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注意][讨论]攀枝花市建市以前,有无人口居住???
[原创][注意][讨论]攀枝花市建市以前,有无人口居住???
众所周知,我市是个移民城市,以前有种说法,我市80%左右的人口来自外来人口,这种说法未免欠妥,据我所知,我市目前拥有约110万人口,其中农村人口近50万,通常认为广大的农村人口均是本地人口,再加上城市中的部分本地居民,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形成均势. 究竟何所谓"本地人"呢??笔者认为,四川是个典型的省份,因为很多原有文化已经湮没,绝大多数的文化、 习俗都是"湖广填四川"后形成的,湖广人迁居四川各地落户,在各自的范围内形成了自己特有 、特定的文化氛围,社会风俗等,诸如口音 、方言(土话)之类,不仅我攀枝花市如此,成都更是如此,南充 、绵阳、 内江、 德阳等城市亦是如此.以1965年成立渡口市为界,1965年以后进入的人口以及他们出生在我市 各市县区境内的子女,从严格意义上讲,均不能算为"本地人",只能称其为"攀枝花市人",简称“攀枝花人”,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本地人,我们划分"本地人"与否的标准,就是籍贯、祖居地,或者祖籍,按照四川的具体实际,如果按照祖籍划分标准,正宗的四川人寥寥无几,为此我们通常所说的"本地人"是指:"湖广填四川"迁居四川后的民众.以我攀枝花市为例,"本地人"就是限定在"湖广填四川"期间迁居今攀枝花市下属地区的民众.虽然1965年才成立渡口市,但是本地人已经在我市的范围内至少居住了百年时间,各自屏弃了原有地区的特色,取而代之以新的口音 、习俗等,形成了民风朴实的氛围,凡是本地居民,大都热情好客,口音除了某些靠近云南边境的较为浓厚外,基本上趋于一致. 本地话是我市使用人数最为广泛的话语,因为外来人口虽不少,但毕竟他们来自大江南北,互不统属,口音难以达到一致,比如:来自成都市的说“成都话”,东北的说“普通话”等等,来自同一地区的外来人口再多也赶不上本地人口的数量,只不过说来,本地人主要集中在广大的乡村、城郊,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外出上学的子女为数不多,而城区的外出读书的甚多,因此,很多人就误以为本地人占少数,片面地认为我市的“本地口音”是倾向于成都一线的,殊不知我市的正宗本地口音,在某些方面比较接近于云南方音。 综上,毫无疑问的,我市在成立(当时叫渡口市,在一度被时期称为“攀枝花特区”,驻地在今仁和街)以前,来自“湖广填四川”移民的后裔子孙,已经在这片火红的土地上生活、繁衍百余年,逐步消除当时迁居四川因保留的地方方言而造成的隔阂,比如:来自湖南的移民和来自江西的移民,因口音障碍,语言交流有一定困难,经过长达100年的融合与同一化,方音逐渐达到一致,本地口音、本地文化、本地风俗习惯、本地称呼等礼仪制度最终形成。当时“本地人”主要分布在今盐边、米易以及今银江、金江、务本、前进、干坝塘、仁和片区、中坝、大龙潭、平地、永富、啊喇、大田、总发以及新庄、清香坪蔡家湾、格里坪片区以及今仁和区布德镇(新华乡、民政乡)、同德镇(同德镇、新生乡)、太平乡、福田乡等地域,并有大量的民间家谱、族谱、宗谱相佐证,还有来自先辈的遗物以及如今在世长辈的口述、还有坟茔的记载。总之,这一切的一切足以说明:【我市在建市前,当然也包括现在,境内生活着相当数量的本地人。】 我们以“湖广填四川”定义“本地人”的作法,这在其他城市更是如此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