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83|回复: 4

[湖南] 株洲攸县有逾万客家人 传从闽粤迁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16 20:3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株洲网讯(关中月) 最新调查情况表明,攸县也有客家人,且人数逾万。攸县人罗平在今年第9期《攸县印象》刊发文章称,这些客家人为攸县引进辣椒、红薯等作物,试着种油茶,带头闹革命,他们与其他地方的客家人一样勤劳朴实,热情好客。

    文章介绍,攸县客家人主要分布在与江西交界的东厢山区,即鸾山、柏市、黄丰桥等乡镇,总人数逾万。仅鸾山的南源、桃源等8个村,就生活着邱、赖、翁等20多个姓氏的客家人,不少于2000人。罗平认为,攸县是我省7个客家人较多的县之一。

    据罗平考证,攸县的客家人,是清康熙中期到乾隆、嘉庆之间,从闽粤迁来的。其现存的一些族谱印证了这一事实:鸾山镇桃源村梁氏来攸始祖梁玉桥来自广东梅州,三联村张氏来攸始祖张韶光则来自福建汀洲。

    罗平认为,攸县客家人有四个特点:一是居于人烟稀少的山区最深处,如老漕、桃源、南源荷树下;二是聚居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三是既会攸县方言,又保留了闽粤客家语,内部交流用客家话,对外则操攸县方言;四是勤劳朴实,热情好客,保存着中原古风。

    这些客家人迁来时,在深山老林里结庐设棚,在群山峻岭中刀耕火种,故被称为“棚民”。清同治版 《攸县志》载:“东乡多山,重岩复岭……闽粤之民利其土美,垦种几遍。”乡人陈圭作《山行赋感》:“矮屋松杉下,高畦云雾间。语言半南粤,住久不知还。”

    攸县辣椒即由徙居东乡的客家人从沿海引进,这一“舶来品”很快受到攸县人的青睐,成为县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菜肴,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历来为全省之首。1985年,种植1.7万亩,产辣椒2400吨,为全省五个出口辣椒基地县之一。

    清之前,攸县没有大面积栽培油茶的习惯。清同治版《攸县志》载:油茶,攸东棚民,栽种成林。此后,油茶树迅速在皇图岭、坪阳庙、桃水等安家落户、开花结果。至1985年,全县油茶林扩大至37万亩,年产茶油1100吨,被命名为“中国油茶之乡”。

    此外,红薯这种产量高、栽培易的经济作物,也是由客家人从沿海引进攸县种植的,时称“蕃薯”。有文献记载:“攸邑客民,种以代粮,近则土著之民尽种之。”

    由于历史原因,客家人所遭受的剥削和压迫最甚,他们的革命愿望特别强烈。1929年初,漕泊客家人赖文德等加入共产党后,带头成立攸县工农委员会。第二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仅漕泊就有30多位客家人为革命献身。在鸾山南源客家人的支持下,湘赣红军游击队在当地坚持战斗了3年。

    据调查,与攸县“土著居民”相比,该县客家人保留着一些来历久远、流传久远的生活习俗。比如其婚姻方式,至今依照古制“六礼”,仪礼较多,也很有趣。其独具魅力的客家山歌唱响攸县,漕泊曾荣获“山歌之乡”称号。
http://www.zhuzhouwang.com/porta ... 258084439825634.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6 21:0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地图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6 21: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6 23:4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攸县境内的客家方言分布在与茶陵县和江西省交界处,主要包括澧泊乡的漕联、七里、三联、桃源,鸾山乡的南源、殷江,黄丰桥的杨滨、大丰等村。现在说客家话的人口约为2,000人。柏市镇(即原柏树下)已很少有会说客家话的人。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788

这是陈立中先生论文提到数据,不知道哪个更加接近?
罗平在今年第9期《攸县印象》刊发文章,人数过万,与陈立中的数据差别比较大。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7 00: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人口与会说客家话人数仍然是两个要区分清楚的数据。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13 04:4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