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0-1-4 23:2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anxiuhong 于 2009-12-27 20:24 发表
圆子树用不着像锥栗似的人工栽种,满山都是。大致有两大类:一类是外壳带刺的“累壳圆”,在闽西客家话中,植物上长的刺都叫“累”(大致的读音),这是个入声字,现代汉语中没这样读音,没办法,找不到合适的汉字,就用这个“累”字勉强凑数吧,你了解这是“外壳带刺的圆子”就行了;还有一类是外壳薄而没刺,约略像荔枝外皮,就像圆子戴了一顶帽子,我们管它叫“帽顶圆”。
分类几乎是一样,只是叫法不一样。果壳外皮带刺(即文中的“累”,其实应该写作“竻”或“簕”)的叫做“簕蓬椎”,簕蓬椎树则叫做“赤犁”,木材呈赤红色,材质坚硬;果壳外皮不带刺的叫做“光脯椎”(个别光脯椎树结出来的椎子特别小,就特别地叫“米筛椎”),光脯椎树则叫做“白犁”,木材呈白色,材质稍逊于赤犁。
簕蓬椎要比光脯椎大得多,两者都由一层外皮包裹着一个坚果,坚果成熟的过程,坚果由绿变黑,外皮开裂,坚果从树上掉下来,不会爬树的人这时就可以捡椎子了。我家对面不远的山边有一棵赤犁伯公树,结出来的簕蓬椎特别大,是普通簕蓬椎的两倍,特别受我们小孩欢迎。每当秋冬北风起,经一夜风吹,树上的椎子如下雨般掉下来,天刚蒙蒙亮,孩子们就比早起,以争取捡得更多的椎子,丝毫不感觉半点寒意。
相比去捡跌下树的椎子,我们更倾向于在椎子外皮刚刚裂开一半之际,爬上树去把结子的树枝砍下来后再把一串串的椎子摘下来,这叫做“墩椎子”,获得的数量更是捡椎子所远远不能相比的。为什么要裂开一半呢?因为这样既不会在砍树枝的时候使得椎子掉下来,又方便后期的去皮处理,太早就不容易去皮,太迟了就容易掉下来,捡起来麻烦。墩(音)完椎子后,先用脚踩手搓把容易脱皮的椎子去皮,剩下不容易脱皮的椎子则放进石碓里,一边轻踏石碓,一边翻动石碓里的椎子。经过这两道工序后,基本上可以把95%以上的椎子去皮,剩下的基本上是那些没成熟或没有果肉的椎子了。去皮后的椎子可以生食,可以炒来食,也可以煠来食,看各人的喜爱。上学没钱买零食,就用衫袋装一袋炒过的椎子去上学,足够吃上大半天。
椎子树用来烧火特别好烧。以前家乡漫山遍野都是椎子树,家乡人也喜欢砍椎子树做柴烧,不过由于椎子树生长快,故所以过去不见它减少。赤犁和白犁都是很好的木材,用来做家具美观耐用,近几年被打量砍伐,数量日益减少,达到挂果树龄的椎子树几乎没有了,就算有,也都是那些树干不成材的老树,而这样的树很少挂果,就算挂果,也多半是食之无味、弃之不舍的“米筛椎”。
[ 本帖最后由 level 于 2010-1-4 23:57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