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3-31 10: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Kejiashan 的帖子
上期节目,我为您介绍了客家人在四川发展过程中做出的贡献。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再来看看,客家人对广西的发展又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广西位于中国的南疆,分别与广东、湖南、贵州和云南接壤,总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人口近4000万。
广西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适于农作物生长。广西又是石灰岩分布区,多为“喀斯特”地貌,土地比较贫瘠。广西还是壮、苗、瑶、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从秦汉到清初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不但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而且人口也长期徘徊在一、二百万左右。从明末清初开始,闽粤赣地区的客家人就陆续向广西迁徙。清朝中后期,由于广东西路土客械斗长达十多年,双方损失惨重,在清政府的逼迫与策划下,大量客家人迁徙广西。这支巨大的人口力量,结束了广西地区地广人稀的历史。由于客家人掌握了比较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受到过沿海商品经济的熏陶。此外,客家人具有吃苦耐劳、奋力开拓、坚忍不拔的精神。而广西的气候与地理环境与闽粤赣相似,所以,大量客家人一进入广西很快就适应了环境。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就使广西的经济面貌得到巨大改观,并加速了广西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过程。
入迁广西的客家人,能否在广西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首先要看入迁的人口数量。据学者统计,到晚清时期,广西人口已接近七、八百万,而入迁的客家人约一百万左右,占广西总人口数的百分之十。其中,桂东、桂东南、桂南和桂中四地,为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以桂东南的客家人为最多,约占这个地区总人口数的四分之一。清代客家人入桂数量如此巨大,必然会对较落后和闭塞的广西社会和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这些入桂的客家人,以全新的姿态,非凡的气势,成为一支经济开发大军,他们每迁徙到一处,该地的开发势头就为之一振,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迅速加快,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
客家人对广西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劈荆斩刺,开垦荒地,广辟良田。清初广西大量可耕之地因人口稀少而荒芜。即使以开辟的农田,因壮、苗、瑶等少数民族缺乏农耕知识,农作物产量也很低。客家人入迁广西后,首先向荒地进军。在桂东南,据县志记载,“他们(入迁的客家人)补嵌于壮族之隙地,种植农作物,”使“农业顿为之改观”,故被誉为“射耕人”。在宜山地区,从乾隆到道光的近百年间,昔日的“蛮溪山岗”,皆为“楚粤黔闽汉人所耕垦”,其产量竟“岁获千万石”。在桂南的宁明县,据《思乐县志》记载,勤劳勇敢的客家人即使仅是“一、二家人,亦自成村落,虽深山野岭无所惧惮”。在桂东,客家人将瑶族不善利用的江边山脚平坦荒地,开发为连片的良田。在永安州,过去被称为“瑶壮之穴窟”,但至清末,沿湄江小盆地,已发展成为繁荣的客家人聚居的乡镇。沿西江两岸,过去被称为“瑶堡”的藤县,至清末亦已开垦成客家人“江流沿岸附近的主要聚居区之一”。在桂平县,太平天国起义前的紫荆山区,数千客家人在山区辟山开荒,已成为粮食和蓝靛的主要产区。遍布广西各地的客家人,进行了大规模的垦殖,使广西的耕作面积成倍增加,加上客家人带来的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至晚清时期,原来地广人稀的广西,已成为每年向广东运销粮食二百多万石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
二、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广西主要的居民为壮、苗、瑶等少数民族,他们千百年来多实行“刀耕火种”,农业生产一直处于低下水平。客家人入迁广西后,采用精耕细作,提高土地肥力,注重兴修水利,运用先进的农耕技术,通过提高农田耕作质量和水利灌溉,广泛使用人畜粪便等有机肥料和优良种子,以及科学的育种方法,加上先进的生产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单产,耕地的潜力得到空前的挖掘。
三、大量种植经济作物。客家人到广西后,种植甘蔗、花生、芝麻、黄豆、烟草等,努力开发广西的各种资源。客家人在广西从事农业生产和开发,始终具有强烈的商品经济意识。据记载,从清乾隆到道光年间,仅广西宜山“种蔗煎糖,岁获数万石”。在广西上林县大明山脚,入迁的客家人,将茴香树从天然生长改为人工种植,并把这种香料远销外省,取得巨大收益。在桂县、桂平等地,“种蓝靛的人,多是从广东上来寻食,无处落业的客人”,其所种的蓝靛,占农业生产比重的三成。客家人在广西大量种植经济作物,发挥了广西的潜在优势,提高了农业产品的商品率,极大地促进了广西农业商品化的进程。
四、发展手工业,兴办工业。客家人在广西,虽然以开发农业为主,但因手工业收益较大,故一部分入桂的客家人逐渐由农业转向手工业。如乾隆年间,从广东嘉应州,即现在的梅州迁来的黄氏家族,就在柳州的郊区拉堡镇开办了专门染织土布的作坊。一些客家人,发现大苗山一带山区适宜栽种南竹。该地又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可供利用,认为发展造纸作坊必会有可观的利润,便在大苗山中部的香粉、雨卜、古都等地,创办多间造纸作坊。其所产的土纸及纸制品,大量销往桂林、柳州、南宁、梧州等地。大苗山的香粉镇,至今仍是个通行客家话的地方,客家人在广西大量发展手工业生产及产品的经营活动,对广西这样一个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促进其市场经济的发展,无疑具有巨大的作用,极大地促进少数民族开拓市场经济、发展商品生产的思想意识。
五、活跃流通,促进商业的繁荣。明清时期,包括客家人在内的粤商,执掌了广西商业的大部分市场。清代在南宁成立的岭东会馆和梅江书院,就是客商集资成立的同乡会组织和子弟学校。柳江县的许多客家人,从迁来之时就是从事小生意及其它商业的。在一些比较边远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从清朝的中叶开始,大部分客家人都经营商业。在一些山区县,从嘉应州迁来的客家人,专门从事山货运出和广货输入的生意,并形成家族性经营,成为当地的富商。这些富起来的客家人并在当地发起建立“粤东会馆”。他们的商业经营极大地促进了山区土特产品的流通,沟通山区与城镇市场的联系,活跃了山区的经济。这对于促进山区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改善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客家人向广西的大规模移民,促使广西的经济、文化面貌有了明显的改观。在广西,凡是客家人主要的聚居区,就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如客家人最多的桂东南地区,长期以来就是广西的“粮仓”和“果仓”。广西客家人的分布是从东向西递减,而广西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东高西低,据一些县志记载,客家人初入广西之时,大多是非常贫苦的,以充当佃农和承租他人的土地、开垦荒山荒地来度过最艰苦的一段历程。但由于客家人有生产技能和文化素质较高又能吃苦耐劳和宗族团结,故其身份也由雇农变成自耕农,一些人还成富裕户。他们的突出表现,还为广西众多的壮、苗、瑶、侗等少数民族树立了榜样。从而使广西的经济从清末开始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
《国际在线》2007年9月2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