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0-2-9 08:46: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于都道教的渊源、派系及教义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后期, 沛国丰人张陵于顺帝时修道于蜀中鹤鸣山, 自称是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 命为天师”,“为三天
法师正一真人”① , 尊老子为教主, 奉《道德经》为基本经典, 传播五斗米教, 标志着道教的创立。随后, 道教广泛传播, 遍及大江南北, 成为与儒、佛并列的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之一。那么, 道教是何时传入于都的呢? 1992 年新编《于都县志》说道教传入时间未祥。我们可以看看道教在赣南的足迹, 也许能得到一些答案。东晋时, 著名的道教理论家、炼丹家葛洪曾来到赣南, 并在平固(今兴国县) 结庐修道。清同治《赣州府志》有载: “葛洪, 字稚川, 丹阳句容人, 究览典籍, 好神仙导引之法, 尝过平固, 见山水灵秀, 结庐其地, 凿池洗药, 留诗曰‘阴洞泠泠, 风˜ 清清, 仙居永劫, 花木长荣’”②。作为道教的一代大家, 葛洪在晋代就在于都邻县兴国从事道教活动, 这无疑会促进道教在于都的传播和发展。唐代, 道教受到李氏王朝的推崇, 其势力发展迅猛, 地处偏远的于都县也不例外。同治《于都县志》记载了一位真人梁守朴的事迹:
“梁真人, 名守朴, 唐时于县北斗山紫霄观学道。道既成, 闻于朝, 遣殿使持节来召”。但他不愿奉召, 于是略使小技,“遂登木杪, 接浮云而去。使惧无以复命, 自刎山下。相传今祠祀北斗山神即使也。”③在于都的道观学道而成的梁守朴能名闻于朝廷, 并施道法而致殿使自刎, 由此可见道教在于都的发展程度。到了明代, 更是名道辈出。如赵宜真, 先好儒学, 后“弃儒, 从曾尘外者学道, 初授清微诸法, 闻张天全得长春邱真人之道, 因又事焉, 并熟金蓬头, 金液内外丹诀,师李全究白玉蟾之学。”④可谓是道教各派之集大成者。他在洪武年间定居于都紫阳观, 修炼还丹, 以道法为百姓服务, 并广收门徒。他的弟子刘渊然、邵以正及其再传弟子喻道纯等都是名震京师, 荷九重眷。刘渊然在洪武癸酉年(1393年) 被明太祖召至京, 见于便殿, 赐号高道。洪熙间(1425 年) , 封为“冲虚至道无妙不为光范演教庄静普济长春真人”⑤ , 领天下道教事, 赐二品银章。邵以正于宣德二年(1427 年) 召至京, 七年(1432 年) 授道录司右正一, 正统十二年(1447 年) 升左正一。景泰二年(1451 年)赐号“守元冲靖高士”。后因奉旨祈雪有功, 封“妙悟静虚宏济真人”。著有《忠孝录》、《名医纂集》等书⑥。喻道纯于成化二年(1466 年) 召见便殿, 授“体元守道悟法高士”。成化十一年,复封“安恬养素冲虚湛然演法靖化普济真人”,领道教事, 赐二品银章。受统治者恩宠至极⑦。名道士的迭出屡现, 促进了道教在于都的发展。
道教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派别, 它们相互消长又相互融合。于都道教属于何派系? 它又是何时从何地传过来的呢? 就这些问题, 笔者
走访了于都道教协会筹办小组的几位负责人及刘石城、刘志文、张秀龙、曾金宝等几位道士, 并翻阅了1999 年于都道教协会筹办小组编写的
《话说道士》一书。书中说: “道士分为五阶: 天真道士、神仙道士、出家道士、在家道士、祭酒道士。⋯⋯在我于都县范围内的主要是散居正一派道士, 即在家道士。”既然道士主要是散居正一派道士, 那么于都道教也属散居正一派了, 这与赣南客家人宗教信仰的特点不谋而合的。客家人素有勤劳刻苦、自强不息的精神, 尽管他们在不同程度上信仰宗教, 寻求精神慰藉, 但是又不完全甘于消极颓废, 逃离尘世。这种可以散居乡、镇、村的正一派道教既满足了他们精神有所寄托的心理需求, 又符合客家人的传统精神, 因而散居正一派道教能在于都得到广泛传播。
道教正一派为龙虎山、茅山、阁皂山“三山”符录派系的总称。于都的正一派究竟是从哪一山传过来的呢? 笔者所走访的道士, 包括于都
道教协会主要负责人张秀龙先生都说是从龙虎山传过来的张天师正一派。(据称以前有关这方面的记载, 但在“文革”时期被烧毁, 因此其传入年代、师承等问题尚需进一步考证。) 这些道士的说法是有一定根据和道理的。首先, 张天师龙虎山正一派自唐至明都受到朝廷的恩宠, 领全国道教事。唐玄宗在天宝年间册封了正一派的张陵太师, 谓: “后汉张天师, 教达元和, 德宗太上,正一之道, 幽赞生灵。”⑧促使了正一派在日后的兴盛。经过两宋期间十几代张天师后嗣的努力,龙虎山正一派终成为官方所指定的道教诸派首领, 被视为道教正宗。元明时期, 从第三十六代至五十一代天师, 代代皆受到当朝皇帝的隆渥,皆被封为天师、真人或太真人, 主领三山符录,掌管江南乃至全国的道教。于都道教自称是从龙虎山传过来的, 等于说自己出身于名门正宗, 故道士们自称是张天师龙虎山正一派, 在很大程度上是这种依附名门的心理使然。其次, 正一道适合于都客家人的民情风俗习惯, 正如明太祖说正一道是“特为孝慈子亲之设, 益人伦, 厚风俗,其功大矣哉! 虽孔子之教明, 国家之法严, 旌有德而责不善, 则尚有不听者, 纵有天听, 行不合理又多少。其释道两家, 绝无绳衍纠缪之为, 世人从而不异者甚广, 官民之间, 若有丧事, 非僧道难以殡送。”⑨正一道以斋醮祈禳为职事, 擅长于符录法术, 形式简单易懂, 内容迎合现实, 这很适合客家人的风俗习惯, 因而于都客家人容易接受并信奉正一道。最后, 正一道的“三山”中龙虎山离于都最近。龙虎山在江西贵溪, 在“三山”中是唯一与于都地域相同、距离最近的一山, 这有利于道教的传播, 尤其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更是如此。关于于都道教上述来源的说法, 也可以从同治《于都县志》得到一些印证。如“刘渊然, 赣人, 初为祥符宫道士, 师陈方外, 受先天正一雷法。”⑩名道刘渊然所受的“正一雷法”,正是正一派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 吸收了内丹、禅宗与理学, 把道教传统的道与其相融合, 并顺应内丹术兴起之趋势, 学修内丹, 改进符录道法而形成的新道法。这说明, 至少在明初, 于都道教中就有正一派了。
据刘石城、曾金宝等道士说, 于都散居正一道主要有灵宝教和普安教两派, 区别它们的标志主要是看做香火时打鼓手的坐向, 灵宝教的打鼓
手面外(天) , 而普安教的打鼓手面向里(地) ,但他们做香火时的功课、科仪都相同。《经》主要有《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尊经》(10 卷) 、《太上三元三品三官真经》(30 卷) 、《太乙寻声救苦宝经》(90 卷) 、《南无大慈太悲观音救苦妙经》(120 卷) 、《冥府硖石血湖经》等等。《忏》主要有《太上慈悲九幽拔罪皇忏》、《太上慈悲道场三元生天减罪水忏》、《太乙慈父东宫救苦宝忏》、《太乙冥府十殿朝王忏》、《冥府硖石血湖圣忏》、《东狱圣忏》等。《科》主要有《颁赦科》、《拜奏科》、《冥路科》、《召亡科》、《车夫科》、《蒙山科》等等。正一道在于都的主要活动是做香火, 其目的是超度亡灵、祈求福祗。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经》、《忏》、《科》等看出于都正一派的一些教义:
第一、以“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为首的多神崇拜。“三清”乃三洞之尊神, 统御诸天神灵, 为神王之宗, 飞仙之主, 宇宙万物皆为所创。除“三清”之外, 天神、地祗、人鬼、诸仙真、历代有名的帝王将相及思想家等都被视为神灵。如在《拜奏科》中道士要拜奏的神有: 帝师先天玄元六上帝; 高上各霄七天尊; 大罗法界的诸天大帝、丞相、宰辅帝君及一些上帝天尊; 法主九天雷祖、太阳神、月亮神及满天星君; 天、地、水三宫及上清诸阶法主, 上圣高真; 诸位开先始祖大教主; 各方雷神、冥府各王、各官; 城隍社官; 地方各案尊神等等近千尊神。还分了等级,拜奏时一般位尊者居前, 位卑者居后。
第二、对其信徒尤其是道士有一定的戒律。
对一般的善男信女提出三皈五戒。在《冥路科》中提及,“三皈”指: 一皈依道, 二皈依经,三皈依师。“五戒”指: 一戒不可杀生害命, 暗
抢杀; 二戒不可偷盗, 谋财害命; 三戒不可冤天恨地, 忤逆君亲师; 四戒不可大称小斗, 掺砂和有; 五戒不可奸淫改椿限。对道士的要求更高,如张宇初的《道门十规》中规定道士“凡系本宗科典经书, 斋醮道法, 词意榜语, 义当贯熟该通, 潜心究竟, 出处默语, 修习为常。行有余力, 若有儒之性理, 释之禅宗, 更能融通一贯,犹为上士。”他认为一名合格的道士最起码要熟悉本教经典道法, 要成为“上士”则得能融会贯通道、儒、释。于都道教协会筹办小组在1999年针对道士编写了《道教三皈依戒与九真妙戒》。书中“三皈依戒”是: 第一皈身, 太上无极大道, 永脱轮回, 故曰道宝; 第二皈神, 三十六部尊经, 得闻正法, 故曰经宝; 第三皈命, 玄中师, 不落邪见, 故曰师宝。“九真妙戒”是指:一者克勤, 爱国守法; 二者敬让, 孝养父母; 三者不杀, 慈救众生; 四者不淫, 正身处物; 五者不盗, 惟义损己; 六者不嗔, 凶怒凌人; 七者不诈, 陷贼害身; 八者不骄, 傲忽至真; 九者不二, 奉戒专一。对于道士除了要求皈依道经师三宝外, 在个人修养、救度众生上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第三、于都道教吸收了佛教的一些教义, 宣扬灵魂说和因果报应说。从道教的一些经文来看, 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不死, 且有生死轮回, 因果报应。如果生前积德行善, 那亡魂就能超度并顺利投生; 如果生前行凶作恶, 那亡魂就要历经磨难且不得投生或投入牛猪等畜生类。道教在其经文中描绘了十八炼狱的苦楚, 令人望而生畏。如在《十王忏》中有: “拷番前项, 连枷带锁; 铜椎铁棒, 刀山剑树; 铁灌匣床, 盍石镕铜; 炉炭锅汤, 锯解磨档; 油煎火熬, 破肚翻肠; 剐皮剜眼, 割舌悲伤; 灰河畜生, 寒水风霜; 孤生独死, 枉死跌伤; 绞车血湖, 奈河桥上; 邦都禁洞, 阿鼻狱堂lv 。以上诸狱, 苦痛难当。之所以要经历这些磨难, 是生前做过种种恶、造过种种孽的恶果。如搬弄口角是非, 撒谎骗人得割舌; 女性因血污秽阳间, 死后得经硖石血湖之狱。人生前难免会有过失, 那么每人的亡魂都要经历种种阴森恐怖、残酷无情的炼狱, 更有甚者不得投生。亡魂要避免如此遭遇, 生人只有请道士做香火, 通过念经拜忏做科来消除其罪愆, 减免冥府要遭受之苦。
第四, 其宗旨是安魂度亡, 赐福于人, 劝善戒恶, 驱邪祛淫。于都道教协会筹办小组宣传的《道行修养》中说“道教素以敬天祀祖, 修道行教, 济世利人为宗旨。道教斋醮科仪的目的是道士通过诵经拜忏, 祈祷神明, 达到内以解脱生身以来诸多罪过, 外以阐扬祖师无上大道。朗诵仙经, 可以使心兴神明相交通, 是修道者欲登仙境的阶梯。”他们宣扬的这些宗旨可以从一些经文中得以体现。如《度人经》中说“凡诵是经十遍, 诸天齐到, 亿曾万祖, 幽魂苦爽, 皆即受度, 上升朱宫, 格皆九年, 受化更生, 得力贵人; 而好学至经, 功满德就, 皆得神仙, 飞升金阙, 邀宴玉琼也; 上学之士, 修诵是经, 皆即受度, 飞升南宫; 世人受诵, 则延寿长年, 后皆作尺解之道,魂神暂灭, 不经地狱。”lv 诵念道经, 既可度亡、延年, 又可升仙。拜忏是忏悔生前过错, 以消除死者罪愆, 赐福后代。如《十王忏》说“今为亡者, 稽首志心, 哀告上帝, 俯伏颁恩, 超赦亡者, 离苦上升, 一念皈依, 万类咸享, 孝等祥庆, 保后安宁, 免灾除殃, 家兴人泰, 祸殄灾消, 拜忏已功钦, 四奉众高真, 十王神拱扶, 万神眼洞明, 无灾也无障, 永保道心宁。”lx 道士念经拜忏除度亡赐福外, 他们的《经》、《忏》、《科》等都宣扬一种“倾土皈仰, 咸行善心, 不杀不害, 不嫉不妒, 不淫不盗, 不贪不欲, 不憎不媚; 言不华倚, 口无恶声, 齐同慈爱, 异骨成亲, 国安民丰, 欣乐大平”ly 的思想。道教通过深入民间的种种斋醮科仪, 在很大程度上对劝善。
·38 · 宗教学研究 2005 年第2 期
[ 本帖最后由 yuanxianmin 于 2010-2-9 08:47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