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98|回复: 2

寻找明朝兴宁牧原和尚何南凤的著作〈禅宗问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2-9 15: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朝兴宁高僧何南凤是客家佛教“横山堂”的创立人。我正在写《牧原和尚传》现缺一份牧原和尚的著作《禅宗问答》,如有人知道有关消息,望与我联系。共同为弘扬客家文化出一份力。我的QQ是:306012350,或致邮liABC2004@tom.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13 23: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道無門,千差有路;透得此關,乾坤獨步
進入無門之門,就通曉頓悟法門並沒有門。無門之門不易摸到,一旦摸到就是頓悟。禪宗的開悟多半是一悟就悟,也就是頓悟。「千差有路」並不是說在任何一條路上都可以進入無門之門,而是叫你不要找小徑,走漸悟的路。                                                                                  何南鳳,興寧石馬鎮人,生于明朝萬歷十六戊子年正月二十四日,
字“道見”。出家後授法名“覺從”、“海聖”,還有別號“牧原和尚”等
。梅州市等廣大客家地區悼亡做齋事時,大家可聽到僧尼覡公等歌詞淺白、
旋律悠揚的演唱。這應歸功于何南鳳的禪宗改革。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後
,雖被華夏接受,但到底艱深,成為世俗化障礙。所以,從漢代的“講經”
、唐代的“變文”,到宋代的“寶卷”,皆一脈相承的大眾傳播方式,教義
才為大眾明白。然而,因佛教修持嚴格,並非誰皆可入空門,便有六祖慧能
的禪宗改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只要心中有佛,信隨處可修煉
而赴極樂世界成正果。然而,從“講經”、“變文”到“寶券”,到底年
代久遠,與當今白話俗語相比,客家大眾仍覺艱深。而且,他方民情風俗不
同這裏的客家民情風俗,要讓禪宗教義在梅州、興寧客家民眾中生根,則應
該用廣大民眾皆明白曉暢的客家語言及此地民情風俗事例,貫穿佛教教義,
才能普及大眾。而何南鳳,恰恰在這方面修了開創性的功德。
          
        牧原和尚(何南鳳)晚年,在曹源寺所著《禪中問答》中認為教家“
俗講”是大眾喜聞樂見的弘法形式,但唱詞過于文言化,大眾難理解,有礙
佛教的流傳。在木陳和尚等高僧及社會名流李二何等支持下,他幾年時間,
對俗講文本進行整理和修改。他引用大量的通俗山歌唱詞和客家方言將以前
在梅州流行的“香花”文本變成大眾佛教的通俗教材。比如,他“倒著麻衣
”(長輩祭晚輩)的招魂曲:
           一哀兮,淚汪汪。此子如何命不長。親在高堂祈你壽,麻衣
倒著父扶喪。
           二哀兮,悲在天,十八孩子命不全。指望曾子養曾哲,誰知
顏路哭顏淵。
           三哀兮,天不知,才結婚姻未見妻。海誓山盟空悵望,佳人
紅粉對誰語。
           四哀兮,少年男,傾河倒海淚如泉。文章事業歸黃土,無子
有我總是閒。
           五哀兮,虧兒才,告諸往事緬如來。今日返魂陰府去,黃金
堆棟不成材。
           六哀兮,哀正長,天地憐我少子亡。半夜猿啼心膽碎,五更
雞唱血凝霜。
           七哀兮,淚漣漣,江山失色鎖花園。愁雲愁雨增我慘,一聲
兒子一聲天。
           八哀兮,掌珠沉,文房窗下斷書音。朝夕堂前絕蹤跡,失卻
我兒何處尋。
           九哀兮,酒一樽,靈前祭奠二三巡。去到黃泉無酒店,醺醺
醉到十閻宮。
           十哀兮,殯你喪,金骸玉骨葬龍岡。諸親姊妹為你淚,兄弟
爺娘哭斷腸。
        此曲詞句典雅,卻又通俗易懂;抒發失子之痛,可謂淋漓盡致;既
有送魂赴陰之“虛”,更有大量人世生活之“實”。他把儒家之孝悌與佛家
因緣報應學説,如水*****融。這種亦佛亦儒亦漢亦客地域化的“橫山派”(
“橫山堂”),確為前承古人後啟來者也。如今,我們在欣賞客家地區喜聞
樂見的超亡齋事時,可別忘了何南鳳的貢獻。
          
        何南鳳本人便身體力行,搞禪宗世俗化的改革。他認為,只靠少數
人于寺院修持弘法,達不到普濟眾生之 效,一定要讓佛教邁入民間才能“
覺眾覺”。他説:一、參禪不必拘泥儀節與禁戒衿持;二、參禪習儒,僧與
俗,可相通;三、“自信”即佛,無事外求;四、積極拯救眾生與自立,非
僅清凈寂滅為高。這些,便是比六祖慧能及陰那始祖潘了拳的更有廣度、深
度的世俗化的大改革,為佛教邁入民眾作了開創性貢獻 據史載,何南鳳的
“香花”文本在各寺院爭相傳教,很快在客家和周邊地區流行,且幾百年來
長盛不衰,成為新佛教流派。
          
        何南鳳父是貢生,本人15歲中秀才。他與父親在和平縣探親時,神
往寺院法相,入迷《六祖壇經》。他後來出家當小沙彌,因父母苦勸而返俗
讀書,考中舉人。後會試落榜,他心灰意冷,步入佛門。盡管如此,他仍認
為,出家人不是不要家,出家人也不能忘父母恩情,思想“覺悟”重要,形
式次要。果然,幾年後父來信“勸歸”,他便回來娶妻並生下兒子。父命已
畢,他遍告族眾:“吾早已立志出家,只是為宗祧之念,娶妻生子,今塵緣
已了,該走了。”飄然而去……
        他在寺中,也並非只念佛,還讀儒家書籍。綜觀其人,確為半僧半
儒、半僧半俗,需僧則僧、需俗則俗,卻又虔誠事佛之牧原和尚也。也許
有人質疑何南鳳矢志佛教世俗化之意義,認為是讓民眾麻木之“精神鴉片”
。其實不然。只要現實社會需要宗教,只要宗教“可補道德、法律之不足”
,那麼,何南鳳之改革便不會無意義:
        客家人儒家正統觀念強烈,“孝悌”乃客家人特有理念,而為長輩
做“香花”佛事,正是孝敬長輩表現;否則為“不孝”!而“不孝”,則為
任何後輩也擔當不起的“大罪名”!既然如此,誰能違之?而隆重佛事,則既
顯子孫之“孝”,又提高了其社會地位。這樣,與其説為死者做佛事,倒不
如説是為生者立形象也。
        睦族之需要。平日客家人地處山區,有“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
往來”味道。然而,通過“香花”佛事,親友族眾不能不到,既可化解日常
矛盾,又有平日難得聚會,歡歡喜喜,強化了家族凝聚力,以便萬一有大困
難時才便于彼此幫助。
        宣傳了行善積德,有利社會穩定,以“補道德、法律之不足”。
        舊時客家人住深山僻壤,彼此分隔。若百年老屋、小屋中有人去世
,確有陰森可怕感覺。而請來僧尼吹吹打打做佛事超亡,族眾親友匯一堂,
的確可補“陽氣”之不足,有利于親人的心理調整。
        舊時科學難普及,迷信嚴重。通過做佛事,親人覺得逝者消災升天
成仙,便有安慰;僧尼覡公頌逝者生前恩德,歷數人世苦難與生命無常,親
人心裏便覺寬慰,真所謂死者安然而去而活者節哀順變也。
          
        我們在興寧神光山祖師殿禮拜時,切莫忘了牧原大師功德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13 23: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牧原和尚的著作不是禅宗问答,是禪中問答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1 12: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