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届深圳客家文化节以客家风情歌舞剧《月照围楼》作为闭幕演出而胜利结束,该剧由市民协与深大师范学院共同创编,融音、舞、诗、画等为一体,对客家文化元素进行了创新性的艺术表现。昨天上午,来自京穗深三地的专家云集深大,举行了“客家舞台艺术的创新探索”研讨会,为这部客家艺术创新之作把脉,以期把这部作品打造成为具有深圳本土特色的保留节目,从而“创造活的文化”、“承接新的传统”,打造“新客家之都”。
《月照围楼》结合了客家元素与现代审美
作为《月照围楼》的总策划和执行编剧,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杨宏海谈到,深圳这座新兴城市历史上居住着近230万客家人,还有1000多万称为“新客家”的外来移民。客家先民“爱国爱教、崇文重教、生生不息、自强自立”的客家精神与当代深圳人“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移民精神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所以他很想参照杨丽萍的《云南印象》,创作一部舞台艺术作品来反映客家文化中的传统精华,于是,联合深圳大学创作了《月照围楼》。他从有深厚历史的客家围楼以及在客家地区家喻户晓的童谣《月光光》这两个文化符号中去提取创意,以“月亮”与“围楼”为意象,以“创新原生态”的艺术形式,通过主人公阿楼与月儿从少年到老年人生经历的线索,串起客家文化的颗颗珍珠,讲述他们从私塾相识、竹林相约,到喜结连理、添丁上灯,再到送郎过番、思乡望月,最终回乡祭祖、共建新城的人生历程,展现客家人珍爱生活、质朴热情的民风,不惧磨难、坚韧拼搏的精神,以及“情系中原,根在华夏”的血缘记忆。
该剧编剧、总导演赵艳介绍,《月照围楼》遵循“客家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原则,既不是单一的客家山歌剧或舞剧,又不是一场纯粹的风情歌舞,它集不同地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山歌”为主要元素,如抓住梅县山歌、松口山歌、长潭山歌、大鹏山歌等的主旋律,再发展变化,进行歌曲和音乐的创作。再以“月亮”和“围楼”为意象,表现不同风格而典型的客家舞蹈如“杯花舞”、“蓑衣舞”、“竹板舞”、“渔灯舞”等。
《月照围楼》大胆创新富有创意不囿传统
文化部科技司司长于平对《月照围楼》的大胆创新给予了肯定。他表示,该剧在编舞上有很多好的理念,概括性地提炼出了客家文化的东西,形成了艺术形式上的独特特点。
“我认为这是很成功的一个作品!”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肖苏华表示,《月照围楼》准确地抓住了客家文化的两个基本元素——月亮和围楼,而风情歌舞剧的形式也非常好,容易让现在的年轻人了解什么是客家文化。“《月照围楼》中有很多的创意,不是用传统的、俗套的东西,更多的是创作,充分体现了编创人员的创造性,这点非常可贵。”
原中国舞协副主席陈翘表示,《月照围楼》没有在很浮躁的声光电舞台手段上浪费精力,而专注于艺术本身,很有客家文化的底蕴。原总政歌舞团团长瞿琮认为:“在当前文化沦为浅层化、娱乐化、商品化的背景下,《月照围楼》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现象。”北师大舞蹈系主任金秋谈到,这部作品强调了艺术性和思想性,凸现了新世纪背景下对舞蹈艺术表现的综合拓宽,是一部尝试着用多元的手段努力表达民族传统文化理念的佳作。深圳博物馆老馆长黄崇岳说:“这是客家本身的东西,有风格、有精神、有创新!”省文化厅社文处处长陈小明说:“此剧在音乐方面选取了很多已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如杯花舞、竹板舞等,看起来非常亲切。”
献计献策共同打造客家艺术精品
为把《月照围楼》打造成真正的精品,专家们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于平提出要处理好歌和舞、情和景、叙和戏、走和歌这四组关系,肖苏华则提出客家文化的意境还可以再传统、再深厚、再朴实、再土一点。陈翘建议可以把客家人传统的丝光蓝色的服装表现出来,一看就知道是客家人穿的衣服,会感觉到很古朴。
广东省音协常务副主席方天行肯定了《月照围楼》的音乐整体上是成功的,但是单线条的东西比较多,音乐要丰富、多线条、多层次,会给舞蹈编导带来更大的构思空间,作词上也应该提供空间和张力,给舞蹈编导以发挥的余地。“希望下一步有些改变,比如说独唱偏多,这就总需要舞蹈解释歌。有些音乐可以作为背景,让舞蹈有自己表现的东西,而不是纯粹表现这首歌。”
剧中歌曲该用普通话还是客家话唱?专家们有着不同的意见。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主席陈小奇谈到,由于作曲本身不是客家人,不懂客家话,使《月照围楼》里的客家话唱段唱的声调和客家方言差别很大,让真正的客家人听来别扭,干脆就唱成普通话。杨宏海表示赞同全部用普通话演唱。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郭磊则认为最好用客家话演唱,因为有很多只有客家方言能表达的意向,效果是普通话不能替代的。对此,方天行建议可以综合各方意见,大部分歌曲用普通话唱,特别经典的歌曲则用客家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