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iao7890yeahent

中国廖氏名人知多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9-9 11:2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廖容标中将

廖容标中将
 文章来源:<赣南将星>  更新时间:2007-3-6 10:51:47


  廖容标(1912—1979),江西省赣县人。1929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调上犹县游击队任分队长。

  1932年4月起,先后在红三军团第五军一师一团二连和第四师十团二连任连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6年5月任直属军委总部的红五团团长。1937年4月再次入红军大学学习,同年8月入八路军总政治部举办的“白区干部训练班”学习,结业后赴山东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7年12月24日领导举行长山起义,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军长。1938年6月任山东八路军第四支队司令员。1940年9月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旅副旅长。1941年8月任八路军四旅旅长兼泰山军分区司令员。1943年任山东军区鲁中一分区司令员兼泰山专署专员。

  1945年8月任山东鲁中军区第四师师长。1946年任山东渤海军区副司令员。1949年2月任济南警备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公安部队副司令员兼淞沪警备区副司令员。1952年入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1955年10月任安徽省军区司令员。1965年9月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1975年9月后任南京军区顾问。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菩萨司令”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泰山、沂蒙山地区的抗日军民十分尊敬和爱戴八路军的一位“菩萨司令”。连毛泽东主席也十分高兴地说:“山东八路军出了菩萨司令,他就是我们的廖容标同志。”

  这位受到毛泽东主席称赞的“菩萨司令”廖容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中将,江西赣县韩坊乡水口村人。

  廖容标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就担任红军的团长。抗日战争开始后,令廖容标想不到的是,组织上要他脱下军装,换上阴丹士林布长衫,打扮成北平流亡学生模样,化名廖之秀,前往山东敌后去从事地下工作。中共山东省委交给他的任务是,以体育教师身份为掩护,到长山中学发动和组织抗日武装起义。

  如果说让廖容标去搞军事工作,那是驾轻就熟的事,可现在却要他去给学生们上体育课。要知道他除了会教射击、刺枪、投弹等军事科目外,连打篮球、翻单双杠甚至连徒手体操也不会啊!要是让他捏粉笔在黑板上写字,那更比扛一挺机关枪还费劲。这可难为了他。

  廖容标毕竟是位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闯过无数枪林弹雨、任何艰难险阻也难不倒的红军干部。他知道,党要他来这里当老师,就是要他来战斗。上好体育课,就能占领阵地,团结和发动广大师生投入到伟大的抗日洪流中去。于是,他便在夜深人静时躲在宿舍里练篮球,背裁判规则,强记体育讲义,还练习写粉笔字。很快,他就成为学生们喜爱的体育老师。

  然而,廖容标到底是在红军部队中成长起来的,红军中的传统在新环境中还一时难以消除。比如在上课板书时就往往出现红军常用的简化字。长山中学校长马耀南是位有心人,久而久之发现了破绽,对“廖之秀”来历产生了怀疑。廖容标也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他与一同被派到这个学校来工作的姚仲明、赵明新两位同志商量对策。他们觉得马校长是位正直爱国的知识分子,决定公开与马耀南谈一次话,向他进行抗日宣传,以争取他的支持。果然马校长深明大义,表示愿意与八路军派来的人合作抗日。

  有了开展工作的良好环境,廖容标与姚仲明、赵明新三人组成一个党小组,在山东省委直接领导下,立即着手武装起义的宣传发动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准备,1937年12月24日,他们以长山中学的60多名爱国学生为骨干毅然举行武装起义,第二天在长山县南部的黑铁山太平庄,正式宣布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以廖容标为司令员,姚仲明为政治委员,赵明新为政治部主任。

  这是一支只有60多人、3支步枪和8把马刀的队伍。人数虽少,武器也十分缺乏,但它是正义之师,斗志旺盛。义旗一举,从者如云。大批热血男儿奔向黑铁山,连长山县国民党县政府的县大队也全体携械投奔而来。第五军仅三四个月就发展到数千人。为振奋人心,扩大抗日影响,1938年1月8日凌晨,廖容标亲率一支30多人的精干武装,奔袭长山县城内文庙汉奸维持会,一枪未放就俘获全部伪军。十天后,他和军政委姚仲明又率领部队伏击日军汽艇一艘,全歼艇上的日军旅团长、联队长、高级参谋等12名高中级官佐和士兵。这两次胜仗,使第五军声威大振。伪军视之为眼中钉,派出400余兵力向第五军进攻。廖容标沉着应战,指挥部队在长山北麓三官庙与敌军决战,毙伤敌百余人,而我军仅伤亡十余人。这次胜利,更令第五军声威远扬,廖司令的军事才能也令四方军民钦佩。人们齐声称颂廖司令领导的抗日队伍,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援。

  在廖容标他们创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同时,在淄博一带也出现了许多打着抗日旗号的土匪队伍,人们称之为“八大土顽司令”。这些家伙不打日寇,却专门骚扰百姓,经常向罗村要钱、要粮、要女人。一次,土匪们嫌村里送去的煎饼不好吃,故意等煎饼发了霉后退回给村里,要村里百姓油炸好鱼、肉,蒸好白面馒头,再给他们送去。恰好这时廖容标率领第五军来到村里,他从群众中了解到这个情况后,马上命令炊事员从群众手中买回发了霉的煎饼,并要炊事员将煎饼洗干净,放上盐,再放到缸里用开水泡。开饭时,他率先一声不响地蹲在缸边,捞起泡软的煎饼吃了起来。他对大家说:“土匪侵害老百姓,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决不做那种坏事,不能让老百姓的利益受损失。”战士们看到军长带头吃霉煎饼,都跟着吃了起来。看着这情景,想想土匪们的祸害,村中的老百姓个个热泪盈眶,说:“这真是救苦救难的‘菩萨军’啊!”

  “菩萨军”、“菩萨司令”的称呼,很快就在四乡八邻传颂开来。一次部队宿营后,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大娘摸到司令部,颤抖着双手要摸摸“廖菩萨”的脸颊。老人摸呀,摸呀,摸了许久,却怀疑地问道:“你们不是哄俺吧,廖菩萨怎么没有胡子呢?”当她从旁人口中证实自己摸的确实是“廖菩萨”时,才满意地松开手。看到老百姓如此热爱自己的子弟兵,廖容标十分感动,暗下决心带领部队多杀鬼子,为民立功。1938年6月,他带领的这支部队发展到五六千人,正式改番号为山东八路军第二支队。

  廖容标离开了“菩萨军”,被调到山东八路军第四支队任司令员。从1938年夏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他先后任八路军支队司令员、副旅长、旅长、军分区司令员、师长等职,率领部队一直活动在泰山、沂蒙山区,将辽阔的鲁中大地建成为巩固的抗日根据地,成为埋葬日本侵略者的汪洋大海。解放战争时期,他也一直驰骋于齐鲁大地,直到济南解放后担任济南警备司令。

  无论担任什么职务,廖容标始终保持“菩萨司令”爱兵如子、爱民如子的优良传统。1958年他担任安徽省军区司令员下连当兵,处处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出现。轮到他值日时,为战士们打洗脸水、洗碗、打饭、搞室内卫生、站岗放哨,样样干得比战士们好;平时训练与战士们一道摸爬滚打;下乡助民劳动,他总是干得挥汗如雨。三年困难时期,一次他到孤儿院看望孩子们,发现一个5岁的小女孩又瘦又小,令人心痛。廖容标慈爱地抱起小女孩,还将她带回家中收为养女,抚养了两年。在机关,逢年过节,他总要把身边工作人员的休息安排好,看戏、看电影都首先照顾工作人员。“菩萨司令”廖容标,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9 11: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廖乾五

廖乾五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北京党建  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6-5-18 17:27:39  

  廖乾五(1886-1930)原名廖正元,又名廖华龙。1886年2月18日生于陕西平利县龙门乡龙门村。曾读私塾多年,后去武汉、北京求学,1911年毕业于京师农业学校。1922年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参与领导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1924年初,作为汉口区的共产党代表,出席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汉口地委委员,不久被派往广州黄埔军校学习。同年11月调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任车队国民党代表、共产党小组长。曾与铁甲车队正副队长徐成章、周士第等率部参加支援广宁农民运动的战斗、平定杨希闵和刘震寰叛乱的战斗、五卅罢工后封锁香港的沙鱼涌战斗,1925年11月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十二师政治部主任,协助师长张发奎率部参加讨伐广东南路军阀邓本殷的战斗。1926年10月任四军政治部主任。在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时,他与四军副军长陈可钰率部奔赴前线,参与指挥平江、汀泗桥、贺胜桥等战斗,以及收复武汉之战。后又挥师入赣入豫,大败奉军,直捣开封。他在四军工作期间,训练政治工作人员,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广泛建立中共基层组织,重视发挥中共产党员的骨干作用,同时向广大群众宣传北伐军的宗旨,发动和组织工人农民支援北伐战争。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主持召开四军国民党各级执委、监委联席会议,通电声讨蒋介石。同年7月下旬赴九江,参加南昌起义的准备工作。起义中协助二十四师师长叶挺指挥所部进行战斗。起义后被任命为革命委员会总政治部秘书长、宣传委员会委员、第二十军(军长贺龙)党代表等职。起义军南下广东失利后,经香港到上海,先后在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军委工作。1928年春被派往北方工作,化名刘省三,先后到北京、密云等地,后因受反动当局追捕无法立足,仍回上海。1930年受中共中央派遣到湖南,任中共湖南省委军委书记。到任不久即被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兼清乡司令何键秘密逮捕。在押期间,坚强不屈。何键惧于他的威望和声誉,不敢公开审讯,9月3日下令将其秘密杀害于长沙。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9 11:3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廖鲁言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北京党建 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6-5-18 17:27:39  
                                                                                
                                                         

  廖鲁言(1913-1972)江苏南京人。中学时代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30年考入北平陆军军医大学,在校学习期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北平市委成立的抗日团体联合会义勇军部部长兼义勇军大队长,是北平学生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同年在北平组织纪念八一的游行时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在狱中坚持斗争。1936年11月经党组织营救出狱,被派到山西工作,历任太原抗日军政训练委员会编辑和军政训练班指导员,山西抗日决死队营指导员,总队政治部主任,旅政治部主任。1939年赴延安,任中共中央统战部科长,中共中央党务研究室研究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秘书长、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1949年12月任政务院参事室副主任。1952年8月任政务院副秘书长。1954年9月起任农业部部长、党组书记,并且担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国务院第七办公室主任。1956年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他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大革命”中遭诬陷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1972年11月19日被迫害致死。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9 11:34: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廖苏华

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廖苏华

                                           文章来源  百度百科  作者   轶名

廖苏华(1904-1984),(女)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四川省内江县人。1922年在重庆2女师参加革命,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妇女运动的先驱者之一。1927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7年到莫斯科东方大学任教。1938年回到延安,长期从事党的教育工作和机要工作。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中央机要处办公室主任、党总支书记。建国后,致力于妇女工作和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委员、妇委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全国妇联一至四届执委,西南妇联主任,中共四川省委委员,省监察厅厅长,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共中央西南局监察组副组长,中共重庆市委书记兼监察委员会书记,重庆市副市长,重庆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诬陷和迫害。于1984年9月5日逝世,终年80岁。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9 11:3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廖运泽

                                                           文章来源  百度百 作者  轶名



  廖运泽(1903.7~1987.9.27)

  廖运泽,字汇川,1903年生,安徽凤台人,汉族。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父廖鸿文,别字子宾,为同盟会员,业农商,有地产40亩,自给尚余。本县东乡廖家湾国民学校、上海私立工惠学校毕业。安庆省立职业学校肄业。1924年1月由袁家声、廖子英介绍加入国民党,同年3月再由其二人保荐投考黄埔军校,同年5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三队学习,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任东征军总指挥部警卫连队长,第二期学生总队部教育副官.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第三队队长,中央军校武汉分校政治大队第四队少校队长、第三队中校队长,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四师七十二团副团长、代理团长。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潮汕失利后转赴上海。1928年春任第三十三军学兵团教育长,与中共脱离组织关系。后任第四十二军高参,淮军第一师新编第五旅营长,暂编第二旅副团长.独立第四十旅上校团长,第九十五师补充旅少将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九十二军二十一师副师长,军事委员会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副总队长。1938年5月任第二十一师师长兼阜阳警备司令,次年秋任第五战区第九十二军暂编第十四师师长。1943年10月任骑兵第二军军长。1945年2月授陆军少将,任第九十六军代理军长,后改任国防部中将部员。1948年任第八绥靖区副司令官兼第一纵队司令。第八绥靖区颍上指挥所主任。1948年9月授陆军中将.不久转任第十五绥靖区副司令官。1949年5月因其旧部第一一0师起义被通缉,潜居香港。在香港期间,同中共产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并按照党的指示,进行促进祖国统一的工作。1952年夏,应周恩来总理电召,从香港回到北京。历任民革第三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四至六届中央委员,民革江苏省委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江苏省政府参事室参事,江苏省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1987年9月27日在南京逝世,终年84岁。著有《南昌起义的片断回忆》、《阜阳保卫战》、《蒋军在京沪杭的晟后挣扎》(与人合著)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9 11:3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廖沫沙

9.廖氏名人   2009-08-06 15:59   阅读0   评论0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廖沫沙




目录[隐藏]

人物简介
活动年表
主要作品
廖沫沙轶事



  




编辑本段]

何叔衡、谢觉哉等革命教师的思想影响。

  1922入长沙师范学校,曾和贺绿汀组织文学社,办文学刊物,做过报纸副刊的助理编辑,后求学于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1927年上海,在田汉主办的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旁听,在《南国月刊》等杂志上发表了《燕子矶的鬼》等戏剧小说作品。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任职于上海明日书店,后又任《远东日报》编辑,以后两年中写了大量杂文。1934年加入“左联”,写作战斗性的杂文,在上海文坛崭露头角,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矛头所向直指国民党官僚和阔老爷的胡作非为,受到鲁迅的高度评价。还撰文《人间何世》,批评林语堂创办的宣扬“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人间世》,林语堂著文反击,掀起一场笔战。得到进步文化界的了解和支持。在上海,党组织安排他承担秘密工作任务,开展地下斗争。曾三次被捕入狱,都坚贞不屈,表现了顽强的斗争意志。1936年夏,经营救出狱。

  1938年至抗战胜利前先后在湖南沅陵创办《抗战日报》,任总编辑、桂林《救亡日报》、香港《华商报》晚刊、重庆《新华日报》任编辑主任,抗战胜利后去香港恢复《华商报》,任副总编、主笔。中共港澳工作委员会委员。

  1948年,在丧偶10多年之后,与《华商报》记者陈海云结婚。1949年5月,应中共中央电召,到北平市委机关工作。

  建国后,历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教育部部长、统战部部长,第三、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北京市政协副主席。1962年加入中国作协。

  《人民日报》曾为他和夏衍等人开《长短录》杂文专栏;北京市委刊物《前线》曾为他和邓拓、吴晗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由吴晗、邓拓、廖沫沙三人轮流撰稿,吴晗出“吴”字,邓拓出“南”字(笔名“马南村”),廖沫沙出“星”(笔名“繁星”),统一署名“吴南星”。吴南星的这些杂文紧密联系现实,敏锐地提出问题,为人喜闻乐见。

  1966年5月廖沫沙和邓拓、吴晗三人被错定为“三家村反党集团”,遭到残酷迫害。从1966年5、6月份起,连续遭受批斗,1968年初到1975年他在狱中整整被关了8年,后又被送到江西林场劳动3年。听到邓拓与吴晗夫妇含冤去世的消息,他不惧淫威,写诗悼念。在关押期间,他在狱中用烟盒作纸、火柴当笔写诗,后结集出版,名《余烬集》。

  1979年初平反昭雪,后继续潜心创作,并整理大量旧作,由北京出版社、三联书店先后出版。

  1990年12月27日病逝,享年83岁。

三家村”的唯一幸存者廖沫沙同志逝世了。

  廖沫沙不仅是一位老革命家,而且还是著名的杂文作家。他一生与“书”打交道,廖老曾说“书是老师,是朋友。一个刻苦奋进、顽强求知的年轻人,如果与书结成血肉般的联系,就会变得聪明、博学、有道德、有修养。随着知识的积累,视野的开阔,越学越想学,各方面的知识便相互补充,不可穷尽”。

  这确是廖老积一生实践的经验之谈。他从小酷爱读书,尤其喜欢文学书籍。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开始读《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中国古典小说,并读了冰心、茅盾、郑振铎等人创作或编写的大量作品和书刊,以及许多外国作品。1927年,廖老从长沙师范毕业,辗转到上海当了一年大学旁听生,从此踏上了自学道路。这期间,他与同学合租一间破旧的房子,白天去图书馆读书,晚上在“斗室”整理笔记练习写作。

  读了鲁迅先生的杂文后,廖老萌生了对杂文的兴趣,以后便开始在《自由谈》上发表杂文。由于杂文之“杂”,要求作者有广泛的知识面,他的读书从此突破了文学的界限,进入到天文、地理、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廖老自1932年起先后在《云中日报》《抗战日报》《救亡报》《新华日报》等新闻机构做编辑,工作要求于他的不仅是敏捷的才思,还要有广博的知识。抗战爆发后,报上的战况报道剧增,廖老便埋下头来学军事,从中国古代的兵书《孙子兵法》,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等军事著作,到德国军事家克芬维茨的《战争论》、鲁登道夫的《全民战争》,他了解和懂得了许多军事学中的名词、术语,并很快运用这些概念和理论来分析、综合战争形势,探索战争发展规律,为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开辟了新途径。

  廖老曾深有感触地说:“学习要勤奋,贵以恒。任何一门知识都是无限的,人不可能在有限的生命内达到路路通。”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9 11:3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廖冠贤-生平简介

                                               文章来源 互动百科  作者 轶名



1931年,廖冠贤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红十二军三十五师十三团一营当传令兵。

土地革命战争

一九三二年廖冠贤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十二军第三十五师一0三团连政治指导员,中央军委教导连政治委员,中共镇原县委宣传部部长。参加了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骑兵团政治委员,三八六旅七七二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十三旅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第四纵队十旅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十三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上党、淮海、渡江等战役。

建国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二政治干部学校副校长,一九五二年毕业于军事学院。一九五四年赴朝,任志愿军十五军政委。获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同年回国,任十五军政委。一九六一年六月一日,陆军十五军改编为空降兵十五军,武汉军区空军副政委廖冠贤兼任空降兵十五军首任政委。 

廖冠贤-个人事迹

  红军学校学习

因具有高小文化程度,廖冠贤上级动员他报考在瑞金的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二期。参加考试的那天,主考人是红12军政治部主任谭政,先是考文化,谭政将一份《土地革命十大纲领》递给廖冠贤,问他能不能念下来,廖冠贤表示可以试一试,顺利地念了下来。接着是书面考政治,是选择题,如“什么是帝国主义?”“什么是共产主义?”下面有叁四个答案,其中有一条题目是“什么叫两条路线斗争?”有叁个答案,一是“一条是打高兴圩,一条是打老营盘”,二是“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叁是“既然‘左’ 倾机会主义不对,右倾机会主义也不对,那么我们站在中间对不对?”这一题廖冠贤选择错了。但他还是被录取了,编在第4连,这个连是政治连,培养连队指导员。连长是已经当了师长的粟裕。

廖冠贤学习十分认真,曾写过一篇《侦察者,军队的耳目也》,得到好评。一九六0年,廖冠贤见到粟裕,粟裕感叹地说:红校四连的同志们,多数在革命战争中牺牲了,至今留下已知道的,只有你我两人了。

1931年12月,廖冠贤从福建汀州来到瑞金,开始了红军学校的学习生活。

1960年廖冠贤到广州开会,见到了粟裕大将。廖冠贤问粟裕说:“你还认识我吗?”粟裕说:“面熟,但记不起名字了。” 廖冠贤进人红军学校后,分配在培训连队政治指导员的四连,而四连连长就是粟裕。

捣毁反动组织白鹤会

1933年元旦过后,廖冠贤所在部队留在福建邵武,开辟邵光建革命根据地,打通闽浙赣边境的武夷山道,把中央革命根据地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

廖冠贤当时是独立一连的指导员。不久,他们接到了中央给的具体任务:翻越武夷山,担任两大苏区的交通。全连得到中央的信任,战斗士气非常高昂。

当部队驻扎在山顶上一个叫黄坑的大镇子时,却遭到封建会道门——“白鹤会”的袭击,8个同志被敌人用梭镖刺死,连长屁股上挨了一刀,吃了一次大亏。

最终,这股土匪的300多件大刀、梭镖等武器以及300多套白鹤服被收缴,人员做了适当处理。武夷山上反动堡垒终被摧毁,沟通了中央苏区和闽浙赣苏区的联系。以后,廖冠贤又率部两次翻越武夷山,执行苏区领导交给的一些不寻常的任务。

绞尽脑汁学本领

当时由于蒋介石反动派的封锁,中央苏区的物资十分缺乏。党为了培养红军干部,还是尽可能的为学员创造好的学习条件。每人发了一个笔记本,是用当地竹子做的毛边纸,这在当时来说已相当好了。每人还发了一支铅笔。教室的桌凳大小不一,很不整齐。廖冠贤却意识到,有这样的条件就该心满意足了,它是与战友在前线英勇作战、流血牺牲分不开的。他珍惜分分秒秒,刻苦学习,如同大雪天走路,一步一个脚印。

廖冠贤对粟裕在“红校”认真讲课,亲自示范,还针对学动灵员的思想实际,机活进行教学留有深刻印象。当时廖冠贤才17岁,其他学员也多是年轻人。不少人怕鬼,晚上一个人不敢出门和站岗放哨。廖冠贤在粟裕的带领下,既破除了迷信,锻炼了胆量,又学到了夜战、近战的本领。

组建空降兵部队

据有关材料介绍,当时中央军委在全国几十支野战军中,反复遴选出叁支,交刘亚楼空军上将,由他从中挑选一支,改建成空降兵部队。这叁个军分别来自一野、二野和四野,来自二野的就是十五军。刘亚楼挑了十五军,他对空降兵十五军首任军长赵兰田和廖冠贤说:“这次改建为什么选到十五军?这也是经过挑选和比较的。十五军是个能打仗的部队,在上甘岭打出了国威。不仅中国,而且全世界都知道有个十五军。作了比较之后,军委就决定下来了。”廖冠贤担任过空军政治部副主任兼后勤部政委、南京军区空军政委、武汉军区空军政委。

廖冠贤-个人荣誉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9 11:3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廖承志:风范垂世的杰出社会活动家

廖承志:风范垂世的杰出社会活动家

 晶报记者 王恒嘉



  廖承志



  1978年10月,廖承志陪同邓小平访问日本。



  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在报纸上发表。



  1908年,何香凝、廖仲恺和子女廖梦醒、廖承志合影。











  引言

  他是国民党元老廖仲恺的儿子,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领导人,并为统战工作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他是个“日本通”,但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则毫不犹豫的投入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战斗。在后来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过程中,他通过独特的渠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给蒋经国写了封文采斐然、语重心长的公开信,在两岸关系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他有众多的海外亲戚,因此格外了解华侨,在团结华侨共同促进祖国建设方面功勋卓著。他数次被冤入狱,却从不消沉彷徨,每次脱得囹圄,就迅速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

  廖承志出生在一个特殊且富有传奇色彩的革命家庭,一个多世纪以来,廖承志一家三代出了5位革命家。廖承志的祖父廖竹宾是反清革命志士,父亲廖仲恺、母亲何香凝是孙中山的革命战友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朋友。廖承志则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廖承志的姐姐廖梦醒则被誉为“红色翻译家”。

  新中国成立后,廖承志一家先后又出现了三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何香凝曾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是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曾担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和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的儿子廖晖则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

  世事变幻、家庭沉浮,但廖家爱国、争取民族解放、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不曾中断……

  多次身陷囹圄

  斗志依然不改

  廖承志一生中的许多时光是在监狱中度过的。有人统计,他平均7天中,就有1天是在坐牢。头四次坐牢是在国外,其中三次在日本,一次在荷兰。后两次是在国内被国民党逮捕的。还有一次是被张国焘迫害,被内定“枪决”,但因情况特殊被铐着随同行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次则是在1967年秋,“四人帮”把廖承志隔离审查,对他“监管”长达3年。

  1933年3月28日夜晚,上海市春寒料峭。22时许,街上行人稀少,两辆汽车风驰电掣般往英租界疾驰。前面一辆车上七八名英国巡捕押着一位穿旧西装的青年,一位巡捕大声吆喝着:“放老实些!”他们个个凶神恶煞,如临大敌。汽车七拐八弯,穿过法租界抵达英租界何香凝寓所时,年轻人叫着:“停!”两辆汽车戛然而止。巡捕们随即鱼贯下车,青年人带着巡捕前往何宅去敲门。开门的是廖仲恺先生的夫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何香凝。她看见爱子廖承志被手铐扣住,一下子什么都明白了,她大声嚷道:“我儿子究竟犯了什么罪,你们为什么要逮捕他?”这是廖承志亲手导演的一起“带巡捕抓同党”的活剧。他于3月28日下午4时,在上海山西路五福弄9号,被国民党上海当局串通上海工部局所拘捕。他巧妙地利用以上办法,让家人知道他被捕的消息。何香凝顾不得染病在身,马上叫了一辆出租汽车,和柳亚子一起赶到江湾,叩响了市长吴铁城官邸的大门。在何香凝的责问下,吴铁城抓耳挠腮,不知所措,赶紧打电话给宋子文讨救策。宋子文觉得事情很棘手,转而把电话直接挂给了蒋介石。最后在党组织、宋庆龄等合力营救下,廖承志终于获释了。

  1934年12月,川陕省委召开扩大会议。因为当时大部分红军官兵都是穷苦人出身,为了挑起他们对出身不同的廖承志的敌意,省委负责人周纯全受张国焘指使,在会上大造舆论,说他的父亲是国民党中央常委,母亲是国民党中央执委,他的家庭出身是资本家,这样的人够格当共产党员吗?如果不够格应该怎么办?结果会议决定开除廖承志的党籍,从此,廖承志开始了长达两年被羁押的生活。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西进川西北,开始长征。廖承志被张国焘派人押解着,随部队一起爬雪山,过草地,历尽磨难。

  长征开始后不久,他负责为“红色中华通讯社”(“新华社”前身)新闻电台翻译外语新闻电讯,还要每天把外电译成中文,编成《新闻简报》,供领导参考。1935年夏天,红四方面军西进至汶川、理番(今理县)一带时,廖承志遇到了曾和他一起被张国焘囚禁的吴瑞林。当时廖承志和罗世文由张国焘控制的警卫排押解着行军。廖承志见到吴瑞林时,做了个鬼脸,笑了笑。吴瑞林见此情景,心里十分难过,便通过警卫排长叶声询问廖承志需要什么帮助,廖承志要求给他弄点盐巴。吴瑞林当即解下身上的两个干粮袋叫叶声转交给他。廖承志跟随红四方面军多次过雪山、草地,有时没有吃的,他就以帮别人画像为条件,换取盐巴和炒面。有时没有纸,他就把庙里的帐幔当纸,在帐幔上画像。廖承志在被关押的近两年期间,不论爬雪山、过草地多么艰苦,不论饥寒交迫的折磨,他都以共产党人的顽强毅力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一一征服了!

  受周恩来保护

  恢复党籍自由

  1936年11月,在往宁夏预旺堡的路上,周恩来看到了廖承志。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廖承志就已经在广州认识周恩来了,那时,周恩来与他的父亲是黄埔军校的同事。神情严肃的周恩来走过来和他握手,当时什么话也没有说。周恩来很懂得斗争策略,他要保护廖承志,又不能让张国焘起疑心。晚上,他派人把廖承志叫到司令部,当着张国焘、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面,佯装发怒地说:“廖承志,你认识了错误没有?”廖回答:“认识了。”“改不改?”“改!”“改了就是好同志!张主席还是欢迎你的。”周恩来机智地将张国焘的嘴给堵了起来,也为廖承志的“错误”结了案。张国焘本来要处决廖承志,可是见周恩来站在自己一边训斥了他,顿时觉得周恩来给了面子,心头的火气也消了,下令说:“不杀廖承志,以观后效!”1936年12月,张国焘在预旺堡召开的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上,公开承认逮捕廖承志等人是错误的,使他们“受了委屈和冤枉”。廖承志在周恩来的挽救下捡回一条命,恢复了党籍和自由。

  1942年5月,因叛徒告密,廖承志在粤北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这段遭遇也让廖承志经受了“九死一生”的考验,1945年他被转到重庆渣滓洞,由蒋介石亲自劝降,甚至还派来美女施展“美人计”,但他如终不为所动。1945年10月,国民党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马法五等率部进攻解放区,被我军俘虏,蒋介石这才同意以我方释放马法五等人为交换条件,释放了叶挺和廖承志。

  宣传统一战线

  付出大量心血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为了向海内外宣传党的全民抗战路线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廖承志为组织和加强党的宣传工作,付出了大量的心血。香港出版的《华商报》和不少华侨报刊,都是由他直接领导的,在广州开办的《救亡日报》也得到他的大力支持。为了宣传和发动群众,廖承志不辞劳苦,亲自深入到群众中去。他曾应中山大学学生的邀请,在中大大钟楼作了政治时事报告。他那激情的语言,透辟的分析,提高了广大青年对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认识,增强了他们抗战胜利的信心,鼓舞了他们投身抗日斗争的热情。

  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偷袭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不久即进攻香港。廖承志曾亲自与英方代表以及国民党的代表会谈,商议动员民众、保卫港九事宜,共同周密地拟定了军事、政治、文化、治安等方面的工作计划。虽然由于香港很快沦陷,计划未能实现,但为后来东江纵队与英军方面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香港沦陷后,周恩来同志代表中央电示廖承志,把被困在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抢救出来转移到安全地带。廖承志和张文彬等接到指示后,先后在香港、惠阳等地召集广东党组织、部队干部尹林平、梁广、曾生等开了一系列会议,决定全力以赴,坚决完成党中央给予的任务。经过廖承志等的及时组织和周密的部署,广东党组织和东江游击队克服了重重险阻,机智、勇敢地从香港日军的严密统治下,抢救出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胡绳、夏衍、戈宝权等七八百人,并护送他们安全到达大后方。同时抢救出来的还有余汉谋夫人,国民党官员陈汝棠等,以及英、美、荷、比、印等国际友人近一百人。

  廖承志在主持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工作期间,根据周恩来同志的指示,出色地完成了为在艰苦条件下英勇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筹集资金和物资的艰巨任务。廖承志所具有的独特身份和地位,在海内外所享有的很高声誉,为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得到更多援助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例如,当时由于廖承志的特殊身份,海外华侨捐款给八路军、新四军,可以把款项直接汇给香港华比银行廖承志收。这样,既手续简便,又能取得海外华侨的充分信任,大大促进了海外华侨对八路军、新四军的支援。这件事今天看来似乎很简单,但在当时要由香港一间银行代收中共方面的捐款,显然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由于廖承志的特殊身份和崇高威望能够办到外,恐怕难以找到别人。因为当时华比银行的华人买办邓文田和邓文钊先生,跟廖承志是表兄弟,所以才能使用这个汇款地址。当时新四军为了有利于取得物资的援助,还在香港《大公报》以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的名义刊登启事,通告各界同胞捐赠的物资交由“敝军驻粤港代表廖承志收转”。

  写信给蒋经国

  改善两岸关系

  建国后,廖承志曾担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中日友好协会会长、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政治局委员等职务。此间,他给蒋经国写了封文采斐然、语重心长的公开信。这封信的抬头是“经国吾弟”,廖承志在信中同蒋经国话旧,说“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并劝蒋经国“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则两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信中说: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并面聆诸长辈教益。接着又引用了鲁迅的一句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舆论认为,这样一封情文并茂的信,只有廖承志有资格写,也只有他写得出。

  尽管表面上蒋经国对廖承志的信持抵制态度,但实际上已在考虑台湾与内地的合作问题了。他曾派密使三度赶赴北京联络,最终,蒋经国不得不考虑台湾的利益,于是就有了1986年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包括解除“戒严”、“国会”改造及加快台湾开放步伐等多项重大决策……这种局面的形成应该是大势所趋,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但廖承志这位“袍兄”的信发挥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两岸关系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促进中日友好

  作出卓越贡献

  廖承志希望中日友好,并一直为此努力。廖承志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了中共中央联络部部长,着重负责对日工作,探索开展中日民间外交。日本友人宫岐世民说:“如谈论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离开廖公是无法谈的。”

  20世纪60年代初,池田勇人首相上台,积极支持自民党元老松村谦三改善日中关系的主张和行动。池田首相亲口对松村说:“我不得不把脸朝向美国,因此,松村君,你能不能成为我对中国的另一副面孔?关于中国的问题,一切委托给你。”这之前,在日本有一批以日中友好为目标的友人,在受到日本官方迫害时,仍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如今,日本政府有了此意,他们的友好活动更加积极。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1962年11月9日,由廖承志与高崎达之助签署了《中日长期综合贸易备忘录》。双方分别指定廖承志和松村谦三为政治联系人,廖承志、刘希文和日方高崎达之助、冈崎嘉平太为经济方面的联系人。1964年4月20日,中日双方在北京签署了关于互设贸易办事处和交换常驻记者的备忘录。备忘录规定:中方在日本设立廖承志办事处驻东京联络处(中国人亲切地称之为“廖办”),日方在中国设立高崎事务所驻北京联络事务所;双方各派首席代表1人、代表2人、随员2人。1964年9月29日,中方7名常驻日本新闻记者到达东京。同日,日本《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和日本广播协会的首批特派记者也到达了北京。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双方第一次实现互设常驻机构和交换常驻记者。它标志着中日关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两国关系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外相大平正芳乘专机到达北京,周恩来亲自去机场迎接。廖承志作为外交部顾问参加了中日谈判的全过程。那时,他的心脏病已很严重,周恩来劝他不要逢会必到,但廖承志一得知会议消息,即使已服过安眠药也要马上爬起,坚持着完成谈判的全程。经过紧张会谈,9月29日,双方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中日正式恢复邦交,宣告两国关系不正常状态的结束。

  1978年10月,廖承志陪同邓小平访问日本,出席10月23日两国政府交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签字仪式。此前,廖承志同来访的保利茂、二阶堂进、竹入义胜、矢野绚等老朋友促膝交谈,在中日友好条约问题上费尽了心血。经过努力,在8月份,园田直外相访华时,中国外长黄华和他一起在和平友好条约上正式签字。邓小平临行前,特意向外交部交代:此次访日,一定要带上廖承志这个“日本通”。到达日本后,日方给予了隆重接待。能够陪同邓小平参加互换批准书仪式,多年努力见到成果,廖承志感到非常高兴。

  1983年6月10日,廖承志在北京医院不幸去世。消息传到日本,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井上靖先生失声痛哭:“廖先生比我还小一岁啊!”日本前首相铃木善幸在回顾廖承志的一生时评价道:“廖承志先生与已故的周恩来先生,将永远铭记在我国国民的心中。两位先生不愧是献身于日中两国友好事业的不可多得的卓越人物。”

  一生经历坎坷

  有情亦是豪杰

  廖承志一生都很坎坷很忙,但他对家人的感情却是非常深刻的。

  廖承志的女儿廖茗回忆说:“父亲每天一早一晚、出门前和归来后,一定先去看看祖母,多少年来,从无懈怠。如果祖母正在作画,他就磨墨、调色、铺纸。有时还在祖母的山水画上补一两个公仔,使画面立即充满意趣与生机。父亲画的公仔很夸张,手指、脚趾似都过长,大拇指过于上翘,但却十分传神,常使祖母乐呵呵地赞赏不已。每每这时,祖母脸上的皱纹舒展得浅了、淡了。如果祖母没有作画,父亲就与她闲谈趣事或家庭生活琐事,祖母常听得津津有味。每每这时,她那双望着父亲的眼睛显得格外满足与慈爱,谁看到都会感动。祖母有许许多多顶帽子,黑色丝绒帽子的顶上镶有一椭圆形红色或绿色的装饰。这些帽子都是父亲远赴瑞典、芬兰等国参加世界和平理事会时特为祖母选购的。那些年许多人出国归来时带回的都是各类免税电器,大约很少有人像父亲这样。父亲回来后,常常亲自给祖母戴上帽子,还拿一面镜子让祖母照照,看满意不满意。祖母总是不住地点头,表示非常满意。”

  廖承志的夫人经普椿是经亨颐的女儿。1933年初,经普椿从浙江老家来上海看望父亲。因何香凝的子女不在身边,她常帮何香凝干些家务。她尊称何香凝为“伯母”,何香凝则昵称她为“阿普”。其时,廖承志因参加革命被捕,后经何香凝、宋庆龄、柳亚子等人的积极营救获释。在家的一段时间里,他渐渐地和经普椿熟悉了。廖承志从心里感激经普椿对母亲的精心照顾。在他看来,这位16岁的“小姑娘”并不特别美丽,但单纯、质朴,充满青春的朝气。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多,廖承志深深地爱上了经普椿。廖承志风流倜傥,一表人才。经普椿对他也是一见倾心。可是廖承志和经普椿的恋情很快被阿普的哥哥知道了。他极力反对这门亲事,认为廖承志是“共产党”,随时都有被逮捕坐牢的危险,怕妹妹受牵连。1933年7月中旬的一天,经普椿被哥哥召回了浙江。

  1938年1月初,廖承志到达香港时,何香凝等一行人已先期抵港。轮船徐徐靠岸了。在码头迎接的人群中,廖承志一眼就认出了日夜思念的阿普。四年多了,阿普脱去了稚气,眉宇间显出几分成熟,越发显得俊秀了。廖承志上岸时,经普椿也认出了他,两人紧握双手,阿普的眼睛里噙着喜悦的泪花。在从码头回市内的汽车上,廖承志笑着问:“为什么你没给我回信?”经普椿如坠云雾中,不知所云,反问道:“你给我写过信?”还没等她说完,廖承志立即答道:“是的。写过好几封呢!”经普椿这才意识到承志的信是被哥哥没收了。廖承志到香港没几天,也来不及准备,便在1月11日和经普椿结婚了。

  1942年5月30日,因叛徒郭潜的告密,廖承志在广东被国民党中统特务逮捕。1946年4月22日,廖承志终于在重庆获释。廖承志出狱后,在《新华日报》上刊登寻人启事,寻找他日夜思念的阿普。经普椿得到消息后,赶忙从成都来到重庆,回到了廖承志的身边。

  廖承志的女儿廖茗回忆说:“父亲对母亲疼爱有加,甚至有时不大像是对妻子,更像是对心爱的女儿。有时母亲躺在床上,父亲坐在床边,静静地看着她,微微地笑着,轻轻地哄着,慢慢地拍着。那令人为之心颤的缠绵情意,难以言喻。母亲略有不适,父亲得知后,总是立即用一双怒目先向我‘兴师问罪’(因我陪伴母亲最多),那眼神与平时的诙谐有趣迥异,在我的记忆里是不可磨灭的。”

  日本前首相铃木善幸在回顾廖承志的一生时评价道:“廖承志先生与已故的周恩来先生,将永远铭记在我国国民的心中。两位先生不愧是献身于日中两国友好事业的不可多得的卓越人物。”

  □廖承志大事年表

  廖承志(1908-1983),1908年9月25日,在东京出生(原籍广东惠阳)。

  ●1919年:入广州岭南大学附中学习。后入岭南大学学习,开始参加学生运动。

  ●19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8月20日父廖仲恺被国民党右派暗杀。不久再次东渡日本,到东京早稻田大学第一高等学院留学。

  ●1928年:8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被国际海员工会派往莫斯科,参加职工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

  ●1934年:任红军第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参加长征。12月,因不同意张国焘“左”倾错误,被张国焘拘捕,戴着手铐参加长征。

  ●1936年: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后,经周恩来营救获释。

  ●1941年:创办香港《华商报》。

  ●1942年:经东江游击区进入内地,到粤北参加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领导工作。5月,在粤北乐昌坪石镇,被国民党绑架后入狱。

  ●1946年:1月22日,根据国共双方的“双十协定”被释出狱。6月,返延安,任新华社社长。

  ●1949年:3月,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被递补为中央委员。

  ●1950年: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赴华沙出席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被选为世界和平委员会委员。

  ●1956年:在中共八大被选为中央委员。

  ●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四人帮”迫害,由周恩来下令住进中南海,与外界隔绝,直至1972年。

  ●1982年:发表致蒋经国先生信。在中共十二大被选为中央委员。在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83年:6月10日5时22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1 17: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史列传之 廖 庄

            文章摘自 国学网 作者 清·张廷玉等

○尹昌隆 耿通陈谔 戴纶林长懋 陈祚郭循 刘球子钺釪陈鉴何观 钟同孟? 杨集 章纶子玄应 廖庄 倪敬盛灊等 杨瑄子源 盛颙等主

,,,,,,(略)

廖庄,字安止,吉水人。宣德五年进士。八年改庶吉士,与知县孔友谅等七人历事六科。斋

英宗英宗初,授刑科给事中。正统二年,御史元亮请如诏书蠲边军侵没粮饷,不允。按察使龚鐩亦请如诏书宥盗犯之未获者,法司亦寝不行。庄以诏书当信,上章争之。五年诏京官出修荒政,兼征民逋。庄虑使者督趣困民,请宽灾伤州县,俟秋成。从之。振荒陕西,全活甚众。还奏宽恤九事,多议行。杨士奇家人犯法,偕同官论列。或曰:“独不为杨公地乎?”曰:“正所以为杨公也。”八年命与御史张骥同署大理寺事。逾月,授左寺丞。知

十一十一年迁南京大理少卿。逾二年,奸人陈玞者,与所亲贾福争袭指挥职。南京刑部侍郎齐韶纳玞贿,欲夺福官与之,为庄所驳。韶捶福至死,被逮。玞亦诬庄,俱征下诏狱。会韶他罪并发,弃市,庄乃得释。主

景泰景泰五年七月上疏曰:“臣曩在朝,见上皇遣使册封陛下,每遇庆节,必令群臣朝谒东庑,恩礼隆洽,群臣皆感叹,谓上皇兄弟友爱如此。今陛下奉天下以事上皇,愿时时朝见南宫,或讲明家法,或商略治道,岁时令节,俾群臣朝见,以慰上皇之心,则祖宗在天之神安,天地之心亦安矣。太子者,天下之本。上皇之子,陛下之犹子也。宜令亲儒臣,习书策,以待皇嗣之生,使天下臣民晓然知陛下有公天下之心,岂不美欤?盖天下者,太祖、太宗之天下。仁宗、宣宗继体守成者,此天下也。上皇北征,亦为此天下也。今陛下抚而有之,宜念祖宗创业之艰难,思所以系属天下之人心,即弭灾召祥之道莫过于此。”疏入,不报。明年,庄以母丧,赴京关给勘合,诣东角门朝见。帝忆庄前疏,命廷杖八十,谪定羌驿丞。古

天顺天顺初,召还。时母丧未终,复遭父丧,特予祭葬,命起复,仍官南京。天顺五年就擢礼部右侍郎,改刑部。成化初,召为刑部左侍郎。逾年卒。赠尚书,谥恭敏。知

庄性庄性刚,喜面折人过,而实坦怀无芥蒂。不屑细谨,好存谢宾客为欢狎。既官法司,或劝稍屏谢往来,远嫌疑。庄笑曰:“昔人有言‘臣门如市,臣心如水’,吾无愧吾心而已。”卒之日,无以为敛,众裒钱助其丧。主

初,初,景帝时,英宗在南宫,左右为离间。及怀宪太子薨,群小恐沂王复立,谗构愈甚。故钟同、章纶与庄相继力言,皆得罪。然帝颇感悟。六年七月辛巳,刑科给事中徐正请间言事。亟召入,乃言:“上皇临御岁久,沂王尝位储副,天下臣民仰戴。宜迁置所封之地,以绝人望。别选亲王子育之宫中。”帝惊愕,大怒,立叱出之。欲正其罪,虑骇众,乃命谪远任,而帝怒未解。己,复得其淫秽事,谪戍铁岭卫。盖帝虽怒同等所言过激,而小人之言亦未遽听也。迨英宗复辟,于谦、王文以谋立外籓,诛死,其事遂不白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5 10:4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廖钧 广东大埔人 J1947,血战四平城

廖钧  广东大埔人  获国民党蒋介石颁发 青天白日勋章 的国军英雄( }! v) _* K) @# q8 o

8 W" A1 n+ c5 C4 `( v" H) J1947,血战四平城2 d( ^  B$ M: C9 n( p0 G
标签: 战史沙龙 2007/02/06
  `& w5 X  A; o 1947年6月开始的夏季攻势,让东北民主联军里的“好战分子”们着实过尽了“战瘾”。在第一阶段,东北民主联军攻克40多座县城,使东西南北满根据地在松花江以南广大地区连成一片,作战迂回地区更为扩大,主力更加集中,后方物资供应更为便利,国军被迫集中兵力由机动防御转为在中长路、北宁路各沿线的狭长走廊上的重点守备,坚守长春、四平、沈阳等要地,由此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在夏季攻势第二阶段打一场秀水河子式的战斗,这座城市选择为四平。
$ }$ b/ b8 i; n" t1 g- a四平作为辽北国军唯一一个孤立的据点,位于长沈之间,是东北中部主要交通枢纽,它贯通沈阳、长春、吉林、郑家屯、梅河口,在战略上有重大价值,一旦民主联军占领该地,在战略上将造成吉林、长春更处于孤立之地位。而且,去年四平一战,打了一个多月,牺牲8000余人,仍没有顶住国军的攻势,转进中,民主联军总部作战科长的叛变,更加深了形势的严峻,直到松花江边,双方才停下了脚步,形成了隔江对峙的局面,对于这段走麦城的经历,东总是没有忘记的,截至6月1日,1纵占领开原,中长路已被拦腰切成几段,四平周围公主岭、郭家店、梨树、郑家屯、康平、通辽、开原、昌图等地均为民主联军控制,东总攻打四平的部署便有声有色地进行起来了。攻城任务由1纵、邓纵的全部,6纵17师,东总炮兵5个营担任,由1纵司令员李天佑、政委万毅统一指挥。打援任务由4个纵队、5个独立师、2个骑兵师共计17个师担任。; [. u) y  U: Y# ^  [# _
就在民主联军为攻打四平紧张忙碌的同时,国军四平城防司令官陈明仁却正想着“再创造新的记录”那,说道陈明仁,还得从他的71军先谈起。71军的前身是国民政府警卫军教导1师,后改编为87师。1938年编入71军,下辖87师、88师、91师。1942年进入滇西地区参加远征军的对日作战。1946年1月经由镇江、昆山开往上海,随即奉命开往东北,自此,一幕不是冤家不聚头的好戏便开始了。带着一股远征军的余威,初到东北的71军便参加了1946年进攻四平的战斗,也就是在这里,民主联军给71军好好地上了一课,金山堡地区一战,87师大部被歼。在辽河边挨的教训还没来得及总结,追着民主联军跑到松花江上的88师又在拉法和新站让中国人民解放军“得了便宜,又卖乖”。如果没有解德惠之围一役,71军在长官部的地位可真就难说咯,时任军长的陈明仁后来也承认,之前的“遭遇尽是使我难堪的,使我精神上大受刺激。由于这一战获胜,各方面对我的观感也才好转一点。”为了“能够特别出一次风头”陈明仁利用国军于1946年攻占四平,奉命率71军驻守四平的机会,充分视察城区建筑布局和地形地势,决心将四平建成一座要塞化堡垒城市。. a0 Y( ^( X( D% _$ P( |# C
也许命运就是这么喜欢作弄人,就在陈明仁苦心经营四平的同时,1947年民主联军的夏季攻势第一仗就打在了他的眼皮底子下——怀德,当怀德被围之初,长官部顺其自然地把解围的任务交到了他的头上,本已出发,长官部临时变更计划,命陈明仁率部增援长春,不料部队行进到怀德至公主岭之间遇伏,88师再度损失大半,91师也有很大的损伤,陈明仁只得率残部退守四平,适时,四平城区守军除53军2师2团及71军直属警卫团外,余为少数地方部队,守备异常空虚,长官部急命驻防在通辽、郑家屯、长岭一线的71军所属87师抛弃所有辎重仓库,驰援四平,以解燃眉。所幸,民主联军在攻占怀德后,主力南下,没有直趋四平,使陈明仁能够在53师所部回援沈阳,本部残缺不全的局面下,充分利用1个月的空余时间,整军备战,组织力量,重新部署守备兵力。将四平划分为5个守备区,储存大量粮食弹药,城区工事构造为纵深立体,有网有面。整座城市明堡暗碉比比皆是,地雷绊网处处皆有。以集团地堡和交通盖沟为主体的工事构造遍布街口要道,地堡之间通过房屋互相串通,交通盖沟则为开阔地带的彼此沟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工事的构筑以军部为核心阵地,以各部队驻地为支撑点,并环绕四平周围构筑城防工事,阵地内部并有发电照明的设备,必要时可以通电,指挥所、掩蔽部、梁丹器材储存等处所,应有尽有。路西以军部、火车站、天桥为防御重点,路东以天主教堂、油化工厂为中心,在火力配备上,采用网状配备、火力交叉,纵深配备、层层设置的方式,利用火器之间,火器与各类门炮之间互相配合。此外还设有总预备队、机动部队。在守军计划要图上明确标出“如某据点被侵入实则以机动部队实施逆袭,将匪包围而歼灭之”。各守备区指挥官有控制10部大卡车以供机动部队运输之用的权力。在仅有1.8万战斗人员的情况下,陈明仁果断地武装了近1.6万非战斗人员。事后不得不承认,四平攻坚战,民主联军败就败在这近1.6万非战斗人员上了。
3 ]9 v: {4 A) Y% E2 `( e最后,陈明仁向守城官兵下达死守四平的命令:每一道防线,都必须下最大的决心死守,哪怕打到只剩下一官一兵,也要与阵地共存亡,即便是阵地被夺走,也要不遗余力抢回来。积极备战,很快恢复了守军的士气,守城官兵对四平的守备十分乐观,连陈明仁也认为“四平的保卫是万无一失的”
$ V  m1 n. ^$ w% y$ q自6月4日邓纵抵达四平西南附近地区至14日发起总攻前夕,邓纵及1纵先后派出侦察组到四平前沿侦察了解敌情。攻城部队在战前加紧进行政治动员,同时,在物资器材上进行了大规模的准备,根据侦察所得到的情况,估计守军约为1.5万至2万人,鉴于路西是守军指挥机关所在地,担任防御的仅为由零杂部队便组成的88师、71军警卫团及第6师17团组成,所以前线指挥部决定将四平道西作为攻击重点。1纵1师、2师在四平西南、铁路以西一带担任主攻,3师在铁路东向天主教堂方向水源地一带作钳制性进攻,邓纵从四平西北方向进攻,6纵17师布置在四平东南附近,隐蔽待机,作为预备队使用,总攻时间确定在6月14日晚8时20分,计划在3—5天时间攻下四平,待敌援兵到来时,结束战斗。6月11日午夜,外围战斗就已经打响,经过一夜战斗,邓纵独立3师占领西郊机场,全歼守军71军运输营及辽北保安1团一个营,切断了守军的空中运输线。13日晚,前指均定将主攻方向守军外围据点彻底肃清,1纵、邓纵冒雨发起攻击,除1纵2师占领新立屯,楔入城西南边缘外,1纵1师及邓纵均未达到预期目的。原定13日晚全部进入阵地的炮兵部队,也因当日的大雨和守军炮火猛烈封锁,行动逾期。直至14日下午4时,炮兵部队才冒着弹雨强行进入预定阵地,攻城部队也缓慢接近守军,一座城市的丧钟即将鸣起。
$ J3 b( W1 |. A: y$ [" O8 ?+ y1947年6月14日晚8时20分总攻开始,双方都迫不及待地等候着这个时刻,17分钟的炮火压制让民主联军参战指战员队姗姗来迟的炮兵的不满情绪一扫而空,也让守城的国军大吃一惊,就在大地从震颤中尚未恢复平静时,突破口的战斗已经打响了,1纵2师4团1营首先以2个连连续5次爆破,炸开了守军的外围铁丝网,尖刀连2连冲在最前面,激战中,带领2连冲锋的副营长赵文忠中弹牺牲,营指导员王崇华马上站出来指挥战斗,向城内冲杀过去,1连、3连迅速占领突破口,仅用20多分钟,1纵2师于14日20时40分既突破守军阵地,15日凌晨2时,1师也突破城西南角,攻入市内。至此,1、2师已有5个营的兵力攻入城区,守军路西总预备队迅速在第三守备区指挥官刘其昌率领下乘卡车从市中心涌向西南突破口,向民主联军发起反扑,突破口也已被守军火力封锁,后续部队难以支援。由于1、2师之间尚有一个据点没有解决,双方无法配合,城内战斗异常激烈。仅一天一夜,2师4团、5团打退守军15次反击,1师也打退守军不下10次的反击。与此同时,邓纵在西北角未能迅速扫清外围之敌,突破受阻。3师在路东总攻开始时便打完了500发炮弹,当突击部队冲锋时,距离突破口还有3里路远,守军13军54师一部守备颇为沉着,激战两日,除3师9团攻占城外壕沟外,毫无进展。
+ l' T# h5 g4 y1 i+ o5 ~" d" L1师1团突入市区后,2团、3团随即突入,2个团分别以一个营为一个梯队,向71军军部突进。由于邓纵和3师的攻击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1、2师承受了极大的压力,部队伤亡很大,1师师部刚接到3团副团长黄才芳打来的准备冲击的电话,紧接着一个电话打来,报告黄才芳已经牺牲。1师江拥辉师长和梁必业政委在一个班的护送下进入突破口,守军一个炮弹打来,一个班的战士全部牺牲了。由于1、2师坚决顽强地向市区突进,经过四昼夜的激战,不仅巩固了突破口,且向市区延伸到守军核心区71军军部东北部,打乱了陈明仁的防御体系,为日后解决路西战斗创造了有利条件。16日晚作为预备队的6纵17师也被李天佑调入1纵1师左侧投入战斗,17师的参战缓解了1、2师的压力,有力地配合了路西作战。恰恰在此时,陈明仁也调整部署,在邓纵没有突入城区前对市区内的民主联军组织了规模最大的一次反击,抽调路东两个守备区的部分兵力和路西几乎所有可以使用的兵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1、2师发起攻击,试图将其赶出城区。楔入核心区的1纵2师4团首当其冲,在被国军反击部队分割、断粮、断水3昼夜的情况下,独立作战,坚守阵地,该部8连在激烈的战斗中,只剩下8个人,仍然打到最后。在部分地域双方甚至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民主联军的顽强、勇敢、猛打猛拼的战斗精神极大震慑了陈明仁,反击失利更让陈明仁丧失了一部分精锐兵力,6月17日邓纵攻入市区,对于陈明仁无疑又是一记重磅炸弹。5 r/ X0 ]5 q4 o, J- {4 b' L
仗打到了这个地步,邓纵才进城,邓华脸上挂不住,连那些日后成天在干休所里叫嚷着“老子是7纵的”7纵老人们也不原意提起这段历史。四平这一仗给这个两头冒尖的部队留下了太多的反思。邓纵的突破口在西北部,但此前部队一直部署在东北部,总攻前夕被调来,由于时间仓促,情况不熟,从14日晚开始的总攻直到17日才由邓纵独立1师打开一个突破口,18日独立2师也从城西门突入,19日独立3师也随即跟进,开始了向纵深发展。为迅速解决四平守军,东总18日决定6纵18师投入战斗,做好攻坚准备。承受巨大压力,市区战斗5天的民主联军主力师1师、2师也分别于18、19两天的夜里撤出战斗,进行休整。自18日邓纵攻入市区后,路西战斗逐渐明朗化,由于猛烈地进行分割、穿插,分别围歼各据点的守军,战斗进展较前几日相对顺利。很快邓纵攻至守军交通宿舍大红楼88师263团驻地。大红楼呈烟斗型,近300米长,守军在大楼周围布满铁丝网、暗堡,还修了地堡,大楼所有的窗户都用砖封死,看着好像没人,其实留着枪眼,当部队冲到红楼前,楼内喷出火舌,牺牲了很多战士,独立1师先以强攻两三次而未成功,即改为以一部份兵力挖沟接近,以另一部分人员返回飞机场从炸弹里掏取了3000多斤炸药。经过充分准备,组织一营全营火力做掩护,由1连8班副班长李广正连续爆破12次运送炸药1000公斤,终于将大红楼炸塌一处,巨大的爆炸声将楼内守敌震昏,后续部队冲进楼内,活捉守军263团副团长,守军1100余人被俘。爆炸声也使得陈明仁悄然将城防司令布迁至路东。20纵17师以出色的战术配合,占领了守军71军军部即核心守备区,俘71军特务团团长陈明信等近2000人。
% D8 K. M8 d* i2 @  s21日前线指挥部将1纵3师从路东调至路西。截至到21日,路西战斗全部结束。路西战斗结束后,攻城部队开始向路东守军发起攻击,突破方向定在天桥北与火车站南。北面由邓纵担任向路东攻击,南面由6纵17师与1纵3师并肩攻击。21日晚攻击开始,在长2千米,宽不足3百米的地域里,邓纵以3个师的兵力,向路东守军发动密集的攻势,随着民主联军攻占范围的扩大,守军防守区越来越小,但兵力更为集中,火力更加猛烈,邓纵攻击区域正是路东高大建筑处,守军居高临下,组织密集火网,邓纵先后反复一浪高一浪的不顾生死,一次又一次地冲锋。伤亡极大,仅一夜之间就伤亡800余人,但仍无进展,这最根本的原因是在铁道线东,有4层楼高的工厂,守军设置一个观察所,可俯视四周。白天观察视野很好,晚上发射悬空照明弹、点起柴油桶火把,守军还配备了12门八二迫击炮、9门六零炮,加上各种轻重武器,只等观察所通知,所有火器便可以集中对准预测目标发射,经过几次冲杀,邓纵独立1师、独立2师因为伤亡过重,23日奉命撤出战斗,准备南下打援。就在当天下午,独立1师师长马仁兴在市区撤离前被流弹击中牺牲。刚组建2个月的邓纵就刷新了由4纵保持的纪录,民主联军在东北战场上牺牲的第2位师级干部由邓华所部创立。在不到10天的市区作战中,邓纵3个师中已有2个师丧失进攻能力。
  g$ @  E# z6 k6 y; G为了加强攻城力量,东总决定将打援的6纵16师、18师投入攻打路东的战斗,四平战场由6纵司令员洪学智接替1纵司令员李天佑的指挥。6纵16师在北面由邓纵独立3师配合于24日晚,继续向路东进攻。18师参加17师方向的作战。民主联军对伤亡后撤人员布置了一条警戒严密的路线,向前运动的增援部队看不到伤兵,而政工人员对部队讲话,都是某部队在市区打了大胜仗,建奇功,鼓舞立功竞赛。并且在部队入城后限定攻下某据点,即调后休息,使参战部队保持了较高的士气。在1纵3师与6纵17师于22日攻入路东,16师、18师投入战斗后,民主联军迅速在路东打开了局面,为避免在街巷作战中出现较大的伤亡,民主联军在路东“遇墙掏洞,逢屋炸墙”双方争夺十分激烈,平民出现大量伤亡。尤以天主教堂附近的争夺为最。25日18师53团1营攻击天桥,由于守军火力封锁及攻击部队不时被脚下的大豆滑道,影响冲锋,而未能攻下,1营伤亡过半。前线指挥部于26日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决定再对路东之敌进行一次决定性的突击,以求全部占领路东。
7 j; u& L6 n% Z& H& P' N& v# S当天,18师54团对富盛泉烧锅发起强攻,以牵制天主教堂附近国军,并侧翼配合52团攻打天桥。由于立功心切,在没有任何侦察的情况下,54团就以连为单位对烧锅据点发起冲锋,正是这愚蠢的决定,为守军打出了一枚青天白日勋章。守卫烧锅据点的是71军87师一个加强排,排长廖钧。在接受任务前,87师师长熊新民亲自接见了这一排人,他知道烧锅据点对守军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明白那里也是一个死地,因此他交待的命令只有4个字:死守,守死。师部也极慷慨地为烧锅据点配备了2挺重机枪及大量弹药。对于长官的重托,凭借精良的装备,廖钧惟有恪守命令,方尽军人之职。针对民主联军的集团冲锋,实际上就是以接力赛跑方法接近守军,待守军机枪换装弹夹(带)间隙,一举突破阵地,以手榴弹及刺刀决定胜负的作战方式,廖钧除加强正面火力外,又以2人为1组,从侧翼配合牵制。同时,在阵地前洒满大豆。但战斗打响后,民主联军的集团冲锋仍然超出了廖钧的预料。黏稠的血液浸泡着大豆,尸体一层层覆盖在上面,后面的人踏着前面的尸体硬是冲进了守军的阵地,双方整整四进四出,杀到最后,1个加强排除了廖钧和他的勤务兵外,仅剩一个班长和一个战斗兵。而对面的54团也彻底的垮了。战后,廖钧同陈明仁一同荣膺青天白日勋章,成为内战中获此最高殊荣者中职务最低的一个。28日国军增援部队分别逼近四平周边地区,为避免更大伤亡,攻城部队遂于30日拂晓前撤离四平。7 B, }. J: F/ e  E5 R; _
四平攻坚战宣告结束。历史不顾一切把这些死亡事件的日期用鲜血记录在国家的档案里。' B; O+ w3 R  h- `$ \5 c: [
四平攻坚战结束后,国军马上由沈阳派去卫生消防队,收集交战双方及平民的尸体拖到各十字路中心,洒上消毒焚化药粉,进行焚化。弥漫全城的尸臭味让四平较长春还要早一年赢得了“死城”的称号。自此,民主联军里对71军的评价也不得不多了一点:“71军的人命硬啊”当陈明仁在湖南通电起义时,最早跑的都是71军的老人们,对于他们来说,起义是可以的,但惟独不能向四野起义。在以后的日子,直到十万大山,四野与71军的恩恩怨怨才终于有了个了断。民主联军的夏季攻势少了个圆满的句号,林总在四平又栽了个跟头,四平也许真的要打4次才能太平。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10:2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