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07|回复: 5

乡村行艺人(散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3 11: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林泉思远 于 2011-3-3 11:50 编辑

             理发师
            文/谢耀西
    清晨,薄雾飘缈,早睡早起的鸟雀在莹露闪闪的枝头啁啾啼鸣,柔婉脆润的欢唱着乡村的晨曲。
    玉叔提着小木箱,不急不徐,沿着村野叮咚清丽的涓涓溪流,穿过一路轻纱漫笼的氤氲,来到了老屋组。逢月初,玉叔总是如期而至。
    “剃脑噢,剃脑喽……”清晨的浅梦中又传来玉叔漫不经心的吆喝。心,下意识的一紧,有种想逃的感觉。
    各家屋里长一声短一声地应和着。每每乡邻还未起床,玉叔便早早抵达。玉叔性情温良,眉目舒顺,举止慢条斯理,给人一种亲切感。他穿着朴素而又整洁的浅灰色中山装,提着一个小木箱,走村串户。
    爷爷早起,每当头炮。玉叔打开他那拙朴方正的木工具箱,里面陈列的是清一色的手工用具。他在族大厅木壁上钉挂好油黑的挫布条,然后取出剃刀、推剪和燕尾夹等工具,娴熟地推剪着头发,一边和爷爷不着边际地寒喧着。  
    玉叔躬身低首,漫不经心,持燕尾夹在头上推剪着。每理一个头,前后约摸半个钟。日头冉冉,金光万道,大人小孩纷纷起床,三五成群地将玉叔围拢。此时玉叔最得意了,左手按着头,一边信手推剪着。时而拿起牙剪,将厚实浓稠的头发打薄。理完头遍后,玉叔用毛笤帮人扬扫着颈脖的残发、衣领的发渣。然后散开围布,让人返屋打水。玉叔又赶紧趁这个空当给下一位剪头遍。
    玉叔剪好发,第二道工序是削面。来人捧了盆水,放在一旁闲置的石磨上,等着玉叔洗头。玉叔从盆中拎起湿淋淋的毛巾,将发根耳际一一抹湿,擦干。复将遮膝的黑布围束在颈上,开始削面。他从箱子上盖夹皮中抽出一把锋利的一字剃刀,在大厅木墙壁挂着的油黑污亮的锉皮上“刷刷刷”正反揩几下,左手摁着人的头轻巧地削着。
    削面最得人怕了,当寒光闪闪的剔刀游向耳际,令人心怵。那“沙沙沙”的划割声,令人心忽地揪紧,寒毛直竖。那划时的疼感总是让我欲罢不能,欲哭不得。几回理完后,耳畔隐隐作疼,忍不住抬手一抹,竟洇着斑斑血迹。想着更是心里发毛,浑身冒鸡皮疙瘩,怕得要命。小时,每回剔脑,我都要哭丧着脸,瑟缩屋隅。而母亲硬说短发清爽,长发像流氓赖子。总是耐性十足,想方设法掏出一些诱人的果点,威逼利诱,悉数将哭丧着脸的我擒转给玉叔拾掇。
    玉叔承揽了全村的剃头活,村中除屈指可数的几个爱美青年趁圩日到乡上理发外,其余全是玉叔的杰作。他技法单一,千篇一律,万般头型,只要经他“嘁嘁喳喳”一翻折腾,尘埃落定后,要么成茶壶盖,要么像竽头,抑或像筲箕。玉叔剔脑是包年的,年底才收费,也有些村民选择剔零脑,两三个月方理一回,理完后便交现钱。玉叔吃饭也是队里每家轮流着来。
    削完面后,玉叔有时还帮人掏耳屎,剪鼻毛等。玉叔一丝不苟地剃着头,一边和旁人搭话,谈谁家发了点小财,谈庄稼的长势,谁家少鸡掉鸭,谁家又娶媳妇,添了丁……这时又有女人端着脸盆挤过来“削个面”。玉叔便也笑嘻嘻地开起女人的玩笑。帮女人剪平额前的留海,剪短点漫肩的长发以及帮女人们“削面”都是不收费的,属玉叔的义务劳动。
    全队人理好了,玉叔便开始拾掇工具箱,抬手摘下墙上的锉布,扫起地上的残发,装入小蛇皮袋中,马不停蹄地赴往下一个队组……
    改革开放,农村劳动力纷纷卷往城市,村里只剩落些老叟孩童。而今,玉叔已年近古稀,早已卸下行艺的担子,没了接班人,村人的头发便一时没了着落,只得趁圩日到岩岭或河龙街剃个零脑。
    隔山隔水隔不断游子的守望,千里万里魂牵梦绕小屋的灯光。年关将近,散落于五湖四海风尘满面的游子,在故乡深情地召唤下,如南飞的燕子纷纷返巢,庆贺传统的中国年。
玉叔颤巍巍地走在村中小路上,迎面飘来二个衣着时尚,发型新潮,光彩逼人的小伙子。
    “玉叔好。”从小到大的理发,他们对玉叔倍感亲切。
    “哎……好哦!”玉叔含糊地应了声。他揉了揉混浊的老眼,一脸错愕。忍不住缓缓地转过身子,回望那染着栗红色,一蓬茅草似的齐肩爆炸头,竟恍惚了男女。
  

      篾匠
    农忙过后,水稻泛青,日渐漫垅。屋背山纤纤竹林里扶摇直上的春笋,在日甚一日的暖晴中褪去麻色的外套,抖擞枝蔓,出落成亭亭玉立的竹姑娘,在初夏煦暖的和风中青发飘逸,神采飞扬。
   每当这时,张师傅约定俗成般如期而来。他领着几个徒弟,挑着大大小小的锯子和三三两两的木工具箱,晃晃荡荡地来到了大秀村。
    张师傅来自闽赣交界的宁化石壁。忙完自家农事,他便走村窜户,开始新一年的做篾生涯。闽赣交界的四里八乡都是他行艺的范畴。那时,张师傅四十出头,高大魁梧。乌黑浓密的眉眼,棱角分明的脸庞,几分英俊,几分豪气。他一米八几的块头,站在乡亲中间显得鹤立鸡群。他技艺精湛,为人朴实厚道,深得乡亲们的爱戴。每个屋场数十户人家,张师傅一家三天两天的轮流着做,每做下来,总得消磨数月。
    清晨,天刚麻眼,张师傅便领着弟子早早起床,来到大厅开始做活。他手执厚背薄嘴的锋利钢刀,一手抬起一根硕竹的顶部,用力劈一刀,再用其他刀背将夹在竹肉身的刀往下锤。竹顶两节于是剖成上下两瓣,他一脚踏住下半,一手使力掀起上半,霎时,“霹哩啪啦”一通撕裂的爆响,竹子彻底被撕成两半,真可谓“势如破竹”。他用长柄的V型刀铲,铲划掉竹腔的痂节,再用篾刀旋去竹身的节筋……
    张师傅坐在小矮凳上,面前摆着一条五尺凳,支放剖好的薄篾和细篾。拇指和食指缠着胶布,在篾刀一进一退中娴熟地剖篾。破出的篾分三等:篾青、篾黄、和篾屎。徒弟们蹲地双手翻飞,呼噜哗啦麻利地织着谷箪箩筐。张师傅手抓一扎数米长的篾青,使力一甩扬,欣长的篾条发出哗哗啦拉的喧响,青光闪闪,好似婀娜曼舞的青蛇。
    篾屎用处不大,被丢弃在厅外坪场上。我们将它编押成粗糙的篾筛,编好的篾筛差强人意,可用来晒田鱼干、磨菇、红椒等。大人们将篾屎拗成半人高,扎两度,捆成一把,放在茅厕的门背,用来揩屁股。小孩大多怕用这粗砺的篾屎。
    修补旧簸箕时,那更换下来的浑圆外圈,更是伙伴们的至爱。一手翻滚着篾圈,走到哪里,滚到哪里,无论下坡上坡,照滚不误。因有了它的飞滚相伴,伙伴们的行走变得更加疾速而富有情趣。
   有时,张师傅去到别村做活,抵达我村时,已是寒风劲厉的深冬。张师傅和徒子们依旧早起。他每年扶带新弟子,有时一天分成两批,三人帮这家,两人帮那家。有个大弟子长得酷似邻家运台叔,他跟随张师付多年,自己早已出师,他常帮着教导刚上路的新弟子。
    相对于木匠和泥水匠而言,篾匠工钱甚低。尽管工钱不多,张师傅依然做得一丝不苟。篾匠也有他们自己的潜规则,一天内大致要完成多少任务(制好的用具),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张师傅早早做完自己本分事后,忙着教这帮那,指导弟子,完成当天的任务。有时任务完成,时间尚早,张师付便帮人家多编些篾制小用具。
    寒风凛冽的清晨,山上杉松凝着厚厚的冰冻,令人手脚冰麻。我和伙伴们提着篾火笼,时而坐下身来煨脚,时而将手覆在火笼的铝格罩上灸烤。张师傅和他的弟子们却顾不得冷,有个十余岁的小弟子也在兢兢业业地忙碌着。那天清早,那位酷似邻家运台叔的大弟子剖篾时,锋利的厚背篾刀不慎划破了指头,霎时,鲜鱼直流,滴淌到地上的篾条上,十分吓人。大人们赶紧回家寻摘旧屋门背后郁结的陈灰蜘蛛圈,敷在伤口处,然后再用老虎牌药膏将伤口缠裹。平素,人们受伤时便往伤口敷些烟丝或火柴盒砂纸以止血。冰天雪地,伤口流血是异常疼痛的,这位坚强的大弟子,忍着疼,稍稍休息了一小会,又开始照常编作。
    有时,大厅里人们燃起篝火,大人小孩纷纷围拢,一边添烧着篾屎篾丝和篾绒,一边听张师傅讲些艺途的趣闻。众人围着暖烘烘的篝火,不着边际地闲侃着。寂凉如水的乡村时光缓缓流逝,有些慵懒,有些散淡……
    张师傅编手艺精湛,他编制的谷箪、簸箕、糠筛、米筛、蒸箅、箩筐,筲箕等等,都相当细致美观、耐用。
   每餐饭桌上,弟子们沉默少语,甚是拘谨。他们极少喝酒,偶尔不留神被主人倒入谷烧酒,弟子便几口喝尽(师付面前受约束)。只有张师傅陪着父亲推杯论盏,对饮小酌。弟子们只顾埋头匆匆啃饭,最好要在师付之前离开桌席(这是对师傅的尊敬)。
   张师傅性情和蔼,忠厚善良,和许多乡亲结下深厚友谊,每逢大寿婚庆还会相互往来。
   打工潮涨,乡亲们的日子愈发红火,纷纷盖起了窗明几净的平房,乡村也翻开崭新的历史篇章。收回的谷子直接晒在了水泥屋顶,篾制的谷箪渐渐隐退。张师傅从此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消失在乡村小路上。
   乡情缱绻,往事如昨。多年未见张师傅了,每当忆及屋背山绿浪起伏的竹海,便会想起他,还有他的一班弟子,是他们陪伴我走过年复一年的青葱岁月。
    闽赣交界,行走在乡村的艺人很多:赤脚医生、补锅匠、打铁匠、木匠、泥水匠、爆米花匠、漆匠和裁缝师付等等。这些游走在山乡的技艺人,在时代飞速飞展的进程中,有的早已淡隐,后继无人;有的已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退出了社会的舞台;有的转行做了其他。不管怎样,当年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勤恳、朴实的形象却永远定格在了乡村记忆的最深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5 纸票 +15 收起 理由
level + 15 + 1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3 16:3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时光似流水:)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3 22: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了童年同样的生活场景!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7 23:5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起以前撩剃头佬的戏言:初发(剃头佬的名字),剃头三刀两刮!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7 23: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村子里也有个编箩筐的师傅,因为名字里有个“春”字,大家都叫他“整箩春”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5 15: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篾匠老家已匿迹了,剃头匠以前有来领活的,如今很少了,只得到邻村去请,价钱也不是之前一年给一次,而与市场接轨,剃完给钱,时间长短来一趟得视理发师自已定.今年五一假回老家看见老父头发老长问询之下方知师傅近二月没来,乡间采茶忙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4 05:3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