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50|回复: 4

增城客家村习俗拾遗(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17 17: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增城客家村习俗拾遗(1)
日期: 2008-12-09
  
    客家村较小,较分散,习俗相对从简,但仍有自己的特色:
  一、岁时习俗
  入年界  一般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君上天,二十四日大扫除。通称扫屋,连瓦面、地面、墙壁全扫干净,一尘不染,床板、桌凳等用沙刷洗如新。接着是办年货备年品。
  打米橙饼   在客家人的年品当中,米橙(谐音)饼是最主要的。建国前,探亲时,“箩格”(合箩)里头就放着少量的米和一定数量的饼(一百几十个不等)。做人情送礼也送饼(十个二十个不等),回礼也用饼。出嫁女回娘家逻年(又称嬲年)要带足够的饼,同房(或同村)的,要每家每户送饼,回婆家时,父母要送几个大“饼塔”给女儿带回家。小孩子到姐婆(外婆)家作客,姐婆也要有小“饼塔”送外孙回家。这些“饼塔”就是用陶瓷小缸装着的米橙和饼。
  米橙,类似花生糖、撒其马,广府人称“螭米”,“螭”也是谐音字,广州话是“粘”的意思。做法是:把糯米干,放在干净并在锅里炒至高温的河沙当中,混合爆炒膨胀成米花后,用篩子,把沙子筛掉,然后用熬成糊状的糖胶与米花搀和、起锅放在平底圆形竹筐或木板上加上炒香的芝麻花生,展平后切成长方块,凉透之后置放在陶瓷缸里密封储存。其中的米干必须在年前的冬至前晒好,糯米要纯,尽量不要搀杂粳米(粘米)。把糯米煮成饭(最好是用饭甑蒸熟)之后,晒干储存起来备用,并备好筛选好、洗掉尘埃的河沙。储存的地方不要让酒气渗入,否则,米橙就容易松散打不成功。打米橙的硬功夫是熔糖,要选质量好的黄片糖,放适量的水,熔至放一点在清凉水里能形成珠子,就马上把炒好的米干倒进锅里搅拌,搅至“顶手”(搅不动了)就立即起锅展平。(2)
    饼指炒米饼,把粳米放在锅里干炒至熟并松脆,再磨成粉,然后用糖水(一般是黄片糖)搅拌柔猜成一个大团,分放在饼印里用特制的饼捶压实、柔平、敲打坚实,倒放在平底大竹筐里,再用碳火烤干烤硬,凉透之后放置在陶瓷缸里密封储存。年前,每到晚饭后,家家打饼“嗑嗑嗑嗑”的声音在村中街头回响,仿佛是迎接新年的交响乐,别有一番情趣。建国前,贫苦人家喜欢把饼敲打和烤得很硬,叫做“起松光格”,饼要在硬的桌面或石头上才能砸碎,一小块一小块地慢慢吃,半天吃不完一个,存起来的饼能吃很久,有的到六七月份双夏大忙时还可带几个到田头作小餐。
  年三十晚  年三十贴门神、对联、贴灶君神位,名为“灶头阿公落地”。但对灶君的供奉没有广府村讲究。有的村庄不设灶君神位。当晚全家用香茅或石菖蒲水洗澡。团年饭要特意多做一些,以便年初一吃“隔年饭”。米缸也要装得满满的,以祈求来年盆满钵满。入夜,在猪拦边放鞭炮,叫“弹猪兜”,企求养猪顺利。当晚及初一初二全夜开灯,叫“开年光”。
  年鹅  客家人有过年吃鹅的习惯,称为“年鹅”。春节期间,如果宴席上没有鹅肉,是很不体面的。增城客家人所宰的鹅,必须是养足120天的老鹅。八月十五之后就要买鹅苗(小鹅)回家养,有老人或小孩在掌牛(放牛)时兼掌鹅。有“八月十五光(月亮圆而亮,鹅仔就好养,八月十五暗,鹅仔跌落坎”、“七姑星(八斗七星)到顶,鹅肉到颈”的农谚。不足120天,羽毛尚未老的鹅称为草鹅(有人称嫩鹅),传说吃草鹅会“脚软”(得风湿病)。养年鹅,对客家人来说,是一年中的大事之一。在农村,几乎每家养鹅,有的养十多二十只,多的就到圩镇卖,但主要是自宰自吃。到了农历十一、十二月,田间地头,鹅牯(公鹅)“咣咯咣咯”地叫,田园风光异常浓郁。但到了十二月中旬,就要把鹅藏在屋里,叫“藏鹅”,目的是让它少活动多长肉。烹鹅也很讲究,有多种吃法:一是芹菜算燜鹅,先把光鹅洗干净,放进水中浸煮至熟,捞起后,斩件,把花生油放入锅里[FSAGE]爆得滚烫,然后放入切好的芹菜、蒜苗,爆至清香,再放鹅肉拌炒,加少量的水熬煮至松软,另加生抽、蚝油等调料,即起锅;二是白切鹅,就是把光鹅放在水中熬煮至全熟,捞起斩件,另用蒜片、蒜苗、姜丝、芹菜捣烂,煮熟后,加生抽、蚝油、花生油,少许食盐煮成调料,用以蘸鹅;三是生炊鹅,把蒜仁、姜、豆豉等粉碎,加生抽、生油、蚝油、少许食盐,拌成糊状,涂抹光鹅全身,放在盘里,隔水蒸炊至熟透,停火后,斩件上碟;四是豉油鹅,在锅里放豉油八斤,加水一斤(目的是避免过咸),加姜、生油,把光鹅放进锅里煮至熟透,起锅斩件上碟。
  送穷鬼  年初三为“穷鬼日”,家家户户大扫除,放鞭炮“送穷鬼”。不上门探亲。小楼竹坑村还有不下(到)菜园的习俗,说这天下菜园会带去虫害。
  烧炮头  又称抢炮头,时间大都在年初四、五。小楼竹坑村规定年初五为全村张、郑、王、黄、梁、蔡六姓的做景日,早上,把平时供奉在上角张姓小厅厦的杨五爷轿抬出来游村,中午烧炮头,晚上烧烟花。亲戚朋友都来助兴。炮头共12个,每个都有一个神像。用镜框镶着,还有炮尾银和一条“标红”(一幅几尺长的布,注明第几炮,尾部有一串鞭炮)。头炮的炮尾银是十担谷的钱,以后逐个减少,到十二炮是五十斤谷的钱。头炮有烧猪、八音陪伴到场,其余各炮也有锣鼓陪伴。抢到炮头,拿到炮尾银的,第二年如数交还,周而复始。使这个活动长期持续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后恢复烧烟花,但没有抢炮头的活动。烟花是从外面买来的,燃放过程全由师傅安排。先烧一般的烟花,再烧高架上的“笼箱”,最后,在河里烧“水鸭嫲”(一种在水面上烧的烟花),让宾客老少饱享眼福。这个活动持续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末。
  小楼秀水新围罗塘两村过去是曾、李、刘、黄四姓同时在年初四抢炮头做景,历时有300年历史,1949年中止,上世纪80年代后新围村恢复烧炮头活动,比过去更为隆重。年初四中午一点过后,村民们就举着红旗、敲锣打鼓,上一年抢到炮头的按例规把炮头送到白衣庙(相传曾有白衣仙保护村民)),男女老少用香烛参拜白衣仙(又称社公)。此时,鞭炮声震耳欲聋、浓烟弥漫,上千村民与亲朋围在一起,迫不及待等着炮头升空,上百名参与抢炮头的勇士们撩起衣袖裤腿,“呯”的一声,小竹筒升起几丈高,他们就蜂拥而上,争得难舍难分,有的摸爬滚打得混身泥水。一个接一个地烧,共烧九个炮头,高潮迭起,欢呼声一浪高一浪,直至下午四点多才恢复平静。致富有道的老板,对这一活动给予热情赞助,同姓人抢到炮头,给予几百元或几千元的奖赏。黄昏以后,各家各户大摆宴席,三几席以至十多席不等。炮竹声此落彼起,又是另一番热闹景象。入夜便燃放烟花,“呯呯嘭嘭”,烟花腾空而起,五彩缤纷,把“做景”活动推向美妙境地然后落幕(3)。
  游锣鼓   荔城棠厦村是一个客家大村,有3000多人,潘姓占2000多人,另有成、郭、夏、吴、梁、古、温、谢等姓。除成、郭两姓各有300多人之外,其余各姓大都仅100多人,温、谢两姓各10多20人。潘姓在村中有如老大哥,呵护着各姓,各姓之间互通婚姻。,和睦相处。在村内,每年年初十有游锣鼓的活动,正月初十晚上,把各自然村(含各姓氏)的锣鼓手都集中起来,男人们手执灯笼、鱼、虾、蟹等灯饰,穿街过巷,游遍每一条自然村,每到一村,各家各户都放鞭炮欢迎,声势浩大,场面壮观。
  吊灯  没有广府村的灯庆隆重,但也有一定的仪式。上一年新添男孩的家庭,从年初十开始在祠堂吊花灯,每晚添灯油。亲戚前来祝贺,叫“贺灯”。来“贺灯”的要做“灯担”,“灯担”必备茨菇,以示多生男孩。到正月十五结灯,把花灯拆下烧掉,拜完祖先即告结束。
  补天穿  正月二十为“天穿日”,各[FSAGE]家各户用熟芋头皮蒙住门神公的眼睛,传说免得门神公偷米走。
  四月初八  一般有吃芝麻糊的习惯。竹坑村还有“做学设”的传统,就是送礼物给老师,或与老师同吃一顿饭。
  端午节   除一般的吃粽子之外,这一天允许小孩到河里洗澡,说是洗龙舟水。建国前,竹坑村张姓在这一天“分丁肉”,各祖尝给男丁分猪肉,每人一份,小学毕业与60岁以上的分双份(不少族姓是在春节前分),免得穷人在节日吃不上肉。
  七月十四  建国前,有做禾线糍(约20公分长,类似禾串)拜田头伯公的习俗,以祈求丰收,财主给长工加菜,叫“做田了”(意为插秧结束)。有雇主故意在做饭时加些谷子,希望长工说“好多谷”,但长工会针锋相对,说:“连谷种都食完啰。”
  八月初一  “检金日”,把入土三年以上的尸骨刨出来装进“金罂”(高约40公分的特制陶瓷缸)放在山上(二次葬),有钱人家还要再择地做永久墓地。新世纪全面推行火葬,一般把骨灰直接装进类似“金罂”的陶瓷小缸里,以备二次葬,没有“检金”日。
    十月   竹坑流传有清晨看露水,预测明年雨水的习惯,初一代表一月,初二代表二月,三月代表三月------如此类推至十二月,露水多代表雨水多,露水少,代表露水少。
  二、消灾与祭祖活动
  客家村没有特别的神诞活动,建国前一般有打醮、安龙、阿公归火等消灾祭祖活动。
  打醮  打醮消灾以“约”为单位,众多自然村各姓氏联合行动,有五年一醮期或十年一醮期。资金是自筹的,叫“题钱”。出钱最多的为“头缘首,依次为二缘首、三缘首,其余为”醮首“。竹坑与罗坑旧称九兴约,十年一醮期。于当年正月许醮,十月打醮,时间是四日五夜。首先是在已收割的大片稻田上搭“醮棚”,内设花楼(供戏子住)、戏棚、醮首厂、摆贡厂(摆卖工艺小商品)、法事厂、三(山)大佬厂和出榜亭等。出榜亭上贴上以村和家庭为单位的村民名字。全盘消灾活动由和尚主持。有乞丐守“山大人”,来往人群及乞丐均以每天两顿接待,全过程只吃一顿荤,其余吃斋。每天演大戏、和尚打斋念经,最后一天做“走火屎练”表演。散醮时,给“醮首”以上发手提灯笼留作纪念。棠厦村打醮消灾分大约、小约。大约指十八约,范围包括棠厦、庆东、木潭等十多个自然村,其中有不少广府村,二十年一醮期;小约指荔枝山约,只含棠厦各自然村,每五年一醮期。当年农历二月“许醮”,作择日、题捐等筹备活动。题捐十担谷为大缘首,四担谷为大福缘,三担谷为大禄缘,三箩谷为大寿缘,一箩谷为缘首仔,三十斤谷为信士(排在前面的信士头则比缘首仔还多,要捐八十斤谷)。另选一名捐得最多且夫妇齐全、儿女较多的好命人作“揽榜”(负责把写有全村男女老少姓名的红榜贴到醮棚的墙上)。打醮日期择秋收后进行,在稻田上搭醮棚,内有戏棚,门口有“山大人”(约二丈高,左手拿锤,右手执笔),路边有“掌路公”(如常人大小)。旁边设土地公及菩萨神位,以供祭拜。宗亲、世叔、亲朋好友均来助兴,各家各户做豆糠糍送到醮棚,在座者随便吃,连吃丐也不敢怠慢,叫做“示阳”;村民添香点烛烧纸钱元宝叫“示阴”。晚上,路灯通明,演大戏、卖百货,也有开赌场的。小约四日五夜;大约五日六夜。散醮时,大寿缘以上的发镜屏写上姓名留作纪念,缘首以下送灯笼。荔枝约最后一次打醮在1947年,至今,几位八九十岁的老人还清楚记得家里的镜屏保存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
  安龙  是客家村特有的以宗族为单位、安定祖宗龙脉、祈求平安的活动,周期定五年或十年一次。小楼竹坑村张王两姓宗祠每十年一次同时进行,由覡公主持,时间是一天一夜。当天下午,张王两姓请来的覡公把造好的两块樟木符签[FSAGE]和两捆卷成筒状的家织黄麻布拿到后龙山顶上分别将一头固定下来,两姓各十多二十个青壮小伙子在择定的同一时辰往山上跑,展开麻布,一人头顶龙头手拿符签,其余依次序头顶龙身手拽麻布边同时往山下跑,各自从祖祠后面的小门进入祖宗神位前,两队人马展开竞赛,看谁先把龙请祠堂。老长辈在神台前接龙焚香祭拜祖宗。当晚覡公在祠堂前面的禾坪上演唱酬神歌曲或表演婚恋故事,直至天亮。主宾齐看热妮闹。另请三乞丐(称为“三将军”),两个抬竹篾筏,一个拿草席捆,串村过户。用席子拍打各家家门三下,户主即把事先准备好的禾秆结放到竹篾筏上。最后,覡公有一个转动“秤靠”(木制的圆形物,用以看阴漾)的仪式,秤靠不动,证明秆结还没有收完,秤靠转动,证明两姓的禾秆结全收完了。于是把竹篾筏放到竹坑河里,随水漂流,意味着各家各户的晦气已全带走。“安龙”即圆满结束。(4)
    阿公归火  一般是祖祠年久重修或扩建之后,就要举行一次“阿公归火”的隆重仪式,以让风水重振生机。但有的族姓也有祖上留下的例规。竹坑村归火周期是24年。当年要先选出理事。进行集资、主持修缮,并择日归火。族内男丁必须到齐,外出的也尽量争取回来祭拜,有宗亲关系的也前来祝贺,场面庄严肃穆。出嫁女回娘家探亲,但不参与拜祭。这一活动至今仍按例规遵循。
  三、旧式婚嫁与丧葬
    (一)婚嫁
  经说媒后,先请算命先生排八字,看是否相符,然后有与广府村同样的“合年生”过程,此外,还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环节:
  相亲(相睇)  双方经打扮后,到约定地点会面,由媒人或家长指使女子斟茶递水,让双方能近距离观察相貌,看是否满意(可笑的是这当中也有冒名顶替的)。双方满意的话,女家会请男方和媒人吃顿饭,或女方家长到男家走访,叫“踏家门”。接着是“过礼”(又叫文定),男方委托媒人到女家打听要多少礼金、鱼肉、酒米,甚至配菜等。过礼时,男家要附一张红帖给女家,写明礼金及礼物品种、数量;女家要回红帖和一对鸡(含公母)、一双鞋、一顶帽(多为毡帽)。随后是择日迎亲。
  哭嫁  女子出嫁前要在闺房藏100天左右,避免晒太阳,以便藏得白白嫩嫩的,真像个娇嫩的新娘。出家前一星期即要“哭嫁”。女孩子从懂事开始,邻居大嫂就会教许多“行嫁歌”,识字的要抄到本子上。有各种行嫁歌,有感谢父母恩的、唱姊妹情的、哭阴间亲人的等,对媒人多是咒骂。有咒媒人不得好死的,如:“媒人生成钓勺嘴,阳间讲开阴间来;媒人周身生乌背(大毒疮),生到乌背生烂嘴;生到乌背箩柬大,日辰流脓夜流水。”有骂媒人花言巧语骗人的,如:“哥魔绝代门前挂只烂草鞋,媒人喊死好招牌;哥魔绝代门前挂个烂鸡笼,媒人喊死好门风。”有哭去世的嫂子姊妹、或亲人的,如:“一车锁匙铃啷响,如今涯嫂在何方;一车锁匙铃啷声,谅边涯嫂唔晓声。”同村或邻村相好的未嫁女子会自动前往作陪,叫“陪妹仔”,不是每天陪,有陪半天的,也有陪一两天的。每个姊妹来到都要给她哭唱,如果对方不哭,就再唱:“铁打担竿都弹软,谅边涯妹(姐)心唔软;铁打担竿都弹爆,谅边涯妹(姐)汝唔叫(哭)。”姐妹要走了,又唱:“等涯同妹(姐)嬲多滴,嬲到猫公生角鹿生须;等涯同妹嬲多回,嬲到鸡毛沉落水,嬲到石头浮起来。”  
  抢新娘  出嫁那天,全体姊妹必须到齐,迎亲队伍来到,要及时把花轿抛掷成一块一块散板,并把大小门关上,迎亲队伍在门外干瞪眼,轿夫则忙于重新把花轿拼凑起来。有姊妹从门缝里出来说理:“涯门暂不开,有礼有钱正进来。”男家代表要从门缝塞红包进去,有开门红包、梳洗红包、剃面红包、裁缝红包、装箱红包、养育红[FS:PAGE]包、姊妹红包、背新娘红包等。要完全满意才层层开门。最难打开的是由姊妹组成的“美人关”(闺房),姊妹们可以任性地奚落迎亲者:“倒尿柬早来,系想来食猪潲水?”对方答道:‘唔柬早,谅边同汝兜倒尿呀!https://www.hakkaonline.com/static/image/smiley/font/zi1.gif兜就系想食汝兜猪妹嘅水,养成肥猪正陪衬。”时辰到了,如果再不开就放鞭炮或串通伴娘开门强抢。新娘必须由女家一好命人为伴娘背上花轿,上轿时,姊妹要诵祝词:“茶香酒香,子孙满堂。百年偕老,永世其昌。团团圆圆,生子中状元。芝麻开花,好女嫁倒好人家。”有的新娘哭闹不肯上轿,家人长辈就耐心劝解,另给红包珠宝。叫“上轿钱”。迎亲队伍由提灯笼、打扛彩旗的和八音队领头,女家派一长辈拖青(一根带绿叶的竹子尾)在花轿前开路护卫,花轿紧跟,接下来是抬嫁妆及送亲的人,有的父母会给女儿送一头牛,叫”挨轿牛”跟随。队伍浩浩荡荡。花轿到了男家门口,须放鞭炮,新郎在门口迎候。一好命妇女作伴娘,把新娘背起,跨过火盆,送回洞房坐在床上,新郎进入后用纸扇在新娘头上敲三下,伴娘会唱道:“打一下听家官话,打两下听家娘话,打三下听老公话。”新郎随即用纸扇撂开新娘头巾,细看真面目。(5)
  拜堂  有的村庄是迎亲当天拜堂,有的村庄是第二天早上拜堂,俗语说“坐过花轿拜过堂才算是正式夫妻”。拜堂有一定的仪式,由两个“礼先”主持,一个负责唱礼,一个负责读祝词。祝词诵道:“一拜天,新廊新娘喜结良缘;二拜地,子如石崇多富贵;三拜祖宗,寿高如彭祖公;回身转拜父母高堂,应出子孙状元郎;琴瑟与笙簧,夫妻对拜情更长。”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迎亲仪式从间,多以自行车代轿,甚至有人走路。八十年代后到新世纪,多以小车代轿,也有类似“抢新娘”的闹剧。除以不同方式宴请亲朋外,拜堂仪式大都免除。
  撩新娘  是故意刁难新娘的做法。各村使用的方法不一样,新婚之夜,宴席完毕,酒足饭饱之后,好事青壮年会在新娘必经之路,守候着,翘起二郎腿,拿出用湿萝卜做的烟斗,放上湿烟丝,要新娘点火,直至点着才能通过;有的在洞房门口把守着,手端盘子,放上泥鳅,要新娘用筷子把泥鳅夹走才能通过,进了洞房还要新娘坐糠头箩。拜堂后,新娘洗厨时,有人会用湿禾杆堆火,搞得浓烟滚滚,让新娘一面洗一面擦眼泪;有的煮一锅滚烫的水,把几十只碗放进去,要新娘逐个捞起;或放两只猪蹄在锅里,煮开后,要她用筷夹起来。三朝挑水,有小孩子故意往水桶里撒沙子,新娘只好倒掉再挑,反复多次。
  撩新女婿  在新女婿转门嬲(即三朝回门)时,村中好事者也会千方百计戏弄新女婿,有的往他身上撒荷树毛,让他痕痒难受;有的故意弄赃其鞋帽,让他大出洋相;有的甚致用猪笼套在他的头上游村。
  建国后,推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不文明的旧习俗随即废除。
    (二)丧葬   老人寿终,后辈即给逝者穿寿衣、寿鞋、戴寿帽,男的外加一件白长衫,女的加一方向裙。衣服不留口袋、纽口,穿着后,由子女背到铺有禾杆草席的祠堂上厅神台边(客家人喜事、丧事均在祠堂,即阿公棚办理,与广府喜事在祠堂,丧事在神厅有别)。男左女右,子女晚辈披麻戴孝守灵(或掌夜)。中厅拉上布帘。奔丧者必须赤脚参加。女儿女婿要从祠堂门口哭着跪着爬行到灵堂。办丧事少不了请八音、和尚和两个礼先。八音奏哀乐;和尚为逝者超度亡灵;一个礼先唱礼仪,一个念祭文。入殓时,和尚要念哭语。入殓后,停留片刻。让亲人作最后告别,最后由两名德高望重的长者封棺(封官)。“封棺”后,有点主的仪式,就是写神主牌时,故意把“主”字写成“王”,留下一点,让主祭者点上。点主时,逝者的长子要跪在灵柩前,点主者把神主牌放在其背上,一面点一面念念有词:“天皇皇地皇皇,天地叫我作主[FS:PAGE]张,王字上面加一点,富贵面前大吉昌。”点主后才隆重出殡。事后请全村及亲戚以至吃丐“食大包”(又称“食丧家”)。这一顿只能蹲在地下吃,不能坐高台凳。事后,有头七、二七、三七等,直至七七四十九日,才算完毕。
    (潘容富是荔城棠厦小学原校长   张宏清是竹坑小学退休教师)
    注:
    (1)客家习俗的搜集,得到《增城市志》(续志)顾问、原广东政法学院副院长潘冠东同志和增城客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原增城市科协办公室主任郑九如同志的大力支持。潘冠东同志委托潘容富校长搜集棠厦村的习俗;郑九如同志委托张宏清老师搜集竹坑村的习俗,本文主要根据潘容富校长和张宏清老师的书面材料结合执笔者的调查所得综合而成,谨此致谢!
  (2)详见《四丰史略》(林唐高编  2006年10月1日)
  (3)详见曾何洲曾伯南《欢乐的节日》(载《荔乡情》总七十三期  2008年6月出版)
  (4)详见刘丽川教授“客家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广东省增城市客家村落的异姓共祠与打醮考察》(《增城客家文化研究》创刊号)
  (5)有关“哭嫁”与“抢新娘”的材料参考“增城市文化旅游系列之五”:《梦里风帆》陆笙主编
文章来源:《增城之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7 20:53: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与我家乡的大同小异。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1 22:4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增城客家的一手资料很少,可贵!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1 23:57:05 | 显示全部楼层
yuanxianmin 发表于 2010-11-21 22:41
关于增城客家的一手资料很少,可贵!

增城市人民政府网站有专门介绍客家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 12: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10-12-1 12:50 编辑

我妹夫增城人在马来西亚一家只有大哥会讲客话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3 01:5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