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是一种生产力
http://www.chinadialect.com/info_view.asp?id=366
裴钰
来源:裴钰的人文悦读 http://blog.sina.com.cn/pyu2008
我对汉语方言的见解,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中国商报》的采访中,我用比较多的篇幅,详细地谈了方言这个话题,我想在这个采访里,我把很多细节也谈透了。放到博客上,和广大网友分享。下面是全文。
●本报记者 郑立华
电影、电视剧的观众,实际上就是不同方言区的人们,电视剧的放映,就是一部作品进入不同的地域文化区。方言是一种生产力,我想方言剧用自身的高票房、高收视率、高美誉度,已经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方言的喜剧题材已经成了羁绊
中国商报:最近几年,方言剧越来越多,像前些时热播的《乡村爱情》、《我的团长我的团》等,有些非方言剧,其中某个人物也会操一口能让人“会心一笑”的方言。我们看到,方言已经不只停留在单纯的文化范畴,而是作为影视剧用以吸引观众的表现手段,参与并创造出可观的经济价值。为什么导演们喜欢让人物说方言,方言究竟有什么魅力?
裴钰:方言的魅力就是母语的魅力。在现代人文主义的视野下,中国的文化是多样性的。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汉语是各个地域人们使用的方言,方言是各个地域人们使用的汉语。我们应该把方言当作母语,母语承载了民族文化,汉语的版图分为七大方言文化区:官话方言、粤语、闽语、吴语、客家话、湘语、赣语。几千年来,各个方言区的人们嘴里说的是方言,耳朵听的是戏曲曲艺,都在生活中使用方言。文化区的基本要素是文字、语言、艺术等等。如今,汉字、方言、戏曲曲艺构建起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比如齐鲁文化、东北文化、燕赵文化、西北文化、巴蜀文化、闽浙文化、南粤文化等等。所以,方言剧的魅力就是我们母语文化的魅力,方言是我们的母语,存在几千年了,汉语的无穷魅力传承在方言中,我们看方言
剧中最出彩的台词,最经典的对话,几乎都是方言的表达,而不是国语的表达。
几千年来,人们在文化传承、艺术审美、家居生活等方面,还是在使用方言。从明代开始的“国语”(官话)到民国,始终是交际语言,并没有成为人们的生活语言,人们只是为了沟通和交流才使用国语。母语是文化语言,她的核心功能是文化的传承,方言剧也承载了民族文化,她不仅和乡土情怀贴合,也和民族文化一脉相承,所以,导演们喜欢让刘老根、许三多、杨光、条子等人物使用方言,目的是产生“亲切感”,这种“亲切感”从本质上讲,是文化认同感,是民族文化意义上的“亲切”,而不仅仅是剧中人物的民间底层身份,是文化归属感,并不是阶级归属感。
中国商报:从经济角度,可不可以说“方言也是一种生产力”?
裴钰:电影、电视剧的观众,实际上就是不同方言区的人们,电视剧的放映,就是一部作品进入不同的地域文化区。方言是一种生产力,我想方言剧用自身的高票房、高收视率、高美誉度,已经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方言也成了热播剧的主要的杀手锏之一。
中国商报:日前有报道说,香港著名导演王晶评价冯小刚的电影“方言有审美缺陷”,指出有些方言会有观众听不懂,而事实上,有些地区的方言比如闽南语、上海话、客家话确实听不懂,导致交流和推广都受影响。请问,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裴钰:王晶说的这个“缺陷”不是方言的错,而是我们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其实,我们用配音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周星驰的电影,在港澳市场,他本人使用的是粤语,结果票房很好;而在内地,他用了国语配音,使得内地票房也不错。冯小刚的电影投向港澳,可以增加粤语版,就可以有效解决港澳观众的理解难题。很多北方电视剧在南粤地区播出的时候,都会有相应的粤语版。由此,不是方言影响了交流,而是我们的对策缺少积极的态度和灵活性。
中国商报:梳理一下这几年的方言剧,发现其中以东北方言居多,东北方言催生了以赵本山为首的笑星军团,同时也由于这些笑星的推广,东北话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地区接受。能否请您分析一下原因,难道方言天生具有幽默感?
裴钰:其实,这是北方人的一个误解,比如粤语,在南粤地区一直都占影视剧的主流地位,并不是以“东北方言居多”。赵本山的艺术突破不了地域性,他在京津不如郭德纲,在上海不如周立波,在南粤更是举步维艰。方言具有幽默感也是一个误解,没有哪种语言是喜剧属性的。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也是方言,并不幽默。方言其实也可以表现悲剧,比如越剧里的《红楼梦》和《梁祝》。二人转里也有很多悲剧题材。方言剧的喜剧题材已经成了一个羁绊,也形成了很多人的误解,好像一个人说方言就逗乐,就不严肃,这是文化的偏见。
“母语剧时代即将到来”
中国商报:您有一种观点,“母语剧时代即将到来”,可是影视剧市场上也不都是方言和母语,还有大量的以普通话为表现语言的作品,所以,“母语剧时代”的说法是否有些过?
裴钰:我觉得我们还是用事实来说话,比如《我的团长我的团》这个戏,有三大标志性的突破,第一,方言创作已经突破了“喜剧”这个羁绊,走向了人文大戏;第二,方言从影视配角用语,变为主角用语,从艺术的佐料变为艺术正餐;第三,已经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过去,《刘老根》下不了江南、《外地媳妇本地郎》进不了三北,我们错误地认为是方言剧局限于方言区。可现在各地卫视的轮番热播方言剧,说明方言剧已经突破了方言区的局限。方言剧的勃兴是对汉语言文化传统的一种回归,它的艺术成就和收视走红,将鼓励更多的影视剧创作更加回归汉语言的母语传统,鼓励中文“母语文学”的发展。过去只有“国语剧”,没有“母语剧”,那是不正常的,如今,两者形成了艺术的竞争状态,并且,母语剧的创作越来越繁荣,气势恢宏,从这一点上讲,我的观点不是“过”,而是我们是否有足够的人文勇气来正面现实。
中国商报:从历史来看,有很多方言消失或正在濒临消失,即使存在下来的,与几百上千年前的语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您怎样看待这种变化?
裴钰:我们不像韩、日那样是单一民族、单一文化的共同体,而是多民族的、多样性的地域文化的共同体。所以,方言演变的历史,整个过程有一个显著的规律性特点,那就是多样化的原则,方言历经数千年,到了今天都没有最后演变为一种口音。从秦始皇开始,大一统的国家设计确立了“书同文”,但是没有“语同音”(口音划一),明代正式搞“官话”,同样也没有搞“语同音”。汉语数千年,无论怎么变化,多样性始终是历史的客观事实,也必将是今后发展的必然方向。
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要把语言的“休眠”现象看作是语言“死亡”。看上去,某种语言好像已经死掉,并且消失了几代人的时间。但实际上,这种语言只是处于“休眠”而已。比如,澳大利亚的某些民族语言,已经死亡了几代人的时间,原以为即使复兴也没有什么结果,可是没想到,通过社会的积极努力,这些民族语言得以复兴。方言的变化研究并不适用达尔文主义,不能用优胜劣汰原则去看待。
中国商报:语言毕竟是一种交流工具,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经济的影响,有些方言的式微和消失是自然而然的。那些濒临消失的语言——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需要保护和拯救吗?人为的保护和拯救有效吗?
裴钰:我首先要说方言也不是无助于交流的,她是地域内沟通的工具,普通话是跨地域沟通的工具。比如粤语人口有1亿多,遍布在世界各地华人区,用粤语也可以实现跨地域交流。其次,语言的核心功能是文化传承。我们保护濒危语言,目的是保护她所承载的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说:“一种语言的消失导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的消失。” 方言死掉了,很多民族艺术也会随之死掉。我们生活在现代人文主义的时代,就必须坚持文化的多样性原则。我们都认为应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怎么做呢?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拯救濒危的语言。人为保护是有效的,比如希伯来语,她在历史上是“死亡”语言,后在以色列政府的全面资助和推动下,得以复兴;再比如,新西兰拯救了毛利语。新西兰政府实行了一个“语言小巢”计划,在幼儿园中传授毛利语,从而拯救了毛利语。现在,拯救濒危语言已经是国际共识,需要的是各国拿出国家意志来切实地推动。
方言教育从幼儿园抓起
中国商报:方言复兴与作为国家政策的推广普通话是否矛盾?
裴钰:一点也不矛盾,这两者会让我们的语言政策完整而又统一,既坚持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又有利于地域间的交流沟通。比如,香港特区政府统计,2006年广州话是香港家庭最常用的语言,大约91%的5岁以上的人口在家中以广州话交谈,大约40%的人口称以普通话为最常用的语言或能说这语言。这个“91%”体现了方言作为生活语言的属性;而“40%”这个数据体现了普通话作为交际语言的重要作用。在生活中使用方言,在交际中使用普通话。香港特区的例子说明两者并不矛盾。推广普通话,便于国内跨地域交流;热爱方言,就是热爱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从而推动大国的文化复兴。
中国商报:您说保护方言的一个主要方向就是保护民族戏曲,我觉得有道理。可是,对于一个普通观众来说,难道为了看一场越剧,得先学习绍兴话?为了欣赏一出昆曲,先学苏州话?
裴钰:方言艺术不能脱离地域来看待,你是从北方人的角度去看待越剧和昆曲的。汉文化是由各个地域文化组成的,我们讲传承民族文化,具体到每个人就是要求你首先传承好自己所在的地域文化。比如北京人,首先要传承好京韵大鼓、相声等等本地艺术。越剧和昆曲是地域性的艺术,能够做到其地域内部的有效传承就足够了。我们要尊重和接受这个事实。越剧不被北京人所能完全欣赏也没有关系,她能被当地人欣赏和传承就很好了。北京人听不懂越剧不可怕,可怕的是听不懂京韵大鼓。我们讲传承民族文化,绝不是要求广东人传承二人转,陕西人传承滑稽戏,北京人传承粤剧,上海人传承秦腔,而是鼓励各地域人们传承本地的民族艺术,只有这样,汉文化才会血脉传承下去。
http://www.chinadialect.com/info_view.asp?id=366
中国商报:您提到“方言教育”,有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措施和建议?
裴钰:第一,幼儿教育要贯彻多语原则,幼儿教师可以取消普通话二级甲等执业资格,取消幼儿师范的“普通话”门槛,要保证幼儿园中的母语环境。第二,我反对下面这些做法:1.组织学生办各式各样的语言评优活动;2.评选语言标兵和模范。语言不分优劣,使用语言也不分先进还是落后。第三,在各级的语文教育中,要坚决反对搞“品味歧视”,不要歧视方言,绝不能把方言看作是落伍的、没身份的、低级的。
http://www.chinadialect.com/info_view.asp?id=3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