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源流的见证——朱氏大宗祠
陈国才
在中国古代,帝王、诸侯的祖庙被尊称为宗庙,太庙。而上至贵族官僚,下至黎民百姓的祖庙,则被称为家庙、祠堂。
建庙祭祖的始源甚古。先秦之世,中低等贵族可设家庙祭祖,庶民百姓则无权建筑祖庙,只能在居室致祭。战国以后,社会逐渐发展起“墓祀”,即在墓葬之所祭祀先人的风尚,所以从西汉中期开始,出现了当时称为“祠堂”的墓前建筑。魏晋至隋唐时期,臣民又以建家庙奉祀为主,迄于北宋而延续变。自南宋朱熹著《家礼》以后,臣民家庙改称为祠堂。入明以来,民间兴建祠堂之风盛行。嘉靖帝“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导致了宗祠遍天下的局面。清代以后,民间建祠依然迅猛发展,在博白县城和乡村都出现了一些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祠堂。
祠堂建筑的种类,依宗族组织可分为宗祠(总祠)、支祠和家祠。一宗合族而祀者称宗(总)祠,其规模一般都较大,所祀的对象为始祖。有的大宗祠甚至是由数省数县范围内同族人士合资兴建,称之为统宗祠;分支分房各祀者为支祠,所祀为其支祖;各个家庭为其直系祖先所设供奉之所为家祠,又称家堂。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博白的客家祠堂。
朱氏大宗祠
朱氏大宗祠,坐落在今东平镇富新屋角头村(清代属陀角堡衙前村)。它是博白县至今保留较好的著名宗祠建筑。
博白朱姓远祖通宝公,江西赣州府安远县人,明赐进士出身,任四川南江知县,敕授文林郎,生五子:洪珍、洪琛、洪宽、洪鉴、洪瓒。其中长子洪珍,次子洪琛迁博白,其余均在安远原藉。
博白敦笃堂始祖朱洪珍,系文公(朱熹)二十九代裔孙,明代进士,任广东灵山县教谕,妣钟氏,生五子:绍晃、绍琪、绍玉,绍禄、绍昊。洪珍于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自安远迁白州衙前竹根山村。
博白敦睦堂始祖朱洪琛,号荣国,明太学生,妣严氏,生四子:仲仁、仲义、仲礼、仲智。琛于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由江西赣州府安远县东乡古田坡,迁于白州金村而创业。
朱氏大宗族的门联为:“紫阳世泽;沛国家声。”
此联为颂扬祖德宗功。上联的“紫阳世泽”,指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世泽。朱熹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地位,为我国后期儒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父亲朱松曾读书子紫阳山(在安徽歙县城南),后来朱熹居福建崇安,乃榜其所居之听事堂曰“紫阳书堂”,以示不忘。后世逐以“紫阳”名朱子之学。下联“沛国家声”,指的是起源发族的世家声望。沛国,郡国名。汉高帝改泗水郡置沛郡,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县西北)。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苏沛、丰等县地。东汉改为国。汉末以后,治所屡有迁徙,辖境渐小。东晋复为郡,北齐废。
神主寝堂的横匾上书“源远流长”。楹联有:
“追思祖德,承前启后,敦宗睦族,沛国家声远;
怀念宗功,继往开来,笃庆锡光,紫阳世泽长。”
“念前人创来维艰,毋台毋荒,共展孝思光前绪;
看今日统垂可翼,克勤克俭,好将步武振徽犹。”
合浦香山全体叔侄敬献的楹联为:
“宗室本江西,亿万斯年,谨记衙前香山同血脉;支源迁博邑,千百余载,莫忘大旗陀角共渊源。”
上联说明合浦县(清属广东辖)香山朱姓氏族之源流,宗室本源来自江西。“衙前”,博白村名;香山,合浦村名;两村朱姓原来血脉相同。下联说明合浦香山朱姓支源是博白迁徙而去,“大旗”,“陀角”,清代博白县辖的堡(相当于现今的乡镇)名。大旗堡,辖地相当于现今的沙河镇;陀角堡,相当于现今的合江镇和东平镇两镇的辖区。这些地方的朱姓氏族渊源相同。
据清道光十二年纂编的《博白县志》载,“陀角堡宗祠,明广东灵山县教谕朱洪珍祠在衙前村。”而《朱氏族谱》载该宗祠之建置时间为:明弘治二年(1489年)建;清康熙甲戌三十三年(1694年)立宗祠。乾隆甲戌十九年(1754年)重修;道光庚寅十年(1830年)增修;清咸丰五年(1855年)被烧毁,咸丰辛酉十一年(1861年)重建。其建置的历史已有500余年。
祠堂建筑雄伟,坐东向西,为砖木结构,3进7间,占地面积约400余平方米,由门楼、照壁、天井、廊庑、享堂、寝室等几部份组成。享堂是祭祀祖先神主,举行仪式及族众聚会之所。寝室则为安放祖先神主之所。祠堂建筑,画栋飞甍,精美壮观。梁、柱、枋、窗之上,都镶嵌着美不胜收的木雕图案。四周墙壁上方还画有许多山水人物花鸟图案。二重门厅以内,歇山顶竖墙壁上,还有几组浮雕,或塑鸟兽、虫鱼,或雕云雷如意,形象逼真,工艺精湛。
更为难得的是,朱氏大宗祠居然还保存了一块清代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协办大学士陈弘谋题写的牌匾,上书“敦笃其昌”四字。并题写门联云:“敦本睦族,笃庆锡光”。书法丰肌劲骨,庄严秀丽。
陈弘谋,公元1696——1771年在世。清代广西临桂人,字汝咨,号榕门。雍正元年(1723年)进士,历任布政使,巡抚,总督达三十余年,据注重农田水利,冶铜等事业。官至东阁大学士致仕(相当于宰相职位)。其书法苍劲圆润,劲骨丰肌,是一件“国宝”级的珍贵历史文物。
朱氏大宗祠的另一个特点是,科举考试中进士多。据民国年间《广西通志稿》:“博白氏族”载:“县各族科名最著,人才最盛者,首李,朱二氏。”博白县于清代上京会试及殿试中进士者共16人,其中朱姓7人,约占了“半壁江山”。朱氏大宗祠内两旁挂有进士牌匾有:朱德璲,嘉庆甲戌科(1814年)龙汝言榜会试中119名,殿试三甲75名,即用知县。历任贵州省余庆、永从、桐梓等县知县。普安直隶同知。累官贵州省贵阳、安顺、镇远、思州、遵义、兴义等府知府。
朱德华,嘉庆己卯恩科(1819年)陈沆榜会试中32名,殿试二甲35名,朝考入选致翰林院庶吉士。
朱允惇,道光十三年癸巳科(1833年)汪鸣相榜会试中171名,殿试二甲48名。以知县用。历任四川省长寿、遂宁、永川、铜果等县知县。俸满升任史部稽勋司兼文选司主事。简住四川嘉定府知府。
朱德澄,道光十六年(1836年)丙申恩科二甲28名进士。
朱德澐,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乙巳恩科二甲68名进士。
朱允芬,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乙巳恩科三甲60名进士。
朱锡祺,同治四年(1865年)乙丑科崇绮榜会试中217名进士,殿试二甲69名,以知县用。先任军功议叙训导,武昌县训导,后任三原县知县。擢升直隶州知州。
朱氏大宗祠已成为当地人文古迹的荟萃之所,并且对当地的民风,民俗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至今,港澳台及海外博白朱氏乡亲,回来寻根问祖祭祠的人不少,有的人还题书法贴于墙壁上。
2004年4月17日至18日,由广西社科联、广西朱熹思想研究会主办的2004中国•博白“朱熹思想与科教兴国”学术研讨会在博白县城召开。会议旨在通过朱熹理学思想的研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服务现实社会,以加快科教兴国的步伐。
朱熹后裔遍布浙江、江西、江苏、广西和新加坡、韩国等地,至今传衍30多代。在博白,朱熹后裔多达十多万人。
来源:客家文化时空http://www.kjwhsky.net/bbs/viewt ... 7%E5%AE%97%E7%A5%A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