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08|回复: 4

出水莲——悼念客家筝演奏家何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7 23: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 付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2bca6d0100078q.html

前些日子,听到何老去世的消息。虽然知道他生病很久了,但是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仍然会很难过,总想写点什么来纪念他,写了几次却一直没写成。

    何老——何松,是我的前辈,是一位老广播工作者,离休在家,潜心于客家筝曲的整理和演奏。说实话,对于何松这个名字,在此之前我虽有所耳闻,但并不熟悉。倒是他的祖父“何育斋”这个名字,我曾多次在各种音乐书籍上看到过。(当然这是我后来跟何老聊过之后才知道的。)何育斋是近代客家筝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其毕生精力对客家筝曲进行搜集考订,系统地整理出了《中州古调》、《汉皋旧谱》中的乐曲60余首,对客家筝流派的形成、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在何育斋的有生之年,他没能实现把整理出来的这些旧谱装订出版的愿望。祖父的夙愿,后来成为何松老先生离休后的“事业”。

    第一次见何老是2003年底,当时他要来台里录音,我被派去采访他,记得还没走进录音间,就被传来的琴声所吸引。我听过那首曲子,是客家筝派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出水莲》,古朴的音调、悠长的韵味,很难想象这琴音居然出自八十多岁的何松老人之手。

    客家筝曲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它是在晋安帝至宋亡前后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随着中原居民多次南迁而形成的,现在在广东东部、江西、福建和台湾的部分地区以及国外一些华侨聚居区流传。由于客家筝曲中保留了很多中原地区古老的音乐曲调,所以它一直被称作是民间音乐的“活化石”。几经变迁,能演奏客家筝曲的人现在已经不多了。

    何老告诉我,家学对他的影响非常之大。在他很小的时候,祖父何育斋就曾教他演奏客家筝,而他更是经常在雨夜的蕉丛下,聆听祖父和其他乐师一起“合弦索”。在祖父经常演奏的那些曲子中,给他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出水莲》。何老说,他之所以对《出水莲》的印象极为深刻,是因为他听出了祖父寄托在演奏中的思想——羡慕莲花生长的平和环境,追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境界。而这也正是客家人在饱尝背井离乡之苦后,不愿颠沛流离,向往和平的精神写照。后来,何先生长大后离开了祖父离开了家,没有从事与音乐有关的工作,但祖父的音乐对他的影响却一直没有改变。用何老自己的话说:“不管我身在何处,《出水莲》一直都在我心里奏响。”

    重习客家筝,曾经是何老心中的一个梦,这个梦一直延续到他渐渐老去,并在他真的变老的时候,得以实现。当我问何老为什么会在离休之后不是去尽享天伦之乐,而要不遗余力地致力于客家筝的研习时,何老说,从某种程度上说,筝曲就是他绕膝的儿孙,与这些“儿孙”在一起,是他天伦之乐的一部分。何老当时已经81岁了,他说他的心愿是能够在有生之年,为客家筝这个古老得几乎要失传的流派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客家筝曲让传统音乐为更多的人所了解,让客家文化得以更好的发展和传承。何老在致力于客家筝的演奏的同时,还在从事客家筝历史沿革资料和曲谱的整理工作,撰写发表了多篇研究性的文章。   

    得到采访何老的机会,是因为他应广州星海音乐学院的邀请,到我们台的录音间录制自己演奏的客家筝曲,作为教学之用。作为后辈的我很担心何老年迈的身体,这么大岁数还能承受这样劳神劳心的工作吗?何老却很淡定地对我说:活一天,做一天。

    后来,何老还亲自送给了我一本筝谱,使他将祖父留下的旧筝谱整理而成的,很多年来,客家筝都是依照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的,现在经由何老的抢救,这个濒临失传的乐种,有了一个历史的记录,多了一个历史的参照。

    我一直都觉得,保护和抢救民族文化遗产,让濒临失传的艺术门类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复活、传承和发展,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这是我和何老共同的理想吧!虽然何老已经不在了,但是这个理想还在,我一定会努力再努力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8 11: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筝曲以古朴优美、典雅大方见长,《出水莲》可以说是这一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之一。客家筝曲分为“软套”、“硬套”和“反线”等种类,这是为了便于乐曲调性的掌握、技法的运用以及乐曲内容的发挥。流传下来的老版本工尺谱筝曲,大多只记载旋律骨干音。直接由工尺谱翻译过来的客家筝曲简单得无以复加,甚至到了无法演奏的程度。这就需要演奏者根据这些骨干音,以及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和对客家音乐的修养来编配指法和“变奏’”、“加花”,将其重新还原回一首完整的乐曲。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这种“编码——解码”系统是非常松散和开放的,会导致信息传递的模糊性。所以目前可以听到的客家筝曲,每一首曲子都有很多版本。不同的演奏家留下的资料往往都不太一样。即使是有师承关系,也不能完全保证曲谱的一致。这一方面说明了客家古筝艺术的丰富性、多样性,但另一方面也说明过去记谱不够科学规范。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其他筝派中。同曲多版本的现象,给现代音乐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曲目规范化的问题。
客家筝曲也会被称作广东汉乐筝曲。客家音乐在当地也被称作外江弦、儒家乐等,后来在20世纪20年代,有人提议将地方戏曲“外江戏”改名为“汉剧”,这一提议得到了赞成。随后,外江弦、儒家乐等称谓也相应易名为“汉调”或“汉乐”。这些音乐在广东比较普遍,也被称为“广东汉乐”。其中的筝曲也就约定俗成地称为“广东汉乐筝曲”。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8 11:2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出水莲》是客家筝曲代表之一,音调古朴,风格淡雅,表现了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
全曲旋律清丽、典雅;速度中庸、悠闲;演奏者右手以连托演奏的前倚音润饰曲调,富有动力,同时还以不同的触弦点弹奏造成丰富音色的对比:靠近岳山处,音色则高雅明亮;中段常在岳山和雁足的中间弹奏,音色则柔美动听。左手则发挥按弦的多种功能,重按3和6音时则升高为4和(b7)音。构成一种特殊的“软套”(重三六);以上滑音产生后倚音,韵味悠长,又以重颤音偶尔点缀一下,色彩清淡。
    全曲不长,但却以各种丰富的表现手法将出水莲的神态、气质刻画得栩栩如生。

“广东汉曲”听后感(作者:何松,何育斋之孙)


出水莲(汉曲名)
富艳群趋牡丹赏,清香独说爱莲花。
曾知不受污泥染,出水初晨散赤霞。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7 21: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愧是名曲

不过LZ的签名~~~我觉得应该是“说到做到”更有味道!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27 10:5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2 14:4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