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見客家歌系列3(中央社記者施馨堯、溫貴香台北30日電)現代客語音樂創作拋開以往客家傳統曲風,將西方流行元素帶入客家音樂中。這些結合不同曲式風格的客家音樂創作者選擇以音樂溝通,用最直接的方式,投入保存客語工作。
曾以「野放客」拿下金曲獎2項大獎的劉劭希說,讓客家音樂被接受,就是學習客語的開端,若放棄語言,族群認同也隨之消失。
劉劭希說,他不認為過多外來元素,會阻礙客家文化的在地性質。「音樂本來就是學習,文化本來就無國界」。他將文化定義為「人民生活的表現」,當百姓都接受作為生活的一部分時,就成為文化。沒有注入新血的文化,永遠在百年前原地踏步,肯定死亡。
劉劭希認為,目前官方版的客語文化總和「老農文化」連結,「只會趕跑年輕人」;客語流失的關鍵是在下一代,並不是老人家。
「客家歌過去給人的印象就是山歌,那是老人的東西」,他的訴求是「把年輕人撿回來」,不要老覺得客家話是鄉村俚俗語言,覺得學韓文和日文很「酷」,唱客語歌很「俗」。他實驗各種現代、創新曲風;愛畫畫的他,並結合現代媒介、動畫與網站來行銷。
曾與李泰祥、馬修連恩合作的客家歌手謝宇威說,人的情感是亙古不變的,如果抓到感覺,即使把八音曲調改成電子舞曲,也可突破年齡差距與文化隔閡,「音樂可以打破語言的藩籬」。
身為客家人的「拷秋勤」樂團主唱范姜,血液中對客家流行歌曲有一份不可割捨的情感,他們結合客語與闽南語,透過音樂學語言最為快速、便捷,也是發揚客家母語的方便之門。
范姜的夢想是結合各國不同語言來創作,將不同語言用各種樂器、旋律來表現,不先看歌詞,而把語言昇華到音樂境界,最能觸動人心。
「創造」對劉劭希而言,也是檢驗文化生命力的指標。劉劭希說,美國的音樂工業每年生產數以百計的歌曲,存在豐沛創作能量。至於客家音樂,他說,如果抱著3大調再唱300年,只是更動歌詞,他認為「那不叫音樂,叫做戲曲」
劉劭希說,要救客家話,就要增加客家文化的價值。他說,英文承載電影、文學、音樂、美術等跨類別藝術,這就是「文化」。要延續客家話,就必須用客家話製作原創藝術,「如果有一天客家出了一個裴勇俊,大家願意去追;如果有一天玩遊戲需要用客家話,大家就會去學」,這就是客語未來的希望。
劉劭希說,所謂「客家的味道」不是他在意的重點,如果為人接受而傳唱世代,「今天的創新就是明天的傳統」。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