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032|回复: 2

赣州VS梅州哪个最有可能成为未来客家省地中心城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31 21: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家摇篮赣州           


            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江西南部,简称赣南。东接福建省三明市和龙岩市,南临广东省梅州市、河源市和韶关市,西靠湖南省郴州市,北连本省吉安、抚州两地区。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向中部内地延伸的过渡地带,也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
    赣州市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本市辖1区2市15县,总面积3.94万平方千米,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章贡区和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40.2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9.29万公顷,有林面积271.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4.2%。总人口888.95万人,其中市辖区56.91万人(非农业人口36.1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11‰,下降0.06个千分点。     本市地处南岭、武夷、诸广三大山脉交接地区,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3%。     本市位于东径113゜54’——116゜38’,北纬24゜29’——27゜09’之间,处于中亚热带南缘,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市内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以发展橙、柚为主的柑桔生产的自然条件被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综考队认为在全国堪称得天优厚,赣南适宜建为全国的柑桔商品生产基地。本市是江西省的一个农业大区和经济作物主产区,现已建成为全国的重点林区和全省的糖业、烟叶、桔生产基地,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命名市内的信丰县为脐橙之乡、南康市为中国甜柚之乡、安远县为中国九龙蜜柚之乡、寻乌县为中国蜜桔之乡、大余县为中国瑞香之乡;石城县为中国白莲之乡、崇义县为中国毛竹之乡、赣县为中国板鸭之乡、会昌县为中国肉兔之乡。 赣州现总人口890多万,而客家人就有800余万,占总人口的95%以上。据统计,原籍赣南客家的港台同胞及海外侨胞有20多万,其中华侨分布在东南亚及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赣南,古称“虔州”。在客籍人迁入之前,赣南除有少量当地土著——“赣虞人”居住外,几乎是一片未经开发的原始的蛮荒之地。宋代名臣、文学家王安石描写得最为形象:“大山长谷,荒翳险阻”,“地旷人稀”,荒凉闭塞,人迹罕至。赣南的开发,得益于秦始皇。据学者考证,秦代兴国上洛山居有“木客”,他们是秦始皇为建阿房宫,派来伐木的降卒。这便是最早进入赣南,开发赣南的客家人。
  赣南客家人的主要来源,是中国历史上的七次人口迁徙潮流。
  第一次,是秦汉时期,大多是秦始皇派遣来的“谲徒”、“遣民”,如兴国上洛山的伐木客之类;
  第二次,是在魏晋“五胡十六国”的“动乱时期”;
  第三次,是在唐中叶及五代十国动荡时期;
  第四次,是在宋末,现赣南北部的宁都、石城、兴国及于都、瑞金诸县北部之居民大都源于这四次南迁或闽西的回迁;
  第五次,是在元明时期,南康、赣县、于都北部、上犹东部、信丰、安远北部,属这时期从赣中客家先民而迁来的;
  第六次,是清代江、浙、闽、粤居民的内迁,赣南南部和“三南”、寻乌诸县属此时期从闽粤回迁的;
  第七次,是在民国至抗日战争时期粤东、北的难民涌向赣南谋生,也属“回迁”性质。
  这多次的迁徙,大多是迁出地发生战乱、灾难,“人满为患”,而赣南凭它的地理、人文等方面的条件,恰好为熙熙攘攘寻家觅舍的“徒人”提供了一个去处。
  “客家”作为一个民系,有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心理素质的规范。赣南客家最为突出的特点,除地域等外,就是它的语言——客家方言。
  赣南的客家方言与其主体的来源及长久繁衍生存有着原本关系。总体上说,它来自北方,有着明显的唐宋古音特点,过程上它又有许多迁自长江流域的客家先民,又带有江西等地方言的熏染,南部由于近邻闽粤,受闽粤客家话影响;因此,赣南客家土话基调、基音、基本词汇大体相同,但由于个体各别,各县、市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常常是相互之间能“听得懂”,能“对话”,但“不和谐”。    本市矿产资源以有色、稀有金属矿为主,素有“世界钨都”和“稀有金属不稀有”之称。钨已探明的储量占世界第一。稀土探明储量居全国第二。被称为江西省矿产资源中的“五朵金花”即钨、铜、铀、稀土、钽铌,除铜之外其余四种主要分部在赣南。经过建国后的开采建设,赣州成了全国重点有钯金属基地之一。     市内著名的自然景观,主要有安远的三百山、龙南县的九连山、大余县有梅关古驿道。三百山为东江源头,是香港同胞饮用水的发源地,现列为国家森林公园,成为了香港同胞到祖国内地旅游的景点。九连山是我国中亚热带缘自然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成的地段,保存有大量野生动植物活化石,被列为江西省的重点自然保护区。始建于秦、唐的梅关古驿道,是我国古代沟通南北往来的交道要道。此外,还有宁都的翠微峰、龙南的武当山、上犹的陡水湖、崇义的聂都溶洞,均是风景秀丽而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     市内的章贡区为赣州市政府所在地,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集中了许多宋代文化景点,主要有保存完整的宋代城墙、巍然壮观的八境台、郁然孤峙的郁孤台、完整壮观的文庙、艺术宝库通天岩等。全市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有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保存着一大批历史古迹。     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所在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赣州从事过伟大革命实践活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是从赣州开始的。因此,市内保存的革命史迹众多,县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达203处。以当年中央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红色故都”瑞金为中心,集中了遗址群5处计15个文物单位,属全省、全国范围内有特色的近代革命史迹群落。1955年授军衔时,仅兴国籍将军就有54名,兴国县因此誉为将军县。



  世界客都梅州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与闽、赣两省交界,全市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梅州背靠内陆,毗邻沿海,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是闽粤赣三省的经济转承地带、交通枢纽和物资聚集地。现辖梅江区、兴宁市、梅县、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等六县一市一区,全市总人口503万人,是世界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梅州旅居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330多万人,有“世界客都”之称。
  崇文重教,文风鼎盛
  梅州英才辈出,曾被郭沫若先生称为“文物由来第一流”。先后涌现出了丁日昌、丘逢甲、黄遵宪、当代叶剑英元帅等杰出人士。梅州籍中国两院院士有22名。辛亥革命以来,梅州出了227位大学校长(书记),出了473位将军。同济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名校,都有梅州人担任过校长。目前,全市有高等院校1所,普通中学285所,中等职业学校45所,小学2146所,在校学生104万人,其中高等院校在校学生一万多人。
  客家文化底蕴深厚
  客家山歌、广东汉乐、广东汉剧、埔寨火龙、席狮舞和五华提线木偶等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精华的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土围楼等客家民居,造型独特,结构巧妙。建有广东省内第一家、国内规模最大的客家博物馆-广东客家博物馆,神奇的名人名史、客家民俗风情、客家民居建筑、客家美食、客家文化历史饮誉海内外。
  环境优美景点众多
  梅州城市美观,功能完善,“一江两岸”改造分别荣获国家水利部城市堤防建设“梅州模式”称誉、国家建设部“人居环境范例奖”和联合国人居环境项目“优秀范例奖”。全市环境质量较高,境内森林覆盖率68%,省、市、县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47个;梅州城区园林绿地面积9.42平方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31.6%,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全市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2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2个,国家水利风景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6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个,各类景区景点55个。2006年,被广东省旅游协会评为“广东最受欢迎自驾游目的地”、梅县的雁南飞茶田度假村、雁鸣湖旅游度假村被评为“最受欢迎自驾游十佳景点”,五华热矿泥山庄被评为“最具养生功能的热矿泥温泉”。
  特色经济初步形成
  近年来,梅州市通过积极实施以开放梅州为先导、工业梅州为核心、生态梅州为基础、文化梅州为动力的“四个梅州”发展战略,与时俱进,加快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全市工业化进程加快,特色经济初步形成,整体实力有所增强。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建材、卷烟、电力、电子信息、铜冶炼、电声、机械、生物农药、农林产品为主的生产、加工基地,培育发展了7家上市公司。
  目前,全市上下怀着“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梅州人精神,努力谋求推动绿色崛起的重大突破。依托多年快速发展的底气,借着“双转移”的气势,顺应科学发展的大势,突出工作重点,集中优势兵力,整合要素资源,谋求新的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 22:5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wangsl508 的帖子

“ 客家省地中心城市 ” 是个什么概念 ?有必要相争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3 23: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恳请中央以赣南、闽西、粤东为基地批准成立客家省,梅州为省会,以加强对台联络,密切客属华侨联系。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3 07:0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