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42|回复: 5

东源县漳溪乡畲族源流及民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10 15: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源县漳溪乡畲族源流及民俗
http://www.heyuan.cn     2009-7-27 16:19:36   郑衍华   河源网
     漳溪畲族乡成立于1999年7月7日,地处东源县北部,距县城50多公里,是广东省惟一的畲族乡,也是至目前为止我国批准设立的最后一个乡,有“广东畲族中心”之称。全乡有“蓝、盘、雷、钟”四个姓的畲族人口6000多人,主要分布在上蓝、下蓝两个村,有畲族小学两所。

源  流

    据漳溪乡上蓝村《蓝氏族谱》载,蓝姓鼻祖昌奇于神农初封居河南汝南郡,经历数千年。传到108世蓝明德而迁南京。127世大一郎,由福建长汀分居上杭。130世蓝庆寿,由福建张坑乡入粤潮州海阳城(潮安县)。133世蓝荆山,由大埔湖寮迁程乡金盘堡(梅县丙村大坑头)。“自闽汀发脉,迁大埔、海阳、程乡”。本支系明洪武年间从平远县热拓乡迁来,距今有600余年历史。开基始祖为蓝氏江南二十八世(一百三十五世)宗德公,度名:千三郎。137世彦清,由漳溪迁河源新港镇双田村立业。蓝氏后裔分居本县叶潭、蓝口、康禾、仙塘等地的人口现有11000余人。此外还有迁往紫金县古竹、广州市区、江西兴国县、安福县、吉安县和广西、四川等省。
蓝姓畲族迁徙历史,可从“漳溪”之名上溯源。“漳”字在《说文》中这样解释:漳,浊漳,出上党长子鹿谷山东入清漳;清漳,出沾山大要谷北入河。即漳水有二源:一称浊漳水,发源于山西省长子县,东北流至襄垣县北,东南流入河南省林县北界,与清漳水合;一称清漳水,发源于山西省昔阳县南,南流入河南省林县北界,与浊漳水合。漳水流域,即为蓝姓郡望之地。“溪”字在《说文》中的含义是:溪,山渎无所通者。意为山间不通外界的小河沟。而这样的溪在北方平原地区是没有的。宋.沈括《梦溪笔谈》:灨上有漳水,鄣郡有漳江,漳州有漳浦,亳州有漳水,安州有漳水。…余考其义,乃清浊相蹂者为漳。漳州、漳水之名,源于当初因为王爹归德将军见到云霄溪水似家乡上党的清漳,所以命名为漳水。意思就是清浊相会,自然成章的意思。后来因为漳州就建在此水的附近,故而以此为名,命曰“漳州”,附廓“漳浦”。漳州是历史上重要的畲族聚居地。至今全市仍有蓝姓34114人,钟姓24045人,雷姓651人,盘姓23人。以始迁地之名纪念先祖的地名在河源不少,如东源县义合镇抚州村,就是三百年前从江西抚州落居此地的客家人命名的。漳溪畲族先民落居此地时,以“漳溪”命名此地,一方面反映出他们的崇先报本思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落居地的尊重与珍爱。

    畲族自称“山客”、“山哈”。 即指居住在山里的客人。与其他民族相比,畲族作为独立的族称出现较晚。公元七世纪时,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包括畲族在内的南方少数民族泛称为“蛮”、“蛮僚”、“峒蛮”、“峒僚”。直到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时,汉文史书才开始出现畲族的名称。“畲民”一词最早见于南宋莆田人刘克庄的《漳州谕畲》:“畲民不悦(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他在《后村先生大全集漳州畲》一文中说;“凡溪洞种类不一,曰蛮,曰瑶,曰黎,曰蜒,在漳曰畲…”。这些族群“皆刀耕火种,崖栖谷汲”。“畲”之义,是指住在山区砍山烧誊之人,故因而得其名。明清时期,“畲”、“輋”、“瑶”通用。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27册《广东•下》记载:“粤人以山林结竹木障履居息为輋,故称瑶所止曰輋”。至今河源各地仍有不少用“輋”命名的地方。如紫金县有大林輋。阮元著《广东通志》第330卷述:“永安县(今紫金县)大林輋山,在县西六十里,土人称瑶居曰“輋”。曾锦初、黄泰铿、曾继富编著的《龙川地名探微》中,以“輋”命名的地方多达47处。凡称“輋”的地方,皆为人迹罕至、山高林密之地,表明河源古代畲族先民游猎耕山的足迹所涉甚广。漳溪畲族先民开基地黄龙岩为一喀斯特地貌的天然大溶洞,周围密林分布,飞瀑流泉,地势险要,说明当年开基时遵循了临崖穴居、耕山狩猎的原则。

    蓝姓畲族既然郡望在河南,而且迁徙路线和客家人的路线大致一致,为何这部分人形成了少数民族而没有变成客家人?首先,天下郡望出河南。凡修族谱,必列中原郡望。其间伪托、假造者亦有不少。如说漳溪畲族先民主体为汉族,则与史实不符。谢重光教授的《客家形成发展史纲》认为:“畲族是闽越土著民与南迁武陵蛮及其他南方种族——包括部分逃入溪峒的汉人——经过长期融合而形成的…”根据这一结论,漳溪畲族应该至少包括三种人:闽越土著民、南迁武陵蛮、部分逃入溪峒的汉人。而南迁武陵蛮,是畲族的主要先民。武陵蛮又称“五溪蛮”,郦道元《水经注》卷37《沅水注》曰: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构溪、力溪、无溪、酉溪…夹溪悉是蛮左右所居,故谓此蛮五溪蛮也。…今武陵郡夷,即盘瓠之种落也。盘瓠,即畲族图腾。在漳溪带有图腾崇拜性质的蓝大将军出巡仪式中,其所率五路兵马分别叫“三秦兵”、“五狄兵”、“六戌兵”、“八蛮兵”和“九夷兵”。所谓“狄、蛮、夷”,皆为少数民族之名,以此命名五路兵马,似有纪念五溪之意,也说明畲族先民和古代少数民族多有交融。其次,畲族和汉族之间文化的互相影响可以说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程度,但没有改变畲族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存在。形成一个民族所必备的条件,在漳溪畲族得到充分的体现:一是共同的生活地域。自从落居此地后,当地畲民扮演了重要的社会角色。明正德年间由和平人池仲容领导的畲汉民族起义最为著名。起义军席卷九连山区,漳溪紧靠九连山,不少畲民参加了起义军,跟随池仲容攻城掠地,威震湘、赣、闽、粤四省。最后被王守仁剿灭。乃奏设和平县,此名一直沿用至今。二是共同的经济生活。狩猎林间,烧山种輋,一直是漳溪畲族主要的经济生活方式。至今,仍有不少当地村民坚持上山打猎,供奉“打猎大王”。有人上山采药到露天圩场售卖,俗称“畲药”。三是共同的语言。如今漳溪畲族已经没有会说和潮州凤凰山通用的纯正畲语的人,所说语言为原河源县境内通用的水源音,因与标准客家话差异较大被紫金(语音系统在河源5县1区中最接近梅县话)等地客家人称为“蛇话”或“畲话”。 水源音,《长宁县志》卷八有云:“开建之始祖,自福建而来则为客家音,自江西而来则为水源音。”谭元亨教授认为:“经语言学家考证,所谓“水源音”,也是客家话的一种…”。漳溪畲族“自闽汀发脉”,所说之话应属客家音。但在迁徙过程中,畲族语言和客家话的相互影响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畲话”。游文良、雷楠、蓝瑞汤合著的《凤凰山畲语》指出:凤凰山畲语含古畲语成分、汉语客家话成分和畲族居住地汉语方言的成分。以此类推,漳溪本地话,也就是水源音,至少也应该包括以上三种成分。而对水源音与凤凰山畲语、客家话和水源音之间的渊源研究,还有待于语言专家考证。四是共同的文化心理和独特的风俗习惯。以下分别说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15: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民俗

图腾文物

    上蓝村和龙川、和平县蓝姓畲族,都保留有《蓝氏族谱》和《图腾画卷》。有的称《祖图》或称《太公像》,是民间珍藏的历史文物。画卷规格,宽30-40厘米,长度10余米,分30-40个连环画式,每节画上方有文字标题,卷首有五六百字的前言,各幅前言的内容几乎一样。彩工笔绘,着色,人物形象服饰以隋唐时代为依据,画的内容按传说历史发展故事为序,从宇宙浑沌初开,至皇治天下,盘瓠龙犬化身的由来。平定番乱有功于国,与高辛帝三公主成婚为驸马。而不住宫殿,迁居深山。婚后20年,生下3男1女,辛帝赐姓盘、蓝、雷、钟,并封官职,此乃畲族主要姓氏的裔孙之源。盘瓠外出狩猎,不料被山中精灵角触跌落深渊,丧命升天。其三子一婿遂散处广东、福建等地。

    东源县仙塘镇热水村保留着一尊高62公分,底座⒒公分.胸围宽55公分的花岗岩石雕像,传说这是高辛帝三公主石像(即畲族祖妣石像)。建国前,该村立有一庙,庙内供奉着盘瓠驸马和三公主之一对石像。“文革”期间砸碎了盘护驸马石像,而三公主石像被人埋在泥土里得以幸存。这尊石像右肩所托男婴即是她的二子“蓝光辉”,也是当地蓝姓畲族的直系祖先“蓝大将”。另在东源县新港镇双田村畲族祖婆墓碑上有“震龙气壮庚峰照,眠犬情多甲帐开”的石刻碑联,把畲族的图腾崇拜物“龙犬”寓意其中。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15: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蓝大将军崇拜

    由来。相传,蓝大将军名蓝光辉,是驸马王的二儿子,因护国有功,被高辛帝封为“护国将军”。他麾下有五名统领,分统“三秦兵”、“五狄兵”、“六戌兵”、“八蛮兵”和“九夷兵”五路兵马。有一年农历四月初九,蓝大将军和他的部下打胜仗归来,畲民和军队杀牛宰猪犒劳。当地畲族视其为宗族保护神,每年祭祀甚虔,由此相沿成俗。至今漳溪畲族乡的大帝岗山顶上建有“篮大将军神位”。神庙用青石雕刻而成,初建于明朝弘治年间。神位石碑前有两只石狗守护,站在神位前可看到全乡大部分村寨。

    蓝大将军出巡节也称“驱邪节”,主要流传在上蓝、下蓝村寨,是东源县漳溪畲族乡蓝姓畲族人的传统节日,在全国畲族中也是独有的传统节日。东源县新港镇双田村每年“蓝大将”诞日,全村张灯结彩.张贴对联。其中有:“苍龙化身征番国,蓝将显威护君王”。“将军出巡家家旺,引福归堂屋屋兴。”蓝大将军出巡全部仪式如下:

    请将。放有“蓝大将军神位”的轿子和“白马”停放在鼓楼上方正中央,摆上香炉,主事(长者)当众焚香祝祷,对天作揖,宣念祷文、跪拜,全村人紧跟着跪拜,跌神筊,如神筊一阴一阳,则表示蓝大将军已莅临人间,这时,全村欢呼,枪、炮、锣鼓又一次齐鸣,表示拜祖请将(神)已完成。

     招兵。出巡前要招兵作法,请各路“神将、神兵”来帮助蓝大将军扶正驱邪。先由主事者宣读祷文,随后便向东、南、西、北、中各方下跪。朝天跌掷神筊,躬请五路兵马及各路神灵。这时,村中几十名青壮年,头扎各色头巾,身着各色畲服,腰束红布巾,手持各式刀枪、长矛兵器,恭立两旁听候法师调遣。队伍中有红、蓝、白、黑、黄五色旗帜,代表东、南、西、北、中五路兵马。主事者站在高台,逐营点兵下令,按东、南、西、北、中五路兵马下令调遣,授旗列队,各路持旗配械壮士按口令到指定位置跪下,在锣鼓声的伴奏下,跟着旗手奔入场中央列队。

     出巡。主事(长者)宣布蓝大将军巡游开始,由长者带领青壮年男人和小孩从烧红的炭火中跨过,引领“白马”,抬着“蓝大将军”神轿,四个持械的青壮年随后“护驾”。紧跟着的是举着“篮”字大旗的壮士、五路兵马的五营旗帜和壮士次序登场。锣鼓手、舞狮手、猎枪手、鞭炮手、各村房长老、知名人士、村民、来宾紧随其后。巡游队伍走遍村中各屋各户,各户人家摆上三牲、水果等供品,在门前、堂中迎候,燃放鞭炮,跪拜蓝大将军。游行队伍在各屋天井、前后庭院,鸣枪、放铳、驱赶邪气,送福归堂。巡游结束后,原班人马将蓝大将军神位送回神坛庙中。

     表演。当晚晚饭后在鼓楼场地中举行武术、舞狮、歌舞表演。节目有畲族锣鼓、醒狮抢球等,姑娘表演竹竿舞、打柴舞、椿扁斋、簸箕舞等,男青年则表演拳术、刀棍等武术,活动至深夜结束。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15: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畲家拳

    畲家拳,据传与南少林武术有密切的渊源关系。畲拳乃畲族独创,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创编者名叫雷乌龙,人尊称为“乌龙公”。畲族人的崇尚武艺,有东源县新港镇双田村蓝氏宗祠的两副对联为证:“不用文章朝圣主,全凭武艺报君皇”;“磨利拳头防守己,练成棍器保安身”。因其独具风格,在中华武术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畲家拳有“三角战”(又称“三战”)、“四门”、“五步子”、“小六步”、“大六步”、“七步”、“上半尺”、“下半尺”等十余种套路,其中“三角战”是入门基础套路,练步(又称“练马”)是这个套路最为重要的一环。练步是畲家拳的基础。其余各个套路,尽管动作各异,招式多变,但都含有南拳步稳势烈、发力短猛、防守严谨和进攻多用指、掌法的特点。并具有形威、力猛、马(即“步”)实、手狠的风格。
认亲取名

    畲族内部有一套独特的认亲“秘语”。 如:问对方“你的毛竹有几开?”蓝姓答“六开”,雷姓和钟姓答“五开”。再问“什么字头(指具体姓氏)?”蓝姓答“钉角”,雷姓答“盖耳”,钟姓答“千字头”。又问“从上剖还是从下剖?”如果排行在上一轮,就答“上剖”;排行在下一轮,就答“下剖”。这套认亲“秘语”来自畲族人独特的命名方式。在取名排辈上,畲族男子一生分别有乳名、世名(己名)、炜名、法名等四名,妇女一般只有世名和炜名。流传民歌中唱道:排行算来你细听,雷姓无念钟无千;男人无一女无二,蓝姓五六两样生。这首民歌叙述畲族姓氏排行中的特色,一般采用“大、小、千、百、万、念”6个字排行,雷姓没有“念”字,钟姓则没有“千”字,蓝姓则有5个,或6个字的排行。排行的作用,在于区别同族同姓的血缘关系的辈份,长幼有序,以及有利于群体认同,死后便于认祖归宗。死后男称“郎”、女称“娘”。《蓝氏族谱》载:开基祖134世,名叫宗德,生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度名千三郎,妣谢氏,生2子,长房真公,妣邓氏,次子聪公,度名万四郎,妣吴氏。自此以后的历代裔孙再不见有“度×郎”之名字。顺此往上追溯,度郎名者则很多。依据这份族谱记述年代,定居这里的畲族在明代中叶后,已多与当代汉族通婚,度郎名者已淡化,乃至消失了。死后的男性称公,女性称孺人,与当地汉族无异。

     人类学家凌纯声《畲民图腾文化的研究》一文中称:取法名之习是“入社式的遗迹”。他说:畲族成年男子“已祭过祖者须另题一法名,……祭祖之后即将法名及祭祖的日期写在一红布条结在祖仗上。此乃表示祭祖者已加入图腾集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15: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服  饰

    畲族传统服饰,史籍多有记载。明邝露《赤雅》上记述:畲族“椎髻跣足”,“其乐五合、其旗五方、其衣五彩,是谓五参”。檀萃《说蛮》卷四中称:畲族“四姓髻鬃,有美蓉望仙怀人双蛇孤风浓春散夏懊侬,万叠急平妆之名。其下者,椎髻垂鞭,盘蛇鹿角,象家髻鬃不称,群笑之目为丁。”《岭表纪蛮》第8页述:“畲民之衣服,喜红,青两色,与瑶服同”。畲族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如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和万字、云头、云勾、浮龙纹、叶纹等几何形图案。有的用文字排列组合成图案。象征农田的方格图案、象征江河的彩条图案、象征林木的十字图案,都作为一种较为固定的格局被保留下来。图案纹样多采用线描式,在写实的基础上,运用删减、增添、夸张、变形等手法进行组合之中。用色以黑、蓝为主调。色彩包含着一定的象征意义,如蓝代表天空,绿代表草地,红代表太阳等。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采用小面积对比使色彩富于变化和统一。构图有疏密聚散的变化,但不讲求主从关系的变化。根据不同的装饰部位采用不同的格式。对称或均衡的结构,放射的布局,团花与角花的呼应等都在图案的构成上得到了反复而广泛的运用。手法包括谐音、寓意和符号等。谐音,如鸳鸯配偶、五福(蝠)捧寿。寓意,如四合如意、福寿双全。符号,如绣在鞋上的如意头。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15: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山  歌

    当地畲人将自己的山歌称为“歌言”,意思是山歌就是他们的语言。其中有一首童谣《龙眼鸡》特色显著:龙眼鸡,嘴威威,擎碗砾,过漳溪。漳溪人,作大福,偷人一只黄鸡谷。赶下山,山无路;走上树,树无杈。跌落深岩下,皮做皮,骨做骨,担过牛骨换猪骨。猪骨香,换子姜;子姜辣,接铙钹;铙钹响,换顶党;顶党乌,换鹧鸪;鹧鸪哗哗啼,满姑学做鞋。意为教小孩子自行交换物品是快乐的。
(作者为河源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科长)



编辑:hanli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15:2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