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路过的朋友是博罗人的,不妨来看看哦,可以来相互了解一下博罗县各个镇的名字来源,呵呵^_^
罗浮山上有条龙溪,溪水经过石湾流入九潭,潭水淌过麻陂,穿过湖镇还伴有响水声流进横河;河这边有一片石坝,对面有个圆洲;河东有千倾福田围着一条杨村;河西有一个公庄,庄前是万亩柏塘;两村之间有一座杨侨,桥头还有一座观音阁;一缕罗阳照在这片平安又长宁的大地上,就象一幅龙华(画),真是泰美了。
罗阳镇
旧时称榕城,1986年,又因县城在罗浮山的罗山之阳,在撤销原附城公社合并于城镇时,更名为罗阳镇。
石坝镇
因平坦多石,人称石坝。
麻陂镇
原名葵子圩,后因产销黄麻,遂易名黄麻陂。
观音阁镇
东江边建有“埠鹅古寺”,人称“观音堂”故名观音阁。
杨村镇
因元末杨氏从江西和广东南雄迁至建村而得名。
杨侨镇
原为“惠州市杨村华侨柑桔场”,后称杨侨镇。
公庄镇
相传一孩童到显村圩(杨村境内)卖鱼虾。当地人问其为何地人。孩童误听以为问怎弄来的鱼虾,便答道:“係雅公装嘅(是我爷爷捕捞来的)。”后来人们便将此孩童的家乡称为公庄。
泰美镇
原称派尾,因嫌“尾”字兆意不佳,改为派美。1936年乡长认为“派”与“败”谐音,改为太美。1938年新乡长认为“太美”太俗,改为泰美至今。
柏塘镇
建圩时周围有几口较大池塘,塘边有一棵古柏,故名柏塘。
响水镇
1629年(明崇祯二年)建圩时称三水圩,后因圩旁一条石底小河流水响声不断,故改名响水。
湖镇镇
相传唐时有一皇姑出巡江南,来到此地不幸病逝,当地居民以宾礼厚葬。朝廷获知,赐建一城。因其四周湖水环绕,俨然城镇,故名湖镇。
横河镇
南宋时曾、刘、谭三姓分别从兴宁和江西迁来十字巷定居,后分居于屯仔、刘学、沙上,因溪水从三村旁流过而得名。
龙溪镇
因镇区有一条弯曲似龙形的小溪而得名。
龙华镇
因镇內沙河蜿蜒,又因土地肥沃,富饶物博,取“龙飞凤舞,风华物阜”之意,物称龙华。
长宁镇
因游、杨两姓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迁居下下屯时建石麟圩,后建东平圩。以后,游、刘两姓在现址建圩,希望有一个长久安宁的圩场,取吉兆意为长宁。
福田镇
原名为黄泥沥、约场圩。1927年,国军一文姓团长奉命前来禁赌治乱,发现此地平坦肥沃,旱涝保收,说是能在此居住颇有福气,遂更名为福田。
园洲镇
因东江与沙河环绕镇区而得名(1958年以前属东莞市)。
石湾镇
因沙河与东江汇合处呈弓状,河床多鹅卵石,故名石湾。
博罗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往东是客家话的大本营——河源、梅州,往西是粤语的大本营——广州。在粤语和客家交汇地区的博罗县孕育出了博罗所特有的博罗话.
在百度百科里是这样描述博罗的言的:
语言系属
博罗本地汉族人里,大多数讲客家话,部分讲闽方言、粤方言。通用客家话。博罗的语言分布非常复杂,分为:
客家话:
博罗本地话:属客家话惠中片,亦是东江本地话的一种。与东部客家话一起构成了博罗方言的主要成分。博罗本地话和普通客家话相比差异很大,和惠城话有近似之处但有一定的区别,从语音特点上语言界普遍的解释是“一种兼具粤方言特点的客家话”。有些语言学家则有其它的看法。博罗本地话使用者的民系认同分两种,一种认同客家,有的只认同本地。
东部客家话:属客家话惠中片,但和新惠小片的惠阳话十分接近。与东部客家话一起构成了博罗方言的主要成分。
平婆话:属客家话惠中片。实际上来源福建的漳潮客家话群,属闽南客家话的一种。受闽方言的影响颇深。
闽语:
鹤佬话:在靠近惠城的地区有较大范围的分布。鹤佬话使用者兼用客家话。
粤语:
广府话:属粤语广府片,与从化、增城的粤语接近,而与广州话有所不同。广府话分布于靠近东莞的园州、石湾。
非汉语:
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不是汉语,亦不是畲族普遍使用的类似于客家话的畲话。分布于畲族地区。
博罗人都清楚,博罗主要的方言有两种,客家话和博罗话.客家话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镇:罗阳、石坝、公庄、观音阁、杨村、柏塘、平安(已并入柏塘)、泰美、长宁、福田。博罗话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镇:罗阳、龙溪、龙华、湖镇、响水(已并入湖镇)、横河(已并入长宁)。县城罗阳两大方言平分天下。
无论从人数还是从地区上讲,两大方言不分上下。谁更能代表博罗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