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蓝开友

寻蓝氏宗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11 15:42:02 | 显示全部楼层

蓝氏姓的来历

第一章
蓝氏姓的来历

[字源]《说文》:蓝,染青草也。蓝指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可作靛青色染料。
[寻根]《通志•氏族略五》:蓝氏,望出中山,中山太守诸(《战国策》)。
《百家姓考略》云:系出华姓。
春秋后期,楚国有一大夫蓝尹亹,官司蓝县,故地在今湖北省荆门县东,世称蓝尹,后裔子孙亦以地名为氏,其后代以蓝为姓。另外,在此前后封于蓝邑的楚国公族,也有人以地名蓝作为自己的姓氏。
据《竹书纪年》,梁惠王三年(公元前367年),秦子向命为蓝君,封邑为蓝田,故地即今陕西省蓝田县,子孙以地名为氏。
蓝氏姓源有两说,一说出赢,一说出华姓。
蓝姓是与地名有关的姓氏,陕西蓝田,1963年发现陕西蓝田化石,也叫蓝田人;蓝邑(今属湖北)等都是蓝姓氏所出之地。
据《蓝氏族谱源流》记载:蓝姓的来历说法是神农皇帝赐姓。帝得一子,想取姓名,喜见后宫中有一株贡蓝,帝以贡蓝赐姓给儿子,取名为昌奇,子以“蓝”为姓氏,从此固定下来,世代相传。
蓝姓起源于公元前,蓝姓从春秋、战国时多居于楚国,根据《中国姓氏寻根》记载: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设置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市),蓝氏多居于此,并作为发源地,后来,多次迁徙,从中原南迁,迁安徽、江苏、又迁福建、广东,再迁四川和其它地方。

一、姓氏源流
    蓝(Lán)姓源出有三:
    1、出自芈姓。春秋后期,楚国有个大夫叫亹,因任蓝县尹(在今湖北省荆门县东),又称蓝尹亹。蓝尹亹的后代子孙以“蓝”为姓。
    2、出自嬴姓,为伯益之后。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受命为蓝(即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君,他的后代遂以封邑地名为姓,称蓝姓。
    3、出自赐姓。据《蓝氏族谱》则将得姓追溯到更遥远的年代,族谱载,蓝姓的受姓始祖是昌奇公。“昌奇公为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临诞时有熊国君贡秀蓝一株,帝甚喜,因赐姓曰蓝,赐名曰昌奇,后分封于汝南,遂以此地名为郡,后子姓蕃衍,遍处雍、青、徐、荆、益、冀、幽,布甲天下,今之蓝姓皆公遗裔”,汝南堂名源此。当代不少地方,习惯上把蓝姓与兰姓混为一谈,即误把兰作为蓝字的简化字使用。事实上,古蓝姓与兰姓,在历史上完全是两个姓氏,蓝姓出自嬴姓,另有自己的血统源流。兰姓出自姬姓,是春秋时郑国公族的后代。
    得姓始祖:昌奇公。据《蓝氏族谱》载,蓝氏为炎黄子孙,第一代昌奇公生于帝喾二十二年,即公元前2738年,时以秀蓝赐名,分封为汝南郡(河南省新郑县)火旺公。历年蓝氏兴旺,代代有名人,子孙遍及全国海外。至十代善公助夏禹治水。授以“牧”都安邑。遂住安邑(山西省安姨县),嗣后,蓝氏子孙又徙迁陕西,隐居长安,甘肃陇西县,湖广荆州、江苏上元县,今南京市朱紫坊。蓝氏后人尊昌奇公为蓝姓的始祖。
宗族特征  1、蓝姓当今乃一典型的南方姓氏,其源于北,而盛于南。2、蓝姓人才济济,唐代以后,蓝姓名人竞现史册,表现十分抢眼,既有文臣武将,又有诗人画家、才子佳人。3、解放后把蓝姓误写为兰,其实蓝与兰有本质区别,兰姓出自姬姓,是春秋时郑国公族之后。4、蓝姓在宋人编著之《百家姓》中位列第一百三十一位。蓝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六十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二。  

二、迁徙分布
蓝氏家族支系本门,唐朝初由豫州迁居于上元。
八世祖蓝宗训唐朝末年因战乱迁河州之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
十一世祖蓝备,隐居于霍山(今安徽省霍山县)。
十四世祖蓝万福,又迁居于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
十五世祖蓝吉甫,只身迁居闽之福清(今福建省福清县)。
十六世祖蓝常新,迁居到建宁(今福建省建宁县)。
十七世祖蓝万一郎,迁居宁化(今福建省宁化县)。
十八世祖蓝熙三郎,迁居长汀(今福建省长汀县)。
明朝末年二十一世祖念五郎迁居武平(今福建武平县)、念六郎居林坊(今福建省)、念七郎居上杭庐丰(今福建省)。
清乾隆十二年左右三十世祖蓝维栋从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平远县(今广东省平远县)迁四川三台县乐安乡、古井镇。
念七郎后裔第三十一世祖蓝如桂从嘉应州长乐县迁三台县老马乡。
念五郎之十二代孙蓝克彬乾隆二年,1737年迁四川巴县白市驿,后又迁四川璧山县(现为重庆市璧山县)。
蓝姓历史上主要居汝南(今河南省汝南市)、河北、陕西、安徽、江苏、福建、广东等作为郡望,当代则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二省区,“湖广填四川”时迁来四川一部份,分散全川和今重庆市各地,从闽南迁往台湾省的也较多。
    清代以来传衍到台湾,则分散台北、台中、宜兰、南投、屏东等地,居台湾一百个大姓中的第六十位。闽台蓝姓,大多奉祀赤岭乡石椅村的蓝姓宗祠「种玉堂」为总祖祠。其开基祖地赤岭,旧名「张坑」,雅称「长卿」,在康熙、雍正年间,蓝氏出了几位叱咤风云的开台、治台功臣,如蓝理(1649-1720)、蓝廷珍(1663-1729)、蓝鼎元(1680-1733)。蓝鼎元则为长卿九世(1680-1733,清康熙19年-雍正11年)。蓝鼎元,字玉霖,号鹿洲,后人尊称鹿洲公。康熙六十年(1721)随堂兄蓝廷珍(南澳总兵)入台,协助平定朱一贵事件。蓝鼎元出入军府,筹画军机,平台后又住在台湾一年多,为开发台湾立下很大功劳,其著述甚丰,有《鹿洲初集》二十卷、《东征集》六卷、《平台纪略》一卷、《鹿洲公案》二卷等。时人称誉他是「经世之良材」,所提的系列治台良策,都得到清政府的重视和采纳。
    蓝姓在大陆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是在台湾是第六十六大姓。对于蓝姓的起源,古书中未有十分详尽的记载,最早出现是在战国时期,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受封于蓝田(今陕西省蓝田),人们称他为“蓝君”。可能是他的后代子孙以封地名中的“蓝”为姓。古书记载战国时中山有大夫蓝诸,蓝姓郡望中山,可能与此有关。但是,具体如何,古书中没有详细记载。蓝氏有悠久的氏族历史。据闽、粤、赣各地《蓝氏族谱》载:“炎帝号曰神农,乃始祖也,十一世传至榆罔(据《三皇本纪•补史记》考:神农纳奔水氏之女为妃,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故榆罔应为神农之第四传,原《蓝谱》所记帝榆罔为十一传,这在辈序上有出入),迁空桑(今山东省曲阜县),徙涿鹿(今河北省涿州市)时,有熊国君贡秀兰一株,值帝后宫降生一子,帝甚欢悦,以贡兰赐姓蓝取名昌奇,及长分封汝南,遂以此地为郡。”继后,随朝代更迭,后裔因受历代战火影响,或受封随居,或寻找新的生存之路,自北向南搬迁蕃衍。唐中宗天授元年(690)传至108世明德,任扬州节度使,宦游金陵,自北豫迁建康(今江苏省江宁市),居上元县朱紫坊,为江南开基1世祖。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江南15世(受姓122世)吉甫,遭金人之乱,弃建康句容,奔闽居福清五福乡,为蓝氏入闽始祖。广东省潮汕蓝氏大多是明清时从漳浦迁入的,漳浦的蓝姓种玉堂则是由蓝元晦于明初由江西迁居漳浦亭岭下尾后开创的。蓝元晦被追认为种玉堂三世祖,其祖蓝炯为一世祖,父蓝琛为二世祖。蓝元晦生三子:长子庆福(四世)居苌坑(今赤岭),为漳浦蓝姓始祖;次子庆禄,迁蓝教(今隆教),为龙海蓝姓始祖;三子庆寿,迁居广东大埔河廖(今湖寮),分支又迁饶平蓝屋村。据蓝氏族谱记载实际来源于畲族的创世传说,远古盘瓠的次男蓝光辉,封护国侯,处汝南郡。
蓝姓也是畲族的第一大姓,广布于闽、粤、赣山区。宋元之后,一部分或者是为了躲避汉族的屠杀,或者是出于对汉族文化的崇敬,总之改变了自己的族称。这种状况持续了几百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福建的漳浦、龙海、上杭,广东的大埔、饶平等地的蓝姓才突然恢复为畲族,总人数达几万人。而族源相同,散布于海内外各地的更多蓝姓族人,至今仍以汉族面目出现。
潮汕的蓝姓,还有一支是由铁安公直接从漳浦迁居而来的,初居澄海大衙,再蕃衍至樟林、河浦、达濠等地。入潮时间应在明初,因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世居漳林山边的十五姓排户具呈潮州府,请求筑寨屯聚防御寇盗,十五姓中就有蓝姓。
蓝姓主要繁衍于中山郡、东莞郡、汝南郡,中山在今河北定州一带,东莞在今山东莒县一带,汝南在今河南平舆一带,三地为蓝姓郡望,即为蓝姓之最早发祥地,表明蓝姓在上述三地曾得到巨大发展,后世繁衍于各地之蓝姓多由此三处分衍而出。汉魏之后,蓝姓以上述三地为中心,逐渐播迁于黄河中下游诸省,并有南徙于安徽、湖北、江苏、浙江等地者。蓝姓大举南迁于隋唐间,其中汝南郡一支蓝姓迁居今福建上杭蓝尾驿,后周广顺二年(九五二年),其裔蓝有善迁居会同里蓝家庄,有善后裔分迁清流、顺昌、石城。蓝姓入居广东亦在唐末五代间,宋初之广东南海人蓝继宗便为此支裔孙。
据广东五华《蓝氏族谱》所载:“十七世万一郎,由建宁崇善坊迁居宁化石壁乡。十九世和二郎,于宋时宁化迁居漳州。廿一世廿六郎,徙居广东梅县,为梅县蓝氏始祖,其后分衍兴宁、长乐、宝安、惠州以及浙江杭州。”今福建南部,宋时是蓝姓的繁盛地之一。《广州初集蓝鼎元行状记》载有“蓝氏世居福建漳浦之茗溪”的事实。宋元两代,蓝姓除繁盛于福建外,在广东,蓝姓也繁衍得非常兴旺,并且在宋末元初乱世时大批迁居广西,当然亦有北迁入湖南、四川之地者。
明初,山西蓝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南、天津、北京、江苏等地。明中叶以后,闽粤沿海之蓝姓有渡海赴台者,此间亦有广西之蓝姓播迁云南、贵州以及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清代,蓝姓分布愈广,今东北三省亦有蓝姓入居。如今,蓝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西、广东等省多此姓,上述两省之蓝姓约占全国汉族蓝姓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六。蓝氏有悠久的氏族历史。
据闽、粤、赣各地《蓝氏族谱》(以下简称《蓝谱》)载:“炎帝号曰神农,乃始祖也,十一世传至榆罔(按:据《三皇本纪•补史记》考:神农纳奔水氏之女为妃,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故榆罔应为神农之第四传,原《蓝谱》所记帝榆罔为十一传,这在辈序上有出入),迁空桑(今山东曲阜县),徙涿鹿(今河北涿州市)时,有熊国君贡秀兰一株,值帝后宫降生一子,帝甚欢悦,以贡兰赐姓蓝取名昌奇,及长分封汝南,遂以此地为郡。”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1 15: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名人

三、历史名人
   其代表人物有汉代名士蓝敏。
蓝采和:唐末逸士,传说中八仙之一。他常着破烂蓝衫,一脚着靴,一脚跣行,夏天则在衫内加絮,冬天则卧于雪中。每行歌于城市乞索,持大拍板。常醉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后于濠梁酒楼上饮酒,有五色云覆其上,饮毕,乘云鹤去。
蓝继宗:广州南海人,宋初宦官。太祖时为中黄门,太宗时从征太原,多称旨,真宗时迁为入内都知,仁宗时累迁为宣庆使。
蓝奎:潮州程乡(今广东梅县)人,宋代学者。哲宗进士,官文林郎、郡博士。其过目成诵,以文章气节名,学者称蓝夫子。
蓝仁:福建崇安人,元末明初诗人。绝意科举,专意为诗,其诗和平雅澹,有《蓝山集》。
蓝智:蓝仁弟,元末明初诗人。元末与兄往武夷山从杜本,绝意科举,一心为诗。明洪武十年以荐授广西按察佥事,以清廉仁惠著称。其诗清新婉约,与兄齐名,有《蓝涧集》。
蓝玉:明朝人,定远(今属安徽)人,明初大将,骁勇善战,常遇春妻弟,隶属常遇春麾下,每战皆先登陷阵,屡立战功,封为凉国公,以功历永昌侯进凉国公,后恃功骄横,所为多不法,终以“谋反”罪族诛,其案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人,史称蓝狱,坐累列侯功臣、文武大吏以至偏裨将士2万余人。蓝玉,洪武四年(1371),从征虏前将军傅友德参加明军灭夏之战,克绵州(今四川绵阳)。次年,从征虏大将军徐达北征,败北元兵于土剌河(今蒙古国土拉河)等地。七年,率师克兴和(今河北张北),俘北元国公帖里密赤等59人。十一年,与西平侯沐英征西番(今甘肃、青海藏族居住区)获胜。次年还师,封永昌侯。十四年,以征南左副将军从傅友德取云南,功著。二十年,以征虏左副将军从大将军冯胜征北元太尉纳哈出,乘大雪率轻骑袭破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北),杀元平章果来,会主力进至金山(今吉林双辽东北)接受纳哈出降,后代冯胜为大将军。二十一年,率师15万,于捕鱼儿海(今内蒙古贝尔湖)获北元主次子地保奴以下百余人,追获吴王朵儿只等以下3000人。奏捷京师,被太祖朱元璋比为名将卫青、李靖。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告蓝玉谋反。明史的记载是“族诛之”,所以族人应不能幸免。杀戮从那年二月开始,至九月,皇帝才下诏说:“蓝贼为乱,谋泄,族诛者万五千人。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胡党”指的是丞相胡惟庸,胡是蓝玉的同乡,洪武六年任丞相,至十三年,朱皇帝以“擅权枉法”罪把胡逮捕,后来又加上通倭(日本)、通元(蒙古)等“罪名”把胡处死,从洪武十三年到二十六年,“胡党”前后诛连3万多人,史称“胡狱”。
    蓝章:山东即墨人,明朝大臣。成化进士,历御史、陕西巡抚等职,官终南京刑部右侍郎。
蓝瑞:河南邓州人,明代学者。正德进士,官终汉中知府,后辞官归里,著有《日省篇》、《求仁录》、《湍南稿》。
蓝廷瑞:四川保宁(今阆中)人,明中叶四川农民起义领袖。正德间起事,转战于湖南、湖北、四川、陕西,最多时拥众十余万,自称顺天王,后在川北被围求降,寻求缓机,被杀。
蓝瑛: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末清初画家。擅画山水,笔墨秀润。后漫游南北,风格变为苍老坚劲,兼工人物、花鸟、兰竹,骨力峭劲,各具意态,世人称他为“浙派殿军”,为武林画派创始人。其孙蓝深、蓝涛俱为名画家,得其祖传而善画山水。
蓝正春,庐丰乡人,清雍正二年(1724)进士,待父母极孝,待老母93岁辞世,方出任安仁县令,在任有惠政,深得民心,告老回乡后,日以著述自娱,所著书目有《四书一得录》,《左传抄略故事集》,《腋考盤集》,《青云楼稿》等,而今在城区大众巷内还有“进士牌坊”以示纪念,牌坊为门楼式,单檐双披,分上、中、下三层,上层竖刻“恩荣”“流芳”四字,中层横刻“南京户部贵州清史司郎中吴湘 ”字样,高8.46米,宽7.35米,有中门和左右侧门,门条柱石刻龙凤图案,已列入县文物保护单位。
蓝涟: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代学者。博物洽闻,工诸体诗,山水学倪瓒,精篆刻,著有诗集《采饮集》。
    蓝廷珍:清代福建水师提督。康熙年间由把总升任温州游击,屡败海贼。福建漳浦人,清代将领。康熙间又升南澳镇总兵。随施琅入台湾,平剿朱一贵有功,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加左都督。历任台湾总兵升迁至福建水师提督。
蓝  桂:下都乡人,清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历任云南大和等县知县,云南大理府同知,从政20多年,始终以清勤自励,生平好义勇为,热心公益事业,告老还乡后,布衣草履,本色依然。
蓝斗南,庐丰乡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举人,任福清县教渝,任中辞官回乡侍奉母亲未再复出。他虽家贫如洗,却廉谨自守,不妄取一分一厘,他立下誓言:“宁可吃番薯度日以终此生”。
蓝天蔚:湖北黄陂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早年以官费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回国后,任湖北新军统带兼湖北弁学堂教员。武昌起义时,他与吴禄贞、张绍曾策划北方新军起义未成,逃于上海后,被推为关东革命大都督、北伐军司令。一九二一年任鄂西联军总司令,不久被孙传芳击败,死于四川。
    蓝维仁:庐丰乡人,在厦门读书时参加国民党左派组织,民国15年(1926)加入中国共产党,闽西工农民主政府财政部部长,民国21年(1932),不幸牺牲。
    蓝庭辉:庐丰乡人,参加了红军和长征,任铁道兵副参谋长、副司令员,少将。
  蓝侨少将
    蓝侨(1911-1998),湖北省广济(今武穴)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8军第5纵队勤务员,红4军第10师29团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红31军事师279团营政治委员、副团长、师政治部秘书长,红31军卫生部政治委员。参加了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6支队独立大队大队长,第3团营长兼营政治委员,第4支队独立团团长兼政治委员,抗大第4分校训练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松江军区参谋长,东北军政大学训练部副部长,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4师参谋长,第四野战军第39军事家15师副师长兼参谋长。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司令部参谋长,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副司令员兼广东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公安军副司令员,总参谋部警备部副部长、动员部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8年4月6日因病逝世,享年87岁。
  蓝文兆少将
    蓝文兆(1919-2001),原名高禄水,福建省武平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1师3团宣传分队长。参加过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1军团4师政治部宣传分队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政治处宣传队长、宣教股长、师政治部教育股长,鲁南军区政治部宣教科科长。参加了平型关大战和山东泰西陆房、山东费县白颜等战斗。1943年进入延安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独2旅五团政治委员,热河军区16旅48团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8纵23师68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副主任,第四野战军45军134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参加了参加了热河波罗树、辽西杨仗子、新立屯、辽西会战、辽沈、平津、衡宝、广西、渡江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兵团45军134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4军134师政委后兼代师长、师长、师长兼政治委员。参加了1953年春季反登陆战役准备、夏季进攻战役和金城战役。回国后进入解放军军事学院速成系学习。毕业后,任16军46师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学兵部参谋长,总参军务动员部部长。1970年到1975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政治委员,后调任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为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我国的核武器事业做出了贡献。是甘肃省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4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蓝维仁,庐丰乡人,在厦门读书时参加国民党左派组织,民国15年(1926)加入中国共产党,闽西工农民主政府财政部部长,民国21年(1932),不幸牺牲。
蓝荣玉,庐丰乡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常委、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蓝汉华,庐丰乡人,1936年参加革命,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授予少校军衔,后升为中校,任上杭县县长、中国共产党上杭县委副书记、县政协主席,1984年12月离休,享受副厅级待遇。
蓝映林,官庄乡人,任福建省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等职。蓝鲁生,官庄乡人,曾任南京军区陆军某师师长。
蓝小平,祖籍官庄乡,南京军区海军大校。
蓝德良,官庄乡人,高级工程师。他主持研制完成的“B乙J-1型标准电池自动检定仪”为国内独创,在自动化程度和人工智能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3年获准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在革命战争年代里,仅上杭就出现了红军二十四纵队司令员蓝夏桥、红军福建独立师某团团长蓝武华、红军第十二军三十四师一0一团团长蓝占开、红军第十二军参谋长蓝选焕、杭武县赤卫团政委蓝树荣、新四军七师五十一团团长蓝锡仁、中国共产党瑞金县委书记蓝洪翔等252名革命先烈,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氏族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1 15:4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蓝氏家祠 

六、蓝氏家祠 
蓝氏有一套“敦孝弟,敬祖宗,教子孙”的严格祖训家规,后代都能以慎终追远,敬祖尊宗为荣。在上杭农村蓝姓多数聚居地都建有小家祠。规模比较大,且具有凝聚力的家祠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1 15:46:45 | 显示全部楼层

蓝氏族谱

第二章

  蓝氏族谱民国誊写本(2005年翻印版)

民国十五年○丙寅十二月二十日○
四川省川北道潼川府三台县南路女土乡地名侯家沟庙子湾,誊于蓝春发之宅内,侯仁星抄。

汝南源流

蓝氏历代宗源

国太史经筵讲,官古○,书于金精山房。

(始祖蓝昌奇)。神农皇帝,来【注:到】二世,三(世),产育不全。
帝初开市,商贾贸易,制耒耜永,强其风上,粮食虽兴,颇有丰荒之处,莫接赈济之,方至帝世始以○,通天下之商贾,聚天下之货物,○○○○○,得便而用之,自此始也。阴阳已判,世间禾季,(丰)荒不测,帝位方通,商贾代代,民效古风。
帝榆本世,古无定姓,呼唤失宜。帝因姓(生)子,以蓝赐之,制为定额,万古钦依。   
(盘)自开辟以来,人无定姓,官无定爵。○○帝通,空桑之中,有熊国君,贡秀一株,值后宫降一(子),帝欢遂以贡蓝赐子为姓,取名昌奇。
火旺公,(盖)炎帝时以火纪官,犹今爵级者也。古天○○,赐姓是初为,古今相承不外求,圣旨已传,蓝(氏)千秋,蓝万载,永钦依。
昌奇在世,受姓膺爵,君命是从,嗣续永远,蕃昌无昌,绵绵不息,日月同终者,君父赐姓,取名秉兴,从其父所主。
(盖)我昌奇,(膺)承父赐蓝作姓,即此制为定额不变,嗣续绵绵,(嗣)后子孙布列:冀、青、幽、梁、荆、豫、杨、雍、徐九州之。(蕃延)之盛,遍诸天下者,此公一人之所致也。【注:自古以来,人无固定姓氏,官无固定的头衔级别,很不好称呼。帝得一子,想取姓名,喜见后宫中有一株贡蓝,帝以贡蓝赐姓给儿子,取名为昌奇,以“蓝”为姓氏,从此固定下来,世代相传。】
诗曰:
受姓膺爵封汝南,根深蒂固实难堪;
一株结子传天下,府府州州胜日蓝。
徙江南(一世祖),(蓝)明德一世(第108世),蓝氏之先,多居冀,(唐)代流传,公为鼻祖,发轫【注:创】金陵,绵绵不替,(上古)祖代数之多,莫能序,疑记载。
今以唐(太宗天)授元(年)庚寅则天武后当国,【注: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年号为天授】自此,徙居江南,由豫州边地而迁(建)康【注:今南京市】居之今上元县。
诗曰:
(宦游卜宅居金陵,虎居龙蟠气象新);
(红尘)滚滚生豪杰,历代簪缨辉古今。

彩和公二世祖,道合乾坤,德弥宇宙,(顷刻篷)莱更斗宿,遗子嗣昌,流芳不朽。唐玄开元【注:公元713年】(癸丑科进)士,授左辅阙迁谏议大夫。公因谏帝荣宠,外戚言词颇切,直忤于权官国。遂即纳迁还官,履解印辞,归家学炼丹。功成潜隐终南山,修炼成功,白(日飞升),古今得称,大罗仙者,即公是也。
诗曰:
解印(辞归)学炼丹,成功白日上青天;
有子传芳无后虑,逍遥快乐五云端。

三世祖蓝仁,仙人遗迹体习俗异常,怀抱(经纶),(不)事王侯,隐耕种德,奕世其昌。唐开元二十五年【注:公元737年】(丁丑)(左相姚)崇因赈济,经公之舍,即下车相访,与论治国安民之策,上章于君,荐不就。
诗曰:
怀抱经纶隐岩前,野服芒鞋自安然;
出聘荐贤心似石,不思利禄享清闭。

四世祖蓝元隆,凿山营活,种粟止饥,夏葛冬裘,脱俗远非,善身自乐,隐者之辈。唐代宗广(德元年癸卯)【公元763年】。公之友曰:杨绾、李泌者,自幼与公同砚席,及○○○,上章交荐,诏下安车,满轮徵聘,拜谏议大夫,(辞恩)不就,(赦)赐归耕。
诗曰:

文章迭荐沐君恩,丹(诏满轮)下九天;
殊想高父难屈就,辞官不仕于归耕。

五世祖蓝棣,医宗治祖,芳盛华陀,法灵神计,百病炼毛,溥济辞黎,心德日见。宪宗元和七年【注:公元812年】壬辰,左相李绎荐,医帝病,不(日)痊,拜太医院,遂辞,不受职,赏而归。
诗曰:
法灵神妙胜华陀,济人妙药不须多;
一丸能(活沉)疴病,海上仙方信不讹。

六世祖蓝成,务要稼穑,历世耕农,垦地种棉,御腊捍风,暖衣饱食,黎民咸宗。唐文宗开成四年末【注:公元839年】,公居江南,仿北方人,种(棉)作絮御寒,教谕居邻,时乏饥寒冻馁。
诗曰:
历世相传学种棉,弹棉作絮胜似毡;
腊到不妨霜雪冻,暖衣饱食逸林泉。

七世祖蓝安,文宗孔孟,武祖孙吴,才高志广,料量无虚,设策防贼,四境安居。唐禧宗乾(符)三年丙(申)【注:公元876年】关东黄巢【注:黄巢农民起义】作乱,盗贼蜂起,杀人如麻,血流漂杵。公始鸠合,议兵团营,劫寨设策,捍御一乡,安然不遭兵灾。
诗曰:
独善其身隐草庐,深(谋远虑)料无虚;
设预防兵无外盗,一方宁静得安居。

八世祖蓝宗训,黄巢已没,朱温复,天下纷纷公榷远遁,独善其身。唐昭宗光化元年【注:公元889年】,唐末群雄扰攘,各霸一方,朱温据汴梁,茂直入(长)安,世无宁日。公当料度,乱世方(兴未艾)不可息,即携家渡江,迁河洲之(定远)【注:今安徽省定远县】,东山洞而居。
诗曰:
乱辞离乡(眷河洲),山中别是一方天;
祥云封锁无人(到),晨露迷遮百鸟喧。
日永困眠藤作枕,深宵(独)起月灯明;
此间便是蓬莱境,何必桃源去(问仙)。

九世祖蓝昭,五季争强,生灵鱼肉。公预卜知,辟藏山谷,隐逸茅庐,讴歌鼓腹。晋天福元年【注:公元936年】丙申,各所诸节,恃强凌弱,吞占无休,民遭涂炭,公不得已,迁入万之石室隐藏。
自作诗曰:
僻居山谷隔红尘,帝历无颂岁莫寻;
洞(中)梅绽知春到,池内莲开识夏临。
目观游鹿茅林舞,时听飞禽远树声;
信是白云为锁钥,山间人世雨沉沉。

十世祖一俊公,烟尘已息,文运韦兴,宋皇【注: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60年宋朝纪元开启年号建隆】衔极,天下升平,公方踊跃笑出林。
前宋太祖(建)隆二年【注:公元961年】辛酉,天下稍宁,干戈已息,公之徒陈博先生,同列坐山列盘石之上,论及宋祖登基,二人拊掌大笑,曰民德其所,(真)天(子出,天下)定矣。公即离石室山而居,即今之淮临县是也。
自赋诗曰:
干戈已息罢烟尘,喜观清平宋室兴;
锐志举家离石室,安心携(卷)出山林。
廷乔偶禺淮临县,避市离归安乐(村);
构屋荒郊多有趣,惟图快乐值千金。

十一世祖蓝备,四海平安,岁无荒歉,冬无暴寒,黎民乐业,得趣(盘)桓。
大宋淳化元年【注:公元990年】庚(寅)雍熙盛世,久息烟火,四民各就其业,公抱王佐之才,怀经邦之略,犹思乐守田园而不仕。
自述诗曰:
休谒朝廷(学)种田,嚣嚣自乐水中天;
酿成美酒(毛)陶醉,木枕蓑衣卧月眠。

备公,即字乔子,升号明阳子,十二岁能诗文。相者曰:子有异骨,学士必相,学道必仙。乔曰:轩冕,非吾愿也,飞升耳。
仁宗朝举进士不第,隐于霍山【注:今安徽省霍山县】,云游七年,常吹铁笛,出丹一粒。黄金数斤,遗世且嘱,弟侄以承养,竟(不)知所之。
数年后,朝人吴子野忽遇于京师,时同买(瓜),子诣乔公【吴子野对乔公开玩笑说】曰:尘活,吾瓜当(啖)水中,遂溺之,须臾,见浮及水上,皆新(齿)迹。   
乔,后游洛阳,布衣百结,入酒店中,饮酒数(年),有飞云片片,飞仙鹤往往来空中,历历箫管声闻。永乐十三年【注:公元1022年】痒生【注:病死】,古来连、李选等来探于霍山。
见岩上额联云:
人间富贵如尘海, (虚)度春三二月花。
乡人李贵,奇往见,又见壁上诗云:
八表烟霞总一家,蓝乔到此作生涯。
(墨)水未乾(干)贵奇往,见追之合前成一绝,此公之灵显处,如今本乡多生蓝者,其苗裔也。

(人间富贵如尘海,虚度春三二月花。
八表烟霞总一家,蓝乔到此作生涯。)

十二世祖蓝时用,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圣贤(创制),公心合于诸书之无愧。宋仁宗元年【注:公元1023年】癸卯太平日久,万姓咸亨,公常居于芦舍之旁,每日读书,常日悬云读圣贤书,行仁义事,存忠孝,立修齐治平之业。能行此四者,方为一端方之士也,其时名公英杰皆重之。
(自)咏诗曰:
结屋齐傍苦读书,悬针刺股效先儒;
日新月异惟时习,万轴牙签总不虚。
三箧五车皆览遍,一同理义总包符;
世人若问功名事,韫匮藏之待价沽。

十三世祖蓝章,春耕夏耨,秋收冬藏,效斯学足,三余任余所欲。宋神宗元丰元年【注:公元1078年】(戊午),国泰民安,春和咸稔,贤才在位,我公读父书,努力三余,养成经纶,腹隐平志,乐业锄耕,恒视功名如草芥,斯时国支。
吕余简赠其诗曰:
学贯天人志气高,茅芦虽陋志云霄;
我皇若肯垂三顾,拔取惊人守天(朝)。

十四世祖蓝万福,治极生乱,君政失宜,细观国鉴,今有揆公其明察,动合神机。宋徽宗(政和)七年【注:公元1117年】丁酉,不修国政,大兴士木,亲谗远忠,民怨盗起。公因元月仰观天文不乐,曰:即日国亡家(破),远避莫可全身。遂移家逃走,宗族渡江(建)康居之句容【注:今江苏省句容县】(远)县。
有诗曰:
治极修防有乱时,惟(料)神算合天机;
那时智者觉先避,古今高人共一揆。

十五世祖蓝吉甫,字神嘉。神农九世孙,蓝昌奇公之后,唐开元癸丑【注:公元713年】,科进士,授左辅(阙迁谏)议大夫,蓝采和公之十四世孙也。
父蓝万福居逮康之上元县时,建宅朱紫坊。
妻韩氏。公生于太宗嘉定元年【注:公元1208年】,其为人也,洪模大度,才志过人,常诵司马温公之句,颇积阴功于冥冥中,(为)子孙长久之计者公也。
值宋理宗宝庆元年【注:公元1225年】乙酉,公,年十八(岁),(方遭金胡)扰攘天下汹汹,斯民鲜有定业,胡师游(牧南侵)。
(时)人叹曰:北寇南侵,危安莫卜,破邑陷(州,酷遭荼)毒,家散人亡,神号鬼哭不已。
弃建(康居朱紫坊),兄弟中途相失,只身居福清县【注:今福建省福清县】之五(乡,开基立)业,蓝氏居闽,蕃蔓之盛,(实)奉公为(鼻祖),葬于(华)国山大坐人形子山午向。
自吟一(首诗):       
陡遇胡兵犯帝乡,黎民处处尽遭殃;
犬吠骸骨无埋葬,鸦啄身尸是可伤。
父母恩深俱折散,夫妻弟兄各分张;
追思(昔)日艰难事,泪洒西风泣两行。

娶福清县林氏女七娘,终葬于华阳谷蛇形申山寅向,生三子,常新、(常灵、常秀)。

十六世祖蓝常新,字世盛,吉甫公之长子也。其(人)豪爽不羁,勇刚过人,岂肉眼能识之乎,公幼(稚时)有巨人志,稍长掀扬于世,富资富甲于乡,闾有(志)向学,常欲(察)天(定)为至人。
宋理宗淳佑六年【注:公元1246年】由(福清)县,从建宁县【注:今福建省建宁县】崇善坊兴基业。有子四人,(俱善)教之,兼能特达时务,彼方贾似道专权,不动(心)术,公即埋头乐隐,惟日与友杨祚、蔡沈、李桐诸贤讲明道学,足迹不入公门,杖编性理,诸书传于(来)世。
其杨龟山赞公:
毓秀秉凛山川地灵人杰;
诗书学贯诸贤闽南第一。

寿享六十六,葬于建宁县之西山,醉翁倒地形庚山甲(向)。后人有诗。
妻福清县李氏女一娘,享寿六十八岁,葬于建宁县之南(山)岑,海螺形癸山丁向。生五子,蓝万一郎(娶雷氏)、万二郎(娶曾氏)、万三郎(娶罗氏)、万四郎(娶赖氏)、蓝万五郎(娶丘氏)。

十七世祖蓝万一郎字钜大,常新(公之长子),兄弟五人,余外出他处,其人少有异禀(童稚不偏于群辈,乡邦皆器)重之,弱冠即能练达,时务如老成人,居(家有法度,好)贤悦士,一本于衷心之诚,若他众无有伍之者。
宋度宗元年【注:公元1265年】乙丑,贾似道把握朝纲,剥民膏脂,嫉妨贤才,闭塞言路,民怨盗起,北虏方张,建宁城失守。公虑祸及,乃迁于江宁之宁化【注:今福建省宁化县】石壁乡,开基创业,为彼一世祖也。
有三子,皆英杰,公惟隐逸山林,优游自娱,享年五十六,葬于本处中州坝,上水游鱼形。娶怀上赖六郎之女为配,终葬于夫坟之右,生子三人,熙一郎(娶谢氏)、熙二郎(娶朱氏)、熙三郎(娶刘氏、王氏)。
十八世祖蓝熙三郎,字子安。蓝万一郎公之三子也,其人天性孝、友善、事父母、克让兄长,乡里以为贤。
有子二人,俱善教之,有发愤凌云之志。乃当时轻文重武,公始改行其义,公素勤于稼穑,循循然能导,其群下家众悦之,平生刚介果敢有为,人无不敬之。解忿息争,入词悦服,(盖)其盛德有以致也。享年七旬七,葬于水口卧牛冈后。
和二郎迁长汀【注:今福建省长汀县】坪岭水口,拾骸骨大葬于牛栏内,今曰牛栏祖是其墓也。
妻王十七郎女王云英,享年七旬二,葬于水口卧牛冈后,和二郎亦移坪岭,同夫骸俱大葬于牛栏内。生子三人,和一郎(娶徐氏)、和二郎(娶李氏)、和三郎(娶温氏)。

十九世祖蓝和二郎,字长乐,乃熙三郎之次子也。其人兄弟俱不共住,(其为人也),惟其生而颖异,知读父书,刻志立功,(異)于大就,时人以刀笔,吏劝之。公曰:颖厮也,尔何曾期予,于若是耶,(乃)益发愤卓(然与天地)仝春,自一言一行以至终身由之,莫非法度,(泰定二年丙)寅【注:1325年】迁父母骸骨,携家眷徙长汀【注:今福建省长汀县】城下坪岭,水(口)白云树下构宅而居,当时殡骸安于牛屋之上,候吉地而葬,岂期牛祖开金骸坠下,天与葬,子午坟墓成,高如山立,至今传牛栏祖是其迹也,坐渔翁撒网形,公视大喜遂改建宅舍于坟之下,乐耕田亩以终身,享年七旬三,葬于屋角,头人形。妻宁化坊张氏(月)娥,享年七旬三,附葬于夫坟之右,生一子,曰蓝大一郎。

二十世祖蓝大一郎,字君厚,乃和二郎之子也。其人深沈、多智,状貌魁梧,度量恢宏,情怀豁达。先娶武坪姚氏刘大二郎女曰三娘,末及生育。因归宁母家,至中途大坪岗,忽有疾风猛雨,立惊昏仆地,从人散(而)即葬焉,雨止坟墓已成,享年三十六,今大坪岗(醉翁)倒地形坐西向东。
继妻本府水门东街曾万三娘,至太宗致和三年【注:公元1326年】丙寅,生一子乳名寅生。明宗天历元年戊辰(1328年),生一子乳名辰生。文宗至顺元年庚午(1330年),生一子乳名庚生。宁宗元统元年壬申(1332年),生一子乳名壬生。(元)统二年甲戌(1334年),生一子乳名甲生。元统四年丙子(1336年),生一子乳名丙生。元统六年戊寅(1338年),生一子乳名戊生,及后七子长成皆英杰斯时也。财丰、业广、家富、人兴,贯朽粟陈,名彰邦域,诸子各有迁乔,自立之志,公亦顺其志,时置基业,均凭亲邻而分析云。
长子蓝念一郎、(次子念)二郎、三子蓝念三郎,分居武平上保张丰,念四郎念分居上保张丰,蓝念五郎分居武平【注:今福建省武平县】,(念)六郎分居林坊,蓝念七郎分居上杭庐丰。
公至大明,(平定江南,国号洪武【注:1368年】斯年甲戌),皆乱稍平,民有(贤)主,公年七十有一,欲巡(诸子各居之处),自水口起发,最后思者,武坪大禾堡念五郎(居)地可其意,夫妇留此,遂为归老之乡。末年蓄积厚置众村、大员塘祭朝等处,共田贰拾叁亩五分,为祭田。命次子念二郎合共五郎共办共祭,订为定日,后照烟,受祭扫诸坟。
洪武十九年【注:1386年】丙寅十月十四日,公无疾,整衣端坐,终于正寝享年八十九,葬于上杭人形宛,蓝穴巽山乾向丙辰分金(向)。
(后人有)诗赞曰:
堪羡坪岭羡大夫,育子七人立规模;
(枝枝)竞秀源流远,世世传芳事迹休。
富有(声名)惊阀阅,贵多廉耻远皇都;
江南派衍金(陵者),名字森森列书图。
蓝大一郎公生。
蓝念一郎长汀上杭祖【今福建省长汀县】。
蓝念二郎大一图祖。
蓝念三朗上保祖。
蓝念四郎上杭【注:今福建省上杭县】平安里祖。
蓝念五郎武平【今福建省武平县】大保祖。
蓝念六郎林坊【注:今福建省】和乡祖。
蓝念七郎庐丰漳州【注:今福建省漳州市】浙江广东祖。
自神农一世帝来,世代宗源一株结子。

二十一世祖蓝念六郎 ,妣杨氏。
二十二世祖蓝永嗣,妣刘氏。
二十三世祖蓝赞裕,妣张氏。
二十四世祖蓝伯齐,妣刘氏。
二十五祖蓝玉昭,妣刘氏。
二十六世祖蓝士端,妣何氏。
二十七世社蓝积用,妣曾氏、张氏。
二十八世祖蓝君展  妣张黄氏、王氏。
二十九世祖蓝汝完 ,妣卓氏。

三十世祖蓝维栋,妣赖氏。蓝维梁公妣迁居湖广。蓝维栋公生于大清康熙十(七年)【注:公元1678年】,嘉应州平远县【注:今广东省平远县】小柘乡,戊午岁十月初九日戍时(生)。妣赖氏,所生四子长名秀荣、次秀华、三子秀(富、四子)名秀贵,自祖先年迁居四川潼川府三台(西路胄土乡),素勤稼穑,有淳厚之志,后(创)业于三台县(南路)女土乡【注:今三台县古井镇】,地名九曲弯,享年七旬九,卒乾隆二十年【注:公元1755年】十一月十八日,戌时正寝,卜葬三台县西路胄土【注:今三台县乐安镇工农村】,小地名斑竹园,安厝作墓巽山干向分金○○,均发各有其所,每年春秋丞赏。
妣(赖氏,生于)广东,生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甲戌岁,闰五月十九(日)酉时,(享)年六十五岁,终于戊寅岁三月二十六日巳时寿终。○○端安葬,后迁骸于业乙山辛向未曾抱整坟墓,(子)孙合从等卜吉,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十一月初二日壬午岁壬子,壬申日戊申时,迁复就穴、安葬,立碑抱坟修墓,(花银)费数两,每年祭扫以为子孙永远绵绵之序。

三十一世祖蓝秀荣乃维栋公(长子),秉性刚直,生广东省,康熙六年【注:1721年】○○○○时生,从广东七十岁,仁公接往上川【注:意为蓝维栋七十岁时,仁公应是蓝凤仁,当时还是婴儿】,荣(享年八十三,亡矣葬岚靛)山,葬左家业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九月二十九日卜吉地,买(三台)县西路胃土乡,左家沟左姓业地,迁骸寅山兼艮坐丙寅向丙甲二八分,金山运,丙辰穿山甲寅术山命在寅仙祖壬辰,葬期课道光戊子年(公元1828年)九月壬戌二十九丙寅甲午时,安筋作墓,本年戊子冬月甲子初八甲辰,甲子时立碑,就时迁骸安葬。
凤仙不祀,○○○○挨墓作冢。
妣谢氏安葬广东省嘉应(平)远县小柘乡,生五子。

三十二世祖蓝凤仙无子。
蓝凤仁,妣林氏。
蓝凤礼,妣袁氏。
蓝凤能,妣黎氏。
蓝凤才,妣徐

三十二世祖蓝凤礼,排行第三,生清乾隆九年【注:公元1744年】甲子岁三月二十五日子时广东省嘉应州平远县小柘乡刁凹生长人氏,享寿六十一岁,(故)于嘉庆九年【注:公元1804年】甲子岁,四月二十五日巳时亡故,葬于左家横沟。
妣袁氏,生于乾隆二十七年(注:公元1762年)壬午岁八月十七日亥时,系三台县西路滥泥沟人氏,享年七十五岁,亡于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丙申岁,七月○○卯时告终,葬于艾家沟为坟。生三子,长蓝禄树、次芳树、三华树。

三十一世祖蓝秀荣,妣谢氏,生(五子)。

三十二世祖长子蓝凤先,不祀。
次房蓝凤仁,妣林氏。
三房蓝凤礼,妣袁氏。
四房蓝凤能,妣黎氏。
五房蓝凤才,妣徐氏。

三十三世祖蓝禄树,妣赵氏,生六子。
曰千、曰万、曰通、曰达、曰和、曰富

三十四世祖蓝曰通,妣张氏,生二子。
          蓝曰和,妣杜氏,生三子。

(三十)三世祖蓝禄树,凤礼公之长子也,生乾隆四十七年【注:公元1782年】壬寅岁,三月十六未时,系空山子人氏,享年六十一岁,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壬寅岁八月十三日午(时)告终,葬于艾家沟为坟。
妣赵氏生于嘉庆己未年(公元1799年)正月十六(日)子时,系中江县双河口人氏,享年八十四岁,亡于光绪壬午年(公元1882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已时告终,葬于侯家沟李家湾为(坟)。
生六子,长曰千、次曰万、三曰通、四曰(达、五)曰和、六曰富。

三十四世祖曰和,禄树公之五子也,(生于道)光庚寅年,【注:公元1830年】七月十四日午时,潘家(坝)长人氏,享年七十八岁,亡于光绪34年【注:1908年】二月二十四午时告终,葬于倒坐庙ОО山庚向,沟尾半坡为坟。
妣杜氏,生于道光癸卯年(公元1843年)四月初ОО时,亡于光绪癸卯年(公元1903年)正月二十一午时,ОО葬于侯家沟庙子湾为坟,癸山丁向ОО,为记书岩洞生长人氏,生三子四(女),子春玖、次子春发、三子春林。
【注:另有一单张谱】:
故高祖秀荣公大人。故曾祖凤礼公,颜氏。祖考禄树公,赵氏。大伯父曰千公,王氏。二伯父曰万公,邹氏。三伯父曰通公大人。四伯父曰连公大人。幺叔父曰富公,赵氏。显妣蓝宅,杜氏。外公杜如兴,李氏。故显考蓝公讳曰和老大人,魂下生于道(光)庚寅年【注:公元1830年】七月十四午时,系潘家坝生长人氏,享年七十八岁,亡于光绪戊申年【注:公元1908年】二月二十四午时告终。孝男春玖,蒋氏。春发,李氏。春林,朱氏。孙茂万、茂英、茂芳、茂海、茂莲、茂藩,茂О、ОО。  南路女土庙子湾。


历代祖宗次序
一世(始)祖神农赐姓蓝昌奇。
(一世祖)蓝明德,二世祖蓝彩和,三世祖蓝仁公,四世祖蓝元隆,五世祖蓝棣公,六世祖蓝成公,七世祖蓝安,八世祖蓝宗训,九世祖蓝昭,十世祖蓝一俊,十一世祖蓝备,十二世祖蓝时用,十三世祖蓝童,十四祖蓝万福,十五世祖蓝吉甫,十六世祖蓝常新字世盛吉(甫)公之长子也,妣李氏生,万一郎、万二郎、万三郎、万四郎、万五郎。十七世祖蓝万一郎,妣赖氏,生子熙一郎、熙二郎、熙三郎。十八世祖蓝熙三郎,妣王云英,生子和一郎、和二郎、和三郎。十九世祖蓝和二郎字长乐,妣张月娥。二十世祖蓝大一郎字君厚。二十一世祖蓝念一郎,长汀上杭祖。蓝念二郎大一图祖。蓝念三郎上保祖。蓝念四郎上杭平安里祖。蓝念五郎武平大禾保祖。蓝念六郎林坊祖和乡祖。蓝念七郎庐丰漳州浙江广东。二十一世祖蓝念六郎妣杨孺人。二十二世祖蓝永嗣妣刘孺人。二十三祖蓝赞裕妣张孺人。二十四世祖蓝伯齐妣刘氏。二十五世祖蓝玉昭妣刘氏。二十六世祖蓝士端妣何氏。二十七世祖蓝积用妣曾氏、张氏。二十八世祖蓝君展妣张氏、黄氏、王氏。二十九世祖蓝汝完妣卓氏。三十世祖蓝维栋妣赖氏。蓝维梁公,妣迁居湖广省。三十一世祖蓝秀荣妣谢氏生五子。三十二世祖长子凤先不祀,次房蓝凤仁妣林氏,三房蓝凤礼妣袁氏,四房蓝凤能妣黎氏,五房凤才妣徐氏。三十三世祖蓝禄树妣赵氏生(五子),曰千、曰万、曰通、曰达、曰和、曰富。三十四世祖蓝曰通妣张氏生二子。蓝曰和妣杜氏生三子。
2005年续编撰:
第142代,三十五世祖,蓝春发,系曰和之二子,妣李氏。生四子二女,长子蓝茂万、二子蓝茂仕、三子蓝茂顺、四子蓝茂遂,大女蓝茂英、二女蓝茂芳。

第143代,三十六世祖,蓝茂万,系春发之长子,妣雍氏。生两子一女。长子蓝宇云,女蓝桂芳,二子蓝宇贵。
第144代,三十七代蓝宇云,系茂万之长子,妻张兰英,生六子一女。长子蓝福明(十岁溺水亡)、二子福平、三子福祥、四子福招、五子福君、六子福成、幺女福蓉。
第145代,三十八代蓝福平,妻谢晓丽,独生女蓝青。
第146代,三十九代:蓝青、蓝田锐、蓝田甜、蓝田文、蓝田林、蓝田春、蓝田俊。
第147代,四十代:任兰婷嘉

蓝氏字派(辈份排序)
广东入川辈份:维秀凤树曰
其后为:
春茂有福田,永宗朝家全;
正大廷清远,宏安万世源。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1 16: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蓝氏族谱

第一章
蓝氏姓的来历

[字源]《说文》:蓝,染青草也。蓝指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可作靛青色染料。
[寻根]《通志•氏族略五》:蓝氏,望出中山,中山太守诸(《战国策》)。
《百家姓考略》云:系出华姓。
春秋后期,楚国有一大夫蓝尹亹,官司蓝县,故地在今湖北省荆门县东,世称蓝尹,后裔子孙亦以地名为氏,其后代以蓝为姓。另外,在此前后封于蓝邑的楚国公族,也有人以地名蓝作为自己的姓氏。
据《竹书纪年》,梁惠王三年(公元前367年),秦子向命为蓝君,封邑为蓝田,故地即今陕西省蓝田县,子孙以地名为氏。
蓝氏姓源有两说,一说出赢,一说出华姓。
蓝姓是与地名有关的姓氏,陕西蓝田,1963年发现陕西蓝田化石,也叫蓝田人;蓝邑(今属湖北)等都是蓝姓氏所出之地。
据《蓝氏族谱源流》记载:蓝姓的来历说法是神农皇帝赐姓。帝得一子,想取姓名,喜见后宫中有一株贡蓝,帝以贡蓝赐姓给儿子,取名为昌奇,子以“蓝”为姓氏,从此固定下来,世代相传。
蓝姓起源于公元前,蓝姓从春秋、战国时多居于楚国,根据《中国姓氏寻根》记载: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设置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市),蓝氏多居于此,并作为发源地,后来,多次迁徙,从中原南迁,迁安徽、江苏、又迁福建、广东,再迁四川和其它地方。

一、姓氏源流
    蓝(Lán)姓源出有三:
    1、出自芈姓。春秋后期,楚国有个大夫叫亹,因任蓝县尹(在今湖北省荆门县东),又称蓝尹亹。蓝尹亹的后代子孙以“蓝”为姓。
    2、出自嬴姓,为伯益之后。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受命为蓝(即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君,他的后代遂以封邑地名为姓,称蓝姓。
    3、出自赐姓。据《蓝氏族谱》则将得姓追溯到更遥远的年代,族谱载,蓝姓的受姓始祖是昌奇公。“昌奇公为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临诞时有熊国君贡秀蓝一株,帝甚喜,因赐姓曰蓝,赐名曰昌奇,后分封于汝南,遂以此地名为郡,后子姓蕃衍,遍处雍、青、徐、荆、益、冀、幽,布甲天下,今之蓝姓皆公遗裔”,汝南堂名源此。当代不少地方,习惯上把蓝姓与兰姓混为一谈,即误把兰作为蓝字的简化字使用。事实上,古蓝姓与兰姓,在历史上完全是两个姓氏,蓝姓出自嬴姓,另有自己的血统源流。兰姓出自姬姓,是春秋时郑国公族的后代。
    得姓始祖:昌奇公。据《蓝氏族谱》载,蓝氏为炎黄子孙,第一代昌奇公生于帝喾二十二年,即公元前2738年,时以秀蓝赐名,分封为汝南郡(河南省新郑县)火旺公。历年蓝氏兴旺,代代有名人,子孙遍及全国海外。至十代善公助夏禹治水。授以“牧”都安邑。遂住安邑(山西省安姨县),嗣后,蓝氏子孙又徙迁陕西,隐居长安,甘肃陇西县,湖广荆州、江苏上元县,今南京市朱紫坊。蓝氏后人尊昌奇公为蓝姓的始祖。
宗族特征  1、蓝姓当今乃一典型的南方姓氏,其源于北,而盛于南。2、蓝姓人才济济,唐代以后,蓝姓名人竞现史册,表现十分抢眼,既有文臣武将,又有诗人画家、才子佳人。3、解放后把蓝姓误写为兰,其实蓝与兰有本质区别,兰姓出自姬姓,是春秋时郑国公族之后。4、蓝姓在宋人编著之《百家姓》中位列第一百三十一位。蓝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六十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二。  

二、迁徙分布
蓝氏家族支系本门,唐朝初由豫州迁居于上元。
八世祖蓝宗训唐朝末年因战乱迁河州之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
十一世祖蓝备,隐居于霍山(今安徽省霍山县)。
十四世祖蓝万福,又迁居于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
十五世祖蓝吉甫,只身迁居闽之福清(今福建省福清县)。
十六世祖蓝常新,迁居到建宁(今福建省建宁县)。
十七世祖蓝万一郎,迁居宁化(今福建省宁化县)。
十八世祖蓝熙三郎,迁居长汀(今福建省长汀县)。
明朝末年二十一世祖念五郎迁居武平(今福建武平县)、念六郎居林坊(今福建省)、念七郎居上杭庐丰(今福建省)。
清乾隆十二年左右三十世祖蓝维栋从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平远县(今广东省平远县)迁四川三台县乐安乡、古井镇。
念七郎后裔第三十一世祖蓝如桂从嘉应州长乐县迁三台县老马乡。
念五郎之十二代孙蓝克彬乾隆二年,1737年迁四川巴县白市驿,后又迁四川璧山县(现为重庆市璧山县)。
蓝姓历史上主要居汝南(今河南省汝南市)、河北、陕西、安徽、江苏、福建、广东等作为郡望,当代则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二省区,“湖广填四川”时迁来四川一部份,分散全川和今重庆市各地,从闽南迁往台湾省的也较多。
    清代以来传衍到台湾,则分散台北、台中、宜兰、南投、屏东等地,居台湾一百个大姓中的第六十位。闽台蓝姓,大多奉祀赤岭乡石椅村的蓝姓宗祠「种玉堂」为总祖祠。其开基祖地赤岭,旧名「张坑」,雅称「长卿」,在康熙、雍正年间,蓝氏出了几位叱咤风云的开台、治台功臣,如蓝理(1649-1720)、蓝廷珍(1663-1729)、蓝鼎元(1680-1733)。蓝鼎元则为长卿九世(1680-1733,清康熙19年-雍正11年)。蓝鼎元,字玉霖,号鹿洲,后人尊称鹿洲公。康熙六十年(1721)随堂兄蓝廷珍(南澳总兵)入台,协助平定朱一贵事件。蓝鼎元出入军府,筹画军机,平台后又住在台湾一年多,为开发台湾立下很大功劳,其著述甚丰,有《鹿洲初集》二十卷、《东征集》六卷、《平台纪略》一卷、《鹿洲公案》二卷等。时人称誉他是「经世之良材」,所提的系列治台良策,都得到清政府的重视和采纳。
    蓝姓在大陆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是在台湾是第六十六大姓。对于蓝姓的起源,古书中未有十分详尽的记载,最早出现是在战国时期,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受封于蓝田(今陕西省蓝田),人们称他为“蓝君”。可能是他的后代子孙以封地名中的“蓝”为姓。古书记载战国时中山有大夫蓝诸,蓝姓郡望中山,可能与此有关。但是,具体如何,古书中没有详细记载。蓝氏有悠久的氏族历史。据闽、粤、赣各地《蓝氏族谱》载:“炎帝号曰神农,乃始祖也,十一世传至榆罔(据《三皇本纪•补史记》考:神农纳奔水氏之女为妃,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故榆罔应为神农之第四传,原《蓝谱》所记帝榆罔为十一传,这在辈序上有出入),迁空桑(今山东省曲阜县),徙涿鹿(今河北省涿州市)时,有熊国君贡秀兰一株,值帝后宫降生一子,帝甚欢悦,以贡兰赐姓蓝取名昌奇,及长分封汝南,遂以此地为郡。”继后,随朝代更迭,后裔因受历代战火影响,或受封随居,或寻找新的生存之路,自北向南搬迁蕃衍。唐中宗天授元年(690)传至108世明德,任扬州节度使,宦游金陵,自北豫迁建康(今江苏省江宁市),居上元县朱紫坊,为江南开基1世祖。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江南15世(受姓122世)吉甫,遭金人之乱,弃建康句容,奔闽居福清五福乡,为蓝氏入闽始祖。广东省潮汕蓝氏大多是明清时从漳浦迁入的,漳浦的蓝姓种玉堂则是由蓝元晦于明初由江西迁居漳浦亭岭下尾后开创的。蓝元晦被追认为种玉堂三世祖,其祖蓝炯为一世祖,父蓝琛为二世祖。蓝元晦生三子:长子庆福(四世)居苌坑(今赤岭),为漳浦蓝姓始祖;次子庆禄,迁蓝教(今隆教),为龙海蓝姓始祖;三子庆寿,迁居广东大埔河廖(今湖寮),分支又迁饶平蓝屋村。据蓝氏族谱记载实际来源于畲族的创世传说,远古盘瓠的次男蓝光辉,封护国侯,处汝南郡。
蓝姓也是畲族的第一大姓,广布于闽、粤、赣山区。宋元之后,一部分或者是为了躲避汉族的屠杀,或者是出于对汉族文化的崇敬,总之改变了自己的族称。这种状况持续了几百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福建的漳浦、龙海、上杭,广东的大埔、饶平等地的蓝姓才突然恢复为畲族,总人数达几万人。而族源相同,散布于海内外各地的更多蓝姓族人,至今仍以汉族面目出现。
潮汕的蓝姓,还有一支是由铁安公直接从漳浦迁居而来的,初居澄海大衙,再蕃衍至樟林、河浦、达濠等地。入潮时间应在明初,因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世居漳林山边的十五姓排户具呈潮州府,请求筑寨屯聚防御寇盗,十五姓中就有蓝姓。
蓝姓主要繁衍于中山郡、东莞郡、汝南郡,中山在今河北定州一带,东莞在今山东莒县一带,汝南在今河南平舆一带,三地为蓝姓郡望,即为蓝姓之最早发祥地,表明蓝姓在上述三地曾得到巨大发展,后世繁衍于各地之蓝姓多由此三处分衍而出。汉魏之后,蓝姓以上述三地为中心,逐渐播迁于黄河中下游诸省,并有南徙于安徽、湖北、江苏、浙江等地者。蓝姓大举南迁于隋唐间,其中汝南郡一支蓝姓迁居今福建上杭蓝尾驿,后周广顺二年(九五二年),其裔蓝有善迁居会同里蓝家庄,有善后裔分迁清流、顺昌、石城。蓝姓入居广东亦在唐末五代间,宋初之广东南海人蓝继宗便为此支裔孙。
据广东五华《蓝氏族谱》所载:“十七世万一郎,由建宁崇善坊迁居宁化石壁乡。十九世和二郎,于宋时宁化迁居漳州。廿一世廿六郎,徙居广东梅县,为梅县蓝氏始祖,其后分衍兴宁、长乐、宝安、惠州以及浙江杭州。”今福建南部,宋时是蓝姓的繁盛地之一。《广州初集蓝鼎元行状记》载有“蓝氏世居福建漳浦之茗溪”的事实。宋元两代,蓝姓除繁盛于福建外,在广东,蓝姓也繁衍得非常兴旺,并且在宋末元初乱世时大批迁居广西,当然亦有北迁入湖南、四川之地者。
明初,山西蓝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南、天津、北京、江苏等地。明中叶以后,闽粤沿海之蓝姓有渡海赴台者,此间亦有广西之蓝姓播迁云南、贵州以及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清代,蓝姓分布愈广,今东北三省亦有蓝姓入居。如今,蓝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西、广东等省多此姓,上述两省之蓝姓约占全国汉族蓝姓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六。蓝氏有悠久的氏族历史。
据闽、粤、赣各地《蓝氏族谱》(以下简称《蓝谱》)载:“炎帝号曰神农,乃始祖也,十一世传至榆罔(按:据《三皇本纪•补史记》考:神农纳奔水氏之女为妃,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故榆罔应为神农之第四传,原《蓝谱》所记帝榆罔为十一传,这在辈序上有出入),迁空桑(今山东曲阜县),徙涿鹿(今河北涿州市)时,有熊国君贡秀兰一株,值帝后宫降生一子,帝甚欢悦,以贡兰赐姓蓝取名昌奇,及长分封汝南,遂以此地为郡。”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1 16: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郡望堂号

三、历史名人
   其代表人物有汉代名士蓝敏。
蓝采和:唐末逸士,传说中八仙之一。他常着破烂蓝衫,一脚着靴,一脚跣行,夏天则在衫内加絮,冬天则卧于雪中。每行歌于城市乞索,持大拍板。常醉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后于濠梁酒楼上饮酒,有五色云覆其上,饮毕,乘云鹤去。
蓝继宗:广州南海人,宋初宦官。太祖时为中黄门,太宗时从征太原,多称旨,真宗时迁为入内都知,仁宗时累迁为宣庆使。
蓝奎:潮州程乡(今广东梅县)人,宋代学者。哲宗进士,官文林郎、郡博士。其过目成诵,以文章气节名,学者称蓝夫子。
蓝仁:福建崇安人,元末明初诗人。绝意科举,专意为诗,其诗和平雅澹,有《蓝山集》。
蓝智:蓝仁弟,元末明初诗人。元末与兄往武夷山从杜本,绝意科举,一心为诗。明洪武十年以荐授广西按察佥事,以清廉仁惠著称。其诗清新婉约,与兄齐名,有《蓝涧集》。
蓝玉:明朝人,定远(今属安徽)人,明初大将,骁勇善战,常遇春妻弟,隶属常遇春麾下,每战皆先登陷阵,屡立战功,封为凉国公,以功历永昌侯进凉国公,后恃功骄横,所为多不法,终以“谋反”罪族诛,其案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人,史称蓝狱,坐累列侯功臣、文武大吏以至偏裨将士2万余人。蓝玉,洪武四年(1371),从征虏前将军傅友德参加明军灭夏之战,克绵州(今四川绵阳)。次年,从征虏大将军徐达北征,败北元兵于土剌河(今蒙古国土拉河)等地。七年,率师克兴和(今河北张北),俘北元国公帖里密赤等59人。十一年,与西平侯沐英征西番(今甘肃、青海藏族居住区)获胜。次年还师,封永昌侯。十四年,以征南左副将军从傅友德取云南,功著。二十年,以征虏左副将军从大将军冯胜征北元太尉纳哈出,乘大雪率轻骑袭破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北),杀元平章果来,会主力进至金山(今吉林双辽东北)接受纳哈出降,后代冯胜为大将军。二十一年,率师15万,于捕鱼儿海(今内蒙古贝尔湖)获北元主次子地保奴以下百余人,追获吴王朵儿只等以下3000人。奏捷京师,被太祖朱元璋比为名将卫青、李靖。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告蓝玉谋反。明史的记载是“族诛之”,所以族人应不能幸免。杀戮从那年二月开始,至九月,皇帝才下诏说:“蓝贼为乱,谋泄,族诛者万五千人。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胡党”指的是丞相胡惟庸,胡是蓝玉的同乡,洪武六年任丞相,至十三年,朱皇帝以“擅权枉法”罪把胡逮捕,后来又加上通倭(日本)、通元(蒙古)等“罪名”把胡处死,从洪武十三年到二十六年,“胡党”前后诛连3万多人,史称“胡狱”。
    蓝章:山东即墨人,明朝大臣。成化进士,历御史、陕西巡抚等职,官终南京刑部右侍郎。
蓝瑞:河南邓州人,明代学者。正德进士,官终汉中知府,后辞官归里,著有《日省篇》、《求仁录》、《湍南稿》。
蓝廷瑞:四川保宁(今阆中)人,明中叶四川农民起义领袖。正德间起事,转战于湖南、湖北、四川、陕西,最多时拥众十余万,自称顺天王,后在川北被围求降,寻求缓机,被杀。
蓝瑛: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末清初画家。擅画山水,笔墨秀润。后漫游南北,风格变为苍老坚劲,兼工人物、花鸟、兰竹,骨力峭劲,各具意态,世人称他为“浙派殿军”,为武林画派创始人。其孙蓝深、蓝涛俱为名画家,得其祖传而善画山水。
蓝正春,庐丰乡人,清雍正二年(1724)进士,待父母极孝,待老母93岁辞世,方出任安仁县令,在任有惠政,深得民心,告老回乡后,日以著述自娱,所著书目有《四书一得录》,《左传抄略故事集》,《腋考盤集》,《青云楼稿》等,而今在城区大众巷内还有“进士牌坊”以示纪念,牌坊为门楼式,单檐双披,分上、中、下三层,上层竖刻“恩荣”“流芳”四字,中层横刻“南京户部贵州清史司郎中吴湘 ”字样,高8.46米,宽7.35米,有中门和左右侧门,门条柱石刻龙凤图案,已列入县文物保护单位。
蓝涟: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代学者。博物洽闻,工诸体诗,山水学倪瓒,精篆刻,著有诗集《采饮集》。
    蓝廷珍:清代福建水师提督。康熙年间由把总升任温州游击,屡败海贼。福建漳浦人,清代将领。康熙间又升南澳镇总兵。随施琅入台湾,平剿朱一贵有功,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加左都督。历任台湾总兵升迁至福建水师提督。
蓝  桂:下都乡人,清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历任云南大和等县知县,云南大理府同知,从政20多年,始终以清勤自励,生平好义勇为,热心公益事业,告老还乡后,布衣草履,本色依然。
蓝斗南,庐丰乡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举人,任福清县教渝,任中辞官回乡侍奉母亲未再复出。他虽家贫如洗,却廉谨自守,不妄取一分一厘,他立下誓言:“宁可吃番薯度日以终此生”。
蓝天蔚:湖北黄陂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早年以官费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回国后,任湖北新军统带兼湖北弁学堂教员。武昌起义时,他与吴禄贞、张绍曾策划北方新军起义未成,逃于上海后,被推为关东革命大都督、北伐军司令。一九二一年任鄂西联军总司令,不久被孙传芳击败,死于四川。
    蓝维仁:庐丰乡人,在厦门读书时参加国民党左派组织,民国15年(1926)加入中国共产党,闽西工农民主政府财政部部长,民国21年(1932),不幸牺牲。
    蓝庭辉:庐丰乡人,参加了红军和长征,任铁道兵副参谋长、副司令员,少将。
  蓝侨少将
    蓝侨(1911-1998),湖北省广济(今武穴)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8军第5纵队勤务员,红4军第10师29团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红31军事师279团营政治委员、副团长、师政治部秘书长,红31军卫生部政治委员。参加了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6支队独立大队大队长,第3团营长兼营政治委员,第4支队独立团团长兼政治委员,抗大第4分校训练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松江军区参谋长,东北军政大学训练部副部长,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4师参谋长,第四野战军第39军事家15师副师长兼参谋长。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司令部参谋长,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副司令员兼广东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公安军副司令员,总参谋部警备部副部长、动员部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8年4月6日因病逝世,享年87岁。
  蓝文兆少将
    蓝文兆(1919-2001),原名高禄水,福建省武平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1师3团宣传分队长。参加过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1军团4师政治部宣传分队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政治处宣传队长、宣教股长、师政治部教育股长,鲁南军区政治部宣教科科长。参加了平型关大战和山东泰西陆房、山东费县白颜等战斗。1943年进入延安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独2旅五团政治委员,热河军区16旅48团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8纵23师68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副主任,第四野战军45军134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参加了参加了热河波罗树、辽西杨仗子、新立屯、辽西会战、辽沈、平津、衡宝、广西、渡江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兵团45军134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4军134师政委后兼代师长、师长、师长兼政治委员。参加了1953年春季反登陆战役准备、夏季进攻战役和金城战役。回国后进入解放军军事学院速成系学习。毕业后,任16军46师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学兵部参谋长,总参军务动员部部长。1970年到1975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政治委员,后调任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为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我国的核武器事业做出了贡献。是甘肃省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4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蓝维仁,庐丰乡人,在厦门读书时参加国民党左派组织,民国15年(1926)加入中国共产党,闽西工农民主政府财政部部长,民国21年(1932),不幸牺牲。
蓝荣玉,庐丰乡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常委、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蓝汉华,庐丰乡人,1936年参加革命,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授予少校军衔,后升为中校,任上杭县县长、中国共产党上杭县委副书记、县政协主席,1984年12月离休,享受副厅级待遇。
蓝映林,官庄乡人,任福建省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等职。蓝鲁生,官庄乡人,曾任南京军区陆军某师师长。
蓝小平,祖籍官庄乡,南京军区海军大校。
蓝德良,官庄乡人,高级工程师。他主持研制完成的“B乙J-1型标准电池自动检定仪”为国内独创,在自动化程度和人工智能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3年获准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在革命战争年代里,仅上杭就出现了红军二十四纵队司令员蓝夏桥、红军福建独立师某团团长蓝武华、红军第十二军三十四师一0一团团长蓝占开、红军第十二军参谋长蓝选焕、杭武县赤卫团政委蓝树荣、新四军七师五十一团团长蓝锡仁、中国共产党瑞金县委书记蓝洪翔等252名革命先烈,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氏族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6 13:3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漳浦的,有哪位兄台能给我提供一份漳浦的蓝氏族谱

我是漳浦的,有哪位兄台能给我提供一份漳浦的蓝氏族谱,请帮忙发到我邮箱,本人万分感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5 11:5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想了解我们属于蓝氏那一部分的.

我是重庆涪陵清溪人,蓝田华.本来听说我们是"方"字辈的,也听说叫"庭"字辈.也不知道我们家就启了这个"田"字辈.我小时知道家里有一本族谱,但现在不知道丢那去了,找不到了.我知道我们是从外地过来的,因为我们当地只有我爷爷三兄弟,在上一辈就不是我们那里人了.我想问一下,大家有更了解蓝氏祖谱的,能查到吗.我现在广东珠海工作.我的QQ:52171939.希望能得到知情者的帮助.谢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8 15: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蓝氏请加群号18432395

蓝氏请加群号18432395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22 15:24:10 | 显示全部楼层

蓝姓来历

第一章
蓝氏姓的来历、源流、历史名人及相关资料

[字源]《说文》:蓝,染青草也。蓝指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可作靛青色染料。
[寻根]《通志•氏族略五》:蓝氏,望出中山,中山太守诸(《战国策》)。
《百家姓考略》云:系出芈姓。
春秋后期,楚国有一大夫蓝尹亹,官司蓝县,故地在今湖北省荆门县东,世称蓝尹,后裔子孙亦以地名为氏,其后代以蓝为姓。另外,在此前后封于蓝邑的楚国公族,也有人以地名蓝作为自己的姓氏。
据《竹书纪年》,梁惠王三年(公元前367年),秦子向命为蓝君,封邑为蓝田,故地即今陕西省蓝田县,子孙以地名为氏。
蓝氏姓源有两说,一说出赢,一说出芈姓。
蓝姓是与地名有关的姓氏,陕西蓝田,1963年发现陕西蓝田化石,也叫蓝田人;蓝邑(今属湖北)等都是蓝姓氏所出之地。
据《蓝氏族谱源流》记载:蓝姓的来历说法是神农皇帝赐姓。帝得一子,想取姓名,喜见后宫中有一株贡蓝,帝以贡蓝赐姓给儿子,取名为昌奇,子以“蓝”为姓氏,从此固定下来,世代相传。
蓝姓起源于公元前,蓝姓从春秋、战国时多居于楚国,根据《中国姓氏寻根》记载: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设置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市),蓝氏多居于此,并作为发源地,后来,多次迁徙,从中原南迁,迁安徽、江苏、又迁福建、广东,再迁四川和其它地方。
蓝氏始祖昌奇公为神农炎帝第十代后裔榆罔帝之子。其时居于空桑,遭蚩尤之乱而不能制,迁居涿鹿(今河北省地区)。遣有熊国君公孙轩辕(神农母弟之裔孙)擒而戮之。榆罔帝在位五十五年后,遂嬗位于公孙轩辕,称为黄帝。相传发生在炎黄二帝之间的阪泉之战,据《蓝氏族谱》记载,应为榆罔和轩辕二帝之争。阪泉之战的炎帝,并不是那位曾“尝百草,辨百药,救济天下苍生”的神农氏,而是神农氏之后的第八代炎帝。据《蓝氏族谱》记载,炎帝神农氏至榆罔帝,十代传八帝,共525年。此后嬗帝位于公孙轩辕,称黄帝。从此开创中华黄帝纪元。可见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相差有五百年之遥。
    始祖炎帝神农氏,族谱有记载:“炎帝神农氏,以火德王代伏羲而治天下,没称炎帝,都于陈,迁曲阜”。族谱还记载:“昔帝(神农)父少典之君,娶峤氏女曰安登,生二子,长名石年,即炎帝。乃帝母感神龙而生,育于姜水,故以姜为姓。厥产烈山,故号烈山氏。帝初国伊,继国耆,故合称伊耆氏,又号烈山氏。在位一百四十年,崩于长沙之茶乡”。后人有诗赞曰:
    德布生民不可量,能成物性泽无疆。
    口尝草木知寒热,心悟神书制药方。
    扎修耒耜耕郊野,复造犁锄树稻粱。
    救疾疗饥功绩懋,至今黎庶沐恩光。
    蓝姓的起源,《蓝氏族谱》是这样记载的。“神农氏第十代孙榆罔帝在位时,有子降生于后宫,适值有熊国君(轩辕氏)贡秀蓝一株。帝见秀蓝昌盛奇异,心甚喜悦,遂以贡蓝赐子为姓,取名曰昌奇,及长分封蓝昌奇为汝南郡火旺公。炎帝时以火为官,相当于后来的爵级。榆罔帝因生子以蓝赐之,制为定姓,万世钦依。从此结束了空桑时期人无定姓的时代”。故此昌奇公为蓝氏之始祖,汝南为蓝氏之望郡 (见《百家姓》)。
    从蓝昌奇开始,历经黄帝有熊氏(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以及夏、商、周、秦、汉、晋、南北朝、隋、唐,世代相传,谱中均有记载,其中大部分只有蓝氏人名和配偶姓氏以及生殁时间、安葬地址,个别的有担任官职的记载。
一、姓氏源流
    蓝(Lán)姓源出有三:
    1、出自芈姓。春秋后期,楚国有个大夫叫亹,因任蓝县尹(在今湖北省荆门县东),又称蓝尹亹。蓝尹亹的后代子孙以“蓝”为姓。
    2、出自嬴姓,为伯益之后。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受命为蓝(即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君,他的后代遂以封邑地名为姓,称蓝姓。
   3、出自赐姓。据《蓝氏族谱》则将得姓追溯到更遥远的年代,族谱载,蓝姓的受姓始祖是昌奇公。“昌奇公为炎帝神农氏四世孙帝榆罔之子,临诞时有熊国君贡秀蓝一株,帝甚喜,因赐姓曰蓝,赐名曰昌奇,后分封于汝南,遂以此地名为郡,后子姓蕃衍,遍处雍、青、徐、荆、益、豫、扬、徐、幽,布甲天下,今之蓝姓皆公遗裔”,汝南堂名源此。
   得姓始祖:昌奇公。据《蓝氏族谱》载,蓝氏为炎黄子孙,第一代昌奇公生于帝罔二十二年,即公元前2738年,时以秀蓝赐名,分封为汝南郡(河南省)火旺公。历年蓝氏兴旺,代代有名人,子孙遍及全国海外。至十代善公助夏禹治水。授以“牧”都安邑。遂住安邑(山西省安姨县),嗣后,蓝氏子孙又徙迁陕西,隐居长安,甘肃陇西县,湖广荆州、江苏上元县,今南京市朱紫坊。蓝氏后人尊昌奇公为蓝姓的始祖。
蓝姓当今乃一典型的南方姓氏,其源于北,而盛于南。蓝姓人才济济,蓝姓名人竞现史册,表现十分抢眼,既有文臣武将,又有诗人画家、才子佳人。蓝姓在宋人编著之《百家姓》中位列第一百三十一位。蓝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六十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二。当代不少地方,习惯上把蓝姓与兰姓混为一谈,即误把兰作为蓝字的简化字使用。事实上,古蓝姓与兰姓,在历史上完全是两个姓氏,蓝姓出自嬴姓,另有自己的血统源流。兰姓出自姬姓,是春秋时郑国公族的后代。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22 15: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蓝氏名人

三、历史名人
    其代表人物有:
18世祖善公佐禹治水。
22世祖彦云公父子奉帝妃奔有仍及少康,复国,封邢侯。
30世祖梁公事帝孔甲官司农。
55世祖良佐公为蔡大夫。
69世蓝尹亹(春秋后期),仕为楚国大夫,因担任蓝县(湖北荆门县东)尹故称蓝尹亹。
74世祖香公官致上卿。
91世祖之顺公为许昌太守。
汉代名士蓝敏。
唐代蓝明德,扬州节度使(今南京)。
蓝采和:唐末逸士,传说中八仙之一。他常着破烂蓝衫,一脚着靴,一脚跣行,夏天则在衫内加絮,冬天则卧于雪中。每行歌于城市乞索,持大拍板。常醉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后于濠梁酒楼上饮酒,有五色云覆其上,饮毕,乘云鹤去。
蓝继宗:广州南海人,宋初宦官。太祖时为中黄门,太宗时从征太原,多称旨,真宗时迁为入内都知,仁宗时累迁为宣庆使。
蓝奎:潮州程乡(今广东梅县)人,宋代学者。哲宗进士,官文林郎、郡博士。其过目成诵,以文章气节名,学者称蓝夫子。
蓝仁:福建崇安人,元末明初诗人。绝意科举,专意为诗,其诗和平雅澹,有《蓝山集》。
蓝智:蓝仁弟,元末明初诗人。元末与兄往武夷山从杜本,绝意科举,一心为诗。明洪武十年以荐授广西按察佥事,以清廉仁惠著称。其诗清新婉约,与兄齐名,有《蓝涧集》。
蓝玉:明朝人,定远(今属安徽)人,明初大将,骁勇善战,常遇春妻弟,隶属常遇春麾下,每战皆先登陷阵,屡立战功,封为凉国公,以功历永昌侯进凉国公,后恃功骄横,所为多不法,终以“谋反”罪族诛,其案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人,史称蓝狱,坐累列侯功臣、文武大吏以至偏裨将士2万余人。蓝玉,洪武四年(1371),从征虏前将军傅友德参加明军灭夏之战,克绵州(今四川绵阳)。次年,从征虏大将军徐达北征,败北元兵于土剌河(今蒙古国土拉河)等地。七年,率师克兴和(今河北张北),俘北元国公帖里密赤等59人。十一年,与西平侯沐英征西番(今甘肃、青海藏族居住区)获胜。次年还师,封永昌侯。十四年,以征南左副将军从傅友德取云南,功著。二十年,以征虏左副将军从大将军冯胜征北元太尉纳哈出,乘大雪率轻骑袭破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北),杀元平章果来,会主力进至金山(今吉林双辽东北)接受纳哈出降,后代冯胜为大将军。二十一年,率师15万,于捕鱼儿海(今内蒙古贝尔湖)获北元主次子地保奴以下百余人,追获吴王朵儿只等以下3000人。奏捷京师,被太祖朱元璋比为名将卫青、李靖。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告蓝玉谋反。明史的记载是“族诛之”,所以族人应不能幸免。杀戮从那年二月开始,至九月,皇帝才下诏说:“蓝贼为乱,谋泄,族诛者万五千人。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胡党”指的是丞相胡惟庸,胡是蓝玉的同乡,洪武六年任丞相,至十三年,朱皇帝以“擅权枉法”罪把胡逮捕,后来又加上通倭(日本)、通元(蒙古)等“罪名”把胡处死,从洪武十三年到二十六年,“胡党”前后诛连3万多人,史称“胡狱”。
   蓝章:山东即墨人,明朝大臣。成化进士,历御史、陕西巡抚等职,官终南京刑部右侍郎。
蓝瑞:河南邓州人,明代学者。正德进士,官终汉中知府,后辞官归里,著有《日省篇》、《求仁录》、《湍南稿》。
蓝廷瑞:四川保宁(今阆中)人,明中叶四川农民起义领袖。正德间起事,转战于湖南、湖北、四川、陕西,最多时拥众十余万,自称顺天王,后在川北被围求降,寻求缓机,被杀。
蓝瑛: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末清初画家。擅画山水,笔墨秀润。后漫游南北,风格变为苍老坚劲,兼工人物、花鸟、兰竹,骨力峭劲,各具意态,世人称他为“浙派殿军”,为武林画派创始人。其孙蓝深、蓝涛俱为名画家,得其祖传而善画山水。
蓝正春,庐丰乡人,清雍正二年(1724)进士,待父母极孝,待老母93岁辞世,方出任安仁县令,在任有惠政,深得民心,告老回乡后,日以著述自娱,所著书目有《四书一得录》,《左传抄略故事集》,《腋考盤集》,《青云楼稿》等,而今在城区大众巷内还有“进士牌坊”以示纪念,牌坊为门楼式,单檐双披,分上、中、下三层,上层竖刻“恩荣”“流芳”四字,中层横刻“南京户部贵州清史司郎中吴湘 ”字样,高8.46米,宽7.35米,有中门和左右侧门,门条柱石刻龙凤图案,已列入县文物保护单位。
蓝涟: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代学者。博物洽闻,工诸体诗,山水学倪瓒,精篆刻,著有诗集《采饮集》。
    蓝廷珍:清代福建水师提督。康熙年间由把总升任温州游击,屡败海贼。福建漳浦人,清代将领。康熙间又升南澳镇总兵。随施琅入台湾,平剿朱一贵有功,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加左都督。历任台湾总兵升迁至福建水师提督。
蓝桂:下都乡人,清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历任云南大和等县知县,云南大理府同知,从政20多年,始终以清勤自励,生平好义勇为,热心公益事业,告老还乡后,布衣草履,本色依然。
蓝斗南,庐丰乡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举人,任福清县教渝,任中辞官回乡侍奉母亲未再复出。他虽家贫如洗,却廉谨自守,不妄取一分一厘,他立下誓言:“宁可吃番薯度日以终此生”。
蓝天蔚:湖北黄陂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早年以官费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回国后,任湖北新军统带兼湖北弁学堂教员。武昌起义时,他与吴禄贞、张绍曾策划北方新军起义未成,逃于上海后,被推为关东革命大都督、北伐军司令。一九二一年任鄂西联军总司令,不久被孙传芳击败,死于四川。
   蓝维仁:庐丰乡人,在厦门读书时参加国民党左派组织,民国15年(1926)加入中国共产党,闽西工农民主政府财政部部长,民国21年(1932),不幸牺牲。
    蓝庭辉:庐丰乡人,参加了红军和长征,任铁道兵副参谋长、副司令员,少将。
蓝侨少将:蓝侨(1911-1998),湖北省广济(今武穴)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司令部参谋长,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副司令员兼广东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公安军副司令员,总参谋部警备部副部长、动员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8年4月6日因病逝世,享年87岁。
蓝文兆少将:蓝文兆(1919-2001),原名高禄水福建省武平县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4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蓝维仁,庐丰乡人,在厦门读书时参加国民党左派组织,民国15年(1926)加入中国共产党,闽西工农民主政府财政部部长,民国21年(1932),不幸牺牲。
蓝荣玉,庐丰乡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常委、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蓝汉华,庐丰乡人,1936年参加革命,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授予少校军衔,后升为中校,任上杭县县长、中国共产党上杭县委副书记、县政协主席,1984年12月离休,享受副厅级待遇。
蓝映林,官庄乡人,任福建省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等职。蓝鲁生,官庄乡人,曾任南京军区陆军某师师长。
蓝小平,祖籍官庄乡,南京军区海军大校。
蓝德良,官庄乡人,高级工程师。他主持研制完成的“B乙J-1型标准电池自动检定仪”为国内独创,在自动化程度和人工智能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3年获准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在革命战争年代里,仅上杭就出现了红军二十四纵队司令员蓝夏桥、红军福建独立师某团团长蓝武华、红军第十二军三十四师一0一团团长蓝占开、红军第十二军参谋长蓝选焕、杭武县赤卫团政委蓝树荣、新四军七师五十一团团长蓝锡仁、中国共产党瑞金县委书记蓝洪翔等252名革命先烈,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氏族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22 15: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蓝氏辈份录

六、蓝氏家祠 
蓝氏有一套“敦孝弟,敬祖宗,教子孙”的严格祖训家规,后代都能以慎终追远,敬祖尊宗为荣。在上杭农村蓝姓多数聚居地都建有小家祠。规模比较大,且具有凝聚力的家祠有:
    种玉堂坐落在福州东街口三坊工七巷之郎官巷内,为上杭蓝氏后裔所建,大门有旗竿石刻“上杭五魁堂”字样,为杭籍蓝氏赴榕读书、考试、经商聚会之场地,现已由当地政府辟为居民住宅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22 15:29:11 | 显示全部楼层

蓝氏家族本门的习俗、性格、人品及家风

十三、蓝氏家族本门的习俗、性格、人品及家风
蓝氏家族秉承华夏传统,兴送年贺岁。腊月二十三要祭拜和送灶王菩萨,要进行清洁大扫除。过年定为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月大为腊月三十,月小为腊月二十九,过年(春节)要庆贺,除夕中午先要祭拜祖先,要吃团圆饭。
除夕晚上要燃放烟花鞭炮庆祝、送年,要守岁,要保留隔夜火种,要照通夜长明灯,要用热水洗脚,说是新年有好运和走亲戚时能赶上好菜好饭。
初一早上要燃放爆竹迎接新年,祈祷风调雨顺和好运。初一要吃素食,初二起才走亲访友。
正月十五为过大年,也叫送年,正月十五晚上,即元屑节,要燃放烟花鞭炮送年,要吃汤圆。  
春分节前后挂坟、垒坟、祭祖,有时也做春分会。
农历五月初五过端午节,吃粽子,门槛上悬挂陈艾、苍蒲驱邪避灾,采初五早上陈艾为草药防病治病。
信“七月半”,烧纸钱祭奠祖先,祈求保佑,烧纸钱送鬼、驱邪避灾。
农历八月十五过中秋节,吃月饼、核桃、花生、水果,庆贺团圆,思怀亲友。
也过九月九“重阳节”,尊老敬老。
现在,也还要过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过“十•一”国庆节、“五•一”劳动节和元旦节。少年儿童过“六•一”节,青年过“五•四”青年节,共产党员过“七•一”建党节,军人过“八•一”建军节,教师过九月十日“教师节”,青年人时兴外国二月十四日的“情人节”和国历十二月最末一周的“圣诞节”。
避讳眼皮跳,俗称左眼跳要失财,右眼跳要遭挨,是不详预兆。避讳说提亲说媒、来客时摔坏打烂碗碟盘杯。
以前,蓝氏家人穿戴,男、女爱用土布长帕包头,有土白布,有染黑的土布制成的,无装饰花边,男人爱穿土布白短衫,女人爱捆围腰布,解放后出生长大的不兴这些穿戴了。
蓝氏家族同姓不允许开婚,不得嫁、娶。嫁女,女方父母不得同路去参加男方婚礼,娶媳妇男方父母不得同去女方家迎接。现在有的蓝氏后裔仍保留此俗,但凡现在有文化、居住城镇的蓝氏后代,娶媳嫁女,均邀男女双方父母同时参加婚庆典礼,同在一起参加午筵。
蓝氏家族宾朋主客安座按序进行,堂屋进门面对方为上方,贵客应安上方入坐,只有同辈,年长者上方入坐,再次安上方的对方(下方),再左,后右。
蓝氏家族实行土葬。以前,蓝氏家族有“二次迁葬”习俗。蓝氏家族有将先辈坟随迁居他乡或向更好的风水宝地迁葬的习俗,也叫葬“金骨”,将原墓中的骨头拣起,装入罐内移葬它处。维栋公墓、赖氏祖婆墓、蓝秀荣墓都是迁葬过的。
据史料记载,迁葬习俗源于客家人几次大迁徙,古代从中原南迁、逃亡,祖辈怕先辈墓被人毁,无法入土为安,逃迁时不得不把先辈遗骨从墓中取出,带在身边,待到他乡定居稳定下来,再将先人遗骨“二次下葬”,其意一是先辈能入土为安,陪伴后人,晚辈祭奠祖先有名有实,二是能得到祖先前人保佑。
现在国家实行火化(葬),在城市、城镇、农村不准土葬,火化后可用器皿装骨灰安放于公墓,在农村可埋坟、立碑。新中国建立以来,人们安居乐业,户籍固定,蓝氏后裔没有“二次迁葬”习俗了。
维栋公入川已是“湖广填四川”晚期,好地方早已被先来的移民占完了,更何况可能是大队人集体移来,也只能选择丘陵区条件差的地区。从辈份称呼和“二次迁葬”及喜居丘陵可见,这也正是源客家人居家习俗“住山不住坝”。可见,蓝氏族人来川前确系客家人,并非广东原住本土土著居民,从族谱上看,应该是从中原迁徙到闽南的。
    四川是由移民构成的省份,也是客家人口最多的西部内陆大省。据统计,在四川有客家人的县市共为63个,全川客家人的总数约为300多万。客家人居住的范围面积为18.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8%。其中,至今能讲客家话的有150万人以上,客家语的覆盖面积达1200平方公里。四川客家人尤以成都东郊和沱江流域一线,以及仪陇和西昌最为集中,仅成都东郊460平方公里范围内,就居住着60万客家人。
   四川客家由六个部分组成:一是清康熙至嘉庆年间,客家徙居四川繁衍200多万人口;二是抗战时期,以惠州十属为主的粤、闽、桂、赣客家为躲避日寇迫害迁徙四川;三是新中国成立时,南下干部中的客家定居四川;四是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为了支持四川的经济建设,很多外省客家人赴川工作留居四川;五是大专院校客属毕业生受国家派遣来川工作、定居;六是海外客属华侨回到祖国并在四川定居。因此,四川客家与港、澳、台和世界的客属乡贤俊彦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上形成的不可分割的宗亲乡情关系。
   四川是由移民构成的省份,也是客家人口最多的西部内陆大省。据统计,在四川有客家人的县市共为63个,全川客家人的总数约为300多万。客家人居住的范围面积为18.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8%。其中,至今能讲客家话的有150万人以上,客家语的覆盖面积达1200平方公里。四川客家人尤以成都东郊和沱江流域一线,以及仪陇和西昌最为集中,仅成都东郊460平方公里范围内,就居住着60万客家人。
   四川客家由六个部分组成:一是清康熙至嘉庆年间,客家徙居四川繁衍200多万人口;二是抗战时期,以惠州十属为主的粤、闽、桂、赣客家为躲避日寇迫害迁徙四川;三是新中国成立时,南下干部中的客家定居四川;四是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为了支持四川的经济建设,很多外省客家人赴川工作留居四川;五是大专院校客属毕业生受国家派遣来川工作、定居;六是海外客属华侨回到祖国并在四川定居。因此,四川客家与港、澳、台和世界的客属乡贤俊彦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上形成的不可分割的宗亲乡情关系。

蓝氏家族,历代后裔,秉承先辈遗传和家风教化,秉性刚直,不争强好斗,忍辱负重,息事让人。
孝道、忠君,尊敬官府,遵纪守法,与邻为友,与人为善,尊老爱幼,尊老奉养,长幼有礼。
特别能吃苦耐劳,特别勤劳。勤俭节约,勤俭持家,不铺张浪费,不图虚名。
踏踏实实做人,不贪钱财,无取非义之财,宁肯“冷死不烤灯盏火,饿死不食猫粮饭”,有开创精神。有股骨气,绝不偷盗,不生淫心,戒忌娼嫖赌,不嗜好烟酒。
重视对晚辈的人品培养和家风教育,鼓励下代人读书,引导晚辈从事实业,兢兢业业创业,发家致富。
蓝氏家族是帝王皇室之后裔,先辈多有大富大贵者,先辈们多是知书达理,书香门第,官宦之裔,曾是社会上流名辈。
自清朝中后期以来至现在,蓝氏支系本门生存处于社会下阶层,生活水平处于中下等水平,个别户较好些。
谋略不足,几乎无防人之心,有点不敢冒险,有些瞻前顾后。现代人中少有大富大贵的,从政当大官的、高官的不多,社会关系网较单纯、单一,在现代社会中的竞争能力不足。
望后人们,继承家族家风、家教和优良传统,强化遗传教化,发扬光大优点,弥补不足,勇于汲取百家之长,积极进取,向名贵富裕上流社会奋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22 16: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附二、蓝氏家族本门入川以来国事家运

附二、蓝氏家族本门入川以来国事家运
蓝维栋入川已是清朝乾隆12年(1747年),距清朝政府从爱新觉罗福临王1644年入北京,正式启用清朝纪年,已经有100余年了。经清朝政府对忠诚明朝遗将的清洗剿灭。再对明朝叛将吴三桂引清军入山海关,一举打垮李自成有功的吴三桂消灭。清朝怕明朝叛将吴三桂起事反叛,派往云南镇守边关,后来吴在云南造反,脱离清朝,清朝对平西王吴三桂进行剿灭,对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剿灭,称“平三藩”。加之康熙平定台湾,清朝逐步强盛起来。
通过顺治(1644—1661年)当朝18年,康熙(1662—1722年)当朝61年,雍正(1723—1735年)当朝13年,三朝对国家治理,国家已初步繁荣起来,特别是康熙时代被称为清朝盛世。到了乾隆12年(1747年)蓝氏家族本门蓝维栋移民来川,从国家来说,乾隆承续前面繁荣势头,历史上把康熙、乾隆皇帝尊为最有为的皇帝,称为“康乾盛世”。
蓝维栋及入川第二代蓝秀荣,第三代蓝凤礼赶上了这一好年代,在入川后的百余年中,蓝氏家族有较大发展,特别是蓝氏家族在四川三台古井(南路女士乡)蓝家湾(九曲湾)发展迅速,人丁兴旺,名气远扬,所以“九曲湾”才易名为“蓝家湾”。
清嘉庆末,道光初年起,清朝政府开始走下坡路。
1840年(清道光20年),中英(英国)发生了第一次鸦片烟战争,国力消耗巨大,由于朝庭软弱,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卖国辱权的中英《南京条约》,赔偿英国2100万元(银元),割让香港给英国,中国从此走上了百年屈辱的历史。
1851年洪秀全组织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反对清王朝,后转入反帝国主义侵略,直至1865年被清朝和外国侵略者打垮。
1856年(清咸丰6年)英、法等帝国主义,发动了第二次鸦片烟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野蛮地洗劫北京城,烧毁圆明园,强迫清政府相继签订了《北京条约》、《天津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75年(光绪1年)慈禧太后逐步专权,“垂帘听政”,中国更加走向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日子更加难过,这期间蓝氏本门在三台古井的日子也逐步艰难起来,所以出现各迁他乡情况,日子过得很艰难。
1894年中日发生了甲午中日战争,由于清朝政府腐败,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社会进一步沦为半殖地半封建社会,国弱民穷。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英、法等帝国主义组成八国联军瓜分中国,中国陷于水深火热中,百姓更是无法生存。民间自发组织抗击外敌,义和团抗击英、美、俄、法、日、德、意、奥八国联军。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
1928年,日本侵略中国,占领了中国东三省,建立伪满州政府,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国人民经过长久抗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这期间加之军阀混战,国民党蒋界石打共产党,内战不断,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1935年蓝春海、蓝春宽迁出三台,来到绵阳永兴帮人、佃租田地耕种,定居下来。
这时蓝氏家族几乎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基本生计都无作落,几乎到了赤手空拳,一无所有。
1941年蓝春发一家离开三台县。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候,四川、重庆常有日本飞机来轰炸,为了军事需要,国民党政府决定在绵阳塘汛修建机场,强制征招民工服劳役修机场,当时无机械,全凭人海战术,肩挑背扛,民工拉大石滚来压机场基础。还在三台刘营山边开凿山洞作为停飞机用,但始终没有开凿成功。
国民党与共产党打内战不惜代价,蒋界石的策略是“攘外必先安内”,要打日本,必先消灭共产党,这样一来,老百姓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抓壮丁十分猖獗。在这种情况下,兰春发一家为躲抓壮丁,星夜出发,偷偷搬到绵阳永兴李家山边(八村),后搬到永兴三官庙村,租种地主谢正贵田地耕种。
当时,社会治安一塌糊涂,袍哥、舵爷、地痞遍地都是,更凶恶的是强盗,俗称“棒老二”,一到晚上脸涂锅烟墨,手持火药枪、刀斧,几十人一队,围攻、抢窃富人,农户,抢猪、抢牛,鸡、鸭、财物一切抢光,谁敢反抗就杀死谁,老百姓真是无法活。当时大地主、大富人家都招有家丁、保镖,白天、夜里守护,再加之富人家都修院墙,修炮楼(土碉堡),“棒老二”要抢也是不容易的,且有钱有势的人与政府有关系,也与地方黑势力有暗中交往,这样一来,遭殃的还是普通老百姓、农民。
物价飞涨,国民党政府财政赤字严重,就多印票子,多发钞票,使得钱一天一个价,甚至几个价,货币越来越贬值,不值钱,早上能买一斤米,晚上连买一两都不行了。不但多发行钞票,且不断变化新币,一会儿什么金元券,一会儿什么关金券,一会儿什么银元券,五花八门,纸币面钞数额不断扩大,10元不行改100元版,100不行变1000元版,1000元不行变10000元版,万元不行改十万、百万、千万、万万元版,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天方夜谭。吃碗面条就要几十万元,可想而知,当时的老百姓是生活在人间地狱的。所以蓝氏家族到解放时一般都是农民(贫困人家)。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蒋界石政府逃到台湾岛。
绵阳城、绵阳一带是1949年12月23日才解放的。解放后,开展分田、分地、分房、分财产,把地主、富农的田产、家产按人平分给农民。蓝氏各家各户均分得田地、房屋,定居下来。紧接着国家又开展了“清匪反霸”运动,将土匪、“棒老二”、地痞、乡霸一一扫尽,该杀的杀,该抓的抓,社会治安好转,人民开始安居乐业。当时国家人口约5亿。
1950年掀起了抗美援朝(朝鲜)。
1952年前后开始全国性清匪反霸运动。
1956年逐步建立互助组、合作社,农民土地收归集体所有。
1957年开展“反右”运动。
1958年,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即“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掀起“大跃进”运动,超英(国)赶美(国)。农业以粮为纲,工业以钢为纲,开展了大炼钢铁运动,砍树木、搭高炉,到处掀起大炼钢铁,结果是一个得不偿失,劳民伤财,后来证明是失败的。
从解放到1958年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社会进步很大,与解放前(1949年)相比真是两重天。
1959年全国逐步建立人民公社。乡称公社,村称大队、组称小队。开始办大伙食团,初期为大伙食团,后改为小伙食团,发号令农民统一吃饭,一齐出工、一齐收工。开始大规模改田开荒、修水利。试验高产田,放卫星,个别地方出现人有多大胆,田有多高产,一些地方胡吹亩产万斤粮。种田种地也开始大兵团作战,开办集体大伙食团,几百人一个社,或一个村都集中到大伙食团吃饭,一切采用军事化。
1959年春夏开始出现全国性干旱,1960年接着干旱,1961年更是大旱,粮食大减产,加之苏联终止援助转而逼债。国家处于自然灾害和外债压力下,百姓生活非常艰难。伙食团越吃越差,吃苕腾、大苕子、喝稀粥,人们体质越来越差,不少人得水肿病,那时死人不少。
1961年伙食团逐步停办,跨了,农户又各家自己开伙。田地以队为集体,社员集体耕种。
1962年生活开始好转,至1965年恢复很快,百姓生活又好起来了。
1963年,国家开展了“小四清”,1964年开展“大四清”运动,派出工作队深入到村、社、乡、县,对所有当干部的人进行“四清理”,白天叫你说问题,叫“上楼”,然后晚上再叫你自己说怎幺办,叫“下楼”。老百姓说这是国家管理、监督、教育干部的好办法。此时国家人口达6.5亿,国家开始宣传人口计划生育,提倡少生。
1964年美国侵略越南,中国对越支持,进行抗美援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
1966年,毛泽东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在全国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发动学生造反,成立红卫兵造反组织,动员学生全国大串连,坐车不要钱,吃饭不要钱,学生不读书,工人不上班,到北京天安门接受毛主席检阅。成立红卫兵造反派组织,从城市到农村,从工厂到学校都有造反派组织,农村也成立造反派组织,但农民还是在种粮。造反派到处贴大字报,张贴造反标语,很快掀起了全国性夺权运动,把所有党政、公、检、法、省、地区、县、乡、村主要领导干部的职务(权)夺了,造反派掌权。干部被打成“走资派”,无休止接受批斗,游街、示众、戴高帽子、交代。我们全家也过陪站、接受批斗,强制呼口号,“炮轰、火烧”当权派。
造反派组织派系矛盾引起武斗,开始抢国家武器库枪支弹药,抢手枪、步枪、手榴弹、机关枪,有的地方武斗很凶,有些地方出现打、砸、抢、抄,社会治安较乱。
1967年毛主席号召抓革命促生产。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爆炸成功。
1968年逐步制止武斗,成立革命委员会。
1969年中央召开“九大”,全国形势基本平静下来,这时毛主席说,知识青年上下乡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于是,全国成千上万学生,初中毕业都一律下农村锻炼,称为“知青”上山下乡,1975年后没有再让知青下乡,稍后将已下乡知青全部招工进城。
1970年前后全国逐步掀起“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的热潮。农村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农民一齐出工,一齐收工,统一评工记分,分口粮,交公粮,劳动日按男女、老幼评定工分,年终核算发给报酬,有的还要向集体缴超分粮食的钱。工人工资较低,物价很低,火柴2分钱一盒,盐一角五分钱一斤,米一角一分钱一斤,肉六角五分钱一斤,棉布两三角钱一尺,馆子里吃碗面条一角钱。
人民币与美元比值为1.68比1,当时国家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美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长时期封锁、制裁,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排挤,毛泽东主张自力更生。
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卫星发射试验成功。
1971年9月13日,林彪父子叛国,驾机逃到蒙古国摔死。
1975年冬天特别冷,天寒地冻,把很多竹子、树木冻死了,绵阳这地很少有冰冻不化,当时三天三夜不化冰,热水毛巾一拿出水马上就结冰。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紧接着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大地震,死亡近30万人。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1976年10月,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四人帮”跨台。
1976年10月华国锋担任国家最高领导人。胡耀邦、也担任过国家最高领导人。
1978年邓小平复出,担任重要工作,提出了改革开放。全国人口达9亿,国家实行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夫妇只生一个(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个别有超生,要交罚款。三代单传可生二胎。因为这是基本国策,所以蓝氏此年代与全国大多数地区都只生一个,多为独生子女。
1982年逐步开展包产到户,实行联产计酬责任制,全国逐步推开,田地按人分到户耕种,粮食很快大增产,老百姓逐步吃粮不愁,吃上饱饭。将人民公社地名恢复成老地名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5 13: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下 方子辈 下个什么辈 第几世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13 09:2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