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白方言有地老话和新民话两种。地老话属粤语勾漏方言,它与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差别较大。地老话主要分布在县城以及北部、西部、中部的十多个乡镇,多居于南流江两岸。讲地老话的人口约70多万,占全县一百八十万人口的五分之二左右。
新民话属客家方言,是玉林地区及广西有客家方言的县市中客家话人口最多最集中的县。本地人叫新民话,或称为“涯话”或客家话。博白新民话现在的分布地域,主要在南部、东部、中部以及北部的部分地区等二十多个乡镇。人口约一百多万,占全县总人口的五分之三左右。
从新民话来看,它形成的历史比地老话晚些。据有关专家考证,客家先民原也是中原汉人,迫于战乱,自东晋始向南迁,大规模迁徙有五次。第一次在东晋永嘉之乱至隋唐,多自河南迁江西。第二次在唐末宋初,黄巢起义的战乱使河南、安徽以及进入江西的汉人继续南迁到闽西及赣南。第三次是宋室濒亡之时,南移汉人到达粤东,粤北一带。第四次是在清康熙至乾嘉之际,客家人因人口倍增分别进四川、过台湾、入湖南、到广西。第五次则在乾嘉之后,部分客家人西迁到粤西、海南一带。现在博白的新民话,是在客家汉人南迁的中后期形成的。因此,与地老话相对而言,有所谓“先入为主,后来为客”之说。从博白大量族谱记载可知,博白新民话大部分来自福建、广东和江西。入桂时间不是罗香林先生在《客家源流考》中所估计的是清初,而是在明代或稍早一点。如博白朱姓始祖于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由江西安远县迁来。另一脉朱姓自福建黄石经广东高州、化州于明末清初迁入博白。彭姓据《彭氏源流》及祠堂碑记所载,由江西吉安卢陵而入粤到潮州,明代后期迁至广西陆川,“乾隆14年(公元1749年)携眷由陆川迁博白卜居于凤山嘉里美村”。黄姓据《黄氏族谱序》说:“溯我上县始祖——昱公,是在元朝延佑5年戊午(公元1318年)由福建兴化府莆田县来任石城县尹,于天历元年戊辰(公元1328年),迁治新和驿(即今廉江县址),公致仕后即奠基县之旧治黄村(即今之上县村),距今已669年矣!昱祖配姜李二人,诞凯珊、梅珊、柏珊三子,一本三枝,根深叶茂,长凯留旧籍,梅迁吴川,柏迁博白那亭(即今文地镇内)。”由此看来,柏珊迁入博白时间当是元朝末年。博白籍的太平天国堵王黄文金是柏珊的后裔。还有讲新民话的李姓、王姓、刘姓、郑姓、廖姓、邓姓等大都来自福建汀州经广东进入博白。正如语言学家王力生前对乡人谈及新民话时所说:“我认为,新民话应该就是客家话,多自福建汀州来,或者是从广东嘉应州来。”所谓嘉应州,即今广东的梅县地区。二、新民话的语言特点
新民话是博白人交际的主要方言,甚至连讲地老话的人也能听懂,有的人还会讲。新民话与陆川、合浦、浦北、和广东省廉江、化州等县的客家方言连成一体,是广西客家方言连片地区方言。这片方言较一致,趋同普通话。与贵港、桂平、武宣、来宾、宾阳的客家方言另有差异。由于历史原因和粤方言的影响,新民话也保留了不少古音成分,有鲜明特色。
(一)新民话的语音:
新民话从特点看,大致可分为县东、县南、县中三个语区。县东部的文地、宁潭受陆
川客家方言影响,一些读音有别。
新民话的四呼不齐全,没有撮口呼。有关撮口呼的字,都读为齐齿呼或合口呼。还保留了古音韵尾“m”,塞声韵尾p、t、k。同时,m、η可以自成音节,不跟任何声母相拼。
新民话有6个调。新民话声调比普通话多阴入、阳入其调值比普通话低而短促。
(二) 新民话的词汇和语法:
新民话由于受周围方言和社会生活各种因素的影响,其词汇和语法也是丰富多彩的。
如“吹牛”说为“车大炮”;“下雨”说为“落水”;“妹妹”说为“老妹”;“太阳”说为“热头”;“我们”说为“https://www.hakkaonline.com/static/image/smiley/font/zi1.gif兜”。新民话中创新词也很多。如“猪舌头”,说为“猪利前”;“上午”说为“上昼头”。有的词有音无字,口语通用。在构词中,形容词重迭多为“AABB”句式。如“红绿”说为“红红绿绿”;“喜欢”说为“喜喜欢欢”。同时,词头常在前面加“老”字,如“老头”、“老妹”、“老姑”,以示亲热。在词尾表示多时数常称为“https://www.hakkaonline.com/static/image/smiley/font/zi1.gif兜”(我们)、“佢兜”(他们)。在语序中,同地老话一样,常把修饰性词放在被修饰词之后。如“我先走”说为“涯行先”;“多穿一件衣服”说为“着多一件衫”;“给我一支笔”说为“分一支笔涯”。
三、博白方言的使用情况
由于地理上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地老话与新民话接触频繁,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互相影响,互相吸收,互相促进。在一百三十多万的博白人中,地老话和新民话既能自成一体,各具特色,又能在全县人民中互相交际。讲地老话的人不仅能听懂新民话,而且绝大部分也能讲一口流利的新民话;而讲新民话的人绝大部分人不仅能听懂地老话,而且也能讲一口流利的地老话。在城乡或者机关学校,在个别交往或者大庭广众,两种方言可以互相交替使用,参差进行。往往一会儿是稳重悠扬的地老话语,一会儿又是抑扬顿挫的新民语音,别具风格,相得溢彰,为人们交际增加许多浓厚的气氛。
由于人口迁徙,两种方言交叉分布,形成了不少方言点。如地老话区的大利乡上庄村蓝屋屯,共二百多人,大约在二百年前从陆川乌石镇搬迁而来。现在尽管周围和本屯妇女都讲地老话,但男人在本屯仍一贯坚持讲新民话,出外可讲地老话或新民话。不过受地老话影响,这个屯的新民话语音稍稍发生变化。在新民话地区,也往往出现许多地老话方言点。如东平镇火甲、莲塘等村,沙河镇的长远村中的个别屯,在屯的周围都是讲新民话的地区。但这些屯的群众在外交往中讲的是新民语,但回到屯里却一色讲地老话。不过,这些方言点的群众尽管会讲两种方言,但语音、词汇已受到影响,与其所谓正宗的地老话或新民话已有明显的差异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