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10-16 00: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言的相似与否不能用认同去解释。例如,县城和城郊的口音很接近,但是在过去即使口音的细微差别也会产生城乡极大的不认同。产生不同认同的是身份的差别,客家是“客”,是“棚民”。楼主的例子也可以说明这点。楼主通过铜鼓客家人的例子证明客家方言和赣方言的区别,但是同时楼主又引用了南康和定南的例子,但是这两个例子都是在纯客县的例子。河源声和南康客家话相当接近,却产生了不同的认同。至于定南的例子则更没有说服力,被采访人说祖籍来自福建并不一定意味着这跟方言区别有关,定南也没有像南康“河源声”这样的不一样的客家话。事实上,很多潮汕人进入赣南,已经改为说当地方言,但仍知道自己来自潮汕。产生认同差异是“棚民”身份,而没有“棚民”身份的客赣交界处如广昌,当地客家人并不会产生类似的认同感。
其实在客赣交界处确实有过渡性的特征,而非楼主说的泾渭分明。例如,宁都话“他”的读法和赣方言一致,“什么”也不是“麻介”而是“甚事”,瑞金和石城“二”读法与赣方言同,而与一般客家话不同。另外,抚州的方言也带有客家话的某些特征。例如,楼主举例的“交合”,临川话也可以说“鸟”。
客赣方言是否合一,在对客家方言和赣方言已经研究到现在程度的情况下,其实是一个分类问题,愿意七大还是八大还是九大十大方言就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晋语徽语平话同样如此。
欢迎批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