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9-6 14:02:42
|
显示全部楼层
紫金县林业规划
第一节 林 业 区 划
本县林业生产根据不同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植物分布等地理条件,作出林业发展区划。1981年全县划为三个林业区。
一、东部山地用材林、水源林区
本县东部包括南岭、苏区、龙窝、洋头、水墩、敬梓、中坝、九树8个公社和附城公社黄花片的小黄花、水澄、新庄等11个大队;乌石公社士贵片的横坑、升车、大水坑等8个大队;瓦溪公社高田片的墩头、井坑、塘唇、左坑等大队;九和公社的热水、双罗2个大队,以及白溪水库和东风营采场。区内总人口19.05万人,总面积203.7万亩,林业用地173.8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的38.7%,人平9.1亩,有林地110万亩,占全县的40.5%,森林蓄积量179万立方米,占全县的37%,森林覆盖率53.9%。
本区地势居全县最高,海拔在700至900米之间,山地多属红壤土,有机质含量3%,成土母质主要花岗岩。水源充足,土层深厚,土壤湿润、肥沃、疏松,林用地面积广,林木种类集中连片,速生丰产,杉、赤黎、白黎一般15年成材,松15年成材采脂,为用材林的主要产区。
根据本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主要发展用材林、水源林,以种植松、杉、赤黎、白黎、樟木等为主的阔针叶树,以及毛竹、油茶、油桐、茶叶、水果等。不少乡镇实行林粮、林药、经济作物间种,提高山地利用率。
二、中部山地丘陵用材、经济林区
本县中部包括城镇、青溪、黄塘3个公社和附城公社的林田、城东、城西、蓝坑、中洞、衙前等14个大队;乌石公社的乌石、中澄、书田、龙径等16个大队;九和公社的九和、五一、官坑、富竹、黄砂、芫芬、龙塘等10大队;瓦溪公社的四联、上濑等12个大队(除高田片5个大队);柏埔公社的格塘、大鲁、小鲁3个大队;义容公社的大田、汀村、坪、安全等6个大队;青溪公社上告大队,以及黄砂林场。区内总人口12.3万人,总面积148万亩,林业用地128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的28.6%,人平林用地10.4亩,有林地面积80万亩,森林蓄积量148万立方米,覆盖率54.3%。
本区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山地土壤多属红壤、赤红壤,有机质含量2.5%—3%。本区宜林山地面积广,土质肥沃,各种林木速生丰产,森林资源丰富,历来为木材、木柴、木炭、林副产品生产的主产区。
根据本区自然条件,着重发展用材林和经济林,种植杉、松、赤黎、白黎、荷木和柑桔、紫胶寄主树、毛竹、油茶、茶叶等。
三、西部沿江丘陵经济、薪炭林区
西部包括临江、古竹、蓝塘、凤安、好义、上义6个公社和义容公社的桥田、新民、夏棠等15个大队;柏埔公社的永丰、福田、复兴、新丰、东方等13个大队,以及下石林场和东江林场。区内农林业人口19.5万人,总面积192.4万亩,林业用地147.2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的32.8%,人平均7.5亩,有林地83.4万亩,森林蓄积量156万立方米,覆盖率43.5%。
本区东、南、北地势高,西部临东江,土壤多为赤红壤,有机质含量2%—2.5%。成土母质主要有沙页岩、花岗岩和砾岩。阳光充足,植物生长期长。
根据本区自然条件,着重发展经济林和薪炭林。薪炭林以种植松、桉、大叶相思、台湾相思为主;经济林以种植茶叶、荔枝、柑桔、紫胶寄主树、竹子等为主。
第二节 采 种 育 苗
一、采 种
本县林木种籽资源丰富,主要采集的种籽有杉、松、桉、苦楝、合欢、羊蹄甲、油茶、油桐等。
民国年间,县内民众造林规模小,需要种籽量少,村民造林所需的林木种籽靠自采。
1954年开始,在林木种籽成熟期内,林业部门根据本县林木母树的分布,作出采种计划,下达采种指标。发动干部、职工、学生、群众采集。1956年县林业局设立林木种籽站,经营林木种籽。至1957年,全县收购杉、马尾松种籽19.2万公斤。除供应县内育苗造林外,其余调往外地。1958年撤销林木种籽站,林木种籽由各林业站经营,或委托供销社收购。
60年代和70年代,采集林木种籽主要靠社队林场、学校师生及社员群众。1980年后,因森林资源和林木母树逐年减少,采集种籽量逐年下降。1981年采集1.09万公斤。为保护和发展优良树种,省、地两级林业部门在龙窝排楼建立一个赤黎母树种籽园,面积10亩。1985年县林业局在青溪区南坑乡蕉坑村试办一个大叶相思母树育种园,面积100亩。1987年由于人工造林、育苗和飞播造林需大量种籽,先后从省林业厅及本省各地调进马尾松种1.46万公斤、湿地松种2150公斤、治湾相思种2.68万公斤、黄檀种750公斤、杉种500公斤、赤黎种50公斤、桉类种50公斤。1988年全县采集林木种籽5250公斤。
二、育 苗
民国19年(1930年),本县设有东江水源林紫金苗圃。民国22年,设县立林场苗圃,育苗面积46亩,有杉、桉等苗木13万株。民国23年,在县城东门外廖家祠设东江水源林苗圃办事处。民国25年,东江水源林苗圃在横江、抗岗两处育苗50余亩,有苦楝、樟、白槐、油加利(桉树)、合欢、石栗等苗木20多万株。民国29年,县立苗圃和东江水源林紫金苗圃停办,民国31年复设。民国33年,东江水源林紫金苗圃育苗25亩,有杉、松、桐等苗木7.5万株,主要供应各乡村学校、东江水源林、黄牛挨磨、状元峰林场等。民国35年10月苗圃停办。
建国后,育苗面积逐步扩大,苗木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1952年县农建科设苗圃,育苗14亩。1954年6月,县林业科设立县城苗圃,育苗28亩。1955年11月,县林业局在附城设立国营苗圃场,面积58亩,育苗32亩。1956年国营苗圃和古竹潮沙、蓝塘双兴民营苗圃,共有苗圃用地164亩,育苗96亩,主要培育桉树苗及果苗,供应县城及各圩镇造林种植。1957年民营育苗扩展到69个乡的73个农业社和11间学校,共育苗128亩。60年代中期,随着社队林场的发展,育苗采用国营、集体、个人三结合办法,县对育苗单位和个人给予钱粮补助和化肥指标,主要培育杉苗及阔叶树苗,种苗全部由县包销。1965年全县育苗1013亩。1966年至1979年,共育苗4836亩,年平345亩。
80年代开始,从小块育苗扩展到容器(营养杯)育苗。除国营、集体林场育苗外,林业部门大力发展育苗专业户和重点户。县林业局与育苗户签订苗木合同,对育苗户进行技术辅导,给予钱粮补助和化肥指标,包销合格苗木。1986年全县育苗点218个,育苗2909亩,育有杉、湿地松、台湾相思、黄檀、桉、羊蹄甲、苦楝、川栋、樟、果类等苗木600多万株。1988年全县育苗点增加到360个,育苗5760亩,容器育苗6500万株(湿地松占90%),大田育杉和活叶树苗等180万株。
[ 本帖最后由 linqifeng 于 2009-9-6 14:05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