田的二世祖张宗贵生前只生一子,证明他是“一弓弯月”。但张宗贵之一子却生了3个孙,3个孙又生了11个曾孙,11个曾孙又生了42个玄孙……。风水先生认为这是“众星”伴“一月”的必然结果。所以张宗贵在湖田之后裔才发展如此迅速。
翻阅一下湖田张姓有关族谱,再加上张姓老者的口述,湖田张姓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风水宝地。现仅录其一部分名称,以见其一斑。这些名称是:金龟伸头、雄鸡拔翼、白鳝稳湖、转江海螺、夫子弹琴、乌鸦落阳、孩儿坐栏、魁星点斗、佛石鱼托、猫子洗面、蜻蜓点水、仙人献掌、抄猪落笼、荷包秋口、佛子袈裟、狮子望东、鸬鹚扁滩等等,凡此足以说明1949年之前,湖田张姓人笃信风水之程度。
对于做新屋、筑新房,湖田张姓人称为建阳居,历来十分重视,一定要请地理先生选择风水屋场,并十分讲究建筑方法,才兴工动建。他们认为,“阳居”择得好不好,足以影响全族的兴败。关于好风水屋场、庇荫全族旺发的事例,除上述已提到的张宗贵兄弟定居屋“双飞蝴蝶”外,再举两例。
一是高丘“老虎唾液”老祖屋。此屋为湖田上村张纪后裔7世张根的定居屋。此屋地名叫高丘,因为它的屋前皆低洼,唯其凸起为丘,故名。此屋的风水名称叫“老虎唾液”,因其屋后之山叫虎山,据说“高丘”就是“虎口”中流出的一滴“唾液”凝结而成,故名。“老虎唾液”所以被称为风水宝地,据说它符合地理择穴的“来龙缓”、“两砂满”、“远景高”、“水曲弯”的四大要素。首先是“来龙”,即屋背的虎山,来自两里多远的“高中首”高峰,逐步伸延而下,这就是“来龙缓”。其次是屋之左有“大富佬”、“二窝”两山相连环绕;右边有眠牛山环绕,这便是“两砂满”。第三是屋的正前方,一里多远直对一座字纸塔,四五里远,直望一座不高不矮的樟岭坳山峰,而透过去又可望见华城最高的关爷岭峰影,这就是前景秀丽的“远景高”。最后一点是此屋用“法做”,正向不开大门,而筑一照墙,再在照墙的左右两端各开一扇大门;而左大门迎着弯曲的本村排洪沟流向;右大门迎着弯曲的潭下河流向;这便是“水曲弯”。以上,四大要素皆足,所以此屋被誉为风水宝地。因为自7世张根定居之后,这一支系人丁旺盛,成为湖田张姓聚族而居人口最多的居民点之一。
特别是此屋自16世开始,出现了一批在乡邑中的著名人物,其中有清代廪生1人,民国时期县知事1人,少将1人,教授2人,校官2人,乡长1人。这些人物中,又以17世的张谷山为最。张谷山本名张乾均,号如川,字谷山,清光绪乙亥(1875)出生于高丘屋。少年聪颖,过目成诵。入邑庠,食廪俸;民国前五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进行辛亥革命,与许雪秋、方瑞麟、姚雨平、谢良牧等人参加潮州、饶平、黄冈、惠州起义,失败后远走香港,复与胡汉民、朱执信等办理党务,出报刊鼓吹革命。后又与刘思复密谋,自制炸弹,以暗杀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因制弹配药失慎,引起爆炸,事件败露而机智脱逃。复与革命党人潜回嘉应州办学,培育革命人才。辛亥光复,被委任为长乐光复第一任县知事,接管封建政权移交的印信。后又任增城、阳光县令。由于张谷山博学多才,又积极参加辛亥革命,代表革命势力,从封建王朝手中接管五华政权,所以其名望在全县极高,在当时的嘉应五属亦有一定知名度,其功绩亦载入《清代通史》。
由上可知,张谷山功绩是传颂得较为广泛的,而其所以能成为著名人物,据说都是其老祖屋“老虎唾液”灵荫的结果。另,高丘 “老虎唾液”老祖屋,由于是孙中山研学会张谷山小组原址,所以为该族保护得比较完整,也是至今为止,湖田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大围屋。
第二个例子是永兴围屋场。永兴围是湖田上村纲系10世张毅的定居屋。张毅是清己酉科(1669)第四名举人。功成名就后,从下村老祖屋“双飞蝴蝶”迁至上村,建造了一座九厅十八井的大围屋定居,并命名“永兴围”。据说,永兴围屋场本是风水宝地,但由于建筑方法不对头,所以难显庇荫作用。因为它最初的座向是座东向西,面对本村最高峰——高中首,而大门又直“吃”直流而下的排水沟,在地理上犯了“近景高山拦面光,一条直水一条枪”的大忌,所以此屋建成后,人丁单薄,经常“折少丁”(男孩进入青年时即亡),从11世至13世,基本是“丝线吊金钟”(单传)。到14世才有了3个壮丁,他们是老大应勋,老二应丰,老三应来。为了不再“折少丁”,这三兄弟商请了地理先生,把旧屋拆了,改建成座北向南的大围屋。从此,这座大围屋变成了“远景面向笔架山,潭下河流水曲弯,凤、牛两砂圆圆绕,樟岭龙势缓缓延”的好局面。结果,庇荫迅速显示出来,应字辈三兄弟不仅无一被“折”,而且各支枝繁叶茂,四、五代功夫,永兴围人丁大盛。其中老二即所谓二房的应丰一支,不仅人丁昌盛,而且富甲一方。这一房的16世兄弟共11人,其中5人家庭年收租利谷500石以上,新建大新屋四座,他们的子弟中,有高级专员1人,团长1人,校官2人,县商会会长1人,是1949年以前湖田张姓中最富裕的一族。据说,这是有了好屋场还要建筑方法对头,才能显应庇荫的典型实例。当然,上述所有风水庇荫之说,是否有科学依据,是另一码事。唯当时实况如此,故而记之。笃信风水,就要遵守许多有关风水的“规矩”。风水之说,究其实就是崇拜杨公先师。据说,杨公先师是创造风水地理的先师,能呼风唤雨,“唤山山转向,唤水水来朝”,点龙结穴。因此,凡司风水地理之职的人员(湖田张姓人称之为地理先生)皆自称为杨公弟子。凡筑新墓(建阴宅)建新屋(建阳居)都必须先请地理先生查访场地。其中查访墓地叫“踏山”,查访屋地叫“选屋场”。场地查访好了,然后再举行“点穴”仪式。其中:
建新屋的“点穴”仪式是“安符师”。所谓“安符师”,就是由地理先生,在选好的屋场地,开设一座“杨公先师神位”。安符师的规矩很严格,首先,屋主(也叫东主、福主、事主)要制一套新衣服,买一双新鞋袜,新礼帽再制一件新长衫(俗称洒衣)赠送给地理先生。先生穿新衣戴新礼帽着新鞋袜,按照屋地座向以及屋主(指男性主事人)的出生年、月、日(即年庚)择定建新屋的兴工年、月、日、时、分(即吉课),然后再在屋地上“点穴”。点穴,由地理先生摆出“罗庚”(又名罗盘,实为指北针)定出“穴点”。穴点,实为拟建新屋正堂的中心点,因为它是新屋建成后正堂安放祖神之处,所以又叫“龙穴”。龙穴定出后,便在其后开设一座“杨公先师神位”。这种神位,由地理先生事先制好高1.6尺,宽1.6寸的四方木块,木块顶端用红绳红布包扎,木块背面空白,左、右两边各用红珠笔划上“九天玄女”、“廖公先师”法符。正面写上“杨公先师尊神位”字样,然后竖立于一个中等而盛满河沙的陶缸内,由地理先生司仪,经屋主拜祭,使“神位”正式设立。拜祭的过程大体是:地理先生司仪念口诀(请神歌),屋主随之举礼(俗称唱也)或跪拜。地理先生的请神歌大意是:“伏以,日吉时良,天地玄黄,焚香拜请,八卦先师,罗盘二十四山,二十四水,三百六十龙,廖公先师,九天玄女,鲁班先师,×家(屋主姓氏)堂上祖公祖妣,今有×年×月×日×时×刻,福东信士×××,在仙师台前动工兴建,给起灵符一道,一道化十道,十道化百道,道道带兵,道道遣将,收斩天煞、地煞、年煞、月煞、日煞、时煞,二十四方凶神恶煞,不敢抬头动作,任凭福东信士××兴工动土,大吉大利。”地理先生每念至请一位神时,都举礼(唱也)一次,屋东也要跟着举礼。当念至福东信士×××即屋主姓名时,福东则要下跪叩头以示诚虔。念至大吉大利时,就是“礼成”了,地理先生会举礼向屋东祝贺,屋东也要举礼向地理先生道谢。这样,“杨公先师神位”便宣告设立。此时,大放鞭炮,建筑师便在“龙穴”位象征性地动土动工,表示“兴工大吉”。举行“安符师”的当天,屋东一定要设宴,欢宴地理先生以及一切参与人员,当然还要有一个丰厚的“红包”交给地理先生。从上可知,杨公先师神位,是用红珠笔在四方木块上划成法符,以灵符去斩杀凶神凶煞的“神”,所以叫“符师”。
附带说说,地理先生所请的“八卦”,二十四山、二十四水,以及三百六十龙一类的神仙,实际都是自然方位,即东西南北各细分的方位“神”。360龙,其实就是360度大圆周。地理先生不直说自然方位,而是用乾、坤、艮、兑、坎、离、震、巽“八卦”来替代,即东西南北一分为二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共八方,再把八方细分为正位、上兼位、下兼位三个小方位,而产生“八三二十四”的二十四山,二十四水的诸路“神仙”。二十四山、二十四水,实际包括了方方面面,360龙,实际包含了整个圆体;所以“冥冥”世界的诸神、诸仙都“请”到了。这样什么“凶”什么“煞”也就可以被“斩杀”了。可是有的地理先生念请神歌时,一连请了几百个神,什么山头神、山尾神、水口神、上方神、下方神等等都“请”,那是故弄虚玄。当然,据说有些神是必须“请”的,其中九天玄女是能伏降一切妖魔之神;廖公先师,据说是监督尺码、方寸之神;鲁班先师则是建筑木匠的祖师神,所以都一定要“请”。湖田张姓老者认为,地理先生只是一个“大行档”,大体相同罢了,在许多细则上都不一致,因此,当地有“十地理九‘坳窍’”之说,意思是十个地理先生,九个都各有说法,甚至互相闹别扭,互相扯皮。
“符师”在新屋未建成之前,必须搭一凉棚,以遮风挡雨。在建新屋过程中,每逢农历的初二、十六两天,东主必须请地理先生司仪拜祭“符师”一次,并于当天加菜(但不是设宴)招待参与建房的所有工人,故建房过程中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为湖田习俗的斋戒日,所以要在初二、十六祭符师“打牙祭”,以便给师傅们加菜荤食。因此初二、十六又称为“牙祭日”。新屋建成后,经地理先生择吉,在举行“进新屋”典礼时,郑重地把“符师”从原来的“凉棚”里“请”进新屋,安设于正堂左角,从此“符师”成为此屋固定神位。屋在“符师”在,湖田张姓人的住屋祖堂左角皆设“符师”源于此。
除外,建新屋过程中,还有不少环节要请地理先生到场司仪举行仪式。其中“上梁”要请地理先生祭梁;安大门,要请地理先生“格庚”;“放水”(开辟屋内地下排水沟)要请地理先生“堪位”等等,繁礼缛节多多,难以赘述。
建阴居(筑墓)的“点穴”仪式是“开庚”。开庚就是在选好墓地的山头之后,由地理先生摆开“罗庚”(故名开庚)以测定葬穴位置。开庚前,一般要用三枝不点燃的香插穿三张草纸再插在山上,表示告知当地的“土地神”将在此兴工动土。“三”只表明单数,不是绝对的。一、三、五各数均可。这种不点燃的“香”、“纸”俗称“干拜”,只是“向神问候”、“打招呼”之意。而湖田人的“干拜”多用“三枝香三张纸”。开庚后,按测定方位钉立三根“先师竹”(全称是杨公先师竹)。上面一根表示墓顶;中间一根表示墓门;下面一根表示墓之下端。先师竹三点成一直线,实际标明了墓之“来龙”、方向以及左右“两砂”。
    开庚结束,筑墓师即可动工开筑。开工时,筑墓师以中间先师竹为圆心,取与上端先师竹的距离为半径,划一个大圆圈,借以明朗墓之周围,进而确定墓的外形,然后拔起中间先师竹(拔起的先师竹绝不能丢掉,应放在墓之周围)以中间先师竹之点开工。因为墓穴有两种,一种是埋葬棺柩的墓穴,湖田张姓人称为“大埋地”或“大葬地”;另一种是埋葬骨骸,即文字上称为“二次葬”的墓穴,湖田张姓人称为“安金”。这两种墓穴的做法不一样,埋棺柩之穴必须掘进挖洞;埋骨骸之穴则挖井开坑。所以中间先师竹就有两种示意。一是示意埋棺柩的“掘进”洞口动工点;另一种是示意“安金”墓地的墓碑处。但,不论那一种,筑墓师都不能拔出上下两端的先师竹,更不能随意移动。意思很明白:筑墓只能在地理先生“匡”定的范围进行,不能随意改动。筑墓过程中,有几个场合必须请地理先生到场“格庚”,并按其指点办理。一是“安金”墓地的“进金”时(即把骨骸放入墓坑时);二是“夹碑”时(竖立墓碑时);三是“放水”时(开辟墓堂排水沟时)。整个墓地筑好后,最后一道仪式是“谢土”。谢土必须隆重举行。福主家必先具备“三牲”果酌等祭品以及香纸烛宝,还要具备红发粄、“必禄”(用糯谷爆的米花)和各种植物种子如稻种、麻种、蔬菜种等等。同时还要邀请地理先生以及参与筑墓的人员参与。1949年以前,家庭富裕的人家“谢土”,除家中祭祀人员参与外,有的还杀猪、宰羊,请吹鼓手吹吹打打抬去墓地,同时雇请轿子,把地理先生以及当地士绅等有名望的人物,抬到墓前去参与谢土,以示其新墓是风水宝地而礼仪隆重。  
其实是显示福东本身家境富豪。谢土的礼仪大体是:
1. 由地理先生司仪,拔下墓地上下两端的先师竹,再把放于墓侧的原中间先师竹,一齐汇于墓左侧的“后土神”前(实为墓界址),然后摆上三牲、果酌等祭品,点燃香烛,由地理先生念“谢神”口诀,福主随之叩拜。其“谢神”口诀,除了与请神的前半部大体相同外,后半部的大意是:福主×××,于×山×方位兴建吉墓一穴,今已峻工,焚香设仪,酬谢各方神仙,敬请鉴谅。从此,请各路神仙,有坛归坛,有庙归庙,有社归社,有宫归宫,各归各位,飨响。此时,放鞭炮、烧纸宝,并把先师竹一齐火化。
2. 由地理先生托起盛有“必禄”以及各植物种子混合物的“托盘”(通常以“衣箩盖”作为托盘),不断抓起盘内混合物,绕着墓的周围,向空中挥撒,并一面挥撒,一面口说祝颂词,诸如:房房富贵,子孙满堂,文武辈出,世代其昌,等等。此时,福主家庭成员,不论男女老少都可以掀起自己的“衫帕”接受地理先生挥撒飘落的“必禄”种子等物(但不能把已坠落地面的拾起),以表示接受新墓的“庇荫”。据说,凡接受飘落物多的,其所得“庇荫”也会多。
3. 撤去“后土神”前祭品,转为“墓祭”。墓祭实为新墓筑成后的第一次开祭。改由礼生司仪,行“三跪九叩”的“三献”礼。具体仪式,后文有述。
祭礼完毕后,福主一定要向所有参与“谢土”的人员送红发粄,表示大家一齐“鸿发”,同时设宴(1949年以前,凡谢土宴席,均在墓地就地筑野外灶炊煮,就地编席而宴),盛情招待所有人员。当然,福主更不能忘记请地理先生坐首席,并给予厚厚的“红包”、“寿巾”以示酬谢。此后,新墓才告正式完成。谢土不仅要给地理先生而且要给所有参加筑墓的师傅、工人回赠“寿巾”。寿巾实为普通毛巾,以表示祝愿先生、师傅增寿。其深层之意是“你们——先生、师傅为死者选择并帮助他修造了很好的‘阴居’,那么,死者在地下也一定会保佑你们增加寿年”。所以,向先生、师傅赠送“寿巾”具有“存殁俱谢”之意。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1 22:4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张姓的敬祖活动
张姓的敬祖,分两种形式进行,一种是拜祖,另一种是祭祖。
拜祖,就是叩拜已故祖宗的神位,其中包括已死的父、母直至远祖神位。而对直系的上几代祖神,则是最经常叩拜的。
“生为人,死为神”。湖田张姓人都信奉此说。父或母死了,即要请“和尚”(这种和尚仅是俗称,并不等于僧,只是专门为死人办丧事的职业人员),为亡父(母)立神牌。这种神牌写上死者的世辈和死后褒封的谥号再加上生前的真实名字,然后再经“点主”礼仪,就正式由“人”转而为“神”。这种初死者的神牌,最初立于死者尸前,即可开始叩拜。死者尸体埋葬后,神位转入专门放置神牌的“灵屋”内。每七天请和尚司仪叩拜一次,经七次七七四十九天叩拜后,神牌和灵屋齐在和尚司仪下火化,然后经和尚在火化后的灰烬中,拈回一小撮“神烬”,盛入一个用红布置成的三角形袋中,袋面上照样写上死者的世辈、谥号、讳号,此袋即称为“香火袋”。香火袋按男左女右的位置,由和尚动手,分别挂于死者原居住屋祖堂的左右两边墙壁上。此后,死者的子孙便可在自己住屋祖堂墙壁上,按“香火袋”位置,各自经常叩拜自己的祖神了。叩拜的时间间隔,视为子孙者对死者生前恩德深厚程度而有所不同。有的为子孙者对死者生前恩德感受特厚,往往在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便到自己先父(母)或先祖(祖母)“香火袋”前去烧香叩头,然后才去办其他事。一般,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两天早上,为子孙者都会到自己先人的“香火袋”前烧香叩头,以示不忘恩德。这种拜神牌、拜香火袋的形式,是湖田张姓人对直系上几代(一般是直系上三代)最经常的拜祖神形式。
对已逝去的曾祖、高僧祖以上的祖牌叩拜,则是在固定时间或在特定情况下进行的。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曾祖、高曾祖以上的神位,都经过“转香火”的仪式,移送到老祖屋正堂神龛安定了,所以都定期叩拜。所谓“转香火”,就是凡住屋祖堂左右墙壁上挂满了“香火袋”时(这种情况,一般间隔几十年才发生),就举行“转香火”仪式。转香火要举行隆重的仪式,概括地说就是把住屋祖堂左右两边墙壁上挂的“香火袋”,统统取下火化,放入一个大“香炉钵”内,然后再用特置的“轿子”把它抬送到老祖屋,统一置入正堂神龛香炉内,并分别制成神牌安于老祖屋的神龛上。因为老祖屋神龛俗称“龙”位,所以“转香火”的举动又叫“安龙”。老祖屋安放的神牌,严格按各支各系的世辈排列,直系、旁系不得紊乱,所以老祖屋神龛上的神牌,实际就是明摆的各族(系)已死先人的活族谱。究竟几代几族才开设一个老祖屋,要视各族各系繁衍的状况而定。有的族系繁衍快、人口多,而外迁的又少,往往三几代人就自立一个老祖屋。有的繁衍较慢,人口相对较少,或虽繁衍快人口多,但外迁的多,所以七八代甚至十几代仍共一个老祖屋。不管几族几代立一个老祖屋,而这种老祖屋就是各该族系共同拜祖神的地方。1949年前,湖田张姓人,分别拜祖神的老祖屋共有8个,其中上村张宗富后裔叩拜的有5个,下村张宗贵后裔叩拜的有3个。张洪恩于明洪武年间到五华开基,至今才600多年,繁衍20多代。到建国前止,除建了一个“松轩张公祠”(在华城镇城隍庙侧)之外,并未建其他支系祠堂。因此,不论分居大田、湖田或其他地方的张姓,均无本地祠堂,只有聚族而居的“老祖屋”,供作拜祖活动的场所。
已如上述,湖田张姓无分支祠堂,而有“老祖屋”,供作拜祖场所。“老祖屋”正堂祖神牌的供奉与排列,均与祠堂相似,唯比分支祠堂较小型罢了。换言之,把同一大支的若干老祖屋的祖神牌再集中,供奉于专一的祠内,便称“祠堂”。不过,建造一个祠堂相当复杂而费力,决非轻而易举。湖田的“老祖屋”共有8处。即:1.神背塘老祖屋,供奉4世张圭以下祖神牌;2.高丘老祖屋,供奉7世张根以下祖神牌;3.上排(又称排上或上双飞蝴蝶)老祖屋,供奉6世万禄以下祖神牌;4.窑上老祖屋,供奉9世耀珍以下祖神牌;5.仓下老祖屋,供奉4世张珠以下祖神牌;6.沙上老祖屋,供奉5世玉英以下祖神牌;7.鸭麻桥老祖屋,供奉7世张桐以下祖神牌;8.下排(又称排下或下双飞蝴蝶)老祖屋,供奉10世潜修、潜化以下祖神牌。这些老祖屋的地理分布,可参见本文所附示意图。以上老祖屋的祖神叩拜时间是全村统一的、固定的,即每年春节从除夕到大年初二,一连三天,分三次进行。其具体情况是:
    第一次,在除夕傍晚吃团圆饭之前,由各家各户单独进行。每年春节大年除夕,在吃团圆饭之前,各家各户的男丁,不论老少,都必须沐浴更衣, [1]并具备牲仪祭品,由家长亲自率领,到老祖屋正堂神龛,烧香点烛叩头跪拜祖神。“不拜祖神,不准过年。”这是湖田张姓人不成文的规矩。因此,每年除夕,各家各户都把拜祖当作最重大事件,把一年来自养的大肥鸡杀来当作“牲仪”,还要备足上乘的鱼、肉,买足香纸烛宝,郑重其事进行拜祖。到除夕下午二时过后,一般拜祖即陆续开始,到傍晚来临,拜祖神即告结束,以后全家才高高兴兴聚吃团圆饭。
第二次,在大年初一,仍由各家各户单独进行。但这次拜祖神的仪品应全是斋品,共应备五份,每份均用“五珍托”盛着,而且基本上应是各户自己制作的年糕、年点,诸如甜粄、堆、米程、齐干、腐片等等。当然还要具备香纸烛宝,鞭炮则不能或缺。年初一拜祖神是湖田张姓人非常看重的一件大事,各家各户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争取第一个进老祖屋拜祖,并认为谁最早去拜祖谁就早得祖德庇荫,因此,每家每户都在大清早去拜祖,然后才吃早饭。
第三次,在年初二吃过早饭后,由同一族系,即共老祖屋的族系的族长率领下,集中统一进行。大年初二吃过早饭后,共老祖屋的同一族(系)的各家各户,要具备三牲祭品以及香纸烛宝,鞭炮则越多越好,所有男丁集中到老祖屋正堂统一拜祖神。这次拜祖神,世辈越低的,要自动自觉(也是不成文的规矩)提前赶到老祖屋,首先摆好三牲祭品,等待世辈高的到来,直到世辈最高的(往往也是族长)最后到达,然后摆齐祭品,由族长统率叩拜。叩拜时按世辈列阵容,世辈最高的列第一排,其中高而尊的族长又居中位,其次是按辈往后排,世辈最低的,自然排在最后一列。总之,年初二拜祖神,济济一堂,列于老祖屋祖堂中,由族长统率,族长叫“上香”大家统一上香,族长叫“奠酒”大家统一奠酒,族长叫“跪”即跪,叫“叩头”即叩头,直至全部礼拜完毕然后统一烧纸宝化财帛,大放鞭炮。 [2]因此,年初二拜祖是最热烈而隆重的一次拜祖。
老年除夕至年初二一连三天拜祖神的祭品,不能重复使用。每次的祭品祭祀完毕之后,即为家人煮(分)而吃之。这样做,意味着全家人都得了祖神的庇荫。俗云 “分不匀,食得匀”,各取所需,任意取食,才为最大的“公平”,更何况是一家人,故族人在这样的场合并不计较“怎样分才公平”。这三次拜祖的祭品,除夕与年初二两次用荤性“牲仪”,年初一用斋品。所谓“牲仪”,由一个鸡、一块肉、一条鱼组成。鸡宰后不能斩开,把整只用水煮熟捞起。鸡红(血)煮成块置于鸡颈处。鸡内脏包括肝、心、肠等等,统统弄净煮熟,置于鸡屁股后,然后把全鸡盛于大盘之中。鸡之左放一条去脏的鱼(通常用鲩鱼),鸡之右放一块约2斤重的猪肉。“牲仪”即成。年初一祭品为斋品,一般用五盘(三盘亦可),最常见的有甜粄、煎堆、米程、齐干、腐片各一盘。拜祖后,斋祭品均由家人分吃;以示祖德庇荫。年初二所以集中拜祖,因共“老祖屋”拜祖往往是一个大族,有的十几代人仍共一处拜祖,每年一次集中拜祖就是全大族一次聚会,有的在集中拜祖后,还把当年新生的男孩登记入册,所以集中拜祖是“联宗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形式。
除外,还有特定情况的拜祖神。主要有如下三种。
一是男性成年初婚的拜祖神。男、女孩成年后第一次结婚,即为初婚(“初婚”与“再婚”相对而言)。人们希望一生只有“初婚”变为“终婚”,即所谓“百年偕老”。因此“成年初婚”,指男、女成年后的“童男”与“大细女”经明媒正娶,即俗称“大行嫁”婚礼。反过来,不论男、女有过婚史再结婚,都不能再举行“大行嫁”婚礼。 [3]旧时,湖田张姓男孩到16虚岁时即谓之“上丁”,而视为成年可以成婚。男性成年初婚,一定要严肃地举行拜祖神仪式。在择定的成婚吉日前一天,新郎必须浴沐更衣,穿上新郎礼服,头戴新郎礼帽,身挂彩红布,在族长带领下,由吹鼓手奏八音伴送,从自己住屋到老祖屋去“请祖神”。请祖神的过程是,先在老祖屋神牌前点烛烧香叩头,由族长向祖神祷告,说明某世裔孙(新郎的世辈)某某(新郎的名字)择吉于某时成婚,敬祈先祖灵鉴。然后由族长从插在祖神前的香炉内抽回三枝(或五枝、七枝)已燃的香交由新郎手执,复由八音伴送,从老祖屋回到自己住屋,恭恭敬敬地把拈回的香安插在正堂安设的炉钵内,表示把祖神请到了。正式成婚日,大摆筵席宴请宾客,当晚闹洞房。第二天一早,新婚夫妇必须起床即行梳洗穿上成婚礼服,在族长主持下,到正堂举行拜祖神仪式。这种新婚夫妻的拜祖神,湖田张姓人称为“拜堂朝”。拜堂朝后,新郎必须在族长率领下,再次在住屋正堂香炉内抽回和请祖神时同等数量的香枝,由八音伴送,送回老祖屋祖堂安插。此举称为“送祖神”。只有送神之后,成年初婚婚礼才能宣告结束。这里附一言:成年初婚时的“拜堂朝”,是湖田张姓媳妇一生中唯一的入堂拜祖神。除此之外,妇女概不允许登堂、入祠、上坟拜祖神。由此,亦可见该姓妇女地位之一般。
二是初生男婴满月的拜祖神。湖田张姓不论那家那户生了男孩,即俗称“添丁”时,都要专门进行拜祖神。这种拜祖神一般在男孩出生后20多天,最迟不超过一个月进行。因男孩出生后在一个月内的拜祖,往往要宴请亲朋宾客,所以又叫“做满月”。家庭富裕,初为人祖或初为人父者,做满月宴客请宾更为排场。男孩做满月,摆酒宴客之前,在族长主持下,由祖父(祖不在由父)抱着新生婴儿到正屋祖堂前,点烛烧香叩头,由族长向祖神祷告,说明某辈某某(为祖或为父的世辈与名字)于某时“添丁”,取名“某某”,祈求祖神庇荫。拜祖神后,为祖(或为父)者,即抱着新生儿与诸亲朋宾客“赏脸”(见面)。然后才欢欢喜喜开席宴客。湖田张姓人男孩的名字,必须经拜祖神命名才能称为正式名字。当然许多名字,在拜祖神之前,可以算命、卜卦或经“神明”商拟,但必须以拜祖命名认定,才是正式名字。
三是闺女出嫁前拜祖神。湖田张姓的女孩出生后,不但不能和男孩一样在满月时拜祖神,而且在每年春节时也不能和男孩一样到老祖屋去拜祖神。女孩只有到“及笄”(十五岁)成年后出嫁前,才允许到祖堂进行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拜祖神。湖田张姓人称成年闺女为“大细女”或“大妹姐”。大妹姐经明媒正娶手续,确定“出阁”前一天,必须沐浴更衣,由一名有儿有女、子孙满堂的“好命”的年长妇女,动手为她梳妆打扮,穿上嫁衣,然后由这位年长妇女扶着到祖堂拜祖神。拜祖神时由年长妇女向祖神祷告,说明某辈裔孙女某某择吉于某年某日“于归”,敬请祖神鉴谅。拜祖神后,此闺女即为“新娘”被扶入“闺房”,不得再出房门。第二天一早,男家迎亲队伍吹吹打打抬来花轿,“新娘”由年长妇女从“闺房”扶至祖堂,并在祖堂上登上花轿,表示在祖神鉴谅下正式出嫁了。湖田张姓把闺女一早“送”出家门的做法,叫做“嫁了女儿才吃朝”(吃朝,客话,即吃早饭)。
1950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华城镇下旱窝(现为兴中管理区)李意招以“大行嫁”婚礼嫁入湖田下双飞蝴蝶张展环为妻。当时,李18岁,张23岁。礼式完全按大行嫁礼仪举行婚礼。李忆及当年的“上轿钱”时,其兄以一个金戒指当上轿钱,印象很深。张展环回忆说,他结婚时已是解放后第二年,送女家礼品只有两架“郑”一瓮酒。两架郑中,一架抬“整猪”,另一架抬“盘份”。迎娶当日只办十余席。但吹鼓手请了,礼仗队也有,“交亲”、“闹房”、“拜堂朝”照行。当时的主婚人是张新基。自1951年以来,湖田再没举行过“大行嫁”旧婚仪式,而李意招是1950年农历十二月“坐花轿”进的,所以她是湖田“最后一位大行嫁”拜过祖的张姓媳妇。
第二是祭祖。祭祖与拜祖实质都是崇拜祖神。但在仪式上祭祖比拜祖隆重,礼仪上也较繁杂。首先,祭祖的祭品,一般都用“整猪”,“整羊”以及“五珍”等等。所谓“整猪”、“整羊”,就是把猪、羊宰后,挖去五脏,把其整躯壳当作祭品。所谓“五珍”,就是从山珍海味中,择五项作为祭品。其次,祭祖必须请礼生。礼生多者两人,少者一人。两个礼生者,以站左位者为正,站右位者为副。正礼生主唱礼;副礼生主读祭(祝)文。而一个礼生者,则唱读皆一身而任。第三,祭祖必请吹鼓手,吹吹打打进行。第四,祭祖必大宴宾客和进行族内聚餐。第五,祭祖形式有两种,一种在祠堂祭祖,叫做祭祠;另一种在墓前祭祖叫墓祭,又名扫墓,湖田张姓俗称“挂纸”或“铲坟”。第六,祭祖必有执事,执事两人,各立祭坛左右,为祭仪中之司事(如酌酒、传香等)人员。第七,祭祖必写祭文,其内容大致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写明祭祀的年月日,即所谓“岁序”。第二部分写明参祭者人员世辈和名字。如果是祭祠则必须写明某某代表某系某族。这是因为祠堂往往由一姓或一个大族组建,而全姓或大族后裔众多,实难一一列举名字之故。第三部分写“祖宗业绩,福德无量,庇荫裔孙,奕世其昌”一类的祝颂词(故又称祝文)。这类祝颂词,应根据祖上的特点来写,篇章可长可短,但文句多用四字句或四六句(四字句和六字句间用)。但最后都必须写上“飨响”两字,以示祭文的结束。第八、祭祖必选主祭。主祭为三人,由族内最高辈中之年长者担任,余皆称“与祭”。第九、祭祖行“三跪九叩”的“三献”礼。
整套仪式的一招一式,皆由礼生唱礼逐一进行。礼生唱礼程序是:1.击鼓(吹鼓手击鼓一通以示祭礼正式开始)。2.执事司事(执事人员站到应站的位置)。3.主祭就位(主祭三人排列于祭坛之前,其中最尊最长者又居中位)。4.与祭各就位(所有参祭者统统站于主祭之后)。5.跪(主祭与祭齐跪,下同。吹鼓手同时开始奏笙笛)。6.叩首、叩首、三叩首(5、6两举合称一跪三叩首)。7.升(主祭与祭皆站起,下同)。8.跪。9.执事传香(执事人员把点燃的香递给主祭3人,每人各3枝)。初上香、亚上香、三上香(每叫一次“上香”,主祭者均奉香供献一次,三上香后把香交回给执事插于墓或祠前神位),叩首、叩首、六叩首。(8、9两举合称为二跪六叩首,亦即行一献——献香)。10.升。11.跪。12.执事酌酒(执事提壶往墓或祠前的三个杯中注酒)传浆(执事把三杯酒各递与主祭)初进浆、亚进浆、三进浆(每叫一次“进浆”,主祭者应奉杯供献一次。三进浆后把杯交回执事,将酒洒于神前少许,然后放于原位),叩首、叩首、九叩首。(11、12两举合称为三跪九叩首,亦即行二献——献酒)。13.升。14.主祭退位,与祭各进香、献酒。主祭退出祭坛,与祭者按世辈高低,每三人为一组进入祭坛,逐一进香、献酒,直到全部献完为止。与祭进香、献酒时,礼生不唱礼。执事必须逐一司事,吹鼓手亦应继续吹奏笙笛。当与祭进香、献酒完毕时,礼生恢复唱礼。15.主祭复位,与祭各复位。16.读祭(祝)文,主祭与祭皆跪。其时吹鼓手停止吹奏。礼生朗声唱诵祭文,唱诵完毕,复唱礼,吹鼓手亦恢复吹奏。17.献刚猎(整猪在祭品中的名称叫“刚猎”,执事用手触动一下整猪,就是表示“献”的意思。以下的“献”,均由执事用手触动相应的祭品)。18.献柔毛(触动整羊)。19.献珍品(触动五珍中的任何一种)。20.献果酌(触动糕点)。21.献财帛(触动纸宝) [4]。22.升。23.化财帛、祝文。 [5]24.礼成!撤馔!至此,祭礼全部结束。
祭礼结束后,祭祠者在祠内设宴聚餐,并在祠内共商姓(族)内有关事宜。祭墓者,则在墓地就近挖灶煮食,并在墓的周围就地而坐围席聚餐。餐后,有的则进行“分寿肉”。然后吹吹打打回到各自居地。
湖田张姓参加松轩张公祠最后一次“祭祠”,是1948年农历十二月初七。主祭张卓然、张少槐、张壁清。礼生张利周。湖田张宗贵二世,即“透湖弯月”墓最后一次祭墓在1949年春分前5天,主祭张利周、张杰三、张爱群,礼生张季陶。湖田张宗富二世,即“卧猪问兜”墓最后一次祭墓是1949年春分前一天,主祭张卓然、张阿新、张阿禄。礼生张定平,副礼生张镜成。其余各世支系扫墓者很多,无法枚举。
湖田张姓本村没有祠堂,只与全五华张姓开基祖张洪恩的后裔,共同设立一个“松轩张公祠”于县城(今华城)内。因此,祭祠是全县张洪恩后裔于每年农历十二月初七统一进行的。湖田张姓只以“二房”、“六房”的身份派出代表参加祭祠。张洪恩的后裔共分八大房,分布于五华各地,其地方名称难以一一俱述,但主要的有“三田”、“两坝”(见下文“张姓与本村、邻村他姓关系”)。各房代表数亦非绝对平均,故数字很难具体统计。
湖田张姓祭墓,均以各族、分支系进行。分春、秋两祭。春祭从春分开始至清明后几天进行。秋祭多在农历八月进行。祭墓只由男性参与,叫做“见丁上坟,见丁入席”。祭墓活动经费,多以“公尝”产业生息解决。
“公尝”,湖田张姓人俗称“蒸尝”。来源有两种。一种是祖上留下的产业,另一种是后裔集资购置的产业。这些产业,多为田地,极少数为店铺。但不论田地、店铺,皆以出租生息的方式,筹集资金以作祭墓经费。经湖田张姓老人回忆,湖田张姓两个2世,即“卧猪问兜”、“透湖弯月”2世和上村的张纲、张纪3世以及下村的张继恭三世墓均有传统的“蒸尝”田。而整个湖田张姓中“蒸尝田”最多的,要数上村永兴围支系一族。因为这一族在1949年前为全村首富。他们一族从2世延至16世,几乎辈辈都有“蒸尝田”,所以他们每年祭墓活动也最多。
湖田2世祖张宗贵墓尝田最多,尝租年租约60石,尝田在大田。另2世祖张宗富尝田约4斗种田,尝田在湖田,年租约20石。其余各支系尝田,分布在潭下河沿河一带地区,即从大田、潭下至湖田沿河两岸地区。
“蒸尝”除解决祭墓经费之外,多余部分则进行分“寿肉”。所谓“寿肉”,就是凡族内60岁以上男性,在祭墓时除可入席就餐之外,每人还可以分得一份猪肉。寿肉以男性60岁为基点,一般每隔10岁为一个档次,即70岁者得肉此60岁者多,80比70岁者又多,而类推逐档增加。据说,就单独一个蒸尝而言,最大的蒸尝为下村“透湖弯月”2世墓。每年祭墓,男性60岁以上者,每次可得肉10多斤,年纪更高者得肉当然也更多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1 22:49: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张姓的婚姻状况
湖田张姓本姓禁婚。族内如发生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则被视为“爬灰”,男的被斥为“灰狗牯”,女的被斥为“灰狗嬷”。据说,清朝以前这类事件,必须在祖堂前当场“敲土砖”(意为用棍把男女一齐打死)。“家丑不外扬”。据知凡族谱皆不载族的丑事。因此,“敲土砖”这事,族谱不可能反映。唯世代老者以“族内若然伦淫乱,男出女嫁绝两房”的口头告诫,是存在的。但现在的湖田张姓老人均说没有见过这类事情。民国时,据说发生过一、二宗同族内因男的大龄未婚,女的久寡未嫁而引发的男女关系,结果事发后,男的逃出他乡,女的远嫁了事。  湖田张姓人的正当婚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童养媳婚姻,一种是“大行嫁”婚姻,而又以前者居多。据调查,1949年以前,生活水平较低的沙上张姓聚居点,已婚青壮年21人中,属童养媳而婚者有13人,属二婚亲者6人,这两者加起来占已婚中的90%,而属大行嫁婚姻者仅2人,占10%。而当时属全村首富的永兴围张姓聚居点,已婚的33个青壮年中,童养媳成婚者亦有17人,占51.5%。其中张绍初一家家境相当富裕,但其4个儿子中,竟有2个儿子的婚姻是童养媳而婚者。童养媳的成婚率很高。永兴围17个童养媳中,只有一个长大后,因其丈夫残疾而远嫁,其余皆与丈夫“圆房”成婚;沙上的13个童养媳则100%成为夫妻,生儿育女,斯守终生。可见,童养媳从小与小丈夫同吃同住在一家,虽不是“青梅竹马”,倒也是“两小无猜”,终成眷属。
除外,湖田张姓婚姻中,还有讨“二婚亲”者,亦有纳妾(讨小婆)者,还有“顶两房”讨两个妻子者。但抱“等郎妹”的却未有所闻。
湖田张姓与本村他姓皆通婚,绝大部分通婚半径不超过20公里,而与邻近的黄埔、高华、满堂、铁炉、葵富、城镇、西林的他姓通婚者为最多。仍以永兴围为例,1949年以前,33个已婚者中,与本村他姓通婚者5人;与不超10公里邻村他姓通婚者27人;只有1人与20公里以外的他姓通婚。
不论那种婚姻形式,都有一套规矩和礼仪必须遵守。首先是抱童养媳。总的说来,童养媳都是抱10岁以下的幼女来抚养,待长大成年后与自己儿子匹配成婚。但更多的是抱女婴甚至才出生二、三个月的女婴为童养媳者。这是因为女婴在襁褓中就被抱来,在“婆”家生活,甚至吃“婆婆”的奶水,在婆婆的背上“背”着长大,因而产生一种特殊的“亲情”,而对婆家忠贞不二。这一点,很可能就是童养媳成婚率很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抱童养媳也不是随便乱抱。湖田张姓人抱童养媳,都要“合年生”,而且十分注意抱比自己儿子小几岁的幼女。如果幼女与自己儿子同龄,则要抱比自己儿子先出生的幼女,因为当地有“同年姊,渐渐起;同年妹,渐渐退”之说。当然,这些都与笃信宿命有关,所以在抱童养媳时就十分注意,绝不马虎。所谓“合年生”,就是女方父母必须真实地把幼女的出生年、月、日、时告知男方(有的则郑重其事写出“年庚帖”交与男方)家长,男方再把自己儿子的年生,一齐交与算命或卜卦先生卜占,如认定不会相克,才算合了年生。如年生不合,则是不能抱回作童养媳,以免“克”了。年生合了,正式抱回之后,还要进行简单的“拜祖”,即抱着幼女与自己儿子一齐在祖堂上烧香点烛共拜一次祖神,从此,这对小夫妻在名份上便确立。  
1949年之前,湖田张姓让童养媳上学的极少,所以童养媳多为文盲。加上从小就和自己的丈夫合了年生,信守“命运”和丈夫早已连在一起,而长大后心甘情愿与丈夫成婚。这一点,大概也是童养媳成婚率很高的另一主要原因。
童养媳长大后(一般是15至17岁之间)即与丈夫“圆房”,圆房皆在过年时的大年三十夜进行。湖田张姓人称“圆房”为“上头”。因为童养媳在年幼时都留长发,并梳成辫子,像一条马尾巴垂在脑后(这是1949年之前,女子婚否的标志。当时,凡脑后垂辫的女孩,皆为未婚的“黄花女”),到“圆房”之夜,童养媳便第一次把辫子盘成“髻”挂在脑后,在长辈的主持下,与丈夫在“洞房”中点烛烧香进行“对拜”而开始同床共枕。从此,她不再垂辫,而天天“挂髻”故曰“上头”。
“大行嫁”指成年初婚婚礼。1949年以前,湖田张姓的男孩到16岁即谓之“上丁”,女孩到15岁,即谓之“及笄”,皆视为成年而可婚配。这种成年后的初婚,即称为“大行嫁”婚姻。
湖田首富永兴围一族,从30年代到40年代,先后以“大行嫁”婚礼完婚的,有张鼎恩、张鼎明、张鼎炽、张鼎祥、张鼎超、张鼎彬、张鼎增、张鼎煌、张鼎俊、张贤清、张振清、张来芳、张贵芳、张志强等人。其中以1937年农历九月十九日完婚的张鼎炽与锺莲英的“大行嫁”婚礼最排场。时,锺莲英15岁,娘家在距湖田约4公里的西林村,其父锺兴,又名锺竞生,是留学日本的医界著名人物,曾任部队少将军医处长,家庭富有。张鼎炽,当时20岁,其父张福安为当地富绅。迎亲日,办席60台。男家送女家八架“郑”四瓮酒礼物。其中有“整猪”、“整羊”。当时媒人为湖田黄姓前清秀才黄伯深之妻曾氏。男方主婚人张卓然(新郎之堂叔)。家礼先生张鼎茂(新郎之堂兄),牵新娘者为新郎之堂嫂温善娣(当时已是三男二女的好命母亲),“捧帖郎”张鼎雄(时年10岁为新郎之堂弟),女方牵新娘上轿者为新娘之二嫂(当时已是二男二女的好命母亲)。“贺婿郎”锺广枢(新娘之胞弟,时年9岁)。“送嫁娘”为新娘服外陈叔婆,时年50岁。据现年74岁(当时的新娘)的锺莲英老太太说,当时祖母(祖父已逝)给的“上轿钱”广东券5元;母亲给的“上轿物”金耳环一对;父亲、大哥、二哥各给金戒指一只共三只。其余长辈共给上轿钱广东券约40元。当时广东券才发行,价值很高,一个银元只能兑换广东券0.833角,所以当时称八三三券。
“大行嫁”:男家送给女家的礼物,不是绝对的,有二架“郑”一瓮酒的,也有三架“郑”二瓮酒的,还有五架“郑”四瓮酒的,多的达八架“郑”四瓮酒。但,不论几架“郑”,“整猪”是不能缺少的。大行嫁礼节繁缛,耗资巨大,非豪门富家实难负担。而每一环节,又必须行书写帖,所以要请家礼先生专门主持礼节。大行嫁的大体环节是:卜合、会见、踏家、定聘、报期、迎娶、探婿、回门。
卜合:男女双方父母,认定自己儿女须婚配时,首先邀媒人物色对象。然后由女方写好“庚帖”(即女子出生年、月、日、时的帖子)由媒人送至男方。男方父母接到“庚帖”把它放进盛米的“米房”。 [6]压放7天后,取出连同男子的“年生”,一并交由算命或卜卦先生占卜。如占卜认为双方命运不会相克,可以成为夫妻,即为卜合成功。由于这是男女双方第一次通姓名、送庚帖,所以这一仪式在家礼上称为“问名”或“行庚”。
会见:在卜合的基础上,由媒穿引,男女双方约定时间、地点见面。会见形式有三种。一是男到女家会见,叫“看妹子”。二是女到男家会见,叫“择新婿”。三是选定墟镇中介地点的店铺中会见者为最多。会见时,男子一定要送一个“红包”给女子,谓之“面花钱”。如果女子表示愿意谈婚,则回送一条手绢给男子。这时,男方就要主动在会见地点设便宴与女方一同宴饮,以表示会见成功。反之,如女方不回送手绢,则说明“此亲不攀”,双方可以各自散去。
踏家:会见成功后,女方即组织一帮有经验的人员(多为妇女)随媒到男家察看,谓之“踏家”。踏家主要是观察男方的村庄环境以及男方的家境状况。踏家时,男方要热情接待,并忠实回答女方的各种询问。如女方在踏家时接受男家款待,并在男家宴饮,即表示踏家成功。
行聘:踏家后,男方即选定吉日,把经媒人与女方商定的聘金(俗称彩礼)连同“微物数色,聘金成全”的帖式送到女方。女方收到聘金后,即回送“厚礼领谢”的帖式给男方,即为“行聘”。此时,联姻即成定局,不容推翻。
报期:受聘之后,男方将选择迎娶的黄道吉日,事先告知女方,谓之“报期”。报期必行帖式。男方写“谨涓某年某月某日敬迎令媛于归大吉”的帖子送至女方。女方则回“蒙示星期,敬依尊命”帖式给男方。报期要办酒请客。 [7]此后,双方都必须做好迎娶的准备工作。
迎娶:迎娶是整个成年初婚婚礼最繁琐最隆重的一环,用连续三天完成。首先,迎娶必须严格遵守“报期”指定的日期进行。迎娶前一天,男女双方均为沐浴更衣敬祖日。男方的迎娶礼节是:迎娶前一天,请来吹鼓手“开棚”吹奏,贴喜联,大门外挂上一对大红灯笼(灯笼一面写着“清河堂”,另一面写着“张”大红字)并放礼炮。湖田张姓人称放礼炮为“打铁顿”。铁顿是铁块锻成约20厘米内膛的“炮”,膛侧有小孔,把火药注入膛内,再用木塞把膛口猛力锤紧,使之迫不透气,然后从膛侧小孔插入“引线”,置于大门外空地,点燃引线,引发火药爆出木塞而发出“轰隆”炮声,10公里内可闻。办喜事的“铁屯”,可放连珠炮,把几个装满火药的“铁屯”置于一块,再把各自的引线拧在一起点燃,则几“炮”连发,隆隆之声连续,象徵“好事多多”之意。礼炮放过,新郎即沐浴更衣,穿上新婚礼服,头戴金叶礼帽,身穿长袍衫,肩挂喜红,由主婚人(族长)带领,吹鼓手簇拥,吹吹打打到本族老祖屋去“请祖神”,到举行婚礼的正厅安放。第二天正式迎娶。男方按选定时刻,一早(不吃早饭)组成迎亲队伍,抬着礼品、花轿向女方进发。迎亲队伍的程序安排是:1.鸣锣开道,即两人各肩一面大铜锣走在最前头。喜事铜锣可以连击,发出连声,以示“好事重重”之意。2.红彩跟随,即用一条长红布,两端系于两根带枝叶的竹竿上,两人各举其一并排而行。因此彩用红布连结而成,故称“红彩”。红彩乃为“迎亲队伍”的标志物。3.高灯第三。高灯即挂于大门外的一对大红灯笼,以两人各用高树架擎起,并排而行,编入队伍。因灯笼上写有红色的“清河堂•张”字样,明白告诉他人,此乃张姓的迎亲队伍。4.禁牌第四。禁牌两块,皆用油膝刷红,其一写着“肃静”,另一写着“回避”,两人各举其一,并排而行。
据老者说,禁牌本为皇帝所赐。相传,古时迎亲队伍与皇帝出驾相遇。校尉唱令迎亲队伍让路,不得阻挡“圣驾”。但迎亲队伍不让,反以“皇帝也是出嫁后的女人所生”为由,要皇帝让路。此话给皇帝听见,觉得很有道理,便主动让路,并赐给“禁牌”,明令此后不论何时何地何人,遇见迎亲队伍都必须让路。所以“禁牌”之意,是传谕“圣旨”,告诉人们,不得挡驾。5.礼轿第五。礼轿是用红毡盖顶的普通轿子,两人抬,内坐一名十岁左右的男孩,手捧“帖盒”,所以此孩称为“捧帖郎”,帖盒内盛的是“礼单”和“红包”。礼单是写明男方送给女方的全部礼品清单;红包则是男方送给女方敬祖以及一切有关人员的礼金,而且各有特定名称。如敬祖礼金为“祖仪”;给女方长辈的为“敬仪”;给替新娘穿衣梳妆的为“奁仪”;给女方厨师的为“厨仪”;给女方家礼先生的为“笔仪”;给女方姊妹的为“裙仪”;给女方扶新娘上轿的为“伞仪”等等。(伞仪者,缘出古时贵妇出行须擎浪伞之意也)6.吹鼓手排行第六。吹鼓手由八人组成,去女方时吹奏唢呐、敲打高锣、斗锣、大钹,其旋律和谐而高吭。以上为迎亲之“仪仗”队伍。7.送礼队伍。湖田张姓人称送礼队伍为“且郎”,一般由18人组成,每2人为一组,共9组,取“久”之佳兆。9组由5架“郑”四瓮酒组合而成。第一组抬“郑”(郑为木制的抬礼品专用器具)盛“整猪”。整猪,是把整头大肥猪宰后刮毛开膛去脏留下的整个躯壳。整猪外表涂以食品红色,嘴“含”“长命草”、“柏枝”象徵喜庆之物。“牛为农家宝,狗乃守门卫”,客家人不把牛、狗当肉食畜来饲养。猪、羊则为肉食畜,故以猪、羊当祭品,当礼品。第二组抬酒。酒为自制的客家老酒,以瓮盛满,瓮身贴红“双喜”,瓮口封以红花纸,红花纸边插满“长命草”、“柏枝”一类象徵物;再以“酒架”裹而抬之。第三组抬“郑”盛“整羊”。整羊与整猪处理方法相同。第四组抬酒,形式同上。此后之第五、六、七、八、九各组,仍以“郑’、“酒”相间而行,唯”郑“内所盛礼品为喜鸡、喜鸭、喜鱼、“红春”(蛋)以及山珍海味等和送给女方各亲人的“盘份”礼物,其中“寿巾”是不可缺少的。而各物之数多取“九”,如19鸡,19鸭,199“红春”等等。总之,摆进“郑”内的礼品,要尽量丰满、美观,还要用“长命草”、“柏枝”、“槟榔”等象徵物加以点缀,显出既堂皇、慷慨、大方又符合礼仪之气派。最后是“花轿”压阵。
花轿,又名新娘轿,左、右及背面皆用绣着鸳鸯、龙凤图案的红布(绸)围裹而成,轿顶呈塔峰状,顶端亦用红布遮盖。轿之前面,开有左右各一的木质双扇门,门可上锁。花轿由四人抬,前后各二。花轿先由男方写的“清河堂张吉月吉日封”,贴于左门,并用一条长红布,绕过轿顶,一端系于轿左门的轿扛上,另一端则系于轿背的右轿杠上。此布称为男家“轿红”。花轿出发去女方时,由媒人乘坐,不关门,走在整个迎亲队伍的最后头,故曰“压阵”。
迎亲队伍到达女方家门时,女方放鞭炮表示迎接。此时,仪仗队伍应站在女方大门前,吹鼓手应继续吹打。接着,女方族长或家礼先生会很有礼貌地出来,首先从“捧帖郎”手中接过“帖盒”,然后领引“且郎”把“礼品”一一抬入其正屋中堂摆放,并按礼单一一加以“验收”。不论男女双方礼品,摆放正屋中堂(即正屋中厅——正屋祖厅为上堂)以左为首位,右为次位,即重要礼品应摆在中堂左边,其余摆右边。此时,吹鼓手方可停止吹打。最后是花轿的到达。媒人从轿中下来,向女方大门走近,而欲进门时,往往会遭到女方的孩子群阻拦,并欲把大门关上,不让进去。据说,这一举动是古时男方对女方“礼仪”不周而造成的遗俗。相传,古婚礼中,男方对女方的尊长以及一切有关人员都送上了“礼”,唯独疏忽了孩子们,因而激怒了他们,而欲把大门关上不让媒人进去。幸好,当时媒人十分灵活,随机应变,立即从自己口袋里抓出一把零钱向大门撒去,结果孩子们纷纷俯首拾钱,得了一份“礼”后高兴地散去。于是,媒人终于进得女方大门。所以后来的家礼先生,便十分注意填补这一礼节,在迎亲队伍出发前,便用散钱专门包一个“红包”交给媒人装在口袋里,以便给女方孩子们“送礼”。因为这一“红包”专门为媒人入门而设,故称“门仪”,俗称“开门钱”。1949年前,此遗俗盛行。
媒人到达,标志男方迎亲队伍的到齐。于是,女方一方面热情款待迎亲队伍,让他们吃早饭(但非与女方所邀请的宾客同宴),一方面迅速摆置回送男方的礼品。礼品的摆置一定要符合礼仪。一般,男方抬整猪、整羊的“郑”,要盛置锦被、罗帐以及金银珠宝一类贵重的嫁妆,其余“郑”再盛“盘份”的回赠物。当然不论盛置何种礼品,都要用“长命草”“柏枝”“槟榔”一类象徵物加以点缀,使之美观大方。除外女方还要以线、带以及两盏“长明灯”回赠给男方。线为普通纱线,带多为自纺自织的“花带”,线带之意,象徵新娘过门后传子乃孙、带子带孙。两盏灯多为小煤油灯,一到男方,此灯即被置于洞房内点燃,直至迎亲仪式结束,不得熄灭,故曰“长明灯”。所以要两盏长明灯,既意示“夫妻齐头,百年偕老”,亦意示新娘常生“双胞胎”,即“添双丁”。对男方抬来的喜酒,女方可以整瓮倒出收礼,然后往瓮内注入少量大米或米粉,再封口置于“郑”内让男方抬回去。抬酒的“且郎”改抬箱、柜、橱等嫁妆。这些箱、柜等皆上锁,外面皆贴女方姓氏、堂号的“××堂×吉月吉日封”的封条,内盛新娘一年四季衣服等不为他人公开的用品。锁匙揣在新娘怀里。礼品摆置完毕,迎亲队伍吃完早饭,便立即动身回程。
回程排列和来时略有变动。首先出发的是媒人。媒人改乘“捧帖郎”的轿子,不列队伍,迳回男方。媒人身上揣着开花轿的锁匙,一到达男家,即把锁匙交与男方主婚人,说明女方一切顺利,新娘必然按吉时到达。于是,男方立即做好迎接新娘入门的准备。第二出发的是仪仗队,但不包括吹鼓手。吹鼓手要留下专门为新娘吹奏八音,并随之而行。仪仗队排列乃按头锣、红彩、高灯、禁牌次序前行,跟着的则是女方专门雇请的一座“贺婿”红轿。轿中坐的也是一名10岁左右的男孩,手捧“帖盒”,盒内盛的则是女方收礼后的“谢帖”以及女方回送男方的礼品、嫁妆清单,当然也有女方回敬男方有关“红包”,如祖仪、敬仪、笔仪、厨仪、伞仪等等。因此,乘轿捧帖者称为“贺婿郎”。贺婿红轿之后,便是回程的“且郎”队伍。这一队伍,仍按来时先后排列而行。而来时乘轿的“捧帖郎”因轿子已被媒人所乘,所以此时跟随“且郎”步行而回。最后起程的仍是花轿。
花轿与回程队伍往往相隔若干距离。原因有二:一是新娘上轿有一定习俗要行,所以会拖延一些时间,而与队伍脱节;二是新娘到达男家的时刻,有严格选下的“吉时”,必须绝对准确,而花轿一旦起行,不得在途中作任何停顿,必须直奔男家,所以花轿有时有意在新娘家中等待,按定好的时刻起程。
最后说说新娘上轿。花轿到达女方后,女方要作两项布置。一是写一条女方姓氏堂号的“门封”(如李姓写“陇西堂李吉月吉日封”;锺姓写“知音堂锺吉月吉日封”;黄姓写“江夏堂黄吉月吉日封”等等)贴于花轿右扇门上,使之与男方“门封”对称,以表明联姻姓氏。换句话说,花轿的门封使人一看便知是某姓与某姓联姻;而左门为男家姓,右门为女家姓。二是用和男方一样长的红布,绕过轿顶,一端系于轿右门前的轿杠上,另一端系于轿后的左杠上。此红布称为女方“轿红”;与男方“轿红”相对,这样整座花轿的装置才是完备的。当迎亲队伍动身回程后,花轿抬进女方祖堂,进行新娘上轿仪式。这时,吹鼓手站在女方大门口开始奏八音。八音由唢呐和弦乐组成,吹奏喜庆乐曲,优美动听。八音所以站在大门外吹奏,因为他们为男方所请,故不进女方祖堂。在门外吹奏之意,乃为催促“新娘”赶紧上轿,以便准时成行。
新娘在前一天就已沐浴更衣、敬祖,穿上嫁衣,静待闺中。当花轿抬至祖堂时,原扶新娘敬祖者,给新娘头上盖上罗帕,并把她从闺中扶出,走向祖堂,搀入轿内坐下,即谓之“新娘上轿”。此时,新娘必然放声大哭,谓之“哭嫁”。哭嫁只是动情地大哭,并非连哭带唱,亦无所谓“哭嫁歌”。这和别的地区的所谓唱哭嫁歌出嫁是两码事。湖田张姓人以及和此姓通婚的他姓人,对“哭嫁”的解释有三:一是新娘从小在娘家长大,一旦离开娘家到另一家去生活,大有难舍难分之慨,故而大哭惜别。二是1949年之前,男女双方婚前虽有所谓“会见”,但仅仅是见一面而已,之后实无“恋爱”过程,所以女子对丈夫以及其家庭,特别是对未来的婆婆,实际是不了解的,一旦过了男家,将怎样生活,会不会遭到疟待等等,皆妄然无知,因而情不自禁放声大哭。三是新娘过了门,绝大部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只能当听人使唤的小媳妇,不可能有经济独立。因此新娘出嫁时,只得在娘家讨得一些“私房钱”,以备过门后自身的零用。“哭嫁”实为向娘家亲人讨“私房钱”的一种遗俗。这三种解释,前两种可能是对此举的分析看法;后一种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而有些地方则在这一“规矩”中加上耸人听闻的说法。这种说法声称:“新娘上轿如不‘哭嫁’,将来生的孩子,统统会变成哑巴!”所以,1949年之前,湖田张姓的大闺女出嫁,以及和湖田张姓通婚的他姓闺女出嫁,一上花轿便哇哇大哭。此时,扶新娘上轿的人员,就会忙着向满门的尊长亲人,代新娘讨钱。首先,向直系尊长要,只要健在的直系尊长,如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一个个都要给新娘一份“私房钱”。而且,每收到一份,就要走近花轿向新娘高声念明给钱者的称呼和所给数量。如:“这是阿公(祖父)给的大洋十块”等等。然后塞进新娘腰间所缠的红“肚兜”里。新娘头盖罗帕,罗帕遮面虽不能外视他方,却能俯视自己腰间的肚兜,所以,新娘在轿内哭,实际也一一验明所有亲人交的钱。因为这种钱是在新娘上轿哭嫁时要的,所以就叫做“上轿钱”。上轿钱可以向直系尊长要,也可以向旁系血亲尊长要,如曾伯叔祖父母,伯叔祖父母,伯叔父母、姑姑乃至哥嫂,以及外公外婆、舅舅等,都可以要,但不能向低辈以及比新娘年龄小的要,这也是不成文的规矩。上轿钱都要了,扶新娘者应说明起程时刻到了,应“起升”(身)了。于是,花轿门被关闭上金锁。锁名“金锁”,实为旧式铜锁,不过取其铜色金黄之意罢了。接着,花轿被抬出祖堂,抬出时新娘可仍在轿内哭,但抬出大门,听到八音声时应即止哭。此时,八音在前,花轿紧随,阵阵优美乐曲,伴着新娘,直奔男家而来。
有趣的是,在花轿背后,有一位挑着脸盆架和鸳鸯鸡的中年妇女紧随而行。此妇称为“送嫁娘”。所挑的脸盆架,表示其为新娘直接服侍之意;所挑的鸳鸯鸡,则为一雄一雌幼鸡;表示祝贺新婚夫妇百年偕老,将来生儿育女之意。所以鸳鸯鸡送到男家后,一定要继续饲养,让它们长大下蛋孵仔。至于“送嫁娘”的作用,非同小可,下文自有叙述。
先行回程的仪仗队伍、且郎队伍,回到男家门口,理所当然会受到大放礼炮、大放鞭炮的迎接。贺婿郎的帖盒被接纳后,且郎所抬的嫁妆、礼品直入中堂,由家礼先生点收发落,嫁妆最后必被移至洞房摆放。
花轿到达,男方更是热闹异常,放鞭炮、大打连珠“铁屯”,不在话下。首先,花轿停在大门外,轿门按选定的方位与大门相向。此时,主婚人持“金锁匙”前来开轿门,并念“金锁打开花轿,夫妻百年偕老”一类的祝颂词。接着便是男方从本族内选请的一名“好命”的夫妻齐头、多儿多女、儿孙满堂的中、老年妇女前来“牵新娘”入门。牵新娘者,每过一“地”,都要念相应的祝颂词。牵新娘者有两种做法,一种是请本族内好命的长者妇女;另一种是新郎自己牵。湖田张姓人皆择前一种做法。原因是,牵者引也。以好命的妇女牵新娘,含新娘将受牵者之引,以后必然好命。所谓“好命”指夫妻齐头,子孙众多。加上牵新娘一路说好话,气氛热烈。而新郎自己牵新娘则不便“自夸”频频说好话。湖田张姓习俗认为,新郎自己牵新娘是“无可奈何之举”,证明该族内连一个“好命”者都选不出来。
新娘从轿内出来,第一个要跨过的是一个“火窗”。火窗为客方言,是当地老人冬天烤火器具。内盛点燃的几块木炭,象徵一个“火堆”。古俗,跨过“火堆”即可把所有“灾”、“邪”消毁。
    此为新娘跨“火窗”的来由。于是,牵新娘者朗声念祝颂词:“跨过火窗,红红旺旺”。以后新娘跨入大门,牵者祝曰:“跨入大门,百子千孙”。过中堂,牵者祝曰:“跨过中堂,五世其昌”。牵者所以朗声念祝颂词,一方面是增加婚礼喜悦气氛;另一方面则是及时提示盖着罗帕的新娘注意“抬步”。例如,跨火窗,脚要抬高一点,以免把火窗踢翻。入大门,过中堂,脚更要抬高,因为大门有较高的大门槛;中堂则有较高的屏风门槛,脚不抬高就无法跨进。最后,新娘被牵至洞房内的一个“圆斗”上坐下。牵者祝曰:“坐下圆斗,子孙封侯”。新娘所以坐圆斗,缘出以下原因。湖田张姓人1949年之前用的斗有两种,一种是方斗,用以量米;一种是圆斗,用以量谷、量种子。当时,他们皆以圆斗量种子播秧的方法来计算田亩。一斗种田,就是一斗种子所播的秧能插植的田亩面积。新娘坐圆斗,是把新娘比作种子,必然衍播世代子孙之意。
与新娘入门的同时,送嫁娘会被热情接待。鸳鸯鸡被收留,继续饲养。把脸盆架置入洞房的同时,送嫁娘亦被引入洞房,闲坐一侧。此时,洞房门帘低垂,他人不得入内。房内送嫁娘与新娘作伴,窃窃细语,说着悄悄话。据说此时送嫁娘会以过来人身份告知新娘,今天晚上将会出现的情况,鼓励新娘大胆一些,大方一些,不必紧张,不必害怕,还会说明每个女孩子长大了过到男家之后都是这样经过的,等等等等。这,大概就是送娘嫁作用“非同小可”之处。
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对“性”讳莫如深。父亲绝不对儿子谈“性”,母亲绝不对女儿言“性”,这是中国的“通史”。所以,闺女出嫁前纵然和母亲同床,也不说“悄悄话”。据知,闺女出嫁前一晚,多与姊妹共床。而与母亲同床者亦有,但当晚多教育女儿到婆家要孝敬公婆,姑嫂和睦之类的伦理言论,绝不谈“性”。由此更可以知道女方对“送嫁娘”选择的重要。“送嫁娘”,一般平时与“新娘”关系就比较密切,年龄较大一般为40岁以上者,而亲系方面,亦多为“疏亲”者。再者,说“悄悄话”的时间,择在“迎亲”当日的“洞房”内,最为恰切。因为当时“新娘”已由女家来到男家,已是“兵临城下”的时刻,当时“新娘”紧张心态可想而知,就在此时,於平时与新娘关系较好的“送嫁娘”“面授机宜”,其作用、其效果当然最佳。
新娘入门后,花轿上的男女双方轿红均被拆下,男方轿红改挂于大门顶上;女方轿红改挂于洞房门顶端。接着进行的便是男方大宴宾客。因此,先说说男方待客的有关礼仪。男方迎娶,对于尊贵宾客,必须先发出由家长领衔的请帖加以邀请。被请的宾客就会备好贺礼按请帖所定时间准时于迎娶当天前来祝贺。当宾客到来时,新郎的家长,主要是男性直系家长,如曾祖、祖父、父亲等。必须身穿长衫,头戴礼帽,率领新郎站在大门口向客人拱手迎接,然后由专门接待人员引入客厅招待。宴饮时,家礼先生应按客人身份,逐一请出,坐于相应席位。   
1949年前,男女客人严格分开,女客坐屏风后的内堂席位。男客坐屏风前的中堂席位。尊贵客人必会安排在首席之首要位置。凡此种种细致礼节,多如牛毛,但家礼先生自会安排,一般来说也不会出错。宴饮中间,男方家长应率新郎逐席敬酒,并向客人说些“酒淡菜薄,招待不周,多多包涵”一类的谦虚之词。宴饮之后,一般客人于当天即各自回去。当客人离开时,男方家长仍应率新郎在大门口拱手表示欢送。贵重客人则留下住宿或参与“闹洞房”活动。
迎娶当日傍晚,要举行两个仪式。一是“挂”仪式;二是“交亲”仪式。挂帐就是把洞房的蚊帐挂起来。1949年之前,湖田张姓人成年初婚的床由男家做好,摆入洞房。而被帐则由女方购置,列入嫁妆抬到男家,在迎娶当晚才“挂帐”。挂帐必须请“好命”的中、老年妇女进行。挂帐者在挂帐时必须念祝颂词。例如:蚊帐挂呀起,明年“养赖里”等等。 [8]
另一仪式是“交亲”。在洞房内靠房门一侧,摆一方桌,桌上点燃花烛,摆着女方送来的两盏长明灯,然后把新娘从圆斗上牵起和新郎一齐举行仪式。仪式由主婚人主持。首先是叫新郎用白扇挑开新娘头上的罗帕,置入新郎左袖筒内。然后开始夫妻对拜,对拜时新郎新娘面对面下跪叩头再站起。接着新郎新娘相互举杯让对方喝一口酒,并相互让对方咬一口煮熟的红蛋,以示夫妻永远互敬互爱。此举即为“交亲”,家礼上则称“合卺”。“交亲”,为旧礼“鸾凤和鸣”的一种仪式。文字称“合卺”。而卺本为瓢,客家人称“符芦”。一个符芦分为两半即为“瓢”。两个瓢合成一体即为“合卺”,所以“交亲”直白地说就是“夫妇合成一体”的仪式。因此,“交亲”实为“交情”。白扇,意思是“玉洁冰清”,表示“夫妻爱情纯洁”。故只用白扇,而不用彩扇挑罗帕。
合卺之后,便进行“闹洞房”。闹洞房简称闹房,就是在洞房内(洞房过于狭窄可移至正屋厅堂)摆一大团圆酒席(一般由6或8张八仙桌合拢而成),上面摆满糖果糕点以及精工而不肥腻的下酒菜,让新娘新娘以及经挑选的二、三十个贵重客人(多为中、青年男性)一同围坐,猜拳行令,以助婚礼增添热闹。闹房有一定规矩必须遵守。首先,入席者必须逐个朗颂祝颂词,可以题诗作对,也可以说吉利语言。二是猜拳要用“一鼎魁、两家齐好、三元及第、四季发财、五子登科,禄位高升、七星伴月、八仙过海,久久长福,十分美满”的吉利数字语言。三是要服从“掌码”的裁判,输者要喝罚酒。四是举止要文明,不搞粗动作,不说粗话。
闹房是婚礼中最开放的让宾客乃至村中男女老少围观的一种助兴活动。其间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文明方法,要求新郎新娘作若干戏剧性的表演。而素质高的闹房人员,往往一开场,就能掀起美妙而热烈气氛。例如,闹房人员进场,出口成章,朗声念祝颂词:“亲朋欢聚闹洞房,洞房花烛亮满堂,今日欢乐饮喜酒,明年再品姜酒香。”如果二、三十个闹房者,个个都有美妙而喜庆的颂词,那么,其热烈气氛可想而知。如闹房者用筷子从席面上挟起一条又短又韧的麻糖,十分礼貌地献到新郎新娘面前,朗声念祝词:“麻糖又韧又方,献 给新郎新娘共尝,请你一人咬住一头,你俩越咬越情长。”这样,就会立刻得到围观者的支持,一齐要求新郎新娘照办。而新郎新娘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只得“照咬”,这就使其俩无形中在观众面前表演了“亲嘴”。于是,准是满堂欢声,笑语充栋。闹房一般到午夜即止。这时新郎新娘才真正入洞房同床共枕。
不妨说说迎娶时的“挂红”、“见红”问题。所谓“挂红”就是迎娶当天,恰遇新娘经期,因而向新郎显露红绳,以示当晚不能“行房”之意。湖田张姓老者,皆说确有此俗。但“挂红”并非公开挂,只是新娘向新郎挂。1949年前的规矩,新郎新娘迎娶当天都穿白色内衣裤。新娘上床后把内衣口袋的红绳明显露出,即为“挂红”,这样新郎即应明白实意,绝不能鲁莽行事。所谓“见红”是指迎娶当晚,新婚夫妇行房,因新娘是处女,会有血染红内裤。湖田张姓老者亦确认实有此说。但认定“见红”只是给新郎“见”,不是公开给所有人“见”。换句话说,湖田张姓人举行成年初婚婚礼时,并不公开谈论“挂红”、“见红”问题,但实际却十分重视这些问题。女方的送嫁娘与新娘讲悄悄话时,据说也会涉及“挂红”、“见红”问题。由此亦可知送嫁娘的作用。
迎娶的第二天,新婚夫妇一早起床必须穿上新婚礼服、嫁衣,一齐到祖堂拜祖,拜祖仪式由主婚人(族长)主持。湖田张姓人称这种拜祖为“拜堂朝”。因为拜祖之后要拜高堂,故称。
拜高堂是向男方所有尊长拜,先拜直系尊长,如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继拜旁系血亲尊长,如伯叔祖父母,伯叔父母,以及外公外婆、舅舅等等。拜堂时,凡被拜的尊长,都要给新郎新娘一份拜堂钱,每收到一份都置放在祖神前的圆斗内。拜堂只向尊长拜,所以拜堂钱和“上轿钱”一样,只能向尊长要,不能向低辈要。拜堂完毕,圆斗内的钱移入洞房名义上归新婚夫妇所有,实际只为丈夫操纵。拜堂后,即由族长率新郎送祖神回老祖屋。早饭后,再举行新妇“入厨式”,迎娶礼仪即告结束。女方的“贺婿郎”、“送嫁娘”亦于这一天迳回女家。
探婿:迎娶三、五、七天后,女方组织一批以中、青年妇女和儿童为主体,由岳母或其妯娌率领的人员,到男家探婿。三天探婿者,谓之探 三朝,五、七天者谓之探五朝或探七朝。此时,男方必须专门设宴款待。为婿者更应殷勤奉侍。探婿,除路程特远者,一般当日即回。新婿须备厚礼回敬岳家,并亲自远送回程,直至探婿者坚辞为止。
回门:新婚夫妇,于第二年春节后同时到女方家拜望岳父母及尊长,谓之“回门”,湖田张姓人称此举为“转门”。转门必须郑重其事,多择年初二、四、六、九的任何一天进行。转门必备尊敬女方长辈的丰厚礼品,并由专人用“大箩格”挑着前往。而新婚夫妇则必须坐轿同往,去时女轿在先。回时男轿在先,及至女家,新婿先向岳父母及尊辈请安献礼,后由岳父母邀请族人与新婿见面或聚宴。少数地方会碰上“搞新姑爷”(戏弄新婿)举动,新婿应灵活应付,千万不能“发火”。转门,一般应当天即回。转门后,整个成年初婚婚礼才算真正结束。
综上可以看出,湖田张姓的成年初婚婚礼,反映出1949年之前,他们的婚姻基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星相卜合”。而其整套的连续礼节,又相当完整地体现古婚姻礼教的内涵。
除外,湖田张姓也有讨“二婚亲”者。二婚亲,即再醮妇,指已婚妇女再嫁。这是1949年前最受歧视的婚姻。讨二婚亲者多为家境相当贫穷,而从小又未抱童养媳者。上述沙上张姓聚居点,1949年前21个已婚中,除13个属童养媳成婚外,还有6个讨二婚亲者,实质就反映了当时该族的生活水平相当低下。讨二婚亲不入大门,不拜祖,只入横门或侧门。不设宴,只是亲人小酌,草草而成。
还有纳妾者,湖田张姓称为“娶细婆”,此举多为富家或妻子不生男孩才会出现。1949年前,湖田首富永兴围张姓聚居点,33个已婚中有4人“娶细”。其中一个因妻子不生男孩而娶细;2个因妻子生一男孩后不再生而娶细;另一个则孩子多仍要娶细。“娶细”一般皆得父母默许,而不生男孩的妻子也往往自怨命薄,为避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指责,而不得不同意丈夫“娶细”。娶细,不正式办宴,不拜堂、拜祖。逢年过节,为丈夫者必须同妻子同床,不得入妾房。这大概是安抚失意妻子的一种旧俗。
也有顶两房讨两个妻子者。这种情况在同一家庭中兄弟婚后未生儿子而夭,立侄辈为半嗣者才会出现。湖田张姓永兴围族内有一个张佛茂,其伯父婚后未生子即逝,遗下伯母吉氏寡居不嫁。于是,族中便把吉氏夫弟张福安的三个儿子中的长子张佛茂立作半嗣给其伯父“顶房”。这样,张佛茂在伯母家讨一个妻子刘氏,在生父母家也讨一个妻子詹氏,各自分开生活。刘氏所生子孙,继承伯父香火;詹氏所生子孙继承生父香火。此即谓之“顶两房”。在旧俗中,顶两房所讨的两个妻子是平等的,不叫“大婆”、“细婆”。因其两个妻子分两家生活,一般矛盾也较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1 22: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张姓办学情况
湖田张姓历来自己办学。清朝时办私塾的有四处,一是老窑下,二是沙上,三是旱窝,四是仓下(以上均地名)。私塾教师主要的有两人,一名张史卿(湖田人),一名锺兰史(邻村人),均为前清秀才,其中张史卿(廪俸)较有名望,湖田最著名人物张谷山就是他的得意门生。民国时期,上下村张姓各办一个“国民”小学。上村的叫西铭小学,设在原上下村分界的横堤上,与湖田张公庙紧紧相连。下村的叫中兴小学,设在下村老窑下。最初兴学的经费,据说都是以“割众禾”的形式筹集的。所谓“割众禾”,就是凡在本村张姓人所耕的田地上,当田禾成熟时,在每块田的周围割一行或两行禾苗,然后将所有收割的谷子集中变卖为办学资金。
学校建成后,学生入学皆收学费,以作正常经费。民国初期,上下村的两间学校都很简陋。上村的西铭小学,占地约300平方米,单栋砖瓦双层木棚结构,共分四个教室,其中楼下两个,木棚上两个。下村的中兴小学,面积也是300平方米左右,是“回”字形双层木棚砖瓦结构。楼上楼下均设教室。两间学校的校长,历来皆由本村张姓人担任。西铭小学校长先由上村的张履恭(本人为黄湖乡乡长)担任,继由张乐善、张履青担任。下村的中兴小学先由下村的张鼎中担任,继由张贵高、张卓雄、张建春、张文华担任。张姓学生入学,皆以村为界,上村张姓孩子读西铭小学,下村则读中兴小学。西铭、中兴两间小学,最初每间只有五、六名教师,每期学生百余至二百人。一、二年级共一个教室;三、四年级共一个教室;五、六年级共一个教室。另加设一个“专科”班。据说,教科书都是当时的“国民”教材,最初的一年级语文第一课是“人、手、足、刀、尺、山、水、田、狗、牛、羊。”以后的一年级语文第一课则是“小小猫,跳跳跳;小猫跳,小狗叫”。教师皆复式教学,一、二年级同教室,语文、数学同一教师任教,先教一个级让其复习,再教第二个级的课。三、四年级,五、六年级同教室,教学方式也一样复式教学。所谓“专科”班,是小学毕业后,没有升中学的学生,继续留校学习的一个班。学的内容大致有古文、诗词、家礼、信札、珠算等等。  
经过一、二年的“专科”学习,大都具有农村的实用知识。这两间学校的教师,大部分由本村张姓人担任,少数则聘请本村他姓或外地人担任。教师酬金,皆以稻谷付给,一般教师每学期(半年)四石谷,教务主任五石,校长六石。
有趣的是,这两间学校,表面上是张姓学校,但从未排斥他姓人就读,不仅本村他姓不排斥,就是外村他姓也不排斥。例如,上村西铭小学,不仅上村的吴、朱、杨、赖的孩子到此就读,就是邻近高华村的詹、古、林姓的孩子也到此就读。至于下村的黄姓、曾姓、刘姓、罗姓的孩子,亦有不少择近而就读上村西铭小学者。下村张姓办的中兴小学亦然,除张姓孩子外,其余黄、古、李、罗、刘等姓孩子均到该校就读。因此,湖田张姓虽然分开上下村各自办学,但就读者则是“百家姓”的学生。
由此,亦可知湖田张姓与本村他姓关系之一般。1949年后,湖田学校由政府接办,统称湖田小学,而以原“西铭”为校本部,余称“分校”。各年级分教室单独教学,教师大增,学生大增,校舍、活动场地大大拓展了。
九、张姓的尚武习俗
湖田张姓有尚武习俗。据说这一习俗与其上祖有关。湖田2世张宗贵的10世孙张潜修,少年聪颖,文武双全,曾考中文秀才,但其武功精湛,十八般武艺精通,后竟考中武举人而任潮州武教头。由于他不爱功名,而回乡传授武艺。湖田唯一的张姓族谱(手抄本)载:“10世张毅,已酉科举人;张潜修壬子科举人,兄弟率族人捐金买地,建松轩张公祠于华城城西。”  
由此可知,张潜修是举人是有族谱可据的。但没有说明其原为文秀才,后中武举人。对此,笔者专门访问了张潜修的10代孙(年龄皆60岁以上)张展环、张耀忠、张振英等人。他们说,其10世祖张潜修是举人是有族谱根据的。旧社会对于举人,文举人多受人敬重,武举人地位不如文举人,有“左文右武”之说。所以,张潜修之后各代一直传说张潜修是武举人,是实事求是的。换句话说,张潜修确是武举人,否则其子孙绝不会把其从文举人贬为武举人的。
因此,笔者认为,张潜修是举人既有族谱可查,而其子孙又异口同声认定其武举人,应为确切的。湖田张姓都曾出现过不少颇有名望的武术师。其中有仓下居民点的张瑞凤,神背堂居民点的张阿庆,白棉居民点的张庚古、张番良,高丘居民点的张华四、张瑞珠,鸭麻桥居民点的张良庆、张阿祥等等。他们中有的以拳术称著,有的则以棍术称著。还有不少动听的习武故事。张庚古习武即为一例。
张庚古,少年家境贫穷,不得不以撑船为业。旧时,撑船是苦力活,船从其家门口的潭下河顺流而下,汇入五华河,再入梅江,直达大埔三河坝为终点。船到异地难免被人“欺生”。庚古忍不住受欺之气,而习武防身。由于其身体结实,力气过人,加上练武认真,武术长进飞快。一次,他在三河坝,遭几十人围攻,庚古镇定自若,逐个击破,战而胜之。从此,庚古武术高超不仅为家乡人所知而且在三河坝扬名。盛名之下,招来强敌。一日,有一外来客商,指名道姓要庚古的船给他载货。客商已是60开外的老人,但身体十分健壮。傍晚,船靠岸停宿。客商以自己年老为由,要庚古扶他一把,以便上岸走走。出于礼貌,庚古伸手扶之。这时,只见老者以一手搭住庚古之手,看似相扶,实则掐了庚古一下,庚古顿感全身发麻,脸色发青。庚古突遭此招,知来者不善。但自忖“牛角不尖不过岭,我庚古实非他的对手”。于是转怒为喜。待老者回到船舱时,即向其施礼求教。老者坦言,只需一招便识庚古功夫充其量不过五成而已,真要过硬还须三年苦练。庚古苦求老者收之为徒。老者以试其诚而答应。此时庚古始知此客商实为福建一著名武教头。老者离船后,庚古将自己的船只交与“头手师傅”掌管,自己只身迳去福建习武。老者见庚古果然弃船而来,证其诚,乃悉心教授,只两年,庚古武功更靖成熟而回。从此,庚古不仅深悉武术之道,而且更悉武德之重。从不倚武欺人,亦不有理伤人。年深日久,他在三河坝赢得遍地友情。
还有一个张廷职在本地习武的动听故事。张廷职本是湖田张姓后裔,后迁居与湖田一山之隔的满堂村。他少年英俊,忠厚老实,由于经常习武,学得一手好拳好棍,在族中是练武的尖子人物。一次,一个卖杂货的老人,携带着一个挑货担的少女,来到村中叫卖。老者声称,挑货担的少女是其独女,年方十八,欲择一婿。但凡欲为婿者,必先与其女比武,赢者,女儿白送为妻;输者则必须替其女儿挑三年货担。老者语言剌激了村中父老兄弟。因为挑货担的少女,虽然面目清秀,但身体一般,看上去实不像英武之辈。所以大家都激励张廷职与她比试,而且认定只要一比,就是十个指头拈田螺——十拿九稳,会白白拾个老婆的。张廷职本性忠厚,从未想过与人比武的问题,无奈被乡亲父老“荐”得太紧,才勉强从房中取出一根长棍,走到少女面前,一再让少女先动手。此时,卖杂货老人又发话了。他说,主客不能颠倒,他女儿是外来人,不能反“客”为“主”动手先打。真要“比武”必须由张廷职先行动手。万般无奈,张廷职又见少女毫无准备的样子,实不忍心动真格打将过去,便轻轻举棍向少女胸前“箭”去。真是说时迟那时快,少女见棍“射”来,神速地用两手提起脚上的草鞋,轻轻地把张廷职的棍尖挟住。神奇出现了,只此一“挟”,张廷职立刻感到自己的棍就像被泰山压来一般,一股股强力,从棍身传到自己手上,震动得全身发麻。此时此刻,张廷职才意识到动真格才能解脱。奈何,不管如何使尽所有招数,棍都不能从少女两个草鞋之间移动半分,既推不进去又退不出来。相反,棍身上传来的强力却越来越猛,把自己震得满身大汗、满面通红。正是千钧一发之际,少女将双手一松,棍从草鞋缝中滑脱,张廷职随势被抛出一丈多远,跌翻在地。善良的张廷职惭愧得无地自容,赶紧爬起,溜进了房间。而围观的观众,看在眼里,想在心里,明白老者父女决非等闲之辈。于是纷纷盛赞他俩,并热情招待。这时,老者又发话:既然有言在先,张廷职比武输了,必须跟随其卖杂货三年,但货担可以不挑,仍由其女儿挑。此话话中有话,乡亲父老亦已明白全意,于是一齐拥到房中硬把张廷职拉到老者面前,拜老人为师。老人欣然接纳,毫不客气地把张廷职作为徒弟带走了。
其实,这是老人的一次精心安排。原来老人本是外省的武功教头,武艺很精,但不得意而流落江湖。其女幼年丧母,由老人既当爹又当娘把她拉大,并从小授予武艺,所以年仅十八,功力亦已炉火纯青。老人带着独生女儿走南闯北,目的欲觅一合适女婿。但遍寻不遇,后来到长乐(五华)打探到张廷职为人忠厚老实,并有一定武功基础,才特意携女前往,并故意“挑起”比武,就是想把女儿许配给他,以了却他老人一生心愿。比试赢输,其实不要紧,赢了张廷职理直气壮成为他的女婿,输了张廷职必然成为他的徒弟,最终仍为他的女婿。
张廷职作为徒弟,跟随老人卖杂货是假,习武是真。由于虚心好学,进步特快,二年后功夫已靖成熟。此时,老人亲自为其与女儿拜了天地,结为夫妻。不久,老人过世。张廷职携妻返乡设馆授徒,而其得意头徒便是他的亲房——湖田仓下的张瑞凤。后又经张瑞凤传授给更多湖田张姓人。
湖田张姓人所以世代相传、津津乐道上述习武故事,意在告诫后人要谦虚好学,对武术问题不管任何时候都不能骄傲自大,必须牢牢记住: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更有一山高,只有虚心好学,才能精益求精。所以湖田张姓在练武方面,历来都不限于只学本姓武术,而是广泛求师,博采众长。民国时间,凡五华县城比较著名的武术师,诸如李乙仙、卓成添、曾如章、孔锦兰、罗乔训、罗丁凤、朱书南等等都曾被湖田张姓聘为教头,传授武术。
湖田张姓习武的普遍形式,是组织舞狮队伍。因为舞狮与武术密不可分。平时,武术多为分散练习。到每年农历十月半,即秋收完毕进入冬闲时,便以聚族居民点为单位集中训练,并称为“冬练”。冬练开始要设狮神,所有参练者都必须参与拜祭,谓之“誓师”。狮神就是狮子神或叫金狮神。建国前,凡舞狮者,都要先设立一个“狮神”(位置皆在正屋中堂左下侧)。凡参加舞狮的人员,都必须首先参拜狮神,其意是集体在狮神前“插血盟誓”,表示在练习舞狮技术过程中,决不中途退阵。所以又叫“誓师”。当舞狮训练成功,到春节去外地献演完毕之后,全体人员又必须集中在狮神前叩拜,此举便叫“团狮”。团狮后,舞狮队伍才能解散。所以“狮神”是借“神”为约束练武的一种“宗教”形式。对聘请外地他姓的教头或本姓本族公推的教头,参练者必须在“誓师”的同时举行“拜师”仪式。因有“神力”为鉴,制约,参练相当艰苦,日夜连续。一般,白天练舞狮和敲打锣鼓技巧,夜晚练武术,至午夜方休。舞狮技巧,除狮头狮尾的舞动者以外,还要配以四名“跳桌”人员。跳桌是戴着假面具(一般是两人戴沙僧壳,两人戴猴面壳)从一张或两张乃至三张八仙桌面上飞越而过。戴的假面具只有“沙僧壳”与“猴面壳”两种,再无其它假面具。四个跳桌人员可以全部戴沙僧壳,也可以全部戴猴面壳。但,一般是“两沙僧”“两猴面”。飞越时,还要做一些杂技性的表演动作。而狮头的舞动者,也需舞动着狮头从桌面上滚翻而过。这些动作都有完整的套数,一招一式皆按套路程序表演。从这一角度上说,舞狮本身也是一种武术。
夜晚的训练,包括拳术、棍术、刀术、矛术、耙术等等。其中又各有细分,诸如朱家教大码拳等等套路;棍 有长棍短棍,刀有关刀双刀,总之名目繁多,十八般武艺,样样皆练。训练方法,有各个教练,也有集体操练。训练到午夜,一般要吃一顿夜宵,多为吃“猪肉粥”、“油鱼粥”一类的夜粥,故名“吃夜粥”。因此,吃夜粥也成了练武的代名词。“你吃过夜粥吗?”就是问你有无练过武功。“你吃了多少夜粥?”就是说你练武时间有多长?
冬练一般进入农历十二月半之后,即进行全面彩排,到过年为止。从新年初一开始,狮队则出动进行贺新春活动,先到本村本姓各族献演,后到外村本姓各族献演,再后进城到本姓的各商号门前献演。有的最后到县外本姓处献演。名为舞狮,实为联宗活动。这一活动,一般在正月二十左右,进行“谢师”而结束。湖田张姓的所有聚居点都先后组织过舞狮队伍,但并非每年都一同组织,而是有间隔地组织,有的组织次数多些,有的则少些。一般,湖田张姓,1949年之前,每年都有二至三个舞狮队伍出动献演。其中组织次数最多的为高丘、白棉、旱窝、鸭麻桥聚居点。这几个聚居点,相对而言,舞狮队伍比较健全,武功也比较扎实,武术师也较多。
湖田张姓的传统习武与组织舞狮队伍,作用大体有两大方面。一是通过练武、舞狮,以显示其本族的武功程度。因为一个舞狮队伍,要有几十人组成,全族武术人员荟萃其中,这样,实际就凸显其宗族势力。二是通过舞狮献演形式,进行联宗活动,以加大本村本地乃至县内外本姓的凝聚力。但,从科学角度上说,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一是练武、舞狮实为一种体育运动,通过锻练,可以增强人的体质。二是练功、舞狮可以较大量地吸收青壮年乃至少年参加,既使这些人学到一些传统性的民间艺术技巧,又可以避免他们在冬闲时间,因无所事事而去参加不正当的特别是赌博活动。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1 22:5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张姓的神明崇拜
湖田张姓是多神崇拜者,可以说什么都有神,什么神都拜。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拜土地神:土地神实为地域神,通常有两种叫法,一叫土地伯公,一叫公王。土地伯公,湖田张姓人又细分为三种,一种叫龙神伯公。龙神伯公是自己住屋所在地的土地神,也就是只管本屋范围的地域神,因其神位安设在正堂祖神之下,而祖神称为“龙”位,故此神便称为龙神伯公。湖田张姓人认为,龙神伯公是主管阴司中本屋地盘,抵御一切外邪入侵,从而保卫全屋居民四季平安之神。因此,龙神伯公是拜祖神时应同时叩拜的神位之一。龙神伯公,只有本屋人叩拜,此屋人不去彼屋叩拜龙神伯公。
第二种叫田伯公。田伯公是耕种土地神。湖田张姓人认为,耕种的每块田地都有一位“神”暗中在守护着,尽管此神没有神位和神坛。因此,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各家各户都要到自己耕种的每一块田地里去叩拜“田伯公”,并称农历二月初二为“田伯公生日”。这天,各家各户在叩拜田伯公之后,很多人就在田野里采集一种叫“田艾”的草药,带回家中制作“田艾粄”,因清甜可口,男女老幼皆吃。据说,田艾是田伯公保护越冬的神草,用它制粄,吃了可防“黄肿”病(胡豆黄病)。平时,遇上自己耕种的田地有病虫害,也有人前往田边叩拜田伯公,祈求神灵灭灾。总之,湖田张姓人叩拜田伯公,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第三种叫福德伯公。福德伯公安设于屋外居民点与居民点之间相邻的地方。湖田张姓人认为,福德伯公和公王都是地域的管理神,其所管范围相当于人间的一个甲或两个甲的福祉之神,所以称为福德伯公。这类地域神的认定往往不一致,同一神,有人叫伯公,有人则称公王,但它们的设置基本是一样的。首先,它们都有极小的神位牌,还有高仅一、二尺的石板盖的坛,称为伯公坛或公王坛,坛后种有树或竹;树多为四季常青的浓荫大榕树或高大的子林树;竹则多为密集的竹丛。而这种树、竹,即称为伯公(公王)树、竹。据说,福德伯公与公王,都是夫妻同坛的,俗称为伯公伯婆。所以它们神坛的对联是:“公公公十分公道;婆婆婆一片婆心。”其次,它们管的范围是邻近地域,所以有“坳上伯公两头吃”之说。意思是指邻近居民都拜就近的几座伯公或公王。
湖田的伯公、公王共有二十几座,每个居民点都有伯公或公王。但其名称湖田多数老者认为建国前的公王只有三座,即社岗公王、河背公王、竹子巷公王,其余皆为伯公。但所有老者都说不清公王与伯公的具体区别。看来只是名称的问题。据老者称,社岗公王每年打禾醮日期是八月初八;洋梅墩伯公打禾醮是八月十四,河背公王与竹子巷公王两年一次“敬歼”,两者轮流;每年十一月初二举行,今年河背公王,明年竹子巷公王,周而复始。其余伯公,如眠牛神、高丘等等伯公,均于每年十一月间,由当地居民约定一天举办“祈人口福”(是敬神的“名称”,与“神明生日”内含相似)。要说明的是,公王和伯公并非张姓专门叩拜之神,而是相邻地区不分姓界的共拜之神。其中,上村眠牛神公王,座落于湖田村与高华村交界之地,湖田神背堂张姓以及就近的杨姓叩拜此神,高华村的陈、詹、古姓也叩拜此神。河背公王,则为就近的张、李、赖三姓共拜。雄鸡拔翼公王,为就近的张、吴、朱三姓共拜。罗洞坑公王,为就近的张、李、古姓共拜。樟岭公王为就近的张、罗、刘姓共拜。黄塘岭公王,为就近的张、刘、曾、黄姓共拜。杨梅墩公王,为张、李、黄、曾、刘姓共拜。
公王和伯公,几乎什么都管。逢年过节,各居民点居民必须叩拜邻近公王或伯公。平时,小孩碰上病痛,经“查神”、“问仙”认定孩子“得罪”了公王或伯公时,例如孩子攀爬了伯公树、竹或戏弄过公王坛前的茶杯等等,为父母者就要具备斋果、香烛,到伯公或公王坛前去叩拜,请求伯公(公王)宽恕孩子年幼无知,祈求孩子早日康复。家里买了幼猪、幼牛来饲养,要到伯公(公王)坛前去“祈猪福”、“祈牛福”。祈求伯公(公王)保佑幼猪、牛顺利壮大。到幼猪养成大肥猪出卖后或耕牛老弱出卖后,又要回到原坛前去“酬猪福”、“酬牛福”。每年邻近居民不论什么姓,都要集中在就近的伯公(公王)前,进行一次“祈人口福”,这时要请吹鼓手吹打,每户派一代表在神前烧香叩头,祈求保佑全家平安。
除外,公王伯公还有中心神坛。上村的中心公王为社岗神坛,为上村的张、杨、赖、吴、朱五姓共拜。下村中心公王(有人说是伯公)为杨梅墩公王坛,为下村的张、黄、刘、曾、罗、李、古姓共拜。而不论上下村中心公王,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打禾醮”。打禾醮要请吹鼓手吹奏,要请道士“上表”,也要在神前“拈首事”。上村中心公王,每10年举行一次醮会,醮期为5日6夜。下村中心公王,则碰上丰收年即建醮,称为“打丰收醮”,醮期3天4夜。不论上下村建醮,都要请吹鼓手吹打,请戏班演戏,都要举行“拈香”、“上表”、“放河灯”、“施孤衣”等仪式,要请道士、僧人超度亡魂,赈济幽灵。这些醮事皆由共居湖田的各姓共同举行,亦为全村各姓共庆之盛会。社岗公王每10年举行一次醮会。拙作《粤东五华县华城镇庙会大观》中“间隔时间最长的湖田公王醮会”已作了相当多笔墨的记述 [9]。故在此文中不再赘述。
由此可知,叩拜伯公,公王,不仅是张姓的崇拜神明的形式之一,也是张姓与同村他姓共举神会联结情感的形式之一。
2.拜观音:湖田张姓人习惯称观音为观音娘娘。拜观音的形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在自己住屋正堂安设观音神位,经常叩拜。这种观音设于正堂祖神之右角,高约2公尺多宽50平方厘米左右的木板平面上,只立神牌,不设神像,神牌曰:“南海观世音菩萨尊神位”。神位旁有固定的对联:“西方绿竹千年翠;南海莲花九品香。”崇拜这种观音的,多为中、老年妇女,尤其是经算命卜卦,认定要修心“吃观音斋”的中老年妇女,对此神的崇拜更为诚虔。  
农历每月初一、十五,这些中、老年妇女一早起来,梳洗完毕后,第一件事就要先泡好一壶“香茶”,提到观音神前,把神前的茶杯拿下,擦洗干净,然后斟上新泡的香茶,恭恭敬敬放回神前。此举称为“初一、十五换茶杯”。换茶杯后,即点烛烧香叩拜,并于当天斋戒吃素,即所谓“吃观音斋”了。除外,逢年过节拜祖,也同时叩拜观音。而每年正月初九至十九的任何一天,湖田张姓人在举行“上灯”仪式时,必须专门为观音神前升挂一盏“莲花灯”。莲花灯以竹枝扎成骨架,外糊绿纸,灯的外形似莲叶,叶之中心缀以红色“荷花”,荷花上面固定一小碟,盛植物油而点灯,高高升于观音神前,故称。莲花灯每年依期更换一次,降旧升新,年年如此,意求观音常保平安。较为特别的是,每年端午节,湖田张姓人都特意用“三角粽”拜观音。据说,端午节这一天是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联合天上福、禄、寿三星施法,普济人间的日子。“三角粽”形同“星”状,三角面即为福、禄、寿三星的象征。
因此,湖田张姓人又称三角粽为“娘娘粽”。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或自制或到街上买回三角粽,先敬观音,然后才聚集家人吃“娘娘粽”。三角粽是斋粽,绝不能混入肉食。加上端午节这天不少中、老年妇女同时斋戒而吃“斋面”,因此1949年以前,湖田张姓尤其是老年妇女称端午节为“斋节”。吃过斋粽、斋面之后,为父兄者,携带自己的男孩或小弟弟,成群结队到村边的潭下河(所谓长流水的江河)里去洗澡、学习游泳。据说,因为这一天观音与福、禄、寿三星联合施法,普济人间,所以端午节到长流水的江河里洗了澡,就不会生热痱子。 [10]
“观音”是“请”来独设于自己屋中的神位,只供本屋人叩拜。甲屋的人,不到乙屋去叩拜“观音”。所以各屋没有独自举办的观音会。集体拜祭观音活动是有的,但不在各人住屋举行,而在公众的观音庙里举行。湖田没有“观音庙”,所以也没有“观音会”。华城有观音庙,每年有三次观音会,都是集体拜祭观音。 [11]
另一种形式是为孩子“祈福”,专门到城内“福寿庵”朝拜观音。福寿庵常驻尼姑,接纳女人为孩子的“祈福”事宜。湖田张姓人对出生男婴,一般都去算命、卜卦、排八字。如认定孩子与父母相冲、相克时,就按“命运”把男婴“卖”给观音作孩童。所谓“卖”,就是由孩子的祖母或母亲,具办斋果、香纸,带着孩子的“年生”(写着孩子出生年月日时的红帖子)到福寿庵去,把它置于观音神前,然后叩拜祈愿,祈求观音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必年年前来朝拜酬谢。故,把孩子“卖”给观音之举,又叫“祈福”。
祈福后,在孩子16虚岁之前,孩子的祖母或母亲,必须于每年正月初六至十五的任何一天,携孩子前往观音神前朝拜一次,此举称为“暖福”。到孩子16虚岁即所谓“上丁”时,孩子的祖母或母亲,必须照样于同一时间携孩子前往朝拜观音,并在观音神前宣告成人,此举称为“酬福”。孩子一旦“卖”给观音,即由观音(实为尼姑)另起一个姓“庙”带“观”或“佛”的,诸如“庙观华”、“庙佛佑”一类的“神名”。而初生男婴在未“做满月”之前就“卖”给观音的,他的“神名”在保留祖姓的基础上,也往往在满月拜祖神时命为正式名字。1949年以前,湖田张姓中有不少诸如张佛茂、张佛耀、张佛涛、张佛连、张佛华、张佛兰、张佛古、张佛应以及张观华、张观湘、张观赐、张观连等等名字,实际就是观音赐名后,经满月拜祖时正式命名的名字。现在这些带“佛”或“观”字的人,活着的年纪均在60岁以上了。由此,亦可印证湖田张姓人原来崇拜观音的程度。
3.拜张公仁爷、张毛大郎:此两神都为张姓本家神明,设庙于湖田原上下村分界的横堤东端靠潭下河岸边,正式名字叫“崇德祠”。此庙为湖田唯一神庙,所设两神既有文字根据,亦有神化传说。
关于张公仁爷,《五华张氏源流溯考》记载:“张公元弼,字元勋,明朝任广东总兵,因平乱安民有功,死后被追封为护国庇民大将军,此后各地立庙塑像纪念,我县称为崇德张公仁爷,多处建庙。”关于张毛大郎,《张氏清河堂族谱》(台湾出版)记载:“法慎公,字宗荣,号竹斋,永乐癸卯科举人,升山西沁州节判,后升山东巡案御史,居官清廉,理粮有功,折狱果断,教民穑稼,不辞亲躬,卒于官舍,山东人民作祠供奉,得一护驾宾侯张毛大郎,子孙嫁娶,奉为法师,常显威灵。”由此可知,张公仁爷,张毛大郎本为封建王朝有功之臣而敕封之神。而湖田崇德祠所立此两神,除神位牌标明“敕封护国庇民大将军张公仁爷”以及“敕封护驾宾侯张毛大郎”之外,更多的是把其神化了的传说。其中主要之点是说,此两人生前都曾拜神仙(有的则说神仙名叫茅山仙师)学法,能驱邪除病,普济人间疾苦,死后亦常显灵济世,等等。张公仁爷、张毛大郎何处学法以及学法的过程,遍访各方老人,都无法说清,只说其先师叫茅山先师。因此湖田崇德祠(俗称张公庙)自清末民初建庙之后(清末前没有庙),即设神童(不是觋公),可以通过“落童”进入神的状态,为他人卜断凶吉,为他人驱邪、除病。湖田张姓人,逢年过节都自动进庙朝拜本家神明。 [12]
每年农历八月十三日是此庙神明生日,即举行两天庙会,神童即“落童”施法,进行“上刀山”的表演,参观者人山人海,湖田张姓更是家家户户都进庙“上表”朝拜。八月十三的“生日”不是指张公仁爷、张毛大郎生前的“出生”日,而指神庙建成的“开光”或“落成”纪念日。五华的张公庙很多,同设张公仁爷,但其生日却不一样。五华沙喝张公庙“生日”为八月初三,大田张公庙“生日”为七月初七,棉洋张公庙“生日”为正月十三,西林张公庙为九月十三。凡此都足以证明“神明”生日只是各自特定的庙会日期。
平时,碰上家人有病痛,湖田张姓人备牲仪香纸叩拜本家神明(俗称求拜叔公太)祈求驱邪、发药治病者,为数不少。总之,湖田张姓人对本家神明的崇拜是非常诚虔的。
4.拜竹叶神、扫帚神、参神、桌神、筷子神:这些神是中秋节由中、青年妇女以及青少年,带有戏剧性的特拜之神。其中拜竹叶神最为可观。
所谓竹叶神,据说在八月十五日特别显灵,能引导凡人进入阴间,所以拜竹叶神,又叫“八月十五下阴间”。据湖田张姓几位70岁以上的老人说,他们都亲眼看过八月十五下阴间的情况。每年中秋节晚上,凡欲“下阴间”的中、青年妇女,一般是三、四人围坐于矮桌边,两手交叉放在桌面,头再伏于手上。然后由一妇女站于桌旁,点燃单数香支插在桌的中间,再在香边放一碗清水,接着一边烧纸钱,一边反复念诵“咒诀”:“竹叶神,竹叶神,八月十五有神灵。竹叶神,竹叶青,带我弟子下阴间。你要去,只管去,一心一意中进去,切莫三心又两意。”在念咒过程中,念诵者不断将香火余烬抹下,放到每个伏案人头上,并不断用一根带叶的小竹枝,蘸桌上碗中清水,弹向伏案人身上。一般情况,凡能成功“下阴间”者在燃完半支香左右,即开始反应,先是全身颤抖,继而不断拍打桌面,两脚不断顿地(这时凡不成功者,就立即起身离桌)。不久,成功者惊呼:“唉呀!真黑暗!真黑暗!”这时,念诵者一面继续烧纸钱,一面告之:“给你打灯笼啦!”过了一阵,成功者又呼:“唉呀!恶狗拦路啊!”念诵者烧纸告之:“你找棍子赶它!”再过一阵,成功者又呼:“放牛郎拦路,不让过去!”念诵者烧纸告之:“你和他们对山歌,对赢了就过去了。”不久,成功者果然唱起山歌来了:“掌牛崽仔一堆累,一脚踢你两边开,一拳打你三四只,由你那只跳出来。” [13]经过这些“套数”,成功者终于到达目的地——阴间,先是找到已死在阴间的亲人,以后又可找到已死在阴间的房亲伯叔与其阳间亲人“对话”。对话完毕,有的成功者,是被阴间亲人“赶”回“阳间”而恢复清醒状态的。有的是由阳间亲人“拖”回来的。“拖”的办法,是把“下阴间”者抱离桌面,用冷水拍打其额及颈背,再不醒,就用“苏茅草”抽打其身,或捏其胁下等部位,直到完全清醒为止。
据老年人说,下阴间能成功者为数极少,而且一旦成功了,醒来后有好几天仍精神恍惚,好像大病一场似的,所以老年人都不大愿意让自己家人去搞这一活动。但是有些中青年妇女一旦下阴间成功了,第二年中秋再去,就很容易成功。1949以前,永兴围张姓聚居点,有一个青年媳妇叫林阿涛,婚后曾生一个胖男孩,活泼可爱,她爱之若掌上明珠。但孩子7、8岁夭折,林痛不欲生,更为可怜的是,她从此不再生育,因此思念已死儿子之情更迫,很有祥林嫂思儿的味道。就是这个林阿涛,每年中秋“下阴间”都能成功,而且一到阴间,就能“找”到她心爱的宝贝儿子,痛哭不止,不愿再回阳间。这样,每次都要由阳间亲人硬是把她“拖”——用苏茅反复抽打,用劲捏她胁下,花很久时间才把她“拖”回来。据说,1949年前,湖田张姓各聚族居住点,都有一、二个能“下阴间”的中、青年妇女。每年中秋这种“下阴间”活动,能吸引不少人观看,也是当时中秋普遍活动的形式之一。
拜扫帚神:参与人数可多可少,但多为青少年。参与者用双手扶着倒立的扫帚柄,然后把头伏于双手上。 [14]倒立的扫把上,点燃单数香支,侧旁由成年妇女念“咒诀”:“扫帚神,扫帚神。八月十五有神灵,叫你扫地就扫地,叫你打人就打人。”如拜成功了,参与者手执扫帚从原地站起,听人呼唤,叫扫地即扫地,叫打人即打人。据说,拜此神也很难成功。如成功了,亦不能“入神”太久要及时让参与者清醒。清醒之法是派人上前,首先“夺”掉参与者手中的扫帚,然后用清水拍打其额及颈背,直至恢复神志为止。
拜桌神:用八仙桌倒翻过来,桌板朝地,桌脚朝天。地下,桌板的中点放一个盛满清水的碗,把桌板顶住,顶平,然后由四个青、少年,各扶一桌脚,并用手在桌脚上压一 根点燃的香支,另一人立于侧而念“咒诀”:“桌子神,桌子神,八月十五有神灵;叫你旋旋转,叫你转不停。”与“念咒”开始的同时,执桌脚的四人,闭上眼睛,开始推动桌子向一个方向转动,而且应越转越快,如四人用力相当,保持平衡,桌板下面盛水的碗,实际起着罗陀轴的作用,结果桌子旋转不停,拜桌神亦告成功。反之,四人推力不均,桌子倾斜倒向一边,当然不能成功,拜桌神亦告失败。
拜参神:参,湖田张姓人叫“插”。是用竹篾编成盛米谷倒入箩的器具。先用一筷子插入参尾端,再把参背朝天,使参端所插之筷子一端刚好着地,然后在参的两旁用两人以中指伸出,托在参的中心点,这样,两个人手指托点与筷子着地点成形三点平衡,而使参背能上下浮动“点头”。拜神开始,在参背插一支点燃的香,口念“咒诀”:“参子神,参子神,八月十五有神灵,叫你算就算,人人岁数算分明。”拜成功了,参神会上下浮动使筷子点地。任何人请参神“点”算自己年龄,参神会如数“点”〖FJJ〗准〖FJF〗。如:甲为10岁,参神会“点”10次而停。
拜筷子神:多为中、青年妇女参拜。据说筷子神能预告妇女肚子所怀的胎儿是男是女。拜的方法,用六根长短一样的筷子,两人各执其三,一根与身横平,另两根由左右手执直,使筷子的末端与身横平的筷子两端齐口,于是三根筷成为面对对方的“∪”形;然后两人再将对方的“∪”吻合对齐,使双方的“∪”套成“囗”形,便开始燃香念咒。“咒诀”是:“筷子神,筷子神,八月十五有神灵,某某某(怀孕妇女姓名)身怀胎,请你测个灵,是男‘秋秋落’,是女‘邪邪开’”。据说拜成功了,是男胎时筷子神所显的情况是“Σ”,是女胎则显示的为“?”。前者即为“秋秋落”;后者即为“邪邪开”。当然,测得准与不准,到婴儿出生时,便可验证了。
除外,湖田与华城市镇仅一河之隔。华城为古长乐县城,城内神庙林立。因此,湖田张姓人的神明崇拜,受县城渲染很深。城内拜城隍、拜先师(华佗)、拜关帝、拜玉皇、拜财神、拜天妃,拜五谷、拜华光等等,湖田张姓人几乎都参与。另还有拜水母娘娘(河、湖边的水神)、“问仙”(通过巫婆与阴人对话)、“做觋”(家中或整族不如意事件连续出现,请觋公驱邪)、“设鬼子”(遇不如意事件,以斋果、香纸弃于三丫路口,以“尝”野神野鬼)、“喊魂”(小孩子生病,为祖母或母亲者,在傍晚时于大门口呼喊生病孩子的名字“回来”,然后用孩子衫抱“魂”而入房),等等,实际也是湖田张姓人崇拜神明的范畴。“做觋”、“设鬼子”、“喊魂”、“斩鸡头”,内容如下:
“做觋”,又名“扫屋”。平时极少。只有该居住屋碰上被认为很不吉利的事件时才举行。据说1936年(民国25年)农历八月湖田上村张姓白棉举行过一次。原因是当时在不长的时间内,该族连续出现了两次“月烂”。〖ZW(〗〖FJF〗年轻媳妇生孩子而死亡。旧时生孩子叫“坐月”,生孩子时死了,所以叫“月烂”。〖ZW)〗据亲自看过该次“扫屋”、现年76岁的张周善老先生说,当时请的“扫屋神童”叫张阿筹,是大田人,以本家神明张公仁爷化身进行“扫屋”。“扫屋”仪式,于晚上八点左右,在白棉正屋上堂开始举行。神童头绞红巾,手敲锣,“落童” [15]进入神的状态后,开始“抓油锅”(“落童”要念口诀,但他人不知其念什么)。所谓“抓油锅”,就是在正堂上摆一小铁锅,注上5、6斤生油,生火煮沸,神童“落童”后,把手伸进油锅里去“捞”而不被烫伤,就叫“抓油锅”。抓油锅后,便开始“扫屋”。先扫正堂。过程是:神童一手执一根扎有布团的竹竿,把布团往油锅内醮油,然后把布团点火,布团燃起火光时,神童口含白酒向火光喷洒,布团的火光立即由红光变成青光,向整个正堂照射,这时,神童另一手执白扇,向青光扇去,青光立即全部熄灭,接着,神童又把“张公仁爷法符”贴于正堂,这样,正堂“扫屋”即告完毕。扫完正堂,由助手抬着“油锅”,到整座屋的每一个房间去“扫”。“扫”的方法与扫正堂完全一样,到全座屋的每一房间扫完了,“扫屋”仪式才结束。因房间不少,所以“扫屋”到下夜才结束,几乎花了整整一夜时间。据张周善老先生说,“做觋”和“扫屋”内容完全是一样的。请“觋公”来“扫屋”叫“做觋”。“觋公”进入神的状态要吹牛角, [16]然后才“扫”。请“神童”则不叫“做觋”,只叫“扫屋”,神童也不吹牛角。“做觋”与“扫屋”都是因为整座屋“邪”气太重时才举行。“觋公”与“神童”口中喷酒发出的“青光”,就是横扫“邪气”的神光。青光被“神扇”扇熄,就是表示“邪气”已被消灭,然后再帖上“法符”就是表示从此“邪气”不能再“侵”。这样,这座住屋也就确保平安了。
“设鬼子”:所谓“设鬼子”,就是成年伤、病,经“查神”、“问仙”认为是碰撞“野神野鬼”所致时而进行的一种“驱鬼”活动。方法分三种。第一种最简单。只要病(伤)者的家人,带上三张草纸、三枝香,再捏三个加灰的“饭团”(俗称灰齐),于晚上(应在夜深人静后)到三岔路口,把香插穿草纸再插于地面上,把“饭团”弃于路口即可。第二种亦不复杂。病(伤)者之家人,备香纸烛宝,三种斋果(糕点和水果数量不用很多)再加三个杯一瓶酒,于晚上夜静时到三岔路口,摆开斋果,点燃香烛,并向三个杯中注满酒,烧完纸宝,然后弃一切带来品(包括酒杯瓶斋果)于三岔路口,即算完成。第三种是请“专人”设鬼子。
这种做法往往是病(伤)势较为严重而又久治不愈者才为之。具体方法是,病(伤)者家人,先具一副纸宝于白天垫入病(伤)者所睡的床席下,让其压着睡至晚上。然后具“小牲仪”一副(小牲仪由一个鸡蛋,一小块肉,一条小鱼组成,三者共置一个盘中,其中鸡蛋置中,小鱼置左,肉置于右),再加三个杯、一瓶酒以及香烛,统统放入手提竹篮内。及至晚上,病(伤)者家人送一个“红包”给请来的“专人”。此时“设鬼子”便正式开始。首先“专人”在病(伤)者房中点燃三枝香,开始“请神”。口诀是:“伏以,日吉时良,天地玄黄,焚香拜请,茅山先师,雪仙师爷。又来拜请,东方伤神,西方伤神,南方伤神,北方伤神,中方伤神。今有×××(伤病者姓名)不慎触怒诸神,今晚特具小仪,请诸神跟随而来宴饮……。”说完,“专人”手执一把“生鲁刀”(家庭弃而不用的锈刀)往病(伤)者床上连拍三次,再从床席下取出被压睡的纸宝,连同“生鲁刀”统统置入篮中,然后提篮从房中走出,直到屋外的三岔路口摆开“小三牲”,点烛燃香,摆杯注酒,再念口诀复如上请一次神。最后加上一句:“纵然×××(病伤姓名)深有得罪,亦请诸神高抬贵手,尽情宴饮,念完“专人”亦应尽弃带来物(包括篮子、刀等等)而径回自己住处,不应再回病伤者家中。但据不少老人反映,替人“设鬼子”的“专人”往往是胆量过人者,或生活特困者。他们似乎不怕鬼,而把“设鬼子”的“小牲仪”、酒都带回自己家中,饱、醉一顿。
“斩鸡头”:斩鸡头是人与人之间产生严重猜疑而又无法明断时,用一只雄鸡在“神明”面前用利刀斩其头,以鸣自己无辜的举动。故此举又称“发誓”。一个老者以不要写原事有关人员姓名为条件,向笔者讲述了如下一件“斩鸡头”事件。那是几十年前的事:湖田张姓某一族,有一老人,因其儿子外出不在家,而其儿媳独居一房。一年夏天天气炎热,身为家翁的老人,见儿媳在夜晚畅开房门,与另一人同睡在地板上。于是老人以亲眼所见为由,极大怀疑儿媳与隔壁的独身男人“有染”。此后,家翁含沙射影骂儿媳“不正经”,而隔壁的独身男人也“听”出了这些“骂”的弦外之音。儿媳则认为家翁“冤枉”她,理由很简单,如果她真有“不轨”绝不会畅开房门给人看的,同时说明当晚同睡在地板上的是同屋的另一个女人。但是,家翁认为一个年青媳妇,晚上不关门睡觉,是“无情也有弊”,当然当晚儿媳房内已媳灯,睡在地板上的另一人是男是女他的确没有看清,但凭“不关门睡觉”儿媳就大错了,所以还是“照骂不断”。这样,家翁与儿媳再涉及另一独身男人之间的猜疑越来越深,最后发展成“斩鸡头”。过程是:儿媳与独身男人各执雄鸡的一个鸡脚,一同跪在“天地神明”面前,然后一刀把鸡头斩断,以示自己的清白无辜。“斩鸡头”的内涵是“斩鸡头牵鸡脚,各人有事各人‘琢’”。〖ZW(〗〖FJF〗琢为客话,意为承担。〖ZW)〗就上述事件而言,独身男人与儿媳敢以牵着鸡脚,在众人面前一刀把鸡头斩断,内涵是:“我俩如有不正当行为,就像雄鸡一样变成刀下鬼,不得好死!”反过来又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我俩确实没有不正当行为,但有人硬诬有不正当行为,那么诬人者也必然像雄鸡一样成为刀下鬼,不得好死!”因此,在习俗中凡“斩鸡头”之后,就不得旧事重提,否则,群众就嗤之以鼻。
“喊魂”:所谓“喊魂”就是三岁以下小孩,夜睡惊哭或白天情绪不宁,经“查神”、“问仙”,认定为“失魂”时,于傍晚在大门口呼魂回屋的一种举动。“喊魂”一般由孩子的奶奶主持(孩子没有奶奶,则由母亲主持),时间皆在傍晚,孩子洗澡前进行。过程是在孩子洗澡水盆、衣服皆准备就绪后,为奶奶者手拿孩子准备洗澡后换穿的“贴肉”衣 [17]走到大门口,高声喊孩子的名字“×××回来啊,回来奶奶带你乖乖噜”如此,反复喊三,然后走到孩子洗澡处,孩子即开始洗澡,洗完,奶奶手里的内衣给孩子穿上,再抱回房中开始睡觉,喊魂即告结束。所以要为奶奶者拿一件“贴肉”衫,据说是为“包魂”的,孩子的“魂”丢在“外面”了,听见奶奶呼喊,就会飘回来,一入门就给奶奶“抱”(包)住了,然后把这“包”住的“魂”,往孩子洗 得干干净净的身上一“附”,孩子就会“乖乖噜”(平平安安)了。
关于神明游村,湖田除中心公王10年一次醮会抬神游村外,其余皆不抬神游村。而这种游村,拙作《粤东五华县华城庙会大观》已有记述,不赘。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1 22: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张姓经济状况
湖田张姓历来以农为本,不论那家那户都或多或少耕种土地,以收获粮食。其余副业则视具体条件而有所区别。居上村仓下、高丘居民点的宗族,因其就近土质蕴藏丰富的“白色坭”,是制作砖瓦的上好材料,所以他们以造窑烧制砖瓦为主要副业,因质量上乘,行销远近几十里。据说,湖田砖瓦业已有300多年历史,到1949年其业相当旺盛。其中仓下的业主张阿享,高丘的业主张履敦,都是经营砖瓦业而使家庭富有的。砖瓦业不仅使业主有钱可赚,也使本族居民平时有工可做,解决了农闲的就业问题。和高丘、仓下聚居点相类似的是下村罗洞坑张氏聚居点,他们利用本村“白色坭”丰富资源,开办了“陶厂”,生产质量上乘的陶缸、瓮、钵等产品,据说亦有300多年的历史,与上村的砖瓦齐名,于县内外称著。罗洞坑张姓陶业业主张新凡、张杰三亦属富裕人家,其族人多以制陶为业。除外,地处潭下河岸,河堤翠竹成荫的沙上张姓聚族点,利用其本身优势,从事竹器编织者特多。其余各聚族点,有的在市镇小本经商,有的走圩期贩运山货、粮食、鸡鸭等;有的利用潭下河放竹排、放木排、撑船苦讨苦吃。而属湖田首富的上村永兴围一族(其中又以复泰派一支)除农业外,主要是在县城开商号,商店有五、六间之多,还有“当铺”一间,有所积蓄,则买田放帐,所以富得快。总的说来,1949年前,湖田张姓贫富不均,穷的多、富的少,整体上仍属一般乡村地区。当时,张姓除一名痴呆人要饭外,乞丐亦不多。
十二、张姓的宗族关系
湖田张姓内部的宗族关系,以世辈房份分亲疏。其世辈以大田开基祖为一世,逐辈按数字次序下排为2世3世4世等等。房份,按同父(包括同母和多母)所生的兄弟排行排列。老大为长房,老二为二房,老三为三房,余类推。凡直系称血亲。同祖父的兄弟伯叔称堂亲。同高祖所衍生的人员称服亲 [18]。由此可知,除血亲外,堂亲最亲,服亲次之,其余皆称房亲或宗亲。房亲与宗亲以血统世辈排列,世辈近,房亲关系相应亲,世辈远,房亲关系相应疏。而各聚族而居之宗族间,皆互称房亲或亲房。各族内部再细分亲疏。
湖田张姓各聚居之族,都有基本相同的规矩。首先,族内世辈森严,不得紊乱,称呼亦有严格区别。除直系血亲外,堂亲应按各辈排行称呼,不准带名称呼。如曾祖的同胞兄弟,视其排行,称为伯公太、二伯公太或三叔公太等等。祖父同胞兄弟,称为大伯公、二伯公或三叔公等等。胞伯叔则称大伯父、二伯父、三叔父等等。胞兄弟称大哥、二哥、三弟等等。女性亦然,如称大伯母、二伯母、三叔母、大姑、二姑、大姐、二姐、三妹等等。除外,其他族内房亲可以带名称呼,但尊卑绝不能紊,伯是伯,叔是叔,兄是兄,弟是弟,对长者必须以其辈带其名连呼,如××伯,××叔或××哥等等,绝不能只呼其名不称其辈。否则,被斥之为“不知上七下八”。对世辈相差很远,例如世辈很高而年龄很小跟世辈很低而年龄很大的,则以“大哥细叔”相称,即世辈低年龄大的,以带名称世辈高年龄小者为“××小叔”,反之,称对方为“××大哥”。其次,凡事先亲而后疏加以解决。一家之事(特别是家庭纠纷矛盾)家中解决,解决不了,才依次由堂中、服中解决,最后才由族中解决。请客宴饮亦然,可视自身经济和需要,进行家宴、堂宴、服宴、最后扩为族宴,乃至再扩为大操大办。其三,大型红、白、神事,由族内统一安排操办,族人应无条件参加。其中“大行嫁”婚礼中的打头锣、擎红彩、高灯、禁牌以及“且郎”人员、家礼先生、厨师、接客人员、牵新娘入门人员等等皆由族人担任,除非万不得已,决不请外人。族内有人去世,有关理事、采买、“八仙”(抬棺柩者)仪仗人员等等也应由族人担任。堂亲或服亲人员,在夜晚还要
到“灵堂”协助守卫。神事,包括“公王”、“伯公”生日或“祈人口福”一类事件,以及全族的墓祭,由族长统一安排,各司其事,不得推辞。其四,族内不和,特别是较大的纠纷或矛盾,由族内先行解决。族内未解决前,不应超越到族外去。一般说,大部分族内纠纷、矛盾,族内都能解决。其办法是:凡误解或因小事引起的纠纷,采取互相退让,不计小节,以鸣鞭炮双方言和解决;如确实无理引起的纠纷,错者一方应向对方道歉,或鸣鞭炮,或向对方敬酒认错加以解决;较严重事件,造成对方经济损失者,过错一方应赔偿损失,并办席请族内有关人员,当众向对方敬酒认错加以解决。凡此,均称“族内和事”。和事后,双方均不得旧事重提再生是非。
当然,各族之间,乃至本族之内,天长日久,不可能永远不发生矛盾、纠纷,而且有时这种纠纷还是很激烈的。据老者回忆,这些较大的纠纷多因争屋场、风水,或因赌博事件引起,其中又以白棉一大族发生较多。1940至1945年间,白棉本族内张壁瑶与张定平争屋地,一方竟开了枪(未伤人),眼看一场流血事件就要发生,幸全姓各族有关人员及时参与调解,终于协议和事。不久,白棉族人与鸭麻桥族人,因在本村樟岭坳修祖坟又引起纠纷,双方各集武术人员准备大斗一场,幸又被全姓有关族人调解和事。如果说上两事还未造成两败俱伤的恶果,那么,1945年春节,因赌博事件引起的,白棉族人张番良与高丘族人张华四等人的武斗,则是震动全村的恶性事件。当时,农村过年都有“搞新年”的赌博活动。高丘族人张华四等人在其本族内设点聚赌。白棉族人张番良本为公开在县城(今华城)设馆授徒的武教头,自认武功不凡,便往高丘参赌,但不守“规矩”,经张华四等人再三劝告加警告,请他不要瞪着眼睛专“吃”自家人。但张番良却充耳不闻。终于一个夜晚,张番良第三次“违规”时,引发了一场恶战。首先,张华四持棍向张番良打将过去,张番良立即举起随身而带的粗竹竿烟筒迎战,并迅速把灯光打灭。这时,手电筒四射,一招一合,从赌场内打到赌场外,接着高丘族内的“四条名棍”一同参战。所谓“四条名棍”指张华四之外,其余张瑞珠、张木全、张全康都有相当高水平棍术的四个高丘族人,一齐围打张番良。乃至张番良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击之力。这样,张番良只好边打边退,抵抗了几个小时(有人说,由此可知张番良武功的确不弱)直退到近一里多远的一个大湖边。这时,众人齐呼:“不要再打啦!”才勉强罢战。此战,震动了全村人,他姓人有他姓人评说,张姓人也各有评说,是非曲直,众说纷纭。但最后不了了之。这是因为:一是当时政府也“禁赌”,因赌打架,本身就不光彩,政府不插手此事,已是“大恩典”了,所以不了了之。二是本姓内相斗,自己人打自己人,是同宗大忌。因赌而打,姓内人多认为是“丑”事,难于论曲直,也无标准来作调解,所以也只好不了了之。但有点值得提提,那就是“不打不相识”,没有因此结成不解之仇,此后,湖田张姓内部再没发生“全武行”。
湖田张姓与五华全县各地同姓宗族,除每年联宗祭祠,以及舞狮联宗活动外,平时亦有代表联系。清末、民国时期,湖田张姓与外地同姓联系的代表,主要有张谷山、张绍初、张卓然等人。其中,张谷山曾任县长,张绍初是著名乡绅,张卓然曾任县商会长。联系地点主要在县城文成当。而全县张姓经常派代表参与联系者,主要有“三田”、“两坝”。三田,即大田、半田、湖田;两坝,即罗经坝、学赖坝。三田两坝都是地名,是张姓聚居的主要地方,甚至是清一色张姓居住地。由此亦可知湖田张姓是五华张氏宗族中之主要一支。
十三、张姓与本村、邻村他姓关系
湖田张姓与本村他姓历来比较和睦,原因有三。一是张姓祖上有“与人为善”的遗训。张姓有许多堂号,其中一个叫“百忍堂”。《五华张氏源流溯考》中关于百忍堂的来历记载是:
“唐高宗麟德年间封泰山,回京途经开封,闻张公艺九世同居,顺便到其家问他和睦同居之道。公艺乞赐纸笔,连写一百个忍字献呈,高宗点头称尝。故张姓又称百忍堂。”但,张姓世代相传的故事则是:张姓号称百忍堂后,各姓人都以各种各样方法试弄,结果经九十九试,张姓都“忍”了。于是,感动了天上神仙。这一天,正是大年初一,处处喜气洋洋,互道大吉大利的日子,神仙化成一老者,肩扛“火板”(小孩死了专用的小棺材)特意走到张家门口叫卖。“卖火板呀!卖火板呀!”叫卖声特别嚣亮而刺耳。张家屋主闻声走出门来,不但没责怪老者蓄意在大年初一破坏吉兆,反问“火板”卖多少钱?老者要价很高,屋主亦不计较便把“火板”买下,并说:“我家人口众多,生老病死,人之常事,买副‘火板’也没什么奇怪。”这就是“九十九忍”再加“年初一买‘火板’一忍”凑成“百忍”。这个传说故事的结尾是:张家百忍,结果自身受益。因为神仙卖的“火板”并非凡物,而是“起死回生”的仙床。张家年初一买下“火板”后不久,他家一个幼孙突然生病,百药不治,终于一命归西。屋主想,年初一买“火板”也许是天意难违。所以便把“火板”搬来,将尸盛入以便埋葬。岂孙尸体一入“火板”反而活过来了。于是,张姓人深悟其中奥妙,乃谓“百忍其福无穷!”从此,张姓以此为训,告诫后人,凡事忍一忍天宽地阔,容人自容则和气生财添福。  
湖田张姓人自知本姓由他处迁来,和他姓睦邻人,更应遵从祖训,故历来与本村他姓和睦相处。此为其一。二是神的凝结力。已如上述,湖田的地域神多,每域皆有公王、伯公或中心公王,每年“祈人口福”、“打禾醮”,在一定时间内举行醮会,皆由各姓共祭共祀,情感自然融洽许多。更为主要的,张姓与他姓有了情感基础后,便在神前“结拜”,以神明为鉴,永守同心。其中“结拜同年”即为一种。以湖田上村为例。该村1949年前共有张、杨、赖、吴、朱五姓。其中杨、赖、朱三姓实际只各有一户,每户不过几口人。吴姓则多几户,人口也不过一、二十人。而这些人口少的赖、吴两姓,均有人与张姓“结拜同年”。所谓“结拜同年”,就是双方男性青、壮年的同龄人,在“天地神明”或公王、伯公神前共同烧香叩头,拜为结义的“双胞胎”。结拜后不称兄弟,而互称“同年”。同年的父母兄弟姊妹子侄,皆视为自己亲人,称呼亦按亲人称呼。结为同年后,双方不通婚,按血亲看待,双方家事、农事、红白事,皆互相协助料理,经济上亦相互支持。特别是这种特殊亲情,世代相传,不为其他因素所隔。上村赖锦元与永兴围张阿木结为同年;吴新南与张绍熊结为同年,其亲情从清末至民国延续三代相传。由此可知,神力凝结之情,超越姓界,融洽相处。此为其二。其三是通婚。湖田上村的他姓共四姓,其中赖、吴两姓有人与张姓“结拜同年”,还有杨、朱两姓则与张姓通婚,而且这两姓的第一代屋主人都是本村张姓的女婿。姻亲关系,和睦相处,自不待言。其实,整个湖田不论上下村张姓,与本村他姓结拜同年者多多,通婚者亦多多,不胜枚举。这就是湖田张姓与本村他姓历来比较和睦相处的基石。
湖田张姓与邻村他姓,总的来说也是比较和睦相处的。特别是与南相邻的高华村,与西相邻的满堂村,与东相邻的西林村,与西北相邻的葵富村的各姓,从未发生大的纠纷与磨擦。但与东南一河相隔的黄埔村李姓,以及与北一河相隔的县城(华城)大街里周姓,则发生过械斗。1944年间,与湖田一河相隔的黄埔村李姓,从其村边的潭下河东岸架设一座大木桥欲直达西岸的湖田,以便缩短其往来县城的里程,遭到湖田张姓的极力反对。但,李姓自认姓大人多,公开以“架桥修路,造福人间”为由,强行架造。因而湖田张姓集结了几十条枪,向李姓架桥者射击(未造成伤亡)逼迫其停工。湖田张姓人所以反对李姓造桥,理由有三。一是认为李姓架桥位置选在湖田村头,是蓄意从风水角度上破坏湖田“龙”势。二是认为李姓事前未与张姓协商,强行动工是藐视张姓。三是认为李姓原已有一座大木桥可行(只是稍远)再造新桥实存心不良。所以张姓集结商议,认为不论付出多大代价,都与李姓决一雄雌。张、李两姓人多姓大,旗鼓相当,械斗一旦持续,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很快就牵动了“上层”人物。最后,双方都“请”出了“头面人物”坐下来谈判。张姓请的是县城河坑里(地名)的张宗良(时任广东虎门要塞司令员);李姓请的是水寨(地名)的李端模(时任五华县自卫大队长)。谈判的结果是“划地为牢”,以潭下河流中间的一个长型沙坝为界,东为黄埔李姓地域,西为湖田张姓地域。黄埔李姓在其域内已架起的木桥,湖田张姓不越界去拆除。而西边湖田张姓的地域,允许李姓一次性的只造不超过河堤高度的矮小木板桥;当这小桥腐烂后,则不准再修造。这样,这座大木桥实际只架造一次,第二次即自然消失。与北边县城大街里周姓的纠纷,据说发生在民国初元时期。当时,县城公开设赌。大街里周姓在其本姓地域开设赌场,当时一个并非湖田的叫张阿诗的人,前往参赌,因不守规矩与周姓人引起打架,结果张阿诗被当场打死。事情发生后,县城附近的张姓人一齐起来声讨周姓人,湖田张姓则是主要的参与者。最后,张姓人抬着张阿诗的尸体直入周姓祖堂,把尸体置于其祖神坛上,并不分青红皂白,对周姓实行“抄家”(据说只有一户因与张姓有姻亲而幸免),搞得周姓鸡犬不宁。相传,此事震动当时全县。各种各样评说皆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从上可以看出,湖田张姓与邻村他姓斗殴的主要因素,仍然离不开“风水”、“赌博”。不过,斗殴事件还未铸成世代结怨。湖田张姓与黄埔李姓以及大街里周姓通婚者仍然不少。
十四、1949年后湖田变化概说
1949年后,湖田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包括张姓在内,聚族而居的习俗不再延续。神、坛、社、庙以及老祖屋的祖神均已捣毁。改革开放前,崇拜风水崇拜神明的行动几乎绝迹;醮会、庙会不再举行。风水宝地被毁难计其数,所谓“卧猪问兜”、“透湖弯月”墓地早已不复存在。婚姻问题,国家颁布了婚姻法,不论谁都应按法办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童婚、重婚、纳妾均为被禁之列。寡妇再嫁合法。本姓除三代血缘禁婚外,其余允许结婚。因此,湖田张姓本姓通婚者有之,本族三代以外通婚者亦有之。婚礼的繁琐缛节绝大部分已删除。总之,1949年后,湖田人思想上、行动上都已迈开时代步伐,赶上时代潮流,改革开放后亦已解决了温饱问题。应该说这是十分可喜可贺的大进步。
因本文所述均系1949年前湖田张姓民俗的历史材料,所以绝不能与1949年后的具体情况相提并论。另,由于受几十年时间相隔,本文所涉及事件与内容,不一定100%准确。错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本文载房学嘉主编《客家传统社会丛书》第五卷《梅州河源地区的村落文化》,第1-76页。香港: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出版,1997年。)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1 23: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zhang_ch_z 的帖子
谢谢您的回帖,看来以后我需要加强对客家传统社会丛书这套书的阅读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1 23:5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zhang_ch_z 的帖子
请问您这些客家传统社会丛书的电子资料是哪找的?我们资料室有具体的书,但是没有电子版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2 09:1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