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07|回复: 4

客家“上座”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16 16:2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http://www.tourunion.com/info/htm/20824.htm?MD=Over

    在赣县湖边乡一带农村,人们到了60岁时便要为自己的后事准备棺木,完成时还要大摆酒席举行隆重的仪式,将棺木置放于大厅的楼梁上,当地农村俗称“寿木上座”。
    一“上座”仪式:
    1999年11月27日笔者有幸应邀同往赣州市郊湖边乡上中边村(原为赣县地)参加村民钟某的“寿木上座”仪式,中边村位于市西部,距城区约5公里,钟某家便落在这里的一片青松摇曳、农田环绕的小丘陵坡地上。钟氏居屋是赣南典型的传统“四扇三间”即三开间悬山式土屋,居屋单家独户。这一天,屋间空坪上摆开了十多台桌椅,旁边厨房门口还搭着临时棚子,料理酒席厨事,钟屋明间正门贴着大红门联,左曰:福如东海长流水;右联曰:寿比南山不老松;横披:紫徽正照。次间隔为二间,面向厅堂开门,每门门楣垂下三条红纸,依房主身份各书吉语。如左次间下房是房主人居,则书“添福添寿”、“德高望重”、“松柏同春”;上房系房主已婚儿子居房,则书“星辉康宁”、“椿萱并茂”等;右次间的房主未婚儿子居室则书“大展鸿图”等;厅堂后门则书“后有余庆”等,厅堂左后位置排有4张条凳,上搁着二幅白木棺材,俗称“寿木”。按习惯这时还不能上油漆,因为忌讳漆与“契”谐音。“契”为“吃”字,避讳吃掉主人寿年的不祥意思,被认为对主人健康不利。寿木的前、后、上三面棺材分别贴有红纸吉语,左寿木前贴“福”字,后贴“寿”字,棺盖上则书贴“福如东海”。“福”寓意指男,即东家男主人的棺木;右寿木前贴“寿”,后贴“禄”,棺盖上贴:“寿比南山”红纸。“寿”意指女,即是东家女主人的棺木。

    参加贺喜的人一般在早晨开始就陆续来到,上午9时半吃早饭,11时左右用点心。中午12点举行上座仪式,下午2点左右吃午饭,厨事物品在前一天必须准备好,这一天还要请吹鼓手,人数可多可少,经济条件宽裕的人则多请几名鼓手,经济条件差的就少请几位,但一般最少要请2名唢呐吹手,凡是祝贺的客人一到,这边鸣响爆竹,吹手奏乐,主人笑容可掬出门相迎,在一片喜庆气氛中客人向主人送上红包以祝贺,主人请客人座席喝茶,并送上点心,主人转身将红包交给在旁边专司写礼簿的人登记上册。上座仪式由制造棺木的木匠主持进行,他必须为主人高唱赞词,俗曰:“祝赞”。祝赞后再将搁置在板凳上的棺木抬到客厅的楼梁上,抬棺木的人不能有棺木主人的子女参加,多由亲戚朋友操作完成。
    这天中午12点,时辰一到仪式开始,木匠黄某立于寿木前高声喊“鸣炮”、“奏乐”随着他的指令顿时鞭炮轰鸣,乐声一片,木匠举起木工铁锤在棺木脑上敲清脆三声,意为寿木最后完工,接着木匠师傅开始祝赞,他一边唱赞,一边在棺木旁来回走动。每赞一句就稍作停顿,唢呐立即补上按其音韵吹一、二个音节,如此赞吹反复直至祝赞说完。木匠最后奋声大呼“上座”旁边早已立着一群汉子拥上,在欢乐的乐曲中七手八脚打开棺盖将棺木有序地抬上梁,盖好棺盖从梁上下来,至此仪式结束,客人座下,吃过午饭后大部分客人散去,少部分客人再留吃晚饭。
    二、木匠与上座:
    制作棺木的木匠是“上座”仪式的特定主持者。因此,东家在请木匠制作棺木前就要考虑木匠是否有能力来主持上座仪式,是否懂得这些规距,因为并不是每个木匠都知道这一套,所以不能随便请木匠,从另一方面看,东家是不管祝赞仪式的事务,即使是由于某种特殊原因,做棺木的木匠不能主持上座仪式,也是要由该木匠另请高明,付红包找别的木匠代劳来主持上座仪式,东家不管。上座仪式必须选择日子进行,一年中有三元,上元为正农历正月十五日,中元为七月十五,下元为十月十五。上座择日原则上只能是选择“三元”之一。钟氏的寿木是十月十五的下元日开锯动工,初十八完成寿木的制作,按常规是在十九举行上座仪式。但钟氏请来的木匠是个懂些风水,能推算命理的师傅,他对东家说:初十九的日子不好,不如初二十日吉。十月初二属“木”,二十归位,于北带水。北属水,水生财。东家采纳了木匠的意见,决定推迟一天到初二十举行上座仪式寿木登位。按照传统习惯,上座前要在棺木内放置花生、稻谷、豆子、瓜子、菜籽或芝麻即五色种子。五色种子用红纸或布袋包好。置于棺内脑向。木匠司仪祝赞可长可短,往往在于木匠当时的情绪,高兴时多说几段,不痛快时少唱几句。其祝赞辞曰:“日吉时良大吉昌,寿木登位时正当。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天开长乐人寿年丰,棺廓早备益寿延年。紫徽正照,添福添寿。生辉康宁。松柏同齐,椿萱并茂。南极老人添寿笑,北财童子助长生。满堂福禄,吉庆满堂。恭喜,恭喜!”
    三、礼谱与寿衣:
    “上座”是当地客家人的一件大事,一生中几乎人人都要经历,办事前,东家必先用红纸装订好礼谱簿以便记录在册,对贺礼情况留底存查。礼谱有传统的书写格式,即上座的礼谱封面文字标识并不直书什么寿木上座谱名,而是以“寿比南山  福如东海”这条吉语为礼谱标识。对此,在其他吉事中也是一样。如结婚礼簿封面上书“花好月圆  白头偕老”等吉语来充做礼簿谱名。    贺礼人在礼谱内页中的排名先后上也有传统规定,先是内亲,再是外戚,后是朋友邻居。亲戚中以辈份大小来先后排名,同辈中以年龄大小来先后排名。朋友邻居则以祝贺日到达时间的早晚来先后排名。书名时对本族人不书姓,仅具名,以“家”字代姓氏,如“家XX具XX元”。每个名字前有一个流水号,当流水序号逢“1”时便以“福”字代替。当地人认为“1”与“双”对立,字形与棺似,皆不吉利;逢“7”时就以“寿”字来代替,同样忌讳“7”与“契”谐音,有吃人寿年的避讳意思。这种有趣的礼谱与写法,反映出客家人传统的一种天人感应的浓厚观念。
    四、寿衣与吹手:
    东家在举办“上座”大事前,必须为自己准备好寿衣,一般请当地民间老裁缝来制做。寿衣是男女各2套,其中各1套红衣,1套蓝衣。寿衣的内容很多,有不少附件,各有用途和不同含意,如今会做这种传统样式,懂行的人也不多了。钟氏请的是一位70岁的老裁缝来制作,其所有物件均是按传统的规范和要求来做的,其寿衣物件包括:
    衣裤:男、女衣裤各2套,各1红、1蓝颜色。蓝衣裤穿在里面,红衣裤穿在外面。衣型宽大,老式做法。
    孔明帽:三角形的白布帽,是男人所戴的帽子。
    扎带:即黑色的带子因女人无帽,用扎带扎头。
    枕头:2个,男女各1,白布制成,到时候往枕头内装进石灰。
    被单:2床,兰布制成,男女各1床。
    袜子:2双,男女各1双。
    灰袋:2只,白布制成,专门装死者终时为他烧的纸钱灰,做为带入阴间的钱。
    五色子袋:装五色种子的小布袋,置入棺内带入阴间使用。另一个用途是同时装入死者生前脱落的牙齿。当地习惯,老人脱落的牙齿不能随意丢掉,必须保存起来。
    五色布:用红、蓝两色而接合制成,钉在棺木上。
    凭袋:人终后,请来的道士为死者超度灵魂,发给死者一张凭书,做为死者到阴间另一个世界的凭证。凭袋即是装凭证的小布袋。
    打狗饼:用草纸剪成圆饼状,为狗吃的“饼”。当地村人认为,人死后的第一天夜上,其灵魂将返回家里来看亲人,狗能看见灵魂,死者就用打狗饼丢给狗吃,狗便不叫不咬,灵魂才能顺利探望亲人。
    鞋子:2双,红布做,男女各1双。
    兜尸布:是块较长的白布,布边缘剪开了近十道刀口,以便撕开,它是临终后撕开发给孝子带孝的嚎带。
    寿衣系列物件中除五色种子袋和凭袋入入棺内,其它物件由主人另外保存,每年翻晒一次。晒寿衣的日子也有选择,若逢闰年只能在“三元”日中选时间晒。若不逢闰年则不忌日子,主人随意时间翻晒。
    “上座”必请吹手,以唢呐为主。钟氏家境不很富裕,办事只请了2名唢呐手。他们是当地吹手,有请即吹,无请务农。他们各有师承,其中一位年近70,从民国年就习操此道。吹手根据吹事性质不同,所吹调式也不一样。寿木上座以“大同山”曲牌为主。大同山旋律比较轻松欢快,它有2种调式。一曰“赞语”,即是木匠在主持上座时和迎接客人来到时吹的调式;二曰“花子”,是迎接客人及走过场时吹的调式,如早晨尚未开席时吹几段,有时敬神也吹花子。
    “拜将台”,也是寿木上座仪式中所吹的一个曲牌,据吹手说曲牌为源于戏剧中点兵和官员朝拜的音乐,旋律较为热烈欢乐。拜将台也有2种调式。一为做红事所吹的调式。二为做白事所吹的调式,其旋律相对伤感一些,寿木上座的过程中主吹的是拜将台红事调式,但是当“上座”抬棺上梁将棺盖盖好后,吹手吹奏的曲牌立即改吹大同山,直至人从梁上下来仪式结束。
    五、钟氏源流与习俗:
    据1949年修钟氏族谱“赣县上中边白田莲荷塘三修房谱谱序”曰:钟氏属河南颖川堂,其祖原仕于海临(疑为海宁),在距今1400多年前的南朝梁时,固避“侯景之乱”而迁至虔州岗下朝天坊即今赣州地。不久其子又迁兴国殷富岗。传到兴亮公时,再从兴国迁到赣县今地上中边白田莲荷塘开基建祠,该文又说,白田莲荷塘钟氏家谱年久未修,本房老谱失于火,加之战乱频仍,别房老谱也无以查找。只能是靠调查和回忆整理老谱加入新内容,已无完整谱系,即要求加入别传钟氏谱系中联修的情况说明。以钟氏以上谱系看,其先祖迁徙路线似乎应是江淮或其它地区至赣州至兴国至赣州湖边,由于一些关键性的迁徙人物皆不见时间记载,也难以确定他们的准确搬迁时间,但应该可以认为,钟氏是长期居于赣南,相对而言是土著化了的早期客家人,他们的“上座”习俗是一种客土文化的融合。就“上座”风俗而言,赣南的崇义、定南等地仍同样流传。定南“上座”则称为“上寿木”,大多是在50岁时开始做寿木,对木匠师傅双倍工钱还加送红包,被看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收起 理由
level +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6 17: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这叫做“上座”。

我那里也有这样的风俗,不过很简单,没有这么复杂的程序。

有的人五十多就“上座”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6 17:4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老家也有,不过不要等到六十吧?四十多岁就有人准备了,五十一般都齐全了。

不过现在也没用了,都火葬到农村了,棺材板也省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8 14: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父母六十岁时也准备了寿棺,不过如今兴火葬,不需要了,一任放在老屋没去管他.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8 15: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印象中爷爷奶奶一起上座的时候,什么仪式也没有。也许是在我上课的时候进行,但我那时读小学,中午和晚上都回家,不可能一点都不知道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4 14:5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