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10|回复: 2

瑞金客家民俗:三月三,放风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1 15: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瑞金客家民俗:三月三,放风筝

文/客家阿哥



清光绪元年《瑞金县志》载曰:“(清明日)儿童放纸鸢,北方在灯节,闽广在重阳,瑞俗在清明,盖各处风俗不同也。”
又俗谚云:“二月二,搓麻绳;三月三,放风筝。”“杨柳生,放风筝。”
据《韩非子》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鲁班曾“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里的“木鸢”就是薄木片做成的鸢鸟。宋高承《事物纪录》则云:“纸鸢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做。高祖之征陈希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之远近,欲以穿地隧入宫也。”五代后汉的李邺,受口吹竹笛可以发出响声的启示,在纸鸢前端缚上竹哨,纸鸢升上空中,受到风吹,便发出像古筝一样悦耳的声响,故纸鸢又称“风筝”。唐代诗人高骈在《风筝》诗中写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到了唐朝时,风筝不仅装有弦和笛,而且还有人在风筝上安装灯笼或小灯。夜晚风筝升空,华光点点。明清时放风筝已十分盛行。《北京竹枝词》再现当年的情景:“风筝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试立御河桥上望,纸鸢无数夕阳中”。


龙凤板子风筝


硬翅燕子风筝


软翅风筝


吉祥风筝(本图片主题:宝莲灯)

放风筝是一项极富情趣的娱乐活动。南宋时杭州就曾流行过“斗风筝”的游戏。每逢清明时节男女老少便手持风筝,争相逼攀,空中筝鸣,半月不绝,盛况空前。明清两代放风筝也盛极一时,清代诗人高鼎《村居》诗曰:“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更是一幅精美的村童嬉戏施放风筝图。
放风筝有利于身心健康。《燕京岁时记》云:“放风筝,最能清目”。《续博物志》又云:“放风筝时引丝而上,令小儿张口仰视,可泄内热……”近年来,放风筝的医疗保健作用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国外成立了多家风筝医院和疗养院,采用“风筝疗法”治疗神经衰弱、抑郁症、视力减弱、少儿弱智等症状,疗效显著。对于时下青少年沉湎网络、缺少运动、体质偏弱的普遍现象,春天外出放风筝无疑是一项集休闲、娱乐、有益身心于一体的健康户外运动。
风筝在中国有北鸢、南鹞之分。传统样式有串型风筝(以龙头、蜈蚣为主)、筒子型(以立体宫灯为主)、板子型(以八卦形为主)、软翅型(以蝴蝶、蜻蜓为主)、硬翅型(以燕子、神话人物为主)。串类风筝是把数只相同或者不同的风筝,像穿糖葫芦似的拴在一根或多根线上放飞的风筝。这类风筝升力强劲,气势恢宏,具有生动活泼、龙活活现的艺术表现力。代表作品有龙头蜈蚣风筝,一字大鹰风筝等。板子风筝即平面风筝,它的升力片是主体,无凸出部分,风筝四边有竹条文撑,如民间广泛流行的脸谱风筝、双鱼风筝、青蛙风筝等。这类风筝扎制容易,飞升性能好,适合表现多种题材,是少年儿童最喜爱的一种。为了便于起飞,这些风筝一般都挂着一条长长的“鸢尾”或穗子,以求平衡,八卦风筝、龙凤风筝是这类风筝的代表。硬翅风筝是用上下两根横竹做成翅膀的骨架,中间竖长方形竹条固定两翼,糊上面料,形成三角风兜,有较好的起飞性能和稳定的放飞效果。硬翅风筝的硬翅是固定形式,而硬翅范围以外的造型与骨架结构则随内容题杉的不同而变化。软翅风筝的升力片(翅)由一根主竹条构成,翅膀的后半部是软性的,没有竹条依附。它的结构,不同于硬翅风筝,主体骨架多数做成浮雕式,骨架有单层、双层和多层。这类风筝可以表现的主题范围很广,种类较多,题材有禽鸟、昆虫、金鱼等,制作时大都模仿其形,手法高妙,能给人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感觉。

      
风筝制作之竹片扎接:十字蝌蚪型(左)、王字板子型(右)


八卦板子型

风筝制作工艺考究,集扎、糊、绘于一体,其骨架结构、系线的位置、线的长短和根数、迎风的角度和力度,都很有讲究,否则就飞不高、飞不稳。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扎、糊、绘、放。简称“四艺”。简单地理解这“四艺”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但实际上这四字的内涵要广泛得多,几乎包含了全部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内容。如“扎”包括:选、劈、弯、削、接。“糊”包括:选、裁、糊、边、校。“绘”包括:色、底、描、染、修。“放”包括:风、线、放、调、收。
很多人一边放风筝,一边还要对风筝进行改进或调整。风筝的题材丰富多彩,造型夸张,绘制精细,并充满着美好的理想与寄托,如蝴蝶、燕子表示春天的到来,荷花、鸳鸯象征着纯洁的爱情,蝙蝠、仙鹤童子寓意福寿,龙与凤表示欢乐吉祥、国泰民安。中国的风筝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我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月三上巳或清明节期间赛纸鸢、放风筝民俗,起源于民间“断鹞放灾”信仰。初时,人们将所有的灾病写在纸鸢上,待风筝高飞之际,剪断风筝线,当纸鸢随风飘逝之时,也象征着所有的灾病都随风筝一一消逝。藏族老人放风筝,至今还在风筝和线的接头处,插上一柱香,风筝飞到一定高度时,香火将线烧断,风筝便随风飘去,飘得越远,说明自己越健康长寿。另一方面,农家更希望那些在田亩上空的纸鹞能驱走畦间的恶鸟、害虫,以祈得一年五谷丰登。



   
客家地区最常见的吉祥风筝形式

以瑞金为代表的赣南客家多三月三放纸鸢,而以惠州为代表的粤东、粤北客家则在九月九放风筝。
惠州风筝俗称“纸鹞”。俗谚云:“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海陆丰客家则俗谚曰:“九月九,风筝半天走。”
清代粤东、粤北客家地区地方志多有九九重阳放纸鸢民俗的记载。
清乾隆四十八年《归善县志》(今惠州惠阳县)载曰:“(重阳)童子放纸鸢。”
清乾隆二十八年《博罗县志》载曰:“(重阳)童子放纸鸢为戏。”
清同治十三年《河源县志》载曰:“(重阳)儿童放风筝为乐。”
清嘉庆二十三年《龙川县志》载曰:“重阳登高,儿童多放纸鸢。”
民国《长乐县志》(今梅州五华县)载曰:“(重阳)儿童以放纸鸢为乐。”
民国十八年《兴宁县志》载曰:“九月九日,士民携酒登高,祀石古神。小儿做打小纸鸢斗胜。”
民国二十年《海丰县志》载曰:“(九月)儿童多放纸鸢,其能鸣者,名‘响弓鹞’。迨重阳,登高坡岭,附城毕集,风筝之韵上彻云霄。”
清乾隆十年《普宁县志》载曰:“(重阳)文人墨客或携酒入山寺游玩为乐,小而咸于高处竞放风筝。”
清康熙二年《乳源县志》载曰:“九月九日登高,饮茱萸、菊酒。儿童竞放风鸢,或以红绿纸做风车,乘风团转为戏。”
民国二十六年《清远县志》载曰:“重阳登高,放风鸢。”
民国二十三年《仁化县志》载曰:“重阳,携肴酒登高山,饮酒宴会。各儿童放风筝。”
清康熙二十六年《重修曲江县志》载曰:“重阳上墓,仍登高饮茱萸酒,儿童竞放风筝。”
清同治十三年《韶州府志》载曰:“重阳上墓,仍登高饮茱萸酒,儿童竞放风筝。”
各地客家民间的纸鸢、纸鹞、风筝,多为四方平面或三角平面,带一长长尾条表示“鸢尾”。风筝形状与民间所贴门神、吉祥年画、天地诸神神像相似,总体上属于吉祥风筝的一种简化。在惠州民间,风筝制作极为简单,采竹一枝弯曲,一支直竖,撑住一张四方纸,贴上尾条,调整好绳线,即可在空阔、高岭处放飞。有一种不带尾条、四方状纸稍大的风筝,俗称“阿婆鹞”,即板子风筝之一种,以放飞时平稳、安定而得名。

[ 本帖最后由 yuanxianmin 于 2010-2-1 15:04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收起 理由
level + 2 原创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2 16: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品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3 00:26:5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这篇想起小时候听到的一首“三月三”的歌

歌词 三月三

娱乐欣赏   2007-02-21 17:55   阅读38   评论0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又是一年三月三
  风筝飞满天
  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
  走回到童年
  
  记得那年三月三
  一夜难合眼
  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
  不觉亮了天
  叫醒村里的小伙伴
  一同到村边
  怀抱画着小鸟的风筝
  人人笑开眼
  抓把泥土试试风
  放开长长的线
  风筝带着天真的笑声
  和白云去做伴
  
  记得那年三月三
  一夜难合眼
  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
  不觉亮了天
  如今每逢春风暖
  常念三月三
  还有画着小鸟的风筝
  和那小伙伴
  风筝懂得我的心
  朝我把头点
  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
  永把我陪伴
  风筝懂得我的心
  朝我把头点
  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
  永把我陪伴
  
  啦啦……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3 06:5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