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6-22 17: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解开历史真相:“红色中华第一市、福建第一个设市城市”-汀州市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汀州市(1931年9月-1934年10月)是中央苏区唯一的设市城市,也是福建省第一个设市城市,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城市及中央苏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和福建苏区的首府、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当年国家八部委及中共福建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军区等省级机关均设在汀州市,被誉为“红色小上海”。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开展过伟大的革命实践活动,瞿秋白等先烈在此捐躯。中国革命的第一次军容军威在这里整肃,第一块津贴银饷在这里筹发,第一顶红军斗笠在这里编制,第一批军需物资在这里生产,第一所红色医院在这里创立,第一家金融工商在这里运转,第一波邮电信息在这里开通,第一条外联命脉在这里迎护,第一脉革命火种在这里燎原,第一抹云后曙光在这里升腾,红军开辟闽西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仗-长岭寨战斗在这里打响,中央苏区的第一支赤卫队在这里建立,中央苏区的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长汀县革命委员会在这里诞生,第一座建制城市-汀州市在这里诞生……
设立汀州市是根据全国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政府划分行政区域暂行条例》的规定和中华苏维埃政府领导的指示,于1931年9月在福建长汀范围内新设汀州市,并在汀州城成立了中共汀州市委、汀州市苏维埃政府。
1931年9月11日,红一军团第十二军配合闽西地方红军新十二军攻克了福建汀州,使闽西苏区和赣南苏区连成一片。随即,中共闽粤赣特委,闽西苏维埃政府从永定的虎岗迁设汀州。为了加强革命斗争的领导,1931年10月经闽粤赣持委的批准,成立中共汀州市委。汀州市首任市委书记王观澜(后罗忻然、梁国斌、彭儒任汀州市委书记),董必武的第二个妻子陈碧英担任中共汀州市委宣传部部长。同时,成立共青团汀州市委,共青团汀州市委首任书记陈家钦(后何廷一、廖玉珍任共青团汀州市委书记)。经闽西苏维埃政府批准成立汀州市苏维埃政府,汀州市首任市苏主席饶根(后张必发、曾志向任市苏主席),同时成立汀州市总工会,汀州市总工会首任主席黄玉书(后包含兴、彭光录、赖光昭任汀州市总工会主席)。根据对汀州城市管理的需要,汀州市苏维埃政府设有内务部,首任部长钟流明;财政部,首任部长曹桂芳;国民经济部,首任部长邱金生;裁判部,首任部长邓兴和;妇女部,首任部长马长子;及设有文化部、政治保卫局、红色民警局,及对外贸易局、粮食调剂局、消费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
汀州市是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的直辖市,下辖东郊、西郊、南郊、北郊、中心、红鄞等六个区,汀州城区总人口近5万人。
汀州市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创建作出了重大贡献。当时,汀州市有汀江舟楫之便,虽遭敌人封锁,汀州人民不惧生命危险,挺身为红军运盐运药,红军第一部电台就是从白区运到汀州的。苏区的汀州城、水东街、十字街商肆毗连,商业之盛为闽西之冠。手工玉扣纸、毛边纸,烟叶、米、豆、木材,在商人的疏通下,仍能偷运广东,潮汕出产或其他城市的百货、棉布、海味、药材也能在夜半或天曙前肩挑来汀州。红军第一套军装是在汀州赶制的;红军的斗笠是毛泽东同志在汀设计编制的;红军的布告、报刊宣传品,许多是在汀州印刷的;苏区最早的钞票、邮票是汀州人黄亚光同志绘制设计的;第一所红军医院是傅连暲同志负责筹建的。工农银行在汀州城,银行里金塔、银塔的展出,成为苏区金融史上光辉的一页。
第二次国央革命战争时期,汀州市是赣南、闽西物资集散地和工商业城镇。中华商业公司,中华贸易公司、中华纸业公司等国家级企业都设于这里。全市共有公营、私营企业500多家。其中私营企业的京果店117家、洋货店(百货店)28家、布店20家、油盐店20家、药店17家、纸行32家、酱果店9家、锡纸店27家、金银首饰店14家、酒店46家、客栈饭店31家。全市商店林立、市场繁荣,相似上海,是中央苏区最大的一个中心城市,被誉称“红色小上海”。为粉碎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苏维埃区域,大多是在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偏僻山区,虽有利于开展革命的游击战争,却不利于经济建设的开展。为了支援革命,汀州苏区人民不仅积极投入革命战争,而且踊跃参加经济建设,为革命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汀州市便是在苏区建设中脱颖而出的典范。特别是汀州市的工业、手工业,当时是中央苏区工业的骨干力量。1929年,中央军事委员会临时被服厂(红军被服厂)设立在福建汀州,该厂主要生产军用品,保证红军需要。1930年,中华织布厂成立于汀州,以纺织纱布、布匹等军用品为主,支援前线。同年,中华苏维埃贸易公司、中华纸业公司等商业机构设在福建汀州,分别经营棉布、烟叶、香菇、钨砂、废铜旧铁等土特产品和土纸贸易,通过收购外销,打开商业门路,换回根据地需要的商品,满足市场供应。1931年,红军斗笠厂又在福建汀州设立,日产斗笠1000多顶。随后,闽西工农银行从涂坊迁入汀州市。1932年,中央苏区国家银行行长毛泽民来到汀州市筹办福建分行,并附设熔银厂。这些金融机构为组织资金,发展生产,搞活经济作出了很大成绩。福建军区兵工厂、军区后方医院、中华贸易公司福建省分公司、闽西列宁书局也设在汀州市。在长汀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在这批骨干企事业和金融机构的影响带动下,公营、私营、公私合营的工商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先后办起了樟脑厂、熬油厂,还有炼铁厂、斗笠厂、熬盐厂、弹棉厂,成立了汀州市粮食调济分局,县、市(区)信用合作社、消费合作社、供销社等经济组织,以及造纸、织袜、烟丝、雨伞、木器、竹具、农具、石灰、砖瓦、陶瓷等20多种的手工业生产单位。红色旅馆、饭店等服务行业也搞得很活跃。据统计,汀州市城区各种商店达360多家,光水东街的大小商店(摊点)就有100多家。另外,在汀州市城区还开辟了两处红色市场,单大米一项,每天交易达六七万斤。赶集的商人、百姓上万人。市场贸易兴旺,沟通了汀州市与瑞金、石城、会昌、宁化、上杭等县的经济联系,使汀州市成为赣南、闽西主要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汀州市的市面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成为中央苏区的商业重镇。
汀州市经济建设带动了汀州市文化建设。全县普遍办了列宁小学、夜校、识字班、俱乐部,成立了工农剧社汀州分社,积极发展苏区的戏剧事业,创造工农大众的艺术,特别是妇女儿童积极参加政治和文艺宣传活动,做了大量工作。还利用闽西列宁书局印刷所出版发行了大批适应群众阅读的政治、文化、科学常识读物、报纸、文告等。开展文化建设,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革命觉悟和文化科学水平,促进了福建苏区的经济建设。
汀州市对红军长征也作出了巨大贡献。长征出发前夕,福建汀州人民突击完成“收集5万床被单”、“借谷60万担”、“募集20万双草鞋”的支前任务。汀州市所属的长汀、汀东、兆征三个县,当时完成借谷任务67717担,比原计划的59000担,超额完成8000余担,那时候当地的一些作坊曾日夜加班生产军需用品。在1934年9月,汀州市红军斗笠厂就生产了20万顶斗笠,保证红军战略转移时每个指战员都有一顶斗笠,这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维埃区域内是不多见的。汀州市红军军服厂,赶制了大量军衣、军帽、绑腿、被单、夹被、子弹袋、干粮袋等,汀州市铁厂、兵工厂,为每个战士生产了二至四个手榴弹。1934年9月30日,红九军团兵分两路,从长汀钟屋村起步出发长征,经河田前往汀州城;10月3日,红九军团两路汇合到达汀州城后,在汀州城休整了4天。10月5日,汀州市为即将出征的红九军团,每人发给一件新灰斜纹布薄棉衣、一条新灰夹被、三双新草鞋、几斤口粮。10月6日晚,红九军团从汀州市出发,经古城向江西瑞金、会昌,开始长征。主力红军长征后,为粉碎国民党军队企图于1934年10月占领汀州城的计划,减轻主力红军的压力,在没有主力红军依托的情况下,汀州军民在汀州城外围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殊死的战斗,确保了中央红军顺利实施战略大转移。汀州这块红土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付出巨大的牺牲。
建国后的福建汀州人民,遵照毛主席“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教导,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一心一意搞好经济建设,汀州城市处处旧貌变新颜,使今日汀州城更加繁荣昌盛,汀州城区人口现已达15.3万人,2010年汀州城区人口争取达到20万人以上,2020年汀州城区人口争取达到35万人以上。
“红色小上海”-福建汀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已成为赣龙铁路的中点城市及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建西部重镇,力争早改市,努力早日实现重设汀州市的良好愿望,加快进入中等城市之列。
相关链接:汀州市是福建第一个设市城市、中央苏区唯一设市城市
福建省城市设市过程为:汀州市(1931年9月-1934年10月,中央苏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福建省直辖市)、厦门市(1933年)、福州市(1946年)、泉州市(1951年)、漳州市(1951年)、南平市(1956年)、三明市(1959年)、龙岩市(1981年)、莆田市(1983年)、邵武市(1983年)、宁德市(1988年)、永安市(1984年)、石狮市(1987年)、福安市(1989年)、武夷山市(1989年)、漳平市(1990年)、福清市(1990年)、晋江市(1992年)、建瓯市(1992年)、南安市(1993年)、龙海市(1993年)、长乐市(1994年)、建阳市(1994年)、福鼎市(1995年),至今全省共设市24个。建议将长汀县列为福建省“十二五”撤县建市计划,重新设立汀州市,以促进福建省城市合理布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