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938|回复: 9

求在高校创办客家协会经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9 14: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兄弟姐妹:
你们好!
我现在在保定读书 ,想创建一个客家文化协会,宣传一下我们的客家文化,希望各位顶一下。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9 纸票 +9 收起 理由
level + 9 + 9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9 17:2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eewells 于 2011-4-9 17:27 编辑

臺灣客家文化
「長山過臺灣」的艱辛過程,不但塑造了臺灣客家人的內聚力,也開啟了臺灣客家的新視野:面對臺灣多樣化的自然山川與多元、險惡的族群處境,必須更加落實因地制宜的「移民本色」,因而得以全然不同於中國原鄉的方式,打造了風貌殊異的客家新故鄉。
臺灣客家先民因地制宜之生存智慧,漸漸發展出來臺先祖未曾想像的客家新風貌。來自廣東、福建等以地域與宗族當成自我認同的「原鄉客家」,來臺灣之後終於重新組織、發展與戰鬥,形成了以土地為舞臺、以族群相凝聚的「移民客家」。
新的客家社會整合了原鄉的地域差異,不但擴大了客家族群的寬廣度,也回頭肯定了原鄉的文化價值。例如,新竹縣的關西客家文化,就是融合了四縣、海陸、饒平等地區的客家先移民與道卡斯族原住民、泉州福佬等多元文化而成。中臺灣大甲溪流域的客家文化,融合了大埔、饒平、泰雅族原住民與福佬風味。臺東縣客家文化,則是從西臺灣東遷的客家二次移民,融合了北臺桃竹苗、南臺六堆客家、平埔原住民文化,並與在地的阿美族、卑南族之間密切互動的成果。
想要品味臺灣客家文化的風貌,就得肯定臺灣客家族群獨特歷史過程。以下分別從飲食、服飾、建築、民俗信仰,以及文化創造等面向,體會臺灣客家的獨特性。


一、 飲食文化
客家美食可說是臺灣客家文化的代表項目,客家文化重建運動的過程中,也把客家美食當成客家文化的中心價值之一,每一個客家運動的場合,都會有幾項特定的「客家美食」,早期有「粑」,近期則是擂茶,這兩個兼具美味與現場表演雙重效益的飲食文化,或多或少鼓舞了更多人參與了客家文化。一般而言,客家飲食多以傳統的「鹹、香、肥」三個原則,描述客家人的飲食特色,然而,這樣的特色,或許是非客家人在客家庄作客時,體會到的慶典式飲食場面,至於傳統客家人的家常飲食,反而是非客家人較少碰觸的簡單與素樸風貌,甚至,還有勉強僅可裹腹的程度。近年來,隨著社會生活習慣的改變,客家飲食也與時俱變,客家傳統的家常風味重新受到肯定,一躍而成為週休二日的旅遊寵兒,約略可歸納出幾個特色:保持食物原料的原味、特別擅用香料與沾醬、具有獨特的醬漬食品,最重要的是,每個鄉鎮,甚至村里,都可以找到特屬地方與主廚風味〈或稱之為「有媽媽的味道」〉的客家美食,值得大家一村又一村、一鄉過一鄉,追尋各地客家美食。
除了從傳統出發的現代客家飲食之外,臺灣客家人在戰後還吸收了來自大江南北的飲食文化,發展出許多風靡飲食市場的城市美食,例如,從桃竹苗地區移居大臺北地區的客家人,改良了源自中國北方的麵食風味,創造美味可口的「永和豆漿」,近年來甚至成為風靡海內外的都市美食。
客家人在飲食文化的表現,一方面追溯傳統,吸取養分,開創生機;另一方面則敞開胸懷,廣納各地飲食風味,緊緊地掌握了現代人的口味,秉持樸實的風格,共同參與了臺灣美食創造的行列。

二、 服飾文化
過去,客家人的確有屬於自身的服飾文化,然而,隨著時代的改變,現代臺灣已很難從穿著習慣,確認客家的族群屬性。而且,最後的傳統客家藍衫使用者在美濃東門樓前消失之後,藍衫就從生活服飾轉變成形象服飾,藍衫成為客家運動場合的「制服」,或者是客家歌舞表演者的象徵性穿著。不過,近年來各界漸漸體認到這個困境,開始將客家服飾從象徵性的標籤,轉回生活化的新時代客家服飾。
南臺灣從藍染與藍衫出發,舉辦了相當有創意的藍衫服裝秀,積極發展生活藍衫。北臺灣客庄,則從「客家花布」出發,廣泛地運用在各種生活用品上,值得期待,新竹九讚頭社區經過了十多年的社區醞釀,近年推出了以花布製作的九娃娃,相當受人歡迎。
政府部門也在客家創新服飾文化上表現相當積極,嘗試引發領頭作用: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桃園縣政府等各級政府與年輕設計師推動的客家花布衣飾創造;苗栗縣政府與苗栗市公所,分頭推動符合新時代需要的「客家衫」,都是值得收藏與欣賞的對象。

三、 建築文化
臺灣客家建築幾乎和中國原鄉截然兩異,整體而言。臺灣的客家建築從中國原鄉帶來了家神祖先信仰,確立了「宗祠」、「家廟」、「公廳」等客家特殊建築類型。在空間的表現上,具體呈現在「公廳」與「禾埕」,這兩個一虛一實兩個空間所貫串起來的組合,「日字廳、曰字井」,形成了「家族昌盛」的象徵意義。在材料的運用上幾乎都是因地制宜〈從精神的層次,也可說是延續原鄉之傳統〉,用泥土、用火磚、用木、用竹,率都以建築物的在地資源優先考量。在色彩美學上,創造了與原鄉「白牆烏瓦」截然兩異的審美價值觀,逐漸吸收了閩南「紅磚紅瓦」的新風味。在空間格局的設計上,一方面堅持著公廳的家族性公共空間的規矩,另一方面也因地制宜形成南北分殊、西東各異的在地化客家建築風格。著名的新竹縣北埔天水堂姜屋、屏東縣佳冬蕭屋、六堆夥房與美濃菸樓等等優秀的客家傳統建築,都可以看到臺灣客家建築落地生根的具體軌跡。
在客觀的空間文化的欣賞上,也可以結合不同地區與家族的產業型態,瞭解每個在地性客家建築的價值所在。例如,北臺灣因為清末、日治時代初期樟腦產業之故,建築從農業型態的居家規模轉變為與其他族群更緊密互動的多元產業生活空間,紅磚的運用結合原鄉宗族空間的營建文化,型塑出極為優異的客家庄建築美感。南臺灣最具特色的空間形式,應可說是創造了正身與橫屋之間的「廊間」〈或稱「廊仔」〉,廊間相當程度反映了原鄉中國所未有的熱帶性氣候的生活空間需要,相當開放的空間〈三個經常不關闔的門、兩個室內間門、兩個透空式窗戶〉,經常當成家庭內客廳、灶下或餐廳等最主要生活核心。深具在地風味,值得拜訪。

四、 民俗信仰文化
臺灣的客家信仰,與其他族群也有若干異同之處,不同的節氣、不同的地區,都能感受得到深深影響著客家人的信仰與慶典。
臺灣客家的信仰與早期社會的形成有密切關係,幾乎每一個客家村落都有護佑村民的土地伯公,每一個客家聚落都有屬於自己的守護神,除了從中國原鄉帶來的觀音、三山國王、三官大帝、關聖帝君、媽祖等神明之外,還有在臺灣形成的本土神明義民爺、萬善爺、以及每個來臺家族都真誠崇拜的「來臺祖」信仰。不管是在地發展出來的宗教信仰,還是從中國原鄉引入的神明,經過兩三百年的落地生根,都已經過化存神,成為臺灣本土精神的支柱。
農曆過年,不但是漢人普遍的傳統,也是客家人的重要節日,而且至今仍是臺灣客家最重要的團聚、祭祖之日。農曆元月二十日,是客家人的「天穿日」,傳說那一天是「天穿地漏」的壞日子;也有人認為是為了紀念女媧補天,農業時代的客家人認為,經過一整年的辛勤,這一天是必須休息的日子。竹東地區每年舉辦山歌比賽,慶祝這個獨特的日子,已經超過三十年,也是臺灣地區規模最盛大的客家山歌盛會。農曆過了正月半,一直到清明,都是客家人掛紙〈掃墓〉的日子,也是逐漸都市化的客家族群一年一度家族聚首,規模最大的時節,有許多家族「祖塔」供奉來臺祖以來的所有祖先,祭拜時,常可見到數百人甚至上千人齊聚山頭的壯觀場面。
五月節,客家人所稱的端午節,民間傳說乃是為了紀念昔日「走黃巢」之故,這一天必須懸掛菖蒲和艾草等避邪植物,另一方面也連結到屈原投江的歷史傳說。中元節〈農曆七月半〉,是客家人自然崇拜的年中重要祭典,是地官赦罪之日,以釋、道兩法普度眾生〈十方孤魂野鬼〉。北臺灣以新埔義民廟為中心,在農曆七月二十日還發展出一個獨特的「義民節」,紀念歷年來為了保鄉衛土而犧牲的地方先烈,成為客家地區相當隆重的地方節慶。此外,八月半中秋節、十月的平安戲〈或收冬戲〉都是客家地區重要的民俗節令。

五、 文化創新
除了延續原鄉傳統之外,臺灣客家最令人矚目的可說是文化創新的勇敢表現。舉凡文學、音樂、戲劇、大眾傳媒、建築設計與近年來的社區營造,都可以看到臺灣客家文化的獨特表現。尤其在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客家「還我母語」運動之後,客家意識覺醒,客家文化逐漸受到國人普遍重視,長期累積起來的能量,終於有了表現的舞臺,全國各地幾乎都能看到客家相關的藝文與產業活動,近年,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成立,相繼舉辦「客家桐花祭」、「臺灣客家文化藝術節」,並創設「客家電視頻道」,更加強化了客家成為臺灣多元文化價值的重要性。

六、 結論
從最基層的在地觀點來看,臺灣客家文化具有全球獨一的特色。因為文化形成的特殊性,使得臺灣客家尤其具有極為特殊的風貌。不管客家文化的起源地是中國的廣東、福建、江西,還是幾乎快成為定論的「中原」,兩百多年來,臺灣客家的獨特歷史脈絡已經創造了客家文化的獨特典型。在客家的定義上,除了對悠久傳統的血緣式探究之外,還從文化創新、文化運動的角度從事自我認同的定位。因此,不斷開陳出新、創造客家文化的論述課題,已經成為臺灣客家學的新取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0 17: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0 18: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weewells 的帖子

大哥:你发的繁体的我看不太懂,这边没有翻译工具,能给我简体的么?无论怎样还是谢谢你

点评

点击主菜单上的“繁体”选项(在排行榜的旁边),页面全部变成繁体,该选项变成了“简体”选项,再点一次,页面就全部变成简体字。  发表于 2011-4-10 21:55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0 18: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eric_ellen 的帖子

台湾客家文化
「长山过台湾」的艰辛过程,不但塑造了台湾客家人的内聚力,也开启了台湾客家的新视野:面对台湾多样化的自然山川与多元、险恶的族群处境,必须更加落实因地制宜的「移民本色」,因而得以全然不同于中国原乡的方式,打造了风貌殊异的客家新故乡。
台湾客家先民因地制宜之生存智慧,渐渐发展出来台先祖未曾想象的客家新风貌。来自广东、福建等以地域与宗族当成自我认同的「原乡客家」,来台湾之后终于重新组织、发展与战斗,形成了以土地为舞台、以族群相凝聚的「移民客家」。
新的客家社会整合了原乡的地域差异,不但扩大了客家族群的宽广度,也回头肯定了原乡的文化价值。例如,新竹县的关西客家文化,就是融合了四县、海陆、饶平等地区的客家先移民与道卡斯族原住民、泉州福佬等多元文化而成。中台湾大甲溪流域的客家文化,融合了大埔、饶平、泰雅族原住民与福佬风味。台东县客家文化,则是从西台湾东迁的客家二次移民,融合了北台桃竹苗、南台六堆客家、平埔原住民文化,并与在地的阿美族、卑南族之间密切互动的成果。
想要品味台湾客家文化的风貌,就得肯定台湾客家族群独特历史过程。以下分别从饮食、服饰、建筑、民俗信仰,以及文化创造等面向,体会台湾客家的独特性。

一、 饮食文化
客家美食可说是台湾客家文化的代表项目,客家文化重建运动的过程中,也把客家美食当成客家文化的中心价值之一,每一个客家运动的场合,都会有几项特定的「客家美食」,早期有「粑」,近期则是擂茶,这两个兼具美味与现场表演双重效益的饮食文化,或多或少鼓舞了更多人参与了客家文化。一般而言,客家饮食多以传统的「咸、香、肥」三个原则,描述客家人的饮食特色,然而,这样的特色,或许是非客家人在客家庄作客时,体会到的庆典式饮食场面,至于传统客家人的家常饮食,反而是非客家人较少碰触的简单与素朴风貌,甚至,还有勉强仅可裹腹的程度。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习惯的改变,客家饮食也与时俱变,客家传统的家常风味重新受到肯定,一跃而成为周休二日的旅游宠儿,约略可归纳出几个特色:保持食物原料的原味、特别擅用香料与沾酱、具有独特的酱渍食品,最重要的是,每个乡镇,甚至村里,都可以找到特属地方与主厨风味〈或称之为「有妈妈的味道」〉的客家美食,值得大家一村又一村、一乡过一乡,追寻各地客家美食。
除了从传统出发的现代客家饮食之外,台湾客家人在战后还吸收了来自大江南北的饮食文化,发展出许多风靡饮食市场的城市美食,例如,从桃竹苗地区移居大台北地区的客家人,改良了源自中国北方的面食风味,创造美味可口的「永和豆浆」,近年来甚至成为风靡海内外的都市美食。
客家人在饮食文化的表现,一方面追溯传统,吸取养分,开创生机;另一方面则敞开胸怀,广纳各地饮食风味,紧紧地掌握了现代人的口味,秉持朴实的风格,共同参与了台湾美食创造的行列。

二、 服饰文化
过去,客家人的确有属于自身的服饰文化,然而,随着时代的改变,现代台湾已很难从穿着习惯,确认客家的族群属性。而且,最后的传统客家蓝衫使用者在美浓东门楼前消失之后,蓝衫就从生活服饰转变成形象服饰,蓝衫成为客家运动场合的「制服」,或者是客家歌舞表演者的象征性穿着。不过,近年来各界渐渐体认到这个困境,开始将客家服饰从象征性的标签,转回生活化的新时代客家服饰。
南台湾从蓝染与蓝衫出发,举办了相当有创意的蓝衫服装秀,积极发展生活蓝衫。北台湾客庄,则从「客家花布」出发,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生活用品上,值得期待,新竹九赞头小区经过了十多年的小区酝酿,近年推出了以花布制作的九娃娃,相当受人欢迎。
政府部门也在客家创新服饰文化上表现相当积极,尝试引发领头作用:行政院客家委员会、桃园县政府等各级政府与年轻设计师推动的客家花布衣饰创造;苗栗县政府与苗栗市公所,分头推动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客家衫」,都是值得收藏与欣赏的对象。

三、 建筑文化
台湾客家建筑几乎和中国原乡截然两异,整体而言。台湾的客家建筑从中国原乡带来了家神祖先信仰,确立了「宗祠」、「家庙」、「公厅」等客家特殊建筑类型。在空间的表现上,具体呈现在「公厅」与「禾埕」,这两个一虚一实两个空间所贯串起来的组合,「日字厅、曰字井」,形成了「家族昌盛」的象征意义。在材料的运用上几乎都是因地制宜〈从精神的层次,也可说是延续原乡之传统〉,用泥土、用火砖、用木、用竹,率都以建筑物的在地资源优先考虑。在色彩美学上,创造了与原乡「白墙乌瓦」截然两异的审美价值观,逐渐吸收了闽南「红砖红瓦」的新风味。在空间格局的设计上,一方面坚持着公厅的家族性公共空间的规矩,另一方面也因地制宜形成南北分殊、西东各异的在地化客家建筑风格。著名的新竹县北埔天水堂姜屋、屏东县佳冬萧屋、六堆伙房与美浓烟楼等等优秀的客家传统建筑,都可以看到台湾客家建筑落地生根的具体轨迹。
在客观的空间文化的欣赏上,也可以结合不同地区与家族的产业型态,了解每个在地性客家建筑的价值所在。例如,北台湾因为清末、日治时代初期樟脑产业之故,建筑从农业型态的居家规模转变为与其他族群更紧密互动的多元产业生活空间,红砖的运用结合原乡宗族空间的营建文化,型塑出极为优异的客家庄建筑美感。南台湾最具特色的空间形式,应可说是创造了正身与横屋之间的「廊间」〈或称「廊仔」〉,廊间相当程度反映了原乡中国所未有的热带性气候的生活空间需要,相当开放的空间〈三个经常不关阖的门、两个室内间门、两个透空式窗户〉,经常当成家庭内客厅、灶下或餐厅等最主要生活核心。深具在地风味,值得拜访。

四、 民俗信仰文化
台湾的客家信仰,与其他族群也有若干异同之处,不同的节气、不同的地区,都能感受得到深深影响着客家人的信仰与庆典。
台湾客家的信仰与早期社会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几乎每一个客家村落都有护佑村民的土地伯公,每一个客家聚落都有属于自己的守护神,除了从中国原乡带来的观音、三山国王、三官大帝、关圣帝君、妈祖等神明之外,还有在台湾形成的本土神明义民爷、万善爷、以及每个来台家族都真诚崇拜的「来台祖」信仰。不管是在地发展出来的宗教信仰,还是从中国原乡引入的神明,经过两三百年的落地生根,都已经过化存神,成为台湾本土精神的支柱。
农历过年,不但是汉人普遍的传统,也是客家人的重要节日,而且至今仍是台湾客家最重要的团聚、祭祖之日。农历元月二十日,是客家人的「天穿日」,传说那一天是「天穿地漏」的坏日子;也有人认为是为了纪念女娲补天,农业时代的客家人认为,经过一整年的辛勤,这一天是必须休息的日子。竹东地区每年举办山歌比赛,庆祝这个独特的日子,已经超过三十年,也是台湾地区规模最盛大的客家山歌盛会。农历过了正月半,一直到清明,都是客家人挂纸〈扫墓〉的日子,也是逐渐都市化的客家族群一年一度家族聚首,规模最大的时节,有许多家族「祖塔」供奉来台祖以来的所有祖先,祭拜时,常可见到数百人甚至上千人齐聚山头的壮观场面。
五月节,客家人所称的端午节,民间传说乃是为了纪念昔日「走黄巢」之故,这一天必须悬挂菖蒲和艾草等避邪植物,另一方面也连结到屈原投江的历史传说。中元节〈农历七月半〉,是客家人自然崇拜的年中重要祭典,是地官赦罪之日,以释、道两法普度众生〈十方孤魂野鬼〉。北台湾以新埔义民庙为中心,在农历七月二十日还发展出一个独特的「义民节」,纪念历年来为了保乡卫土而牺牲的地方先烈,成为客家地区相当隆重的地方节庆。此外,八月半中秋节、十月的平安戏〈或收冬戏〉都是客家地区重要的民俗节令。

五、 文化创新
除了延续原乡传统之外,台湾客家最令人瞩目的可说是文化创新的勇敢表现。举凡文学、音乐、戏剧、大众传媒、建筑设计与近年来的小区营造,都可以看到台湾客家文化的独特表现。尤其在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客家「还我母语」运动之后,客家意识觉醒,客家文化逐渐受到国人普遍重视,长期累积起来的能量,终于有了表现的舞台,全国各地几乎都能看到客家相关的艺文与产业活动,近年,行政院客家委员会成立,相继举办「客家桐花祭」、「台湾客家文化艺术节」,并创设「客家电视频道」,更加强化了客家成为台湾多元文化价值的重要性。

六、 结论
从最基层的在地观点来看,台湾客家文化具有全球独一的特色。因为文化形成的特殊性,使得台湾客家尤其具有极为特殊的风貌。不管客家文化的起源地是中国的广东、福建、江西,还是几乎快成为定论的「中原」,两百多年来,台湾客家的独特历史脉络已经创造了客家文化的独特典型。在客家的定义上,除了对悠久传统的血缘式探究之外,还从文化创新、文化运动的角度从事自我认同的定位。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0 18:5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eewells 于 2011-4-10 18:53 编辑

請在第一樓最上方中間選擇簡體後,再將文章複製下來,就是簡體字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0 18:5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weewells 的帖子

非常感谢!要是能给点 在大陆北方也适合的点子就好了。主要是现在整个保定没有几个人知道客家是什么?新疆的多少都有点了解。。困难好大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0 19: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weewells 的帖子

这个是不是 要放到word 上?具体点 好吗?、 对这个真的不太懂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0 19: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選擇簡體後,將內容複製貼到word儲存打上文章名稱就可以了;3樓超級版主給你的資訊,應該是你創辦協會要廣蒐集的資訊,可以多加運用;建議啦!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0 19: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weewells 的帖子

感谢你!我懂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12 11:5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