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022|回复: 8

[川渝] 陈氏开基祖万三郎公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6 09: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weiping584 于 2011-1-16 09:29 编辑

陈氏开基祖万三郎公考
                                                  宜宾
陈伟平 撰
近年来,为了重修家乘,我阅读了不少材料,对我上世祖系的认识逐渐加深。现在就对我始祖万三郎公的来历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
万三郎公的名称问题
在今天很多闽西客家族谱上,大量地存在着将祖先称为"某某郎"、"某某娘"的现象。这些名字一般都由数字排行+郎/娘字组成,客家学者一般称之为"郎名"或"法名"。早期客家学者认为这种郎名是客家人从畲族人那里学得的。不过,近来有的学者指出,郎名并非来自畲族,而来自汉族本身。 自隋唐以来,特别是宋朝,郎名在中原汉人中十分常见。在当时,普通人之间称呼并不用正名(即书名),而是用行辈称呼,以示尊重。特别是在宗族内,行辈称呼更因凸显族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而得到广泛使用。随着客家人从中原迁入闽西,这种习俗也随之传入。经过演变,在客家人与畲族人中,郎名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真正的名字,往往需要通过特殊的仪式来获得。通过对宋元时期的客家人祖先名号研究可以发现,当时人一般都有自己的郎名(有的族谱上标为法名、法号)、书名、字号。郎名现象主要集中在宋元时代,到了明代中期以后,其渐渐消失了。 联系到我支陈氏的历史,开基祖万三郎的名称,显然不是他的真名,其真名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遗失了。
(二)
万三郎公之生活年代和其祖籍

我族谱云:十一世日华公生於崇祯元年戊辰岁。一般按照通行的25-30年平均27.5年繁衍一代人的算法做相关推断。 我万三郎公之生存年代当在元代中后期至明代洪武朝之间。(最早当在元顺帝至正十五年乙未岁前后後。)

关於万三郎之祖籍,我族谱云:"福建祖籍为汀州府上杭县在城里七图三甲山田乡通桥驿"。 一般言之祖籍者,即为最早祖先开基之所。故而,通桥驿(隘)就是万三郎公最早定居之处。考之上杭邑乘,宋时全县分为乡、团、里三级。乡有胜运、兴化、太平、金丰四乡。平原、来苏两团。平安、安丰、来苏、古田、鳖沙五里。元因宋制。明洪武十四年改四乡二团为十里,即在城、胜运、溪南、来苏、古田、平安、白砂、金丰、丰里。洪武十四年,又析五里十九图置永定县。此时,上杭仍存八里四十图。其中在城里下属十三图。通桥隘属于在城里下的一个图。此隘口为当时上杭西路重要关津,即今通桥村店前附近。[1]其时同时该图还辖有赖坑里、石田、山田、猪肚丘、店前、莲塘下、黄塘径、竹山下各自然村,各村彼此相邻,相隔不过数里而已。清因明制,无所改。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後,在该图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通桥行政村。虑之我谱祖籍,在城里通桥驿(隘)符合历史记载,无所可疑。七图三三甲者,非为里程之计,而是明代洪武年间开始实行的里甲之编号也。唯山田乡上杭郡乘无有所载,当是我谱记载之误。故以上全称乃明清时代才存在的地名。那么从祖籍名称来看,我族在元末明初定居通桥驿(隘)当属信史。
三、万三郎公与通桥陈氏先祖之关系

通桥陈氏原有旧谱数箱,可惜文革被烧毁。现通桥陈氏之谱乃抄之永定上洋陈氏及义门光耀谱。此谱虽不全,但明季之列祖来历皆有记载。吾请通桥宗亲查找该谱,其上并无我祖考之名。是则我万三郎之前世纵然全无痕迹乎?非也。现通过对残存文献之考察,我祖之根由痕迹仍有可巡查之处。

通桥陈氏最初尊淑兴公为一世祖,盖因元末战乱,谱牒散佚。[2]在元灭宋之时,汀属诸县受祸颇深。各大族之裔流散四方,加之元朝轻视南人,崇佛贬儒。故而当时战乱幸存者很难将自己的族系寻求。淑兴公也是一样,直到其後世寻访其先世时,竟然无从稽考。直到清代雍正年间,其後遁溪公才寻得北宋元陈氏族谱,才核对旧谱才以得知淑兴上系。[3]根据《上洋谱》和《光耀谱》,通桥陈氏开基祖淑兴公乃中兴公之第七子念七郎公之子,淑兴公生於宋度宗咸淳壬申岁,世居长汀南寨,其长子明祖公时才迁居上杭县通桥隘。[4]明祖生於元武宗至大辛亥岁,其於元末迁居通桥。其兄弟有明德、明显、明达、明义和里舜公。根据谱书记载以上诸公皆失考。祖明公之子为子忠公,子忠公生於元顺帝至正丁亥岁,殁於永乐乙未岁。其兄弟为子志公。子忠公又生详公。详公生於洪武甲子岁,殁於景泰甲戌岁。其兄弟为谦公、谊公。详公生道鉴、道镇、道镐三公。其中道镇公迁上杭官庄,道镐公无考。[5]
观我族,我祖与通桥村明祖公的亲缘也是可寻证据。上节已考证,我祖开基之年代当在元末明初。而上杭西路陈氏基本上都源出义门,另我族内故老口传百犬同槽之故事,说明我族乃义门之后,可谓明也。尤其是古时人口多聚族而居,且安土重迁之心甚重,非特大变故无有迁居他乡者。此在旧通桥隘图所辖各村尤为明显,通桥陈氏自元以来,聚居今通桥村店前,至今犹然。赖坑里自元明以来,就为赖氏所居,现今无改。又店前、山田、黄塘径诸村皆同姓同族聚居。试想通桥一地,方圆咫尺之地,同为义门陈氏,开基时代相近,且其时同族聚居盛行,又明时同居一村有十代之久,难道两者之间就无一丝一毫之关系么?尤其是我陈氏族谱明载:我族乃通桥隘分派,可见我万三郎公与明祖公之间关系不言自明。
前述万三郎者乃我开基祖之尊号,并非实名。那么万三郎公与明祖公的关系是什么呢?可以肯定的是万三郎公不与淑兴公一辈。万三郎公生存年代最早只可能在元代,而淑兴公则生于宋度宗咸淳年间。那么万三郎是否是明祖公的兄弟呢?淑兴公妣巫氏生六子:明祖、明德、明显、明达、明义[6]、黑舜 [7]。《义门光耀谱》之《尊淑兴公为一世引》曰:淑兴公、明祖公“两世兄弟六人,仅存明祖世系,余皆无考。”[8]而明祖公之下,生二子:子志、子忠。子志公妣蓝氏、温氏生子光孙。子忠公妣吴氏生三子:谊、谦、详,祥公生子:道镇、道鉴、道镐。道镇公迁官庄石子岗。光孙公妣吴氏生三子:良、义、信。良公生子珠玉。迁永定虎岗田背村。信公妣张氏、杨氏生二子:长子吕茂迁广东,次子福轲迁捻田上畲。珠玉妣钟氏蓝氏生四子:荣、广、隆、琳。迁永定虎岗田背村。琳公号肇基妣沈氏、连氏生子惟衡号龙墩。与我支谱牒相较,世系与年代都不相符。那么很有可能的便是“明祖公六兄弟了”。不过问题是《尊淑兴公为一世祖引》说明祖公六兄弟仅明祖一脉世系流下,可见明祖公的兄弟迁往何方则不知晓。这里看来,明祖的弟兄没有同其迁移。但是,再分析《上洋谱》和《义门光耀谱》,我们发现这些族谱全是在清代编撰的。是有在其老谱不全情况下[9],参考其他资料所成。故而根据上洋谱牒,其谱牒在修撰期间经历了多次参考外谱的活动,最后在得以完备。[10]那么,可以想见原来旧谱中很有可能存在许多缺载。
因此是否可以做如此推想,实际上明祖公六兄弟中,很有可能有他的兄弟也来到了通桥。不过由于两兄弟分家分立族谱,再加之此后战乱迁徙和谱牒传抄缺载。导致明祖一系中难以寻其踪迹了。
下面我提出几个证据:第一从《光耀谱》和其他同时期姓氏谱上,可以看到有的祖先外迁则给予标明,而有的祖先外迁却没有标明,这都是在传抄过程中漏载的。以我们这支来说,原来只知道上川祖为文玉公,另外有一支人与我们同居乡里,字辈相同,却不知其上祖何人,只云是与入川祖同来的兄弟。查阅族谱,都没有线索。结果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查访到一本旧抄本陈氏族谱,才恍然大悟。原来文玉公的兄长文秀公也与其同居一地。而文玉公一系的族谱都没有写。可见即便是同居一地,两房分立之後,在族谱上不写明对方情况,是有可能的。特别是当一支系兴旺发达,而另一支系发展衰落的情况下,衰落的一支世系被淡化,随着时间的变迁族内其世系也逐渐被兴盛的一支遗忘。[11]
终上所述,我有理由说明,我祖万三郎的讳名就是明显。其后代也在通桥,不过与明祖分立,故后代言之乃通桥分派在明代,明显的后代也居住在通桥,但是在明末清初其后代陆续外迁,所以通桥明祖公后裔与联系进一步淡化,故也就不知其原委了。



[1]盧豐隘 通橋隘 赖溪隘 湖蜞隘 俱在城里。见《汀州府志.卷十四兵制·關隘》。另通桥隘的具体方位也就在今天通桥村驻地附近,离店前很近。由此可见,通桥既指一个行政区划,也指一个具体的自然地理通道。

[2] 《义门光耀谱》,清抄本,陈文凤、陈宝箴编。光耀谱载清光绪陈咸政之《尊淑兴公为一世祖引》曰:“汀属诸大姓,原其世系类多二十二三代者,虽闻有参差,究其始则一也。此皆元世屠毒之余,逃亡窜伏,失其故居。其幸获生全,复见天日者,自为招求匹耦,随在寄居,不识祖父宗族所贻遗,不得不自成一世,且创构之始,拮据褴褛,何能问学,又当贬圣奴儒之世,青衿绝迹。蒙眷难求……”

[3] 虽然寻回宋代族谱,但是这部族谱的内容却存在许多可疑之处,如从峰公到淑兴十几代人,才经历一百多年,平均十一二岁一代,与常理不合,同时把宋丞相陈自强当做先祖,也是不对的。现在淑兴公的世系只在《义门光耀谱》和永定《上洋陈氏族谱》中有载。

[4] 《上洋陈氏族谱》,第55页,1994年续修。原谱上只载明祖公迁上杭,并无通桥字样。但笔者电讯上洋陈氏宗长陈培尧,他说族内都认为明祖迁上杭通桥之店前。而且现在店前尚存有详公墓地以及通桥陈氏祠堂。

[5] 以上世系见《义门光耀谱》和《上洋陈氏族谱》。

[6] 《义门光耀谱》作九三,名即明义。

[7]黑舜《义门光耀谱》下载:旧谱载幼殇。《上洋陈氏族谱》载黑舜名为明礼。明义又名九三,这显然与郎名不同,其上有三个哥哥,理当行四。

[8] 《义门光耀谱》之《尊淑兴公为一世引》,谱文又言,之所以六兄弟世系残缺是因为元朝大乱。

[9]《上洋谱》特别是源自老谱,参考其他资料,并成书於雍正时期,再修於光绪时期的《上洋谱》,没有“旧谱”序,都是光绪时期重修族谱的序言。唯一的“古序”是从他谱上抄录的朱熹《陈氏宗谱序》。这说明在雍正时代,原来通桥和上洋自淑兴公传下的老谱,其实是很简略的。根据谱书,其实《光耀谱》成书于《上洋谱》之后,所以《上洋谱》的记载更接近老谱。

[10] 如十二世遁溪公参考宋元祐族谱,二十世励夫公参考地方志、十九世惠臣公得族兄族谱,补充印证。

[11] 当然也不排除传抄过程中的其他情况,如梅嵩公之子宗泰,在永定族谱上被写为伯二郎,没有注明名讳。且其外迁过程和后代也没有被写入到永定陈氏族谱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6 09: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过对宋元时期的客家人祖先名号研究可以发现,当时人一般都有自己的郎名(有的族谱上标为法名、法号)、书名、字号。郎名现象主要集中在宋元时代,到了明代中期以后,其渐渐消失了。

有无以上的更祥资料?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6 10:0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Isy 于 2011-1-16 10:02 编辑
namlow 发表于 2011-1-16 09:55
有无以上的更祥资料?


“郎”在明清以后并未消失。有一本福建诏安的罗氏族谱,光绪年间还很多这样的名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0: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eiping584 于 2011-1-16 11:10 编辑

转引:陈氏宗亲论坛      客家陈氏一栏下      客家先祖的郎名和法号,  其中有大量观点和讨论。 所谓郎名总体在明代中期后渐渐在客家地区消失,并非是完全消失,但在江浙、江西等地还有少量地区有遗存。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0:57:4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引: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1: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引: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1: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行第中,往往有用数字作辈分和数字作排行的情况。如千一、百二、万五。前一个数字表辈分,后一个表在同族兄弟中的排行。如江浙地区有的族谱中有如 千一百二十三公,意思是千字辈中,第一百二十三个出生的。所以传闻说,数字名是父母生日或自己生日相加得出的,是不正确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4 09: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11-1-24 09:42 编辑

谢谢了!资料/论点很多.结论难下.
下表为我祖辈以郎为名的时期: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5 20:5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一以郎为名的马氏族谱;
http://www.kjzdw.org/lakj/200905/116.html
5、关于马家围马氏迁入时间问题,据马家围《扶风郡马氏族谱》民国三十七年修老谱载:发龙公于唐大和年间(有的谱为唐敬宗乙巳即825年)入闽,此说有误。马家围马氏自钦公之子凯公兄弟入迁新村里马家围腊坑开基至今已传40代。世系为:凯公——二十郎——大六——八郎——二郎——赁郎——大郎——发龙——旺隆——十二郎——二十二郎——十郎——二十郎——三四郎——千二郎——郎——万三郎——甲七郎——四七郎——友惠——彦昌——志文——得象——文惠——应举——胜祝——受俊——兴抢——群彦——贤宗——定鸿——起添——天养——道祥——攸增——明根——国顺——朝炳——贵华——显辉。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客家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杨彦杰先生与安乐乡干部廖仕耀先生于2004年在安乐乡共同调查了该乡81个姓氏,其中有族谱根据的69个姓氏,其世代传承综合平衡得出每代人相隔25年左右,多的每代28-31年,少的则23-25年。据此,杨彦杰先生在其主编的《宁化县的宗族经济与民俗》一书中说:世代传承“按照一般规律,每代人约25年”。按此推算,马家围马氏自凯公至今最小字派一代计为40代,历经一千年左右,根据该族按字辈计代开始记载祖先出生年代往上推19代,每代28年,应增加50多年,按此钦公之子凯公兄弟入迁新村里腊坑的时间应为后周显德年间(954-960年)。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12 13:4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