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744|回复: 8

[讨论] 再说:“河源是四川客家人的发源地之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8 07:4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再说:“河源是四川客家人的发源地之一”
时间:2009-10-16 22:56:13
  核心提示:继孙晓芬的《四川的客家人和客家文化》之后,陈世松主编的《四川客家》又为四川客家源流说提供了有力佐证。 这就是:包括古龙川辖地长乐、兴宁和今河源境内全部在内的客家人,他们的迁川移民行动,造就了今天的四川客家人。 龙川人杨永斌的《往川告帖》(来自清《宫中档雍正奏折》第22辑,雍正十一年九月初九日折),是...
继孙晓芬的《四川的客家人和客家文化》之后,陈世松主编的《四川客家》又为四川客家源流说提供了有力佐证。  

这就是:包括古龙川辖地长乐、兴宁和今河源境内全部在内的客家人,他们的迁川移民行动,造就了今天的四川客家人。  

龙川人杨永斌的《往川告帖》(来自清《宫中档雍正奏折》第22辑,雍正十一年九月初九日折),是一切研究学者历来分析客家人入川原因的重要史证。  

入川之路,充满奇诡危难,而无阻他们一路西行的步伐。  

香港特区政府渠务署高级工程师、香港崇正总会理事张兴霖原籍龙川头仁里,是先祖张参公派下子孙后裔。由他提供的族谱资料和线索表明,该派入川的子孙,大多是清代前期的,有200支之多。其中,有部分是明代入川的宗支。据他调查,源自张参公的客家后裔达到了百万之众。  

雍正三年,和平人苏子盛历经四个月抵达四川华阳落户。  

连平州人谢子越,获悉四川经张献忠之乱,自明末迄清康熙之季,仍然“土旷人稀”,认为是“豪杰可乘之机会”。于是“挈眷西迁”。其妻凌氏因不服水土,乃携次子、三子中途返回,归居连平故宅,死后葬大坝冈。子越携长子、媳及侄,落户简州华阳。  

永安人江海清三兄弟,追随入川浪潮,“因无资斧,路上停留多,前进缓,至蜀时,已无无主之田土,而归不得”,乃为人佣工过活。  

连平人巫维舒,在简州高明场经商多年,站稳脚跟后,又将八旬老母冯氏恭迎至蜀,同时“并负祖考及考妣遗骸到简安息”。此行计程八千余里。途中“每晨夕必向先骸焚香荐食”。“其奉祖母则饮食遂起欲,温清尽其欢,起居尽其意”。  

入川移民中的客家妇女,以其坚忍刻苦,尤为引人注目。  

巫维舒年轻时,早有入川之意,因祖母、双亲在而未敢行。双亲去世后,祖母窥其意,对他说,“吾之奉养,有汝叔在。汝有远志,可速行”。  

张汝山于乾隆初年偕母王氏入川,初在成都金子山安身,日常“为樵夫,负木进城,不殚劳瘁”。母王氏“则机(杼)声夜月,纺帻不懈”,勤俭创业,后有田地八百亩。  

王母张氏,74岁时,即康熙57年,携3子从河源出发,迁简州、双流。  

王母吴氏,53岁时,即乾隆年间,携2子从河源出发,到简州镇子场落户。  

钟母王氏,雍正年间偕夫钟汝民从龙川出发居成都,白天同夫耕作于外,夜晚偕女与媳纺织。  

永安县乌石约大陂甲龙树堂里的罗玉钦之妻白氏,乾隆19年(1754年)随夫入川,路经数月,历经风霜…其咸酸苦难言。路过资州,隔龙泉驿区四日之程,时值临产,寸步难行,即在斯地暂扎四十日…此辛苦往川者莫不皆然。罗玉钦落业简州后,白氏独立支撑该家族创业发达,成为当地极受尊敬的人物。她去世后,位于龙泉驿区金龙镇石碾村的墓道两边立有石人石马,显赫一时。  

河源客家人在四川的后裔究竟有多少?这是一个很高难度的问题。因为,到目前为止,全球究竟有多少客家人,也还只是一个估计数。如果有谁通过类似人口普查手法,搞清楚了四川的河源人后裔的所有家底。那这人或这个团队就牛大了。  

西昌市客家现存的谱牒和碑刻表明,他们几乎都来自广东,尤以龙川人最多,大姓有黄、刘、谢、骆等。该市黄联关镇是客家人聚居区之一。下辖马,石坝,新镇,东坪,大德待5村,说客家话者约有6000人。毗邻的中坝乡大中村、大树村,约有4000名客家人。这区域的客家人祖籍多为广东惠州府龙川县或嘉应州长乐县。筠连镇,巡司镇,腾达镇的周边四五个村里居住的客家人约有8000人,客家人大姓有廖,郑,黄,朱,温等姓氏。廖氏祖籍广东和平县。  

成都东山客家人主要来自粤赣两地,河源、连平、和平、永安、龙川皆有后裔分布。  

龙川黄姓人在成都东山的分布:木兰、龙潭、保和、石板滩、文安、洛带等镇。其中黄开来、黄成韬后裔达3000多人。龙川宇仁都大和甲田心约人黄成韬,妻邹氏,娘家人于康熙末雍正初先已入川,贩货于广东四川之间。“称蜀川田膏土沃,地广人稀,岁又丰稔”。黄氏夫妇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携一子一女上川,抵达简州镇子场(今成都龙泉区洛带镇)附近。三年后迁居于谭家沟学堂湾(今同兴镇郑家村),最终落业于福洪乡解放村奚木沟,佃耕并作广货生意,遂兴家立业。建有宗祠一座。后裔聚居于福洪、文安、长安、青泉等乡镇。黄开来于康熙末年上川,直徙于今木兰乡长林村7组落业,后死葬于此。其乾隆间刻立的墓碑尚存。后裔主要散布于木兰及其周边乡镇,长林村的村名亦因其祖屋后原有一茂密的长林盘而得名。  

和平白氏在今成都东山客家姓氏排名中,约在15至20位之间。尊祥贵公为入粤始祖,最早入川者为祥贵公的第九世孙日康公,康熙48年(1709年),历雍正、乾隆,先后迁入的支系达五六十支,且多系“其”字辈。入川后散步在成都东山以文安、福洪、长安、黄土为主的十余个乡镇,大分散小聚居,总人数约有5000人。和其他东山客家姓氏不同的是,他们都来自和平县,皆为祥贵公之后,字辈排行统一至今未乱。这在东山客家姓氏中甚为罕见。  

内江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永东、永西、太华等乡镇。有雍正3年从龙川迁入的杨氏后裔。  

资中球溪镇有乾隆时从龙川下塔迁入的巫道麟后裔;康熙55年(1716年)从龙川迁入的崔氏后裔。  

筠连县客家人主要聚居在筠连镇星星村、莲花村、前丰村、堡合村,巡寺镇红星村,腾达镇吴家场和沐爱场等。有乾隆13年(1748年)从广东和平迁入的廖氏后裔900人。  

绵阳市三台县的葫芦溪,有乾隆时从广东河源迁入的曾氏后裔。  

河源入川的客家人,绝大多数靠耕田起家。不少人成为当地的望族。耕读传家的传统可谓根深蒂固。  

龙川人邬伯珍,康熙57年(1718年)入居金堂,“始佣作,继佃耕”。  

内江入川始祖陈继(一说“绣”)尧,原籍广东永安,雍正5年(1727年)迁入内江时,佃居罗姓土地,父子五人勤耕20余年,至乾隆15年(1750年)“积有余金,始买田地房屋”。以后陈氏又从事商贸活动,大赚钱财,广置土地。他的土地遍布“资州、内江、威远州县边,环集而错处,与老宅相依,四五里内者十之六七,最远者皆未逾二十里”。其地一部分雇人耕种,一部分出佃,还大量购买祭田,成为内江县的望族。  

龙川人邹希齐,康熙51年迁成都,“开垦田园数百亩”。  

龙川人张良登,雍正5年迁绵州,“嘉道时已有田千余亩”。  

连平人朱子云,康熙50年迁成都,“置田园千余顷,富冠乡”。  

源自龙川的威远县崔氏的《族约》:  

培植人才。凡族中子弟生有英俊聪明者,家极贫无力读书,该族董等协总首,踌给历年膏火,或尝会给款,或承首募化,合族给出,以便家寒子弟造成人才,始可光前裕后,一族增辉。  

鼓励人才。凡族中子弟住高等小学堂,执毕业凭照,备办三牲祀祖者,无论贫富,赏红花一堂,奖给钱八钏;住中学堂及初级师范学堂并陆军小学堂,各执毕业凭照,备办三牲祀祖者,无论贫富,均赏红花一堂,奖给钱十二钏;住高等学堂及法政学堂并省中央师范学堂,各执毕业凭照,备办三牲祀祖者,无论贫富,均赏红花一堂,奖给钱十六钏;住京师大学堂,执毕业凭照,备办三牲祀祖者,无论贫富,均赏红花一堂,奖给钱二十钏。奖给虽微,以资鼓励我族广出人才之意耳。  

以上种种,为描绘数百年前的河源人背负族谱和先人骸骨、历经千山万水、扎根异地、终成正果的壮阔图景,提供了极为生动的素材。  

其间蕴涵的更多文化基因,和今天河源人遵循的祖训还有不同吗?历经风雨沧桑,重新实现河源、四川的对接,对河源在客家族群中的浴火重生,能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么?  

随着视野的不断扩大和搜索的趋向精确。肯定还有更多更惊喜的发现。  
随着客家研究的逐步展开,一些我并不知道的重要历史线索一一铺排在我面前。
我主要看的是孙晓芬编著的《四川的客家人与客家文化》。
客家人西进入四川,发生在清代前期我国东南部人口的一次大迁移,俗称“湖广填四川”。主要人群除湖广(即今湖南湖北)人之外,就是广东、福建的客家人。广东客家人中最多的是梅州籍,其次,就是河源籍;而河源籍人中尤以龙川人居多。
以下是雍正十一年(1733年),龙川人赴四川的告帖:思得我等祖父因康熙三十年间,广东饥荒逃奔他省,走至四川,见有空闲土地,就在四川辛苦耕种,置有家业。…目下龙川县地方处处拦绝,不容我等行走。思我等若人少,他们必不肯放我们人走,亦不敢同他们争执。但是我等进生退死,一出家门,一心只在四川。…若要阻绝我们,是绝了我们归家生路,万万不可!今龙川县出告示,劝我们回去,给我们盘费,我们是有盘费的,何用他给!我们家已在四川,还回到那里去。若肯哀怜我们,不阻我们,我等放心直走大路,妇女老小感谢天恩。若阻得紧,我们只得伴命走小路,山高水深,万一不测,跌死下山,淹死下水,亦是我等之命。我等实有不能转回。苦情下土不告,上天不知。我们又闻得龙川县通知江西地方出赏拦阻,但我等原是良民,今地方官把我等当不好人追赶…若到江西,隔省阻拦我们,我等要拼力齐拼一死…总之,我等众人都是一样心肠,进得退不得。
可见龙川人到四川之路处处艰辛,堪称历经千难万险。
康熙三年(1664年)移民四川什邡的冯朝桢,可能是最早入川的龙川人。亦应为今河源地区最早入川者。
四川凉山州西昌的黄姓(可能始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崔姓客家人来自龙川。
四川威远石坪镇的崔姓客家人来自龙川。
康熙六十年(1721年),龙川、河源有叶姓人迁四川。居什邡、新繁、成都等地。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龙川有蓝姓人迁四川。居什邡、金堂、华阳、隆昌等地。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龙川有钟姓人迁四川。居什邡、金堂。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龙川有崔姓人迁四川。居资州、威远、金堂、成都、绵州等地。
雍正三年(1725年),龙川有杨姓人迁四川,居仁寿、内江、简州。
雍正年间,龙川有钟姓人迁四川,居内江。
雍正年间,龙川有黄姓人迁四川,居简州、华阳。
雍正八年(1730年),龙川有何姓人迁四川,居金堂、简州。
四川威远观音滩镇保民村崔泽英收藏的崔氏族谱、该镇大屋基崔氏族谱可能能为如今龙川崔姓人找寻失散的崔姓人找到线索。大屋基是气势宏大的清代古建筑。《成仑崔公墓志铭》:…岳祖讳成仑,谥公睦,姓崔氏,先为闽人,后徙东粤,世居龙川。康熙戊戌年(1718年),岳祖甫三岁,偕考来川,家威邑大屋基。…
崔氏合同族谱记:五世广东始祖讳成章公,配郭氏孺人,生子三:长子绅孙公,次子缙孙公,三子继孙公。父子四人,自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移居广东。绅孙公随始祖妣郭孺人,同往广东城铅江地方立业;缙孙公住居惠州府龙川县通衢约十三户鳖坑村立业;继孙公同始祖成章公居本县班塘,后迁义都潭头立业。…复立族谱三册,当坟盟言,历代不得失义忘祖,轻贫重富。古云:考世系知始终,恐后无凭,各执合同族谱一册,以遗后世子孙,永远为据。大明天顺三年九月初十日立。
四川新都三河镇山秀村李氏族谱载:原世居广东省惠州府和平县兴隆镇黄砂村李茂辉、赖氏夫妇生有四子:荣生(荣兴)、拔生、相生、瑞生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起程追川”,其堂兄楠生、文生、洪生、穆生先期入川。新都学者李义让写有《唐朝末代皇帝后代在新都》。
1994年出版的《新都县志•社会风土》载:康熙晚年,叶容自广东惠州府龙川县迁居本县;雍正五年(1727年),钟汝明携其子自广东惠州府龙川县迁居本县。
1995年出版的《大足县志•人口》载:清初,广东龙川县邹氏族人入川,居三驱、城西、石桌等地。
江津县《诸氏家乘》载: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广东之十三代孙诸英贤,率子根林、惠林、秀林等三人,由广东惠州府河源县入川,家住巴县对岸弹子石下游大石鼓,滨河而居,以治圃为生,兼营小贸,人称住地为诸家湾,宅为诸家院,嘉庆四年(1799年)移居江津白沙之黄泥咀、万家山等地。
康熙六年(1667年),张谊君自广东永安县(今紫金县)迁居新都县。是最早迁居四川的紫金人。比康熙三年(1664年)移民四川什邡的冯朝桢晚三年。
1930年编印的叶氏族谱载:广东永安乌石约古坑人叶盈友,于乾隆九年(1744年)入川,后人分布于资阳侯家坪、资中曹古坪。
另有新都县档案馆珍藏的《李氏古泉新族谱》载:以火德公自江南迁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村,为始祖,居李家坊。宋初传至敏公,迁于广东兴宁县,至南宋高宗建炎二年迁循州长乐县紫金山下居住,传至桂生公,于雍正初年与同族弟李桂生、穆生几经辗转,终于雍正八年(1730年)定居于金堂县龙王场小地名杨柳湾(后称四口堰)。南宋高宗时期,长乐县归属循州(今龙川县)。所谓“紫金山”,当为今五华华城镇的紫金山。因此,这支算是河源的“转折亲”。
1997年编印的《四川客家入川定居表》中,彭燕香也是我老乡紫金县人氏。
当今四川,究竟有多少河源客家人的后裔?那里究竟有没有河源村、龙川村、永安村、和平村?其迁移、分布有何特点?历经两个半世纪,他们还保留着多少当年离开家乡时的乡音、习俗?研究这他们和当今河源客家人的差异究竟有多大的意义?这些问题,都给急于为论证河源作为“客家古邑”的学者文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而对我来说,也许当务之急是和他们取得联系,从谱牒、语言、风俗等各方面入手,在客家生育文化方面找到突破口。
作者:52hakka 来源:我爱客家

http://www.bjhakka.com/Html/?647.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8 07:58: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华-龙川-兴宁 三地去四川比较多

闽西是 武平 长汀 上杭 宁化 去得多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8 23: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家是走西口,闯关东.
河源人是走江西,闯四川.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9 09:4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河源基本各种客家口音都能找到,是客家话的大宝库。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9 10: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少看到河源市客家话的研究文章。
听过和平 校长的客家歌曲,感觉很容易听懂的。
希望借助世客会,专家们更加重视本地区客家话的研究。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9 13: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据四川内江严氏族谱记载,原居广东惠州府永安县(今紫金县)严氏于清康熙己卯年(1699年)或清康熙癸未年(1703年)间迁至四川内江县(今内江市)居住。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9 13: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称谓河源为"客家古邑",因为龙川计原因!

龙川真得很不错,千年古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3 16:4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隔刹!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3 19: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d136302 于 2010-8-8 07:45 发表
迁于广东兴宁县,至南宋高宗建炎二年迁循州长乐县紫金山下居住,传至桂生公,于雍正初年与同族弟李桂生、穆生几经辗转,终于雍正八年(1730年)定居于金堂县龙王场小地名杨柳湾(后称四口堰)。南宋高宗时期,长乐县归属循州(今龙川县)。所谓“紫金山”,当为今五华华城镇的紫金山。因此,这支算是河源的“转折亲”。

转载自『客家人社区』 http://www.HakkaOnline.com
https://www.hakkaonline.com/thread-77505-1-1.html...


1. 五华华城镇有紫金山吗?

2. 紫金县在明朝前, 上半县为长乐(五华)管辖地,下半县为归善(惠阳)管辖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16:4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