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56|回复: 1

谢重光教授:《客家文化述论》的研究旨趣、组织架构和创新观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13 12:4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家文化述论》的研究旨趣、组织架构和创新观点

        
  谢重光

本书对于本人十几年来客家研究的心得和成果进行了总结,对于目前客家学界存在的主要分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关于客家人、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看法,能够成为一家之言。

全书除导论和结语外,分上下两编,上编讨论的是客家历史问题,下编讨论的是客家文化中若干重要事象。

对于客家的形成发展史,著者过去的几本论著曾持续加以讨论,有些观点是一以贯之的,如客家民系是北方南迁汉人与客家基本住区土著民交流融合的产物,客家是文化的概念,客家民系形成于南宋后期,客家民系形成后在宋元之际和明中叶曾经过严峻的考验并取得很大的发展等等,而有些观点却在研究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或对原观点有较大的发展,或对原观点作了重要的修正。

例如关于“客家基本住区土著民”的认识,以前只注重闽越土著,如今还充分注意到南迁武陵蛮和其他南方少数民族的作用。关于南迁汉人与“土著”各自在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问题,以前过于强调南迁汉人的主导作用,认为南迁汉人有人数和经济、文化上的优势;现在则认识到“土著”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即使不能说比南迁汉人的作用更重要,至少也是与南迁汉人的作用一样重要;“土著”在经济和文化上对于形成客家民系的贡献是广泛的、多方面的,我们之所以把客家民系列为汉族在南方的一个支系,是因为中原文化在客家文化中起了主导的作用,而这种主导作用并非因南迁汉人人数众多,而是在中央王朝政治权力向边陲伸展过程中,官师推动、理学传播等多种因素交叉作用的结果,也是客家文化在建构过程中主动认同中原文化的结果。这在目前客家学研究中,应该说是比较重要的创见。由于认识的发展,本书关于客家民系的定义,较之著者以前几部关于客家的专著,有较大的补充和修订。这个定义,也是目前客家学界认为较为完善、能够为多数人接受的定义。

对于客家史上以前著者比较忽略的一些问题,本书上编特地提出来作了重点探讨。比较重要的是关于土楼兴起与发展、“客家”名称正式出现的时间和地域,以及台湾闽客族群关系问题的探讨,通过对文献记载和遗存实物的详尽考索,我们否定了将土楼的渊源与中原民居或“坞壁堡”等建筑联系在一起的说法,而是从明中叶闽粤沿海倭患频仍、闽赣山区寇乱不断的背景中,找到了闽南人与客家人几乎同时把战时避难的土堡、土城发展为家族聚居的土楼民居的轨迹,而后来土楼在玳瑁山和博平岭东西两麓广泛兴建的原因,则与客家、福佬两个族群错居于此矛盾冲突不断的历史背景相关,从而比较圆满地回答了土楼兴起和发展原因的问题。

关于“客家”名称正式出现的时间和地域,本书也举出足够的证据,否定了时人关于“客家”之称是清初迁海复界期间嘉应州、惠州等地操客方言的移民移居珠江三角洲地带,与广府人接触后由广州府、肇庆府等地的广府人叫出来的说法,认为客家人与闽南人的接触较客家人与广府人的接触早,在明中叶起闽南人对客家人就已有“客”、“山客”、“客仔”或“客子”、“客民”等带有诬蔑意味的称呼,所以“客家”名称的最早出现在明中叶,地域在闽南。

台湾的闽客族群关系,既是一个历史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问题。处理好这个问题,对于台湾客家的发展,对于台湾全体人民的未来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台湾学者的学术兴趣往往重于现实问题,而疏于历史问题。本书第五章从族群关系、特别是弱势族群生存状况和生存策略的角度,对于台湾历史上义民问题的阐述,对于多年来台湾闽、客两边学者和民众关于义民性质、功过的争论,或可起到别开生面的启发作用。但笔者毕竟缺乏在台湾长期生活的经验体会,所以对于台湾闽、客族群关系的探讨,觉得特别不好把握,有待今后继续努力。

有什么样的生态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就会有什么特质的人群,这个人群的文化也会鲜明地打上其生态环境的烙印,这是本书的基本观点。基于这样的观点,本书特地在上编第一章详尽地讨论了客家民系形成之前华南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状况,在下编,又在开篇第一章(全书第六章)探讨了客家人的传统产业和生计模式。下编的其他各章,也是在这一观点指导下,就客家人的宗教信仰、传统山歌、崇文重教社会心理的形成过程及客家人的人文性格和文化类型、文化特质展开深入的讨论,得出的结论往往与时下流行的观点相左。

例如关于客家宗教与民间信仰,本书把它区分为神仙道教与民俗道教、正统佛教与民俗佛教,以及民间信仰几个部分,不但指出了客家民俗道教、民俗佛教和民间信仰具有浓厚巫风的地域色彩,对于一些重要的神明如定光古佛、三山国王等,详尽地考证其源流和宗教属性,在发掘和使用新资料、提出新观点方面都是比较突出的。

关于客家山歌的渊源,本书也提出了全新的看法,认为它含有吴、楚音乐文化的因子,但主要是继承了南方以畲、傜为主的蛮夷音乐文化传统,当然与《诗经》“十五国风”中的“周南”、“召南”民歌也有关系,但“周南”、“召南”地域在江汉一带,其文化仍属于楚文化系统。所以“客家山歌根在客地”,而不在中原。

对于人人都在说的客家崇文重教问题,本书认为对此不能一概而论,不能认为客家人从中原就带来了崇文重教之风,这一风气是经过客家人千百年的奋斗才形成的,反映了客地民风由野变文的过程,而且,在不同的时期和客地不同的区域,崇文重教之风的有无及程度也是不同的。

对于客家人的人文性格和客家文化类型、客家文化特质问题,本书提出应从客地的生态环境、生计方式和客家人的奋斗历史中去探求,而不是牵强附会地硬与中原文化挂钩。本书总结的客家人人文性格及客家文化类型与特质,比较实事求是,既总结了优秀的一面,也指出了不足的一面,与时下流行的看法不同,富有创新精神,也比较有说服力。

本书总的结论是,客家文化虽然与中原文化有密切的关系,但客家文化在民俗层面的种种事象,还是百越和武陵蛮等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因子多一些,可以看作是南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延伸,从这一角度,也可以说客家文化根在客地。

本书原来设定的目标是要把自己十几年来客家研究的心得作一系统的总结,同时比较全面地对客家文化事象作深入的探讨。现在看来,对自己研究心得作总结,并推陈出新,提出某些新见解是做到了,但对客家文化诸事象作全面探讨的目标则远远没有达到。原因是客家文化事象太丰富了,涉及面太广,有许多是需要不同类别的专业知识才能了解的。笔者的知识结构还有欠缺,对于有关成果也来不及及时地学习、领会和消化。这一宏伟的目标,看来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这些欠缺,有待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更好地与学界同仁合作,去解决和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8 15:2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在网上买了这书, 翻了一下, 未详读.
大体上是一可收藏的"客家"书籍!

有疑问再向大家请教.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7 23:5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