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19|回复: 0

【转帖】灵 光 寺 的 传 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2-16 22: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mzmap.com/fjms/lgs/4.htm
                               【灵 光 寺 的 传 说】

一、 茶  泉

  从灵光寺右侧进去约0.5公里的地方,山谷中有条小溪,长年流出清彻的溪水,清凉可爱。但是,每当春雨连绵,久雨之后,泉水变赤,类似茶色,人们称为茶泉山谷叫茶坑。传说潘了拳当年来到阴那山之时,上山伐木结茅庵,其姐送茶给他喝。因山高林密,只听得斧锯之声和相闻呼唤之声,却看不到人影。难煞了姐姐。于是潘了拳从远处传声叫其姐姐,将茶倾入山坑之中,便可以喝到。姐依其嘱咐,果将茶倾入坑内,遂成茶泉。又据传,清明前后,雨水特别多,待茶坑流出茶泉时,天更将放晴了,故又有茶泉报晴之说。
二、五 色 雀

  冬春季节间,灵光寺门前的柏树上,常有成群结队飞来啄食虫的小鸟,大小如燕,体态轻盈,毛声分红、黄、青、白、紫五色,人们称此种鸟为"五色雀"。又称"灵鸟"。传说这种鸟生长在福建潘了拳的家乡,潘了拳来到阴那山开山结茅修行以后,似有灵感的五色雀。每年冬天都会飞来拜谒惭愧祖师,有客游寺时,灵鸟会列队欢迎,飞鸣前后。冬春过后,又飞去无踪。这种现象一直沿到今天。又传说,灵鸟在古柏上,寺前后飞鸣时,次日天将下雨,故有灵鸟报雨之谓。1965年6月,全国人大党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偕夫人于立群旅梅,在为梅县地区成立的题诗中,曾写了这样的诗句:灵禽闻有翎五彩,文物由来第一流。这里说的灵禽,指五色雀。诗中引以赞美梅州山灵钟毓,蔚为文物。
 

三、无 笃 石 螺

  无笃石螺系生长在阴那山小溪中的一种石螺,形态和普通石螺一样,只是尾部少了一截,有如人们将螺敲去螺的尾部后下锅煮食的石螺相似。传说当年潘了拳在庵中修行,适有十方善信来寺进香,拾得溪中石螺作为佐菜。他们把螺敲去尾部后,正要下锅之际,被潘了拳发现,步前正言说"信佛人要戒杀生"。善信遵听奉劝,便将石螺放回溪中,繁衍至今。从此,无笃螺成阴那山的一种富有特色的水生物。
  注:"无笃"是客家方言,意即没有尾巴。
 

四、片 生 熟 鱼

  这种鱼,生长在阴那山的溪中。鱼身两面,一面呈白色,和普通的鱼一样;另一面则为赤色,俨如经过锅里煮熟后的色泽一般。故人称此鱼为"片生熟鱼"。传说当年在庵做工的人,从溪中捕到鲜鱼,正在厨下煎煮,适为潘了拳发现,了拳和尚认为杀生有犯僧戒,即劝工人将锅里正在煮着的鱼铲起放回溪中,而已煎煮一面的鲜鱼居然起死回生,相传繁殖,可惜这种半边白半边赤的小鱼在阴那山小溪中很难见到了。
  注:片生熟,是客家方言,意即"半生半熟"。
五、坐 化 椅

   在灵光寺内,还现存着一张1000多年前的藤椅。据考研,此藤椅系由一条山藤自然造型而成。因历时长久,不断修补,椅身已布满了近千枚铁钉,样子十分苍古。据传说潘了拳49岁坐化时,就是坐在这张藤椅上。现在已用玻璃橱保护起来,存于灵光寺内,作为珍贵文物保存。(图片见--宝寺掠影第三幅)
人物传略

毕生弘法,永远慈航普渡
一、佛教人物--潘了拳

  潘了拳(公元812-861年)梅县圣寿寺(灵光寺)创始者,其父潘德彰,母为丘氏。原籍福建省沙县。生于唐宪宗元和七年,壬辰岁(公元812年)。
17岁出家,20岁来到梅县阴那山五指峰下,结茅修道,自号惭愧。圆寂后,人们以檀香木雕其法像,作为纪念,称惭愧祖师。潘了拳传到第二代时,将茅屋改为砖瓦建筑,名曰:圣拜寿寺。
相传潘了拳出世时,左手抱拳不张,其父取名为"拳"。三日后,适有一僧人过其家门,其父抱拳示僧,拳啼哭不停,十分可怜。僧人细细审视之后,连声念"阿弥陀佛",取笔在了拳手背上书一"了"字,拳即张开,遂又取名"了拳"。拳父欲谢僧人之恩,僧人不受。其时祥云盖顶,金光万道仿若佛祖降世,并说:"此儿长大后必有长进,要好好照料"。临别时婴儿对他莞儿一笑,僧人道:"十七年后再见"。又说:"他会在阴那山五指峰开基、造化得道"。说罢飘而去。
潘了拳出生后,不幸父母早亡,由其叔父代为抚养。十七岁出家为僧,离开福建,来到广东省大埔县黄沙乡车上村,见一姓游老妇,孤苦零丁,了拳心发慈悲认游妇为母,悉心奉养,相依为命。过后不久,义母去世,了拳在悲痛之余,为了造墓安葬。了拳先后到大埔县赤洁寺住了半年之后,又到三河坝手指村高礤寺拜师。并下决心再度出游访胜。他见大埔北面山川秀丽,历尽艰辛,爬山越岭,走过神泉市(今大埔县茶阳镇)来到坪沙楠树村,只见这里古木参天,蝉鸣鸟唱,峰回路转,是个洞天福地,便住到一位姓袁的家中,一面修行,一面为楠树坑群众办好事,与袁家一个比其大两岁的女孩结为姐弟,在袁家住了三年。潘了拳为修行寻访附近名山胜迹,一日,他登上芒洲山极顶,西望梅县阴那山五指峰,有如拳伸五指,直插云端,观此处森林茂密,千峰环绕,碧水萦回,便决心到五指峰下结茅修行。其姐姐见他修行心切,与之一道攀藤附葛,斩棘披荆,来到五指峰东麓结茅。不料天机泄露,结茅未成。于是便转到五指峰西麓,此乃左有香炉,右有白虎山的桃源洞口,即现在的灵光寺所在地,开设道场,起名圣寿寺,(后至明洪武十八年,梅鼎御史捐金扩寺,易名灵光寺)。
其时的阴那山,又称阴那峒,山高谷深,荒无人烟,座上猿猴作伴,出入麋鹿为侣。潘了拳到阴那山结茅修行,曾有几个神其的传说:说的是潘了拳姐弟二人,来到阴那山结茅,艰苦创业仙人见他诚心修行,显灵相助,化作村妇,助其解决各种困难。
了拳劈山结茅,姐姐在家做饭,送到工地给他吃。每日不管做多少饭,了拳尽数吃光。姐姐怜弟弟劳动辛苦,天天增加饭食,有一日竞增至一斗米干饭,了拳照样吃得精光。姐姐觉得其中心有蹊跷。第二天送饭时,将每天随行走在前面的黄犬禁在家里。自已径直来到结茅的工地,帮助结茅仙人,见有生人来到立即化身遁去,有两个来不及遁去的,化作稻草人。据说这两个稻草人经受了长年日月精华的薰陶,几百年后仍然屹立在墙头不变。
潘了拳在阴那山修行的事,传回原乡,据说,当时其家乡人每年冬天,都要结伴前来参见了拳和尚,而且世代相传,绵延不断。"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宗教被迫停止活动而中断。1984年以后,又有福建各地群众善男信女结伴前来灵光寺"分香火"。
潘了拳在该寺修行20多年,为当地人民祈福禳灾,功德无量。但他感到自已不能弘扬佛法,自度度人,心中实为内疚,自号"惭愧"。49岁坐化之时,遗下一偈云"四十九年,无系无牵。今朝撤手归空去,万里云开月在天。"他造化后,人们尊称其为"惭愧祖师。"
潘了拳传到下一代时,将茅改为砖瓦建筑,他的门徒欲刻师傅的像,承受香火。但当时还没有照相技术,其生前又未留下有画像,虽然聘得高手匠人,亦无从下手。据说,一天中午,匠人在似睡非睡之中,见一老僧来到面前,对他说你欲刻祖师的像,看看我就可以了,匠人正欲多看老僧几眼,忽起一阵清风,老僧不见了,匠人惊醒过来,随即拿起刻刀,回忆梦中所见老僧相貌,一刀一刀地刻下下来,寺中老和尚见了,说果然活像祖师的。此后,惭愧祖师便在圣寿登殿,受善男信女膜拜,承受人间香火。
潘了拳高僧颇富佛性,殊为聪慧,有许多神奇传说,据云,他在童年时期就曾显神通,有一次,他对几个牧牛的小伙伴说:"你们想到外地去游玩吗?"大家都说:"好"。了拳便以一竹叶在地上划了一个圆圈,让这些牛在原地不动。又说:"你们闭着眼睛,跟我一起走"。说罢,这些小伙伴真的到外地云游去了,大家心里乐滋滋的。。游玩几日回来时,了拳问小伙伴,"你们看看牛儿吃得饱吗?肥吗?"果然还是在划定的圆圈里面,照样吃得饱饱的,长得肥肥的。因此大家都感到很神奇。
潘了拳为人谦虚,自号惭愧。他一尘不染,万念皆空,他在梅县阴那山千米高峰下,经过艰苦修道,创建了灵光寺,又亲手种植了古柏,故香客称赞他"一尘不染何惭愧","万念皆空真祖师";"生闽地,化粤地,金身从万劫中,离色色空,入慧慧定,惭愧实不惭愧""溯唐朝,迄明朝,佛法经千载后,禳灾灾息,祈福福临,祖师真是祖师。"
高僧潘了拳,49岁圆寂,虽离开人间已越千年,但其善缘、功德十分显著,故被人们千古传颂。
 
翰林学士,山僧纪念难忘
乡贤人物――李二何
  李二何(1585-1665),名士淳,梅县松口洋坑祥安围人。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已酉科解元、崇祯元年戊辰
(1628年)进士,授山西翼城及曲沃县令,以治行卓著,应召对策,授翰林院编修,充东宫讲读。崇祯十七年,闯王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据传,李二何拒不受官职,于次年暗携太子朱慈粮潜身回里。清顺治十年(1653年),清廷召命复官,敦促速至,他皆辞不受。
李二何幼能文,十二、三岁即能下笔千言立就,为生员即入阴那山读书。年三十七修阴那山志。44岁中进士,在山西翼城,曲沃任县令时,捐俸建馆,讲学治事,文风大振,政绩卓著,曾分掌山西省乡试及京阙会试。李二何少年入学后,曾假寓于灵光寺内潜心修史,明亡后,又筑室于"三柏轩"隐居。潜心著述。有《三柏轩集》、《燕台、近言、紊言、逸言》、《质疑十则》、《诗艺》及《古今文范》等书行世,清顺治十一年,李二何年70岁时,程乡县令葛三阳聘请他修撰《程乡县志练,(后称"缘志")》,此志多为他手笔,其年高而学愈笃,学者宗之。
三柏轩(即太史馆),因寺前有三株柏树而立名,相传开山祖师潘了拳来到阴那山之初,曾在灵光寺前亲手种3株柏树。
因李二何在少年和晚年都曾在阴那山灵光寺潜心经史著述,后人为纪念他,曾屡次修"三柏轩"。现在"三柏轩"内陈列有乡贤李二何遗像和事迹介绍,以及历代名人逸士的诗词,还悬挂有"三柏参天,千峰竞秀";"翰林深隐留佳句,宝寺重修纪古贤"等楹联。每年海内外乡亲、善信、骚人墨客和知名人士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
清康熙四年(1665年),李二何病逝于松口,终年81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3 00: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