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蚁蛉 又称蚁狮、沙猪,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脉翅目、蚁蛉科。 幼虫(即蚁狮)均为肉食性,本科穴蚁蛉等种类的幼虫生活在沙地或沙质松尘土的地表层下,将细纱或尘土筑造成一个漏斗状"陷阱",将自身隐藏在"陷阱"底部沙内,以"守株待兔"的方式捕猎小型节肢动物(主要如蚂蚁)为食,当猎物误落其"陷阱",滚落"陷阱"底部时,立即从沙中伸出其强大的口器钳住猎物,拉入沙内吸食。有时猎物未被捕住,向上爬行企图逃离"陷阱",此时蚁狮即用其扁平的头顶和口器向上抛出沙子,将猎物击落"陷阱"底部而捕食之。蚁狮能捕食与其体积大小相近的猎物,捕食动作迅猛,一旦被其捕捉住就难逃脱,故美其名曰:蚁狮。 凡筑造"陷阱"种类的幼虫,其行动与众不同,不论是在筑造"陷阱"的活动时还是迁移时,都是向后倒退行走,故俗名多有"倒退虫"、"倒退狗子"、"缩缩虫"之称。如穴蚁蛉、泛穴蚁蛉、中华东蚁蛉、三峡东蚁蛉等。另有一些种类虽栖息在沙尘地表下,但不筑造"陷阱",如追击大蚁蛉,只是静伏在沙尘地表下隐藏,当感觉到有猎物爬行经过时,即迅速从沙中向前冲出追捕,捉到猎物后,立即将猎物拖入沙中吸食。还有些种类栖息在树皮缝间或地表苔藓上,其体色与栖息环境相近似,静伏不动则不易被发现,它们以伏击方式捕猎近身而过的节肢动物为食,如褐纹树蚁蛉的幼虫。蚁狮将消化液(为一种对节肢动物有毒性的消化酶)注入猎物体内,猎物一般在10秒钟左右即被麻痹而就范,进行体外消化,再吸取猎物体内被消化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因此摄取的养料含残渣极少,而不必经常排粪,其肛门已特化成纺绩器,与消化道不通,整个幼虫期不排粪,全部积留在中肠后段,待至发育成虫羽化后排出体外。因此叫"宿便"。 由于是以"守株待兔"的觅食方式获得食物,形成了具有长时间忍耐饥饿的能力。据中山大学昆虫学研究所以穴蚁蛉3龄幼虫耐饥试验的结果,完全不供给食物,历时113天,存活率达94.29%;历时121天累计死亡率为28.57%;历时136天,存活率达71.43%,足见蚁狮的耐饥能力非凡。 成虫体长23~32mm,展翅52~67mm,静止状态时,两对翅自胸部背面向体后褶叠呈鱼脊状,覆盖体背直到腹部末端。本科成虫的识别特征:蚁蛉多属中或大型昆虫,形似蜻蜓。蝶角蛉类与其近似,但蚁蛉的触角较短,呈棒状,且尖端逐渐膨大并常稍弯,翅脉的翅痣下方均有一狭长的翅室,而蝶角蛉的触角很长,可与之区别。穴蚁蛉是名贵的中药材。
以下照片摄于奉化中山公园。
1、穴蚁蛉制造的“陷阱”
2、穴蚁蛉幼虫的背面
3、穴蚁蛉幼虫的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