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995|回复: 15

[转帖] 如何.引领世界亿万客家人变得更客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9 05:5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何.引领世界亿万客家人变得更客家?
这里有很多"浪漫"客家人, 你和我要用"浪漫"方法!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10-5-19 05:52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9 05: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浪漫"方法?
正在找答案.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9 10:5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浪漫怎样定义呢?生活上浪漫,可能在东南亚客家人找到。听邱清云客家歌,印尼客家歌可感受一点。那里生活节奏比梅州更慢。东南亚华人多住平房,还有毛里球斯印度洋客家人,有阳光海滩,社会稳定。。。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9 12: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浪漫主义的表达方式有许多,但关键的是得有自己的东西,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个性,不拘于其它格式。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22:5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还有这样一本书: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gcysk200803038.aspx
曾看过浪漫与浪费之间辨证关系的经典段子:一男一女在办公室谈起浪漫与浪费这一话题,男:到底什么叫浪漫?女:明知道她不爱你,你还要送她一百朵玫瑰. 男:那什么叫浪费?女:明知道她爱你,你还要送她一百朵玫瑰.从这个段子看来,好象浪漫就一定要浪费一样.但是现在就有一种新主张那就是:中国式浪漫-- 我们要寻欢作乐,但是我们不烧钱;我们要浪漫,但是绝不浪费.这就是新抠门主义的主题思想.装穷,但是,真开心.

作 者:
    马婧婧  
作者单位:
     
刊 名:
    观察与思考  
英文刊名:
    GUANCHA YU SIKAO
年,卷(期):
    2008 ""(3)
分类号:
     
关键词:
     
机标分类号:
    H05 D82
机标关键词:
    中国浪漫主题思想玫瑰段子辨证关系新主张办公室经典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23:03: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庸之道

浪漫=中庸之道!
http://tieba.baidu.com/f?kz=153274692
1楼
4年前,当刘烈带着未婚妻黛琳从法国回到老家无锡时,着实让刘家的长辈吃惊不小。刘烈的父母看着眼前这个蓝眼睛、高鼻梁、人高马大的准儿媳妇,竟然有点手足无措。但毕竟是儿子自己的人生选择,老两口还是挺高兴。黛琳每次跟着刘烈回家,一进门总要和公公婆婆来个法国式的拥抱,刘爸总是感叹: “终于见识什么叫浪漫热情的法国人了。”谈起浪漫这个话题,黛琳抱怨在中国,上班不紧张,下班不悠闲,什么时候做事都很没有节奏和秩序,结果被一旁的刘烈以为她说中国人不浪漫。黛琳叫起来:“浪漫不等于慢,别唬我这个外国人。”关于浪漫,黛琳觉得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解释,法国的浪漫并不是全世界的浪漫。就好比在法国,浪漫就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带一本书到住处楼下咖啡馆的露天座喝一杯咖啡。而中国有中国的浪漫,黛琳说自己在无锡的时候一点也不觉得中国人浪漫,后来回到法国,有一天突然想起在无锡的冬天,和丈夫一起在路边很破烂的小摊子上买一个热乎乎的烤红薯一起分而食之,香甜软烂,她意识到,这也许就是中国式的浪漫。

  虽说法国人是出了名的浪漫,可是黛琳说她和刘烈认识的方式一点也不浪漫。刘烈当时是机械进出口公司欧洲部的职员,而黛琳是法国供货商的客户经理,因为工作的缘故常来往,也就日久生情了。两人结婚后,似乎生活也不像电影里演得那么浪漫--刘烈还和以前一样要世界各地到处飞,黛琳则不愿意放弃工作,留在了法国,他们一个月能见上一面一起吃顿饭已经是很幸运的事。两年前儿子出生,使得黛琳下定决心辞掉了在法国的工作,跟着刘烈回到中国,做贤妻良母。她跟着婆婆学烧中国菜,也像普通的中国家庭主妇一样去菜市场买菜,可是不管怎么努力,刘烈总说她做不来“中国式媳妇儿”,这让她很郁闷。倒是婆婆常常安慰她,告诉她不用刻意做什么,在做好儿媳妇这一点上,“求同存异”就足够了。

  最近黛琳和刘烈一直在为儿子上幼儿园的问题发愁。按刘烈的意思,想让黛琳带着孩子回法国,进那边的幼儿园,接受免费的教育,而且环境也相对国内的要好,而黛琳则认为孩子小,应该让他和父母在一起,享受完整的母爱和父爱,既然刘烈不可能长期呆在法国,那就让儿子上中国的幼儿园,这样可以一家团圆。两口子为这事儿闹了好几个星期的别扭,最后还是刘爸出了个折中的主意--先让孩子在国内上一家国际幼儿园,以后再把孩子送到法国从小学开始上。这样,才算让小两口各自退了步。黛琳觉得中国人这种中庸之道她永远也学不来,在她眼里,一个问题只有两种答案:是或者不是,而中国人总能从当中找出条“新路” 来,也许这就是西方人和中国人思维方式最大的不同之处。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10-5-28 23:06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23: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建筑也浪漫; 土楼浪漫吗? 看<<等郎妹>>

建筑也浪漫; 土楼浪漫吗? 看<<等郎妹>>
http://arch.m6699.com/content-2240-4.htm
..................................
曼哈德&#8226;冯&#8226;格康――“我懂得中国式浪漫”
美讯在线网 www.m6699.com 2008年 04月 01日 17:08   来源:互联网


      建筑,是凝固的音符,也是城市的历史教科书。建筑设计,是用人类文明做画笔,在茫茫大地留下人类文明烙印的伟大艺术。日前,在华东师范大学&#8226;中德设计教育中心揭幕仪式上,我们见到了德国建筑大师冯&#8226;格康。他主持设计了包括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火车站柏林火车站在内的一系列享誉全球的作品,与这位大师的对话,让我们仿佛倾听到那些美妙建筑的脉动。
   
     中国文化给了建筑更图像化的表达
   
     朱砂: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每个地方的建筑都会承载那个地方的文化,留下那个时代的烙印。您的作品在许多文化炯异的国家、地区都得到了认可,您是怎么做到的?
   
     冯&#8226;格康:我在中国已经做了8年项目。中德两国文化有很大差异,但是,文化底蕴中也有相通之处。德国人的思考方式、哲学理念讲究的是精确,目标性很强,目的就是达到“是”或“不是”这样一个答案。但是,中国的文化、语言是图像化的、浪漫的、开放的、模糊的。通过8年来在中国的经验,我们发现这样的文化底蕴有它的张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在做项目时,中德文化的差异碰撞产生的是某种新的方式。有可能,德国设计师在中国的氛围里,会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朱砂:您在中国的这8年设计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有没有让您特别得意或者印象深刻的作品?
   
     冯&#8226;格康:我想讲两个作品,上海的临港新城中的中国航海博物馆和重庆大剧院。如果进行正常,这两个项目明年都会完工。它们从建筑形式来说,是用图像语言来描述建筑的。
   
     中国航海博物馆最明显的视觉特色是中间有一个平台,平台两边竖起了两片“船帆”合成了一个屋顶。在柴油机马达出现前,船帆是所有船只的动力来源。现在,这船帆式的屋顶,将成为一种标志――一方面船帆式的屋顶有着很明确的展示功能,另一方面它也表现出了这个建筑的特色。同时,这样的设计也有较高的科技含量, “船帆”要显得很轻盈。
   
     再说到重庆大剧院。它坐落在重庆朝天门对面,那里原先是一片老码头,与重庆市中心隔江相望,地势略高一些,整个建筑造型像一艘大船。在三峡工程之前,重庆是人们游览三峡的一处中转站。我自己也曾带家人来游览过。将重庆大剧院设计成船的造型,就是希望它可以标志出重庆处于长江江畔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另外,重庆是多雾的城市。我曾经去过那里9次,有7次都遇到了大雾天气。所以我们在设计重庆大剧院的时候,在灯光设计方面动了许多脑筋,希望它即便在大雾天,看起来依然可以有水晶般的晶莹。整个建筑的雕塑感非常强,我们将采用回收玻璃生产的材料,在灯光的作用下,会让整个建筑看上去有玉石那样的质感。
   
     像这类图像感较强的建筑在德国要想实现,难度会比在中国大很多。
   
     全程跟踪保持建筑原创性
   
     朱砂:建筑设计师完成设计之后,会交由施工单位去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您怎样确保自己设计的作品可以比较完美地呈现出来,而不会在建造过程中走样?特别是有些高科技含量的部分。比如,您提到的中国航海博物馆的船帆式屋顶。
   
     冯&#8226;格康:首先,在设计的过程中就要做到必要的跟踪。比如,中国航海博物馆的位置比较靠海,台风对它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我们专门请同济大学和一家德国的机构,为我们做了风洞实验。当我们的设计稿完成后,我们与一家很优秀的德国的结构公司合作,制作了很多结构模型。此外,在施工的过程中,我们建筑事务所会专门派出工程师到现场,他们会检查建施工是否符合我们的原创设计。到目前为止,我们认为在中国,建筑施工的水平还是可以满足我们的要求的。
   
     只讲究形式的作品缺少长久的生命力
   
     朱砂:您现在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名誉教授和中德设计教育中心的名誉理事,对于中国的年轻建筑设计师,您有什么建议?
   
     冯&#8226;格康:中国和德国在建筑学的教育体系上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我发现,中国的年轻设计师在做作品时想的比较多的是我要做个什么形式出来,但是,他们设计出的作品往往没有长久的生命力。
   
     最近,德国gmp建筑设计事务所将要成立建筑文化学院(AAC),到时候也会邀请中国的年轻设计师来学习。我希望这个机构可以成为一个小型的大学,也希望能够通过它,为中国的建筑设计师提供一些帮助。
   
     朱砂:要达到怎样的水平才可以有机会进入那里学习?
   
     冯&#8226;格康:要非常非常优秀才可以。他可以没有丰富的经验,但是一定要有天分。

(文章来源:Arting365.com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9 11: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脱亚入欧?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30 08:0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skc 的帖子

不, 是多元插入.使世界亿万客家人变得更客家!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30 09: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移居火星吧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30 09:2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 浪漫客家人要到火星去.
“火星-500”部分试验工作展开,我国志愿者状态良好
时间: 2010-05-26 09:58:50 来源: 新华网   发表评论>>
关键词: 志愿者 状态良好 火星-500 中方 试验项目
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0-05/26/content_2336140.htm
内容摘要: 中方首批赴俄参加“火星-500”试验项目(相关报道见本报5月20日8版《我航天志愿者或首批“登火星”》)的回国人员5月25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他们已完成针对外国志愿者的中方两大参试项目的培训工作,中医辨证研究的理论培训正在实施。中方参试志愿者王跃目前在试验中身心状态良好,正和其他志愿者一同接受各国项目培训。


NASA最佳火星照片:火星沙丘现出玄幻色彩
http://tech.sina.com.cn/d/2007-02-02/07181366145.shtml






........................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10-5-30 09:36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30 09:4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年前,我向NASA评论过的火星日气温图: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10-5-30 09:57 编辑 ]
VL1_sols_95-97NAMLOW.GIF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30 10: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个千年"浪漫"客家人要迁移到火星去看日出,日落和云

下个千年"浪漫"客家人要迁移到火星去看日出,日落和云

http://mars8.jpl.nasa.gov/MPF/science/clouds.html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10-5-30 10:34 编辑 ]
下个千年浪漫客家人要迁移到火星去看日出日落和云.jpg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30 17: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年后迁移到火星去的"浪漫"客家人想家的时候......

千年后迁移到火星去的"浪漫"客家人想家的时候......
可举头望在地球(南北美州的"浪漫"客家人)和月亮:



真实的照片来源:
http://www.msss.com/mars_images/moc/2003/05/22/
很可惜卡尔萨根没能活着看到这个地球的形象,他一定会喜欢的。
从"火星环球探测火星"2003年拍的.

http://obs.nineplanets.org/psc/pbd.html
卡尔萨根看了这第一张从外空间拍回来的地球的照片感慨地写写道......................

Reflections on a Mote of Dust一滴尘埃上的思考
-- Carl Sagan (1934-1996)
We succeeded in taking that picture [from deep space], and, if you look at it, you see a dot. That's here. That's home. That's us. On it, everyone you ever heard of, every human being who ever lived, lived out their lives. The aggregate of all our joys and sufferings, thousands of confident religions, ideologies and economic doctrines, every hunter and forager, every hero and coward, every creator and destroyer of civilizations, every king and peasant, every young couple in love, every hopeful child, every mother and father, every inventor and explorer, every teacher of morals, every corrupt politician, every superstar, every supreme leader, every saint and sinner in the history of our species, lived there on a mote of dust, suspended in a sunbeam.

The earth is a very small stage in a vast cosmic arena. Think of the rivers of blood spilled by all those generals and emperors so that in glory and in triumph they could become the momentary masters of a fraction of a dot. Think of the endless cruelties visited by the inhabitants of one corner of the dot on scarcely distinguishable inhabitants of some other corner of the dot. How frequent their misunderstandings, how eager they are to kill one another, how fervent their hatreds. Our posturings, our imagined self-importance, the delusion that we have some privileged position in the universe, are challenged by this point of pale light.

Our planet is a lonely speck in the great enveloping cosmic dark. In our obscurity -- in all this vastness -- there is no hint that help will come from elsewhere to save us from ourselves. It is up to us. It's been said that astronomy is a humbling, and I might add, a character-building experience. To my mind, there is perhaps no better demonstration of the folly of human conceits than this distant image of our tiny world. To me, it underscores our responsibility to deal more kindly and compassionately with one another and to preserve and cherish that pale blue dot, the only home we've ever known.


Excerpted from a commencement address delivered May 11, 1996. Dr. Sagan's book Pale Blue Dot expands on these ideas.
Image from Voyager 1, 1990.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10-5-30 18:04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30 22: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令人神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18:3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