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eewells 于 2011-3-11 19:48 编辑
曾(Zēng)姓源出有二:
壹‧曾姓歷史來源,據中國記載姓氏的最早典籍《世本·氏篇》及宋人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曾氏是軒轅黃帝的後代,黃帝為人類共同始祖,黃帝的第25個兒子昌意是曾姓之祖,昌意生顓頊,顓頊生鯀,鯀生禹。堯命禹父親鯀治理水患,而鯀治水九年無效。舜繼承堯位後仍命鯀治水,結果勞民傷財而沒有消除水患,於是便殺鯀於羽山,舜並命鯀子禹繼續治水。禹受命後,為了治理水患從二十歲開始,歷時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採用疏導的方法,終於消除水患。因獲得重大的歷史功績,舜讓禹繼位成為部落聯盟首領;後世尊稱為大禹。禹繼承舜位後便制定刑法嚴格懲罰違令者,因而勢力日益強大。時過多年後他因年老力衰,按當時禪讓制應讓東夷部落聯盟首領皋陶的兒子伯益做繼位人,因皋陶父子幫助禹治水。但禹死後眾多部落聯盟的首領卻反對伯益而歸順禹的兒子啟。啟聯合各部落首領的勢力,殺掉伯益而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建都於陽城(今河南登封縣的東南部)。啟生仲康,康生帝相,相生少康,少康封其次子曲烈為甑子爵,在甑(今山東臨沂市蒼山縣向城鎮)建立鄫國,為鄫國之始,後來便以封地為姓,曲烈從此姓鄫。少康的這一房子孫所建的鄫國歷經夏、商、週三代,大約相襲了近兩千年,一直到春秋時代,即西曆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這時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並在魯國做官。所以後代便用原國名鄫為姓,後來去掉邑字旁,意思指離開故城,改稱曾姓,此為曾氏得姓之始。後人為了尊敬曲烈世子巫為曾氏第一世祖。從曲烈至巫改為曾姓,經歷54傳至巫,58傳至曾參。
【Ps.本文取證符合曾氏忠恕堂大舉公祖堂(公廳)之右面牆對聯。】
貳‧據有關資料所載:
一、外族或外姓冒姓,少數民族中土家、彞、苗、黎族均有此姓。
二、曾姓人口曾姓在大陸人口眾多,集中分佈在四川、湖南、廣東、江西等四省居多,這四省曾姓人口約佔大陸漢族曾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曾姓是當今大陸姓氏排行第三十八位(依大陸現今官方統計,目前排行第三十二位)、台灣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中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九(約630萬人)。曾氏自古以來就是名門大姓,無數傑出祖先,一點一滴地累積一連串光榮歷史,具有崇高的地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人人都衷心敬仰的曾子。
三、歷史名人曾 點:字子皙,亦稱曾皙,春秋時期魯國武城人。曾參之父,孔門弟子七十二賢之一。曾 子:即曾參,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今山東省費縣)人,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稱。相傳《大學》是他所著,被後世儒家稱為“宗聖”。曾 鞏:北宋文學家,字子固(1019-1083),南豐(今屬江西省)人,世稱南豐先生。嘉祐進士,嘗奉詔編校史官書籍,官至中書舍人,曾為王安石所推許。散文平易舒緩,長於敘事說理,講究章法結構,世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些文章對當時在位者的因循守舊表示不滿,主張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對“法制度數”進行一些改易更革。有《元豐類稿》。另《隆平集》也題為所作。曾國藩:清末洋務派和湘軍首領。原名子城(1811-1872),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道光進士,曾任內閣學士、兩江總督等職,後病死於南京。有《曾文正公全集》。
四、宗聖曾子祖訓: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三省誠身,道傳一貫。
五、堂號
三省堂:孔子弟子曾參非常注意修身,每天從三方面檢查自己的1.為人做事有沒有盡到心。2.和朋友交往有沒有失信。3.老師所教的有沒有復習好。“三省堂”即由此得名。 武城堂:曾氏源出姒姓。夏帝少康封小兒子曲烈於鄫(在山東省蒼山縣西北)建立鄫國,歷夏、商、周三代,西元前567年被莒國滅掉,太子巫逃往魯國,後稱之武城,即今濟寧之嘉祥縣境。“鄫”去邑(阝)為曾,稱為曾氏。曾巫的曾孫曾點,字子皙,是孔子賢弟子;曾點兒子曾參傳孔子之學,被後世儒家奉為 “宗聖”。武城為曾姓遠祖發祥地,名本源此。 忠恕堂:曾點公(宗聖曾參之父)居山東濟寧嘉祥縣,初居之室名三省堂,後奔魯,魯國封公,又號魯國堂;父為忠,子為孝,魯王呼為忠恕堂,“忠恕堂”因此得名,曾點公因此被後世族裔尊為“曾氏忠恕堂始源”。 【Ps.取證符合曾氏忠恕堂大舉公祖堂之大理石刻“大舉公來臺略史”。】 追遠堂:取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今山東省費縣)人曾參“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之意。 曾氏宗族主要堂號: “忠恕堂” “省身堂”“三省堂”“宗聖堂”“追遠堂”“魯國堂”“武城堂”“廬陵堂”“魯陽堂”“敦本堂”
“守約堂”“養志堂”“若文堂”‧‧‧ 等。 魯國堂:因曾姓始祖曾巫在魯國供職,而且是曾姓得姓之地。 宗聖堂:是因曾子被尊稱為“宗聖”而來。 敦本堂:是以垂戒訓勉後人的禮教為堂號。 守約堂:是以垂戒訓勉後人的禮教為堂號。
六、桃園新屋鄉下埔村曾氏:來自廣東陸豐縣,自武城繁衍而來。族譜編纂:台灣桃園永安村曾姓沿起及原籍界台籍歷代譜序不分卷曾門 1962年刊本一冊。
【曾氏家規】 孝親悅心,尊師扶幼;世襲立嫡,承嗣立長。嫡宗不婚,子嗣敏聰;撫子繼嗣,同宗擇姪。招贅為嗣,宗聖脈混;淫邪亂倫,聖規則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