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77|回复: 2

中山大学老校长黄焕秋(惠州客家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3 06: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校长三起三落康乐园
http://gd.news.sina.com.cn
2010年03月03日04:57 南方都市报

摘要:黄焕秋,1916年出生于惠州黄氏教育世家,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教育家、老红军,2010年2月28日在广州逝世,享年94岁。

黄焕秋,1916年出生于惠州黄氏教育世家,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教育家、老红军,2010年2月28日在广州逝世,享年94岁。

  老校长黄焕秋去了,中山大学传来这则悲伤的消息。黄焕秋,对于老中大人来说,是一个熟悉又亲切的名字,他的身影曾鲜活地渗透在康乐园中,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更成了一段传奇。上月28日,他在广州走完了94年的人生历程。

  革命青年献身教育

  黄焕秋1916年出生于惠州的一个教育世家,其父为惠城知名老校长黄植桢。

  也许是受家族文化熏陶,黄焕秋1933年报考中大选择的就是教育学专业。此后一生更继承了父亲衣钵——— 从1953年起,他在中大康乐园度过了半个多世纪。

  和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一样,黄焕秋在中大读书时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熏陶,是个向往革命的激进青年。1935年“一二九”运动,他走在了最前列。1937年在大学毕业之年,黄焕秋成了一名共产党员。

  到1950年,年仅34岁的黄焕秋已经是青年团华南工作委员会书记。

  连降三级 三起三落

  中山大学原副校长李华钟回忆起60年前的黄焕秋,总忘不了那个画面———34岁的团工委书记黄焕秋在讲台上侃侃而谈,面对着像李华钟一样20岁出头的一群大学生,没有大喊口号,但台下掌声雷动。

  “他演讲棒极了,没有豪言壮语,但条理清晰,讲道理很细,令人信服。”李华钟说。

  让李华钟想不到的是,没过多久,风云人物黄焕秋却来到中大校园成了他的师友,担任中大教务处副处长“从团省委书记到中大教务处,这可是连降三级啊!”李华钟开始很想不通,后来才知道因为“反地方主义”,曾在山区做过地下工作的黄焕秋受了牵连。

  这样的起落在黄焕秋后半生并没有消停。1959年,反右倾,黄焕秋因“说错话”被下放到清远,呆了一年后调入暨大。1966年“文革”,他再次受到冲击。

  “冯乃超、黄焕秋、曾桂友,当时被称为中大的三大右派,我和他走得近,又被人称为‘小黄焕秋’……”李华钟说,令他一辈子最佩服的是,这么多次上上下下的遭遇,从未见到黄焕秋流露出半点委屈、不解、消极的情绪,“他对人对事总是很平淡。”

  力排众议 网罗人才

  “不要打击有不同学术见解的老师”、“充分尊重他们学术上独立思考的能力”,黄焕秋的话曾在校友会上给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中大的老教师们提起这位老校长说得最多的是:尊重知识分子,爱人才,也会用人才。

  “文革”结束,百废待兴。而此时的中大经过1953年的院系拆分调整、“文革”的冲击,已成七零八落的“烂摊子”。1973年,中大校长李嘉人把黄焕秋从暨大调回,从1979年起,他担任中大党委副书记、副校长,1982年任中大党委书记、校长。

  黄焕秋首先提出了复办院系,法律、经济、人类学、社会学、计算机系、气象学……十多个院系陆续复办。

  复办院系,却面临一个大难题:人才奇缺。中山大学原人事处处长、原外语学院党委书记罗畹华回忆,复办外语系,但日语、德语、法语一个老师都没有,一个大学100多个专业就只剩一个公共外语教师,李嘉人校长和黄焕秋副校长去外语学院(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要人,结果每个系也只能要回2个人!

  回忆当年与黄焕秋四处网罗人才的情景,这位昔日人事处处长特别有感触。“当时听说珠江电影制片厂有个人日语很好,但此人受过审查,别的学校都不敢用,焕秋就把他请来了,后来成为中大骨干教师之一。又有一位谭顺华老师,是中日混血儿,口语很好,可是没有大学学历,很多人有争议,黄焕秋说,人家口语地道,起码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水平,这位老师最后被聘为中大的日语系教师。”

  罗畹华说,现在年轻人无法感受到当时这样做的风险,这两位老师,受过审查,有海外关系,这都是“禁区”,但老校长顶下来了,正是当时这批老领导的大胆用人,才为今日中大综合性大学构建了扎实的基础。

  也许正是与知识分子打交道时保持谦逊的姿态,在退位之后,老校长黄焕秋依然得到教师们的好口碑,很多老教师爱去找他聊天,一生平和谦逊的黄焕秋在晚年却变得容易激动起来,他心忧高等教育,谈起“钱学森之问”,谈起高校的官场化,这个90多岁的老人常会激动地落泪。

  本报记者 刘黎霞 实习生 周文辉钟蔚苹 通讯员 王丽霞 谢俊洁
1267563553_pAevSA.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3 06:3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惠州黄氏书室:崇文重教绩著循良 客家书室传承文明

2009-04-01 09:44:00  [来源]: 东江时报[报料热线]  惠州日报

    位于惠城区环城西路的黄氏书室(又称黄家祠),绝对是一个闹中取静的好去处。它置身喧嚣的闹市,让每位从门庭前路过的人都有一种奇妙的感受:惠州的人文积淀到底有多厚?

    黄氏书室原是归善黄氏的祖祠,后来才改成黄氏宗族教育场所。从宗祠到书院的转变,恰恰反映了客家民系历来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

历史诉说:客家书室传承文明

    黄氏书室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是典型的三进式院落,1990年7月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黄氏书室的出现并非偶然。清雍乾年间,客家人从福建、江苏和粤东山区不断迁入惠州各县,他们带来了自己的语言和风俗习惯,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崇文重教、力耕苦读、学优则仕的思想传统。而随着迁入人口的日益增多,客家子弟入学读书和参加科举考试的问题日益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宗族式的客家书室应运而生,黄氏书室就是其中一例。

    正因为肩负着教育族人子弟的重任,黄氏书室才变得厚重起来。据史料不完全统计,归善黄氏历代人才辈出,明清两代归善县中举290人,其中黄姓中举18人,清末1人中恩进士。有的族人官至州同、州判、知县、县丞、教谕、千总。至近现代,更是人才辈出,族人任师长、专员、县长不乏其人;教授、总工程师等高级职称者更是人数众多。惠州著名教育家黄植桢、中山大学原校长黄焕秋等就是归善黄氏的杰出代表。

    如今,经过精心修缮的黄氏书室庄重古朴。大门楹联“绩著循良第一,家传孝友无双”彰显着黄氏家族对读书的重视和对礼仪的追求。整座建筑使用布灰瓦铺顶,绿色琉璃瓦剪边,建筑内雕刻工艺流畅,所刻石狮传神活现、栩栩如生。更难能可贵的是,书室还保存了很多绘有古代贤圣的壁画,以及精巧别致的构件雕刻,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相得益彰。

    为了让黄氏书室继续发挥它的人文教化功能,市委、市政府使之成为惠州市首座公立市级民俗类专题博物馆——东江民俗文物馆。如今,该馆全面向市民开放,所收藏的2万多件民俗文物,让游客大饱眼福。这些文物均是带有浓郁东江流域特色的民俗文物,可以说是贯穿了惠州几千年来的民俗文化。

专家点评:书室历沧桑仍保存完好

    王宏宇(市博物馆原馆长)

    黄氏书室是典型的清道光年间建筑,一进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中间硬山式屋顶,前后两间为卷棚式屋顶,此种建法既扩大了前天井的深度,又显得富有变化。经过160多年的沧桑变化,黄氏书室还能较好地保存下来,实属不易。

    目前黄氏书室尚存石碑两方,一为清道光壬寅年(1842)创建祠堂对由黄氏嗣孙、举人、龙门县教谕黄彬撰写的“归邑黄氏建祠序”碑;一为民国十六年(1927)的“添入牌位碑”。此两方石碑是人们研究归善县黄姓人源流、分布、族规族例的很好史料。

网友视点:浓缩五千年器物文明

    今日惠州网网友“nove”说,黄氏书室不大,但其丰厚的文化内涵给自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去参观时发现,屋内从古代的石器到明清的钱币,从达官贵人的婚嫁彩礼到寻常农家的犁具石磨都有,历史文物十分丰富。一个小小的书屋竟然浓缩了上下五千年的器物文明,与其说是一个书室,不如说是一个岭南古迹和民俗博物馆。”

    网友“秋茹”说:“每次看到黄氏书室前的对联‘绩著循良第一,家传孝友无双’,让我感觉很温馨。”( 本报记者严艺超 朱丽婷 方炳徐 摄)

黄氏书室内景。

[ 本帖最后由 linqifeng 于 2010-3-3 06:32 编辑 ]
W020090401354293435096.jpg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3 06:3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校长,一路走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2 15:0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