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使用道具 举报
公祠概况 http://baike.baidu.com/view/976166.htm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同志亲自为公祠祠匾提书“客家公祠”四个金光大字。公祠四周开阔挺秀,风光绚丽。公祠左侧的客海寺金碧辉煌、香火不断、烟雾缭绕,是宗教朝圣游的理想场所,其主体建筑基本完工。公祠右侧的“碑林”,可供立碑、游览、观赏。公祠正下方,有一碑亭,古朴典雅的亭中立着一方大石碑,正面镌刻太平绅士、客家贤达姚美良先生题撰的“客家魂”,背石镌刻祠记。距公祠五百米外是福州通往江西的公路干线,公路旁是开阔的迎宾广场,在公祠的通道口,屹立着一座雄伟堂皇的牌楼,牌楼的横匾镌刻着杨成武将军的墨宝“客家祖地”。牌楼右侧是接待厅、擂茶馆、长廊和古建筑“德润亭”、“维藩桥”连结一体。牌楼与公祠由“客家之路”连接。“客家之路”长500多米,由马来西亚局绅姚森良、美良昆仲捐资兴建。
石壁与石碧的正确认识 宁化县的禾口乡于1993年正式改为石壁镇。 石碧村是石壁镇所管辖的一个村, 即: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石碧村, 石壁是指一个镇,不能说成石壁村, 石碧是指一个村,不能说成石碧镇。 客家祖地就座落在石碧村 最后编辑王海根 最后编辑于 2008-12-12 12:10:35
请看HD的石壁村东南西北等照片
石壁村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西,闽赣边界武夷山的东麓,距县城25公里,现属禾口乡的一个行政村,是一片比较开阔的盆地,历史上森林茂密,从远处望去,像一堵绿色屏障,由此得名玉屏。唐中叶更名为“石璧”,五代再改“壁”,后又改今用之“碧”。古称“石壁”即指村落,又指地域,包括了周围的一些村落,石壁是个中心,是这一些区的代称。 中国历史上,曾由于战乱、饥荒、兵灾以及政府的奖掖,安排,外地经济的引诱等因素,有大批的中原汉人南迁。这些南迁的汉人史称客家人。客家流迁始于东晋,但构成民系则在五代以后。五代以后流迁的被称为正宗的客家人,这些正宗的客家人在流迁中,大多经过宁华石壁(今名“石碧”)。在石壁居住,繁衍生息数代乃至数百年后,又陆续辗转迁往闽西、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及香港、台湾、东南亚各地。所以他们多称一世祖出自石壁,石壁便自然地成为这些客家人的第二祖籍。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2-14 00:0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