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716|回复: 31

持续关注:《下南洋》央视热播 童蕾佟大为诠释客家精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 15:4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下南洋》即将开播 讲述华人跨洋冒险血泪史

    中新网3月2日电 据广东侨网消息,2月28日下午,由广东省省委宣传部策划出品,反映华侨华人在南洋奋斗史、血泪史和贡献史的38集电视连续剧《下南洋》在广州南方影视传媒集团举行了首播媒体发布会,导演沈好放率领童蕾、张默、元华等主创演员出席。3月3日,该剧将在央视电视剧频道晚间黄金时段强势推出。
   《下南洋》讲述的是广东、福建一带沿海民众跨洋冒险、谋生求发展的故事。在经历猪仔仓的暗无天日、锡矿的种种屈辱和酷刑摧残后,他们在一次次命运的挑战面前逐渐觉醒,不仅团结起来奋起废除压榨华工的“猪仔币”,赢得了尊严和自由,而且积极投身国内的民主共和事业,用革命行动唤醒了沉睡的故土。
    清末民初,在广东、福建民众下南洋的大潮中,以客家人最为多见。作为历史移民的产物,客家先民历尽艰辛,不断地迁徙—侨居—再迁徙—再侨居,以其特殊的生存方式与顽强的生命力,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客家文化和优秀的客家精神。《下南洋》正是一部以描写客家人下南洋故事的年度大戏。该剧主创介绍,为了真实再现当年下南洋的历史,剧组不惜投入一百多万元的巨资在珠海搭建了一个超过三个足球场大的外景建筑群,再现了当年的马来锡矿,还数次驱车数千公里,从广东、福建数千座土楼中精挑细选出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内涵的客家土楼,作为外景拍摄基地。主创人员表示,希望通过《下南洋》的播出,能推动对粤闽两地当年下南洋的历史和客家文化的研究。
    作为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今年的重点剧目,《下南洋》也是央视“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近代大迁徙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三部曲中的前两部,《闯关东》、《走西口》在央视播出后,均获得了巨大的反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业内人士预计,《下南洋》有望延续前两部的热播态势,创下近几年来央视电视剧频道的收视新高。著名诗人丘树宏还在见面会上表示,华侨华人是革命之母,提议将该剧制作成粤语版,并在马来西亚等地的华人华侨团体中播出,相信能引起他们的很大共鸣。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是中华儿女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大移民壮举,其移民人口之多,涉及地域之广,世界罕见。大量的移民对当地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文化建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起山东人的“闯关东”和晋陕人的“走西口”,广东人、福建人为了生存,跨洋冒险,到异国“南洋”去寻求生路的举动,更具有拼搏精神和创造力,其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又一个家族的命运,还有整个民族在时代变迁中的历史脚步,它不仅仅是一次生产力的输出,还是中华文化的一次输出,不但促进了“南洋”广大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且推广了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赖雯靖)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03/02/4930519_0.shtml

佟大为黄圣依联手打造《下南洋》即将播出
2011-03-01 18:01:05 来源: 南方网  暂无网友评论

 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南方影视节目联合制作中心等单位出品,广州海得贝利影视公司、爱媒森影视传播机构等单位联合摄制的大型电视剧连续剧《下南洋》日前在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会议厅举行了盛大的首播媒体见面会。
  作为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今年的重点剧目,《下南洋》也是央视“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近代大迁徙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三部曲中的前两部,《闯关东》、《走西口》在央视播出后,均获得了巨大的反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央视播出的最成功的电视剧之一。此次《下南洋》即将于3月3日在央视电视剧频道晚间黄金时间强势推出,有望延续前两部的热播态势,创下近几年来央视电视剧频道的收视新高。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是中华儿女在近代史上的三大移民壮举,其迁徙人口之多,涉及地域之广,世界罕见。大量的移民对当地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文化建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起山东人的“闯关东”和晋陕人的“走西口”,数百万广东、福建人跨洋冒险,到异国“南洋”去寻求生路的举动,更具拼搏精神和创造力,其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又一个家族的命运,而是整个民族在时代变迁中的历史脚步。
  电视剧《下南洋》讲述的就是以简肇庆(佟大为饰)、唐阿泰(张默饰)、邝秋菊(童蕾饰)、陶舒燕(黄圣依饰)等为代表的福建广东一带人民跨洋冒险谋生求发展的故事。该剧中对文化的展现,特别是对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的展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使该剧具有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客家人是我国汉民族一个优秀的民系分支,也是当今世界上分布地区最广、人口最多、影响最为深远的民系之一(仅国内就有超过19个省区、265个县市有客家人分布居住,总人数达到7000万,其中广东超过3000万。在港澳台分布居住超过800万。作为历史移民的产物,客家先民历尽艰辛,不断地迁徙—侨居—再迁徙—再侨居,以其特殊的生存方式与顽强的生命力,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客家文化和优秀的客家精神。此次随着《下南洋》在央视黄金档的播出,无疑将会吸引全国7000万客家人的关注,获得他们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共鸣,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

作为一部备受期待的年度大戏,“大”和“豪华”是电视剧《下南洋》的显著特点。首先,故事背景宏大。下南洋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三次中国近代人口大迁徙中历时最长、迁徙人口最多、迁徙距离最远的一次,也是社会影响最大、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其次,《下南洋》投资巨大。《下南洋》每集高达近百万元,这样的投资规模在国内年代题材电视剧的制作上非常罕见。大投资同时也成就了《下南洋》强大的主创团队和豪华的明星阵容。导演是曾执导《任长霞》《孙中山》《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数十部热播剧的著名导演沈好放,摄影由《英雄》《赤壁》的摄影王天麟老师亲自掌镜,剧本出自热播剧《走西口》的编剧俞智先、廉越之手。同时,《下南洋》在演员阵容的配置上也非常豪华。该剧不仅汇集了佟大为、黄圣依、童蕾、张默等一线当红影星领衔主演,更吸引了元华、午马、刘佳、王诗槐、舒耀暄、田岷、孙大川等老戏骨和实力派演员的加盟。这些观众耳熟能详的明星,任何一个都足以独立担当起一部热播大戏。
  为了真实再现当年下南洋的历史,《下南洋》剧组在外景的选择与搭建上一丝不苟。不仅重新装扮了整个中山影视城,对于剧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马来锡矿,更不惜投资过百万在珠海搭建了一个超过三个足球场大的恢宏的外景建筑群。剧组导演和美术先后数次驱车数千公里,从广东福建数千座土楼中精挑细选出来的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客家土楼,均坐落在依山傍水的山间谷地,既有雄浑的气魄,又不失“小桥流水人家”的风韵,与《下南洋》整部剧气势磅礴的奋进精神和委婉动人的爱情故事的两条看似“矛盾”的主线浑然一体。
  作为大迁徙题材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下南洋》投资方的目标不仅仅是拍出一部观众喜爱的电视剧,更希望能通过这部电视剧的推出,引起数千万海外华侨和7000万客家人的精神共鸣,推动对闽粤两地当年下南洋的历史和客家文化的研究。

《下南洋》央视热播 童蕾佟大为诠释客家精神

    由知名导演沈好放执导,童蕾佟大为黄圣依张默等知名演员共同主演的“迁徙三部曲”收官之作长篇史诗大戏《下南洋》正在央视八套电视剧频道黄金档热播。“金鹰视后”童蕾在剧中演绎了一位具有符号性意义的客家女子邝秋菊,与佟大为饰演的客家青年简肇庆一起成为了中国电视荧屏上的客家精神代言人。
    《下南洋》的故事发生在清末到民国初年,当时有数百万的东南沿海平民百姓远赴“南洋”,也就是今天的东南亚地区寻求生路。在这个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过程中,客家人是其中独特的一支。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从近两千年前的西晋年间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由于常年的对外迁徙史,客家人无论在家乡围屋还是在海外,都富有凝聚力,客家精神往往被概括为团结和奋进。《下南洋》剧中的邝秋菊和简肇庆,可以说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
    《下南洋》是中国电视荧屏上首次全面展现客家文化的史诗作品,除了客家围屋和客家文化,更主要的是体现了客家人在海外拼搏的族群力量。童蕾饰演的女主角邝秋菊,历经磨难,在国内就受尽了贫穷和欺压,到了南洋还要淘洗锡米谋生。佟大为饰演的简肇庆和其他几个客家男青年,下南洋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艰险,被卖为猪仔任人欺凌,更目睹了同伴在途中的早死。童蕾佟大为为了演出客家人的吃苦耐劳,可谓吃尽了苦头。剧组为了真实再现南洋全貌,花费巨资赶赴了东南亚拍摄实景。东南亚酷热的环境,加上重体力的戏份,给演员们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童蕾、佟大为作为主演带头克服困难,所有重体力的情节都力求完美,被导演沈好放称赞为真正的客家人。
    客家人在海外赖以生存的法宝除了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凝聚力。下南洋旅途凶险,几个月的海上漂泊就要经历无数难关。到达异国他乡后的举目无亲和语言不通让客家人面临更大的困难。导演表示,百年来的客家人,征服南洋甚至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靠的就是他们强大的凝聚力。在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家村落,客家人就长期依靠围屋形成大的族群,族群内关系密切,到了国外,共同的语言就让他们形成了无形的围屋。简肇庆等人在海上漂泊时就结成了异姓兄弟,从此患难与共,他们与邝秋菊还有革命党人朱谨等人一路互相帮助,最终在南洋扎下了根。
    童蕾表示,为了演好客家人邝秋菊,她仔细研读了一些客家人的资料,除了了解到了客家人与汉族文化的关系,还发现孙中山、叶剑英等近现代的伟大人物都是客家人,对客家人,特别是自己的角色邝秋菊更增添了一分敬佩,因此在表演过程中放弃了“周一一式”的活泼,更多了一些坚韧。
http://ent.ifeng.com/tv/news/mainland/detail_2011_03/08/5030853_0.shtml  (3月8日)

剧照(图片来源:资料图)

剧照(图片来源:资料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 17: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3月3日,该剧将在央视电视剧频道晚间黄金时段强势推出

难得难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3 00: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看得到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3 00: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hd136302 的帖子

只要是央视播的基本上都可以在cntv网络电视上找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4 15: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3月3日在央视8套正式上演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6 08:5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11-3-11 07:03 编辑

演了8集快要到南洋了!
先看看实地环境-
矿工在100年前当时小镇和"金山沟"


1887(上图)和1920(下图)的最大一条街.






P1120018.JPG
下图这条河就是产矿最多的一河谷:
P1120027.JPG

市场街的百年老店铺:
P1100507.JPG
shopinMarketst.JPG


后来, 广府/香港人来多了, 以开矿为主的客家小城变成广府化了的商业大埠了----有这当时的一级老茶楼为证.
P1100561.JPG P1100509.JPG
P1100562.JPG

怡保近百年的豪华舞厅快要成遗迹了.
P1140819.JPG P1140818.JPG P1140820.JPG


今天开矿的铁船
Tin mining activities in Ipoh Perak. (Photo by Firuza Begham Mustafa).

------------

===================================================
Perak Chinese Mining Association
Association formed by the Chinese miners in Perak in 1935.

Han Chin Pet Soo is a Hakka tin-miners' clubhouse. It was established by the Hakka tycoon Leong Fee. It is housed in a three-storey townhouse built in 1929.

The building at 3 Jalan Bijih Timah (Treacher Street) belonged to Leong Fee's son Leong Yin Kean, who sold it to the club.

Leong Fee was one of the first Chinese miners to introduce Western management and mining technology to the mines in the Kinta valley. He served as the Vice-Consul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 Penang between 1901 and 1907.

閒真别墅是客家人的锡矿工会所。客家大亨梁费成立。它建于1929年设在一幢三层高楼房。
下图为今天的特雷彻街.

閒真别墅别墅在 P1120075.JPG 图街中的右上角:

閒真别墅别墅:
P1140834.JPG
3号特雷彻街. 建设属于梁的儿子Leong Yin Kean,他把它卖给了俱乐部。
梁费是首批中国矿工之一,在近打谷的矿地引进西方的管理和挖掘技术。在1901年和1907年之间他曾担任槟城的中国政府副领事。

在同一条街的"茶岭"--茶阳(大埔)人的俱乐部遗址。小时在这里看过,听过,玩过(常被骂)的如冰箱般大的无线电收音机.
P1140831.JPG P1140833.JPG


P1140832.JPG

今天的“金山沟”、“水笔”、“洗琉琅”录像:
待续.............................................

(老VHS带不在身边,录像可能要等些时日了! )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25 纸票 +10 收起 理由
andrew + 15
level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6 09: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pshb168 于 2011-3-7 14:46 编辑

客家人与锡矿是一个历史的结缘体,住在霹雳州的河婆客家人,大约在1847年和1880年,于霹雳州的拉律和近打律发现丰富锡矿后,大量移居到锡矿场工作谋生。金山沟、水笔等就是当年开采锡矿的方式。最原始的洗琉琅这一个名词,就是许多客家祖辈的集体记忆。
http://www.meiguobbs.net/z370483

拱桥新村(KampungKhanthanBaru)位于霹雳怡保与和丰之间,而拱桥之名,是源自一条建于拱桥上的火车轨道,当年在南北大道未建竣之前,这条位于拱桥的大路更是通往北马的主要通道。拱桥新村的华人以河婆客家人为主,早期都以洗琉琅和耕种为主,后期则是以木薯种植盛名。

拱桥之名由此开始,可是现在的拱桥被现代审美观改造成了斑马桥,唯一可看到的是桥下杂草丛生的拱门。
游客回复:
多唱山歌好处多

正当我遇上现年71岁的张小东,问了同样的问题,怎知他反问:你是不是乡音考古的吉安?他知道我要来采集录音,即兴地唱起山歌,还告诉我:河婆山歌好听,多唱身体健康,好处多著呢!这时候,最黐线的就是我了…(2010年开始,记得在星期四晚上9点至11点,收听爱FM《乡音考古思想起》,聆听每一段乡音背后的故事!)

《山歌的好处》(选段):张小东即兴创作

讲到山歌我就开心啊,男女老少都喜欢啊,
我这河婆阿叔更加爱,山歌出名大家知埃
山歌依然受传扬,开口一唱啊就传千里,
河婆山歌就传四海啊,河婆文化就大家知啊!
山歌的博爱亲善啊,是联络感情的好东西,
条条山歌乐人心,条条山歌传友谊。
山歌也可安慰人,伤心时候就唱她,
唱出心中不平事,唱出的烦恼也离开了!
山歌一唱真神奇啊,靓妹一听就笑眯眯,
再唱靓妹就欢颠倒,三唱靓妹就喜欢我啊!
山歌好唱你要知,千企不好利用她,
若利用山歌去撩妹仔,后患无穷你就知啊!
山歌紧唱还是慢慢唱,一男一女更爱唱啊,
一男一女就两对唱啊,唱来唱去最后结夫妻啊!

老师唱谣传知识
在珠宝拱桥出生、成长到成家,住了超过70年的刘祥胜(85岁),虽然是出生在拱桥山下,然而在他这一辈子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在三岁那年,懵懵懂懂随著南来的父母坐船回到祖籍地中国河婆去,结果一回就住了10年。在这10年期间,至今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在上小学时,老师都是以河婆客家话教学,一位女老师在学堂上还经常随口唱来仿佛是劝导文的读书童谣,要那些平时不爱上课经常往外溜的孩子珍惜学习机会。这些童谣的真正意涵,显见当时能够上小学,是人生唯一学习机会,更何况许多孩子都是因为家庭贫困,念了一年半载就辍学,被父母带到田里干活去了。刘胜祥回忆起那段回河婆的童年时光,不禁想起老师经常在学堂上念的读书童谣,提醒他们要知书达理,听起来深具旧时代意义。

河婆读书童谣(一)
读得书深百无忧,何须耕种自然有,
日里不怕人借去,夜里不怕贼来偷,
水浸天旱无伤损,一路风光到白头,
诗书贯彻随我写,礼仪精通天下游。
河婆读书童谣(二)
白白扇子黄骨头,先生教我我又愁,
先生教我读不识,不如回家去掌牛,
掌牛虽好苦难当,主家口气无思量,
风来雨打都爱出,眼泪双双流两行。


读书童谣劝顽童
刘祥胜回想起当年在河婆乡下,有位老师拿起藤鞭要处罚顽皮的学生时,就会念起这首关于一个妈妈和一个老师对问对答的读书童谣,听起来好像是处罚学生前的口诀,比喻学生和父母要牢牢记住打是疼你,骂是爱你的用心,或许现代父母会认为这样的一段口诀,已经不符合现代教育思维了吧?

母亲问:
二十年来无丈夫,送子学堂来读书,
读书不识你莫打,我子小孩是珍珠!
老师答:
自古文章孔子来,老师不打眼不开,
书房教法是如此,爱惜儿子莫送来。

马来西亚河婆客家人
马来西亚河婆人的祖籍来自中国广东省揭西县,揭西县也叫河婆县。马来西亚河婆人的乡音是广东揭西县的客家方言支流之一,在当地盛行著两种方言,那就是河婆客家话和河婆潮州话,因此,河婆客家人也被誉为潮州半山客。在20世纪初,甚至推前至清朝初年,多数河婆新客当年是随著红头船漂洋过海来南洋,有者是被卖猪仔到南洋当苦力。甚至据说,由于河婆祖辈当年大量地往南洋谋生,数百年来,造成了身处南洋如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河婆后代,比中国河婆人还多。客家人与锡矿是一个历史的结缘体,住在霹雳州的河婆客家人,大约在1847年和1880年,于霹雳州的拉律和近打律发现丰富锡矿后,大量移居到锡矿场工作谋生。金山沟水笔等就是当年开采锡矿的方式。最原始的洗琉琅这一个名词,就是许多客家祖辈的集体记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6 10: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11-3-6 17:05 编辑

注:以前在布先看牛的印度人也讲客家话.
http://www.brianchoong.com/blog/?p=702
我的故乡(布先)系列(二)
Posted in Landscape, Photography, Travel show hide 2 comments
英国殖民时代,由于近打河流域锡矿丰富,结果一个接一个的矿场冒了出来,矿场大多数是以金山沟为主,结果呢,造就了无数的废矿湖,以及数不清的废矿地。

我的故乡,布先,这个小市镇也是那时崛起的。从小,我就在废矿地玩耍,在废矿湖钓鱼。如今,趁着这次难得回家多天,就背着相机,回去寻找那些已经过去的回忆。
夕阳http://www.brianchoong.com/blog/wp-content/uploads/2009/10/DSC_6969.jpg



"三牛行"
"水中云"

一度是客家猪仔们的天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6 17: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11-3-6 17:28 编辑

来自:小说-唐人街故事-锡矿血泪――马来西亚华人的故事
http://www.xiaoshuo.com/readbook/00162763_23059.html

.................................................
祖籍福建永定的胡曰皆1907年生于马来西亚,周岁时随父母回到家乡,8岁父亲去世。由于家境贫寒,18岁重返马来西亚谋生,来到怡保矿场任职,从此专心研究采矿业,自己创建了多间矿场,在事业的高峰期一共拥有超过8间锡矿公司,成为一代华裔矿业巨子。1961年8月,55岁的他遭到劫匪杀害,于是他的长子胡万铎承接了父业。

胡万铎回忆说:“我是1935年出生的,可以说从一生下来就在矿山中长大。1961年我爸爸突然去世,刚刚26岁的我就接下了父亲的矿业。我当时一点经验也没有。但是我是在矿业世家里成长的,多多少少得到职员们的协助。另外有很多忠诚的人帮助我,使我五年之内就把公司业务扩大了,还收购了英国公司的一个矿场。”

锡矿开采历来被喻为“一将功成万骨枯。”人们兴奋地把金钱和心血统统投进去,却往往以悲惨的破产和倒闭而完结。在20世纪50年代的马来西亚,仅约3%的人能从锡矿业赚到钱,而像胡曰皆这样能够成为千万富翁的更是凤毛麟角。

20世纪70年代,马来西亚的锡产量全球第一,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4%。马来西亚各个州都有锡矿,其中锡资源蕴藏最丰富的是霹雳州。由于它的锡产量能占到马来西亚全国产量的60%,这个州被人们称为“银光闪耀之州”,首府怡保更是享有“世界锡都”的美誉。怡保坐落在近打河畔,是一座山城。早年的怡保并不叫怡保,从中国下南洋来锡矿场当矿工的华工当年把这个地方叫“坝罗”,也就是许多人目前所称的怡保。今天的怡保是马来西亚第三大城市,有30万人口,其中大部分是华人。在华人聚居的唐人街上可见成片的中式房屋,许多店铺都使用中文招牌。怡保的发展见证了华人锡矿业的兴衰。

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英国的大公司占有最好的锡矿,华人往往仅能拿到一些零星的小矿场。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和聪明才智,有些华人矿主还可以发展起来。但也有许多华人,大约有40%的人,由于资本不够而破产。为了同英国的公司进行竞争,保护自己的利益,1935年5月5日在怡保成立了霹雳州华人矿务公会。在马来西亚锡矿业的鼎盛时期,这个矿务公会有300名会员。

1850年人们在霹雳州的太平发现了锡矿,在此之前仅有非常少的华人住在这里。1850年以后,华工移民迅速增加,到1897年霹雳州的华人已经占全州人口的半数,达9万余人,其中的大部分人在怡保从事锡矿生意。由此可见,华人对整个马来西亚的锡矿产业有过一段不可磨灭的光荣历史。华人介入马来西亚锡矿业所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他们带来了采矿技术和生产经营方法。像“金山沟”、“水笔”、“洗琉琅”这些约定俗成的名词,概括了华人开采锡矿的方法

在怡保郊外,我们参观了一个由华人经营的锡矿场。这里采用的是华人经常使用的沙泵采锡法。还未走进矿场,刺鼻的泥浆腥味便扑面而来。地面上是灼热坚硬的沙石,头顶上是无情酷晒的烈日,艰苦的环境足以令人望而却步。一百多年来,无数华工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开采出奠定马来西亚经济基础的锡。在这里,记者遇到了一位姓林的经理。林经理今年68岁了,从前在吉隆坡做过矿工。他只知道自己的祖先是客家人,但不知道祖籍在什么地方
.......................................................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7 13: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下南洋>>今晚将演到曾经一度是客家人的近打谷锡都-怡保
在CCTV8收看
先看航拍:
曾经一度是客家人的近打谷锡都-怡保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k0Njk2MzMy/v.swf
以上的插曲是怡保的流行歌"怡保MALI"和"玫瑰玫瑰我爱你"(国语老歌).
以下的插曲是邱幸仪的《燕子》(客语)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OTUyMjEyMTY=/v.swf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7 14: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pshb168 于 2011-3-7 14:50 编辑
namlow 发表于 2011-3-6 09:12
客家人与锡矿是一个历史的结缘体,住在霹雳州的河婆客家人,大约在1847年和1880年,于霹雳州的拉律和近打律 ...

马来西亚河婆人的祖籍来自中国广东省揭西县,揭西县也叫河婆县。马来西亚河婆人的乡音是广东揭西县的客家方言支流之一,在当地盛行著两种方言,那就是河婆客家话和河婆潮州话,因此,河婆客家人也被誉为潮州半山客。在20世纪初,甚至推前至清朝初年,多数河婆新客当年是随著红头船漂洋过海来南洋,有者是被卖猪仔到南洋当苦力。甚至据说,由于河婆祖辈当年大量地往南洋谋生,数百年来,造成了身处南洋如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河婆后代,比中国河婆人还多。客家人与锡矿是一个历史的结缘体,住在霹雳州的河婆客家人,大约在1847年和1880年,于霹雳州的拉律和近打律发现丰富锡矿后,大量移居到锡矿场工作谋生。金山沟、水笔等就是当年开采锡矿的方式。最原始的洗琉琅这一个名词,就是许多客家祖辈的集体记忆。


羅叔尋到介資料都當珍貴.....      多謝
曾經對賣豬仔介故事當有興趣撈好奇,乜曾經二次下南洋,當地人對賣豬仔介故事很陌生,
啀想一方面係時間太久了,歷史被淡忘,一方面係悲慘的歲月大多數介選擇毋想再提...
啀想南洋一定有當多豬仔介後代..........................................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7 14: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沒有人把影片錄下來?上傳給大家看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7 16: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tpshb168 的帖子

你可以安装风行,里面可以边下载边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7 21: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方村 于 2011-3-7 21:15 编辑

主题歌 《阿哥出门往南洋》 是纯正客家话演绎,演唱者是福建永定客家山歌大王-李天生;主题歌词
阿哥出门往南洋;
一路行程路头长;
亲哥到达南洋后;
书信赶快写回乡;
(那个)免得老妹哟挂心肠!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7 21: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妹找哥洗琉琅》是本片片尾曲,虽然是谭晶使用普通话唱的,但是如果有哪位熟悉客家民谣的女孩子用客语唱出来同样的美妙,而且里头的歌词还不用怎么修改,直接使用客家话演绎就可以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20:0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