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67|回复: 2

客家农业生产习俗:开秧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6 10: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家农业生产习俗:开秧门

文/客家阿哥 小米



客家民间对每年第一次插秧,叫“开秧门”,结束插秧那天,又叫“关秧门”。客家以水稻种植为安身立命、世代传家之本,因而有着许多关于稻作生产的传统习俗,并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稻作民俗体系。从播种开始,客家有“挂田钱”、“祭秧田”仪式;到插秧时,又有“开秧门”、“关秧门”之俗;而稻谷即将收割之时,农历六月的客家人又要纷纷“吃新”、“尝新”;稻谷收割完毕,感恩的客家则要摆“洗禾镰”酒,全家欢宴庆祝丰收。

汉代画像砖播种图.JPG

四川德阳出土汉代“播种”画像砖

与黄遵宪、丘逢甲一起被誉为晚清嘉应(今梅州市)三大诗人的胡曦,其《兴宁竹枝杂咏》之《挂田钱》诗云:“入春祈谷又祈年,伛偻神祠古道边。削得竹竿还剪纸,同侪(客语方言词,他)来去挂纸钱。”粤东客家在做好秧田准备播种前,均要举行一个“挂田钱”的祈丰仪式,在削好的竹竿上粘糊纸钱,挂在秧田中间。
赣南客家则在播秧以后,要在田边插上三支香,挂上三页纸钱。清明前后,各家户还要做“艾米”(即艾叶“清明粿”),把做好的“艾米”提到秧田里去祭祀,希望自己的秧苗无病无灾,茁壮成长。这种祭祀形式,当是客家先民向当时土著之一壮族学习的结果。
赣南客家地区传说,古时候壮家有位姑娘叫秧妹,长得非常聪明美丽,能歌善舞,又能插得一手好秧苗。有一天,秧妹在木楼上织锦,突然闯进一伙人,把她抢到土司那里。土司逼秧妹嫁给他做小妾,秧妹宁死不屈。后来土司把她关在一个岩洞里,她不吃不喝,整天痛哭。日子一久,她变得瘦骨如柴。土司见秧妹不像以前那样美丽,就逼她下田插秧,许她一天插完一块大田,就放她回家。就在插完最后一棵秧时,她突然倒在了田头,手里握着最后一棵秧苗离开了人世。后来到了天庭拜见玉帝时,秧妹手里仍握着秧苗,于是玉帝就封她为护秧神。这则美丽的神话传说表达了客家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
赣南大余客家播谷种俗称“点禾子”,播早稻一般在惊蛰日前后,因此又俗称“点惊蛰”。播谷种日一大早,各家户纷纷备齐香烛、纸钱到田头祭祀田螺菩萨,祈求保佑丰收。
赣西吉安客家也有“祭秧田”的风俗。春播之日,将线香三根、纸钱三张用红线扎好,包在香头上,插在秧田角。然后鸣爆竹,祝告社稷之神,祈保秧苗不烂,长势良好,然后将已发芽的种谷种子播下田去。
俗云“秧好一半禾”。旧时农家播种都要择吉日才下秧田,播种时,从长青树上取一根树枝插入田塍,祈求土地神、禾官菩萨(即五谷神)保佑,让禾苗长得像长青树一样茂盛茁壮。有的还诵念祝祠:“种谷下秧田,田头插红纸,米谷神护佑,赐我丰收年”,然后用线香穿红纸插在田边,默默地把种谷播下,神情极为神秘,意在不让田鼠、麻雀知觉。种谷转青后,家家户户做“秧青粿”供奉禾官菩萨,祈求保佑秧苗茁壮成长。有的播种人头戴斗笠,紧闭嘴巴,牙咬舌尖,意在遮盖稻种,避免鸟雀啄食;还有的播种人用五指插一下田埂,意为“五虎下山”,以防野兽、鸟雀之害。秧苗刚露出水面,农妇就端上斋饭、斋菜送到田边,接着燃香钱供奉“五谷神”,祝愿秧苗像青葱青蒜一样茂盛。
客家开秧门日需备晕腥酒菜、田艾米粿、香烛纸钱等,在田头及社官庙祭拜,祈求保佑丰收。男主人还一大早下到秧田里,拔一把最茁壮的秧苗回家,供奉在神案上,俗称“催秧”。客家开秧门日尤其注重,各家户均要备“莳田酒”。客家莳田多延请亲朋、邻里相帮,开秧门仪式后,就请莳田能手“开秧盘”。客家“莳田酒”很是丰盛,大余客家俗谚云“莳田杀鹅,草子变禾”,认为待“莳田客”越大方,是年的收成就越好。
过去赣南宁都客家莳早稻田首日,要在祖宗堂上杀鸡或宰鸭,要备办三牲、米酒、香烛到社坛、社公庙、五谷祠、祖宗祠堂上供奉,这些习俗类似于“开秧门”。

田艾米果.JPG

田艾米果02.JPG

开秧门祭拜田头伯公、五谷神之田艾米粿(图片来源:知音家园论坛,作者:止画)
(按,梅州五华客家俗称田艾米粿为“田艾粄”,民间传说“田艾”是田伯公保护越冬的“仙草”。赣南、粤东等传统客家地区,每到清明、谷雨时节,便要做各种田艾小食以应时节。据客家长者云,吃了田艾米粿、田艾粄可避免“黄肿病”发生。“田艾”又称作“鼠曲草”、“佛耳草”、“鼠耳草”、“寒食菜”等。)

四川客家也有开秧门习俗,但如今一般不再举行有关祭祀仪式。开秧门时,“莳田客”们推选一位莳田技术好、身体强壮的人先下田“打线”(即赣南客家的“开秧盘”),作为示范。待其插秧十余行后,人们才依次从他的秧行边下田跟着插秧。
汉族地区尚有湖南湘潭保留有“立秧树”、“开秧门”习俗。谷种下秧田要敬秧田菩萨(即五谷神,又俗称幡神),在一小竹杆上端夹一叠纸钱、三根线香,外套“和裟”红纸,竖于秧田中,以求育秧顺利,叫做“立秧树。”撒种时,须默默无言,忌孩童围观喧哗,违则恐遭鸟啄;忌妇女撒种,违则恐出苗不齐;撒完不得拍箩筐,必须绕秧田一周以示闭门,违则恐遭鼠啮。开插前以纸钱、牲饭酬谢过五谷神,始得拔禾秧,即为开秧门。
江淮地区开秧门习俗则另有一番风味。徽州歙县开秧门日要设宴酬谢“田公、田母”,朝拜时,先插三根香于田埂,还要虔诚跪拜。徽州休宁、屯溪一带,当家人要去秧田选定“门向”,然后带泥拔出一块秧苗,置于茶盘,捧送回家放在贡桌上。祭拜天地后,将带泥秧苗倒甩上阁板,如全部粘于其上,则是无灾无害、长势良好之兆。
苏杭一带开秧门则有多项禁忌民俗。开秧门日,各家设三牲礼祭“田土地”(相当于客家的“田头伯公”),还有食团子、米糕之俗,寓意家庭团圆、农事“步步高”。富裕人家又必食鲞鱼,并掷鲞鱼骨占卜雨晴、丰歉。开秧门时颇多忌讳,如插第一行秧时不得开口说话,不互传秧把,不可把稻秧甩在别人身上等。插秧至田头有余秧则要全插在田岸边,表示今年多粮,同时也供耘田时补秧苗用。关秧门则必须在天黑以前,否则就不吉利。关秧门后,各家出嫁了的女儿要回娘家来省亲,俗谚云“插好禾秧,看望爷娘”。

白族开秧门.JPG

白族栽秧节.JPG    

云南大理白族开秧门“栽秧会”情景(图片来源:云南旅游网)

开秧门民俗活动内容最为丰富有趣的是云南大理白族的“栽秧会”。
开秧门这天清晨,白族群众在古戏台上奏起传统的吹吹腔大本曲,姑娘、小伙子们跳起欢乐的霸王鞭舞和八角鼓舞。村民们在村中的大青树下,摆上三张供桌,供桌上摆着香炉、烛台、猪头、鸡鱼、果酒等供品,开始祭祀仪式。首先祭“秧旗”。“秧旗”是栽秧会神圣的标志。旗杆有三丈多高,顶端饰有彩绸扎的升斗,象征“五谷丰登”,旗杆中部斜挂着犬牙形白布镶边的红色或蓝色大旗,旗面的颜色依据气候情况来定,天旱时旗面用蓝色,雨水多时旗面用红色。旗面上都用金线绣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吉祥字词。旗杆顶端还系有彩带、雉尾、铜铃等饰物。祭旗开始,周城中德高望重的长者给秧旗系上红绸带,然后,村中的数名长者跪拜祈祷。“秧官”一声锣响,向四方大声吆喝道:“汪富等了!汪富等了!”(开秧门了!开秧门了!)整个祭祀活动体现出白族人民对稻作劳动的无比崇敬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祭祀结束后,在白族民间吹打乐队的唢呐声中,背秧的金花、挑秧的阿鹏组成的浩浩荡荡的栽秧队伍走向田间。
田埂上插着八面“秧旗”,“秧官”边敲锣,边吟诵“春光泛泛下稻秧,今天秧囡嫁田头,多子多孙(穗)压弯腰,秋后喜庆大丰收”。吟毕,栽秧的金花就对着“秧旗”一字排开,铜锣、大钹齐声响,唢呐吹起栽秧调,紧张的劳动就开始了。栽秧的金花按照“秧官”的锣声快慢来调整栽秧的节奏;锣声则栽得快,锣声慢则栽得慢。田头丢秧的阿鹏和栽秧的金花也相互逗乐,阿鹏丢秧时故意将泥水溅到金花身上,金花也不断将泥水泼给阿鹏。边劳动,边嬉戏,他(她)们还意味深长地对起白族调,唱起了悦耳动听的白族情歌。苍山为盟,洱海为誓,欢乐难忘的“栽秧会”播下一年一季的稻种,也播下了金花、阿鹏一生一世的情缘。按白族传统的说法:田间栽秧越热闹越欢畅,栽秧调子唱得越动听,水稻的长势就会越好,年成就会大丰收。
哈尼族开秧门民俗与汉族较为接近。开秧门日雄鸡刚叫头遍,村寨里便炊烟袅袅,家家一早吃黄饭、红蛋,并让耕牛也吃黄饭团,以示同甘共苦。据说吃了黄饭、红蛋,将来结出的稻谷就会像黄饭一样金黄,像红蛋一样饱满。吃罢早饭,人们要在田间举行的隆重开秧门仪式。他们穿上民族节日盛装,前往村寨里最大的一块稻田,由承包这块稻田人家的主妇,拔下第一把稻秧,请村寨里年纪大、威信高或插秧能手栽下第一窝秧苗,祝贺秋来获得丰收。随后,大家才纷纷下田插秧。

[ 本帖最后由 yuanxianmin 于 2009-9-16 10:38 编辑 ]
白族栽秧节.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6 20:32:3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很多习俗都已经淡化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8 17: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level 的帖子

是啊,再过些年,恐怕连基本的农业生产习俗都不再有了。科学带来观念变化的结果。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4 15:2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