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筝曲以古朴优美、典雅大方见长,《出水莲》可以说是这一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之一。客家筝曲分为“软套”、“硬套”和“反线”等种类,这是为了便于乐曲调性的掌握、技法的运用以及乐曲内容的发挥。流传下来的老版本工尺谱筝曲,大多只记载旋律骨干音。直接由工尺谱翻译过来的客家筝曲简单得无以复加,甚至到了无法演奏的程度。这就需要演奏者根据这些骨干音,以及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和对客家音乐的修养来编配指法和“变奏’”、“加花”,将其重新还原回一首完整的乐曲。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这种“编码——解码”系统是非常松散和开放的,会导致信息传递的模糊性。所以目前可以听到的客家筝曲,每一首曲子都有很多版本。不同的演奏家留下的资料往往都不太一样。即使是有师承关系,也不能完全保证曲谱的一致。这一方面说明了客家古筝艺术的丰富性、多样性,但另一方面也说明过去记谱不够科学规范。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其他筝派中。同曲多版本的现象,给现代音乐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曲目规范化的问题。 客家筝曲也会被称作广东汉乐筝曲。客家音乐在当地也被称作外江弦、儒家乐等,后来在20世纪20年代,有人提议将地方戏曲“外江戏”改名为“汉剧”,这一提议得到了赞成。随后,外江弦、儒家乐等称谓也相应易名为“汉调”或“汉乐”。这些音乐在广东比较普遍,也被称为“广东汉乐”。其中的筝曲也就约定俗成地称为“广东汉乐筝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