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4-25 03:33 编辑
在康熙三十年后,首批嘉应州客属人,因府城台南土地已开发迨尽,乃往下淡水河及东港溪两流域移垦,走的路线应有两路,一是走官道;另一是偷渡路线,船到凤山县的打狗仔港,前镇港,凤山港,下淡水港,东港及小琉球屿等海面,由小船接运登陆.
3.7. 福,粤客属人大多弃官方路线,选择偷渡路线渡台.到了雍正,乾隆年,偷渡禁令虽一再申严,福粤,客属人仍然络绎于途的偷渡上岸.
3.8. 垦地由南向北,移民线也向北移,即由韩江出海口等沿海的小港口,搭乘小帆船,趁初夏西南季风,直接向东北航行,过澎湖海域,沿台湾西南岸,向中,北部航驶,利用机会在各小港口登陆.登陆港口有鹿仔港及水里港(梧栖港),后珑港,中港,竹堑港,红毛港,南嵌港,沪尾港及鸡笼港.
3.9.内陆山区包括嘉应州的四县,大埔,丰顺,汀州府永定,上杭,武平,长汀都是靠溪流客庄,来台祖从家屋出发,沿山涧步行,因顺水流而下定可到海口,韩江流域上游及沿岸,支流的梅江及汀江等的客庄,变成来台祖们的大本营,韩江成为移民道.
第四节 台湾客家人拓垦初期
4.1.至雍正,乾隆年代,南路的下淡水溪流域,嘉南平原皆已开发,只有向北路发展.从南到北登岸的港口,及拓垦的区域如后:
4.2.从鹿仔港,草仔港(鹿仔港之北)及水里港(梧栖)登岸,再向彰化,云林,南投,台中等地垦居,如台中地区的猫雾剌(大甲溪上游),大肚等堡之地.
4.3.从大甲溪,大安溪口登陆,溯大甲溪而上,到了东势角,石围墙(在今东势镇),石岗仔,土牛,水底寮(在台中新社)及神岗,潭仔漧(今潭子乡)等地垦居.
4.4. 从房里溪,吞霄溪口登岸,入苑里,通霄,白沙墩等沿海地带垦居.
4.5. 从后垄港,中港登岸,入内陆的猫里,头屋,头份及新竹香山垦居.
4.6. 从竹堑港,及红毛港登岸,入竹堑城及凤山崎,后再向内陆的竹北,新埔,大窝口,芎林,咸菜瓮,北埔等地垦居.
4.7. 从南嵌港登岸,入南嵌,竹围,观音,新屋,中坜,杨梅坜,八德等地垦居.
4.8. 从淡水河口登岸,沿沪尾山脚到三芝垦居,有沿淡水河上溯至新庄,再整个台北盆地.后因道光年的福客械斗,部分迁南嵌,竹围,内坜一带,部分沿大嵙嵌溪到菱潭(龙潭),大溪垦居.
4.9. 从鸡笼港登岸,在石门,瑞芳,双溪垦居.后因械斗,部分迁桃园.
4.10.客属人移垦台湾最盛期,是康熙至乾隆约120年,自乾隆之后(约西元1800年),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数朝代,垦地饱和,移垦人数显著减少.
第五节 客家人的建庄史
5.1. 高屏地区 在康熙35年(1696年)后,汀州人入垦内门,旗山一带.嘉应州及潮州,惠州人开垦美浓,开发屏东平原,在20年间建立33个客庄.
5.2.客属人移垦台湾南部,使打狗港成为主要吞吐港.同治6年(1867年)立于旗后天后宫【告示碑】:
「粤民省亲,多由旗后东港配船,到乾隆初年,邻近的东港方渐为人重视,成为客属人进出的次要港口.」
5.3.「广东饶平,程乡,大埔,平远等县」「广东潮惠人民,在台种地佣工,谓之客子」「每村落聚居千人,或数百人,人众不下数十万人,皆无妻孥,时闻强悍」.康熙末期「渡禁稍宽,皆于岁终卖谷还粤,置产赡家,春初又复之台,岁以为常」(蓝鼎元).
5.4. 日领时期,人类学家伊能嘉矩:「粤东镇平平远兴宁长乐各县人氏于康熙二十五,六年间渡海来台,企画于府治附近从事拓垦时,发现已无余土,仅于东门外垦殖菜园,于康熙三十年,在下淡水溪东岸流域发现未拓草原,于是溯下淡水溪而上,拓垦了东岸地带.」
5.5. 南台湾第一据点滥滥庄(今万丹滥庄),是低洼地,遇雨泛滥,因移入人数激增,先民过隘寮溪,分三路向北,南,东等方向的地带拓垦,东路向竹田,万峦,内埔扩展;北路向麟洛,长治,美浓拓垦;南路开发佳冬,新埤.在朱一贵之役时,凤山县属八社建13大庄,64小庄.
5.6. 东路竹田东港溪南岸的粜籴庄(今粜籴村),先民在竹田的第一个聚落.再建新街庄(竹南村),顿物庄(竹田村).李,黄等姓又建和尚林庄,二仑,美仑,南势,顶头屋,竹头角及四座屋等18庄,即自卫组织的「中堆」.
5.7.溯东港溪,温,张,林,钟等姓建万峦庄,建头沟水,鹿寮,四沟水及大林等共十二庄,成为后来的「先锋堆」.林,赖,李,钟,黄,曾在东港溪西岸建下树山庄,进入内埔溪建内埔村等共15庄,是为「后堆」,为南客最集中,势力最大地区.
因为台湾极其特殊多样的气候,各地耕稼作物,时程与当地气候有密切关系,农庄常年耕作,观察天气的经验,因而各地产生农谚,兹举数则全台湾各地较为普遍的农谚为例:
◎东弓晴,西弓雨
◎东摄西摄,湖洋晒劈;南摄三日,北摄对时
◎朝霞夜雨,晚霞断点雨
◎朝出红霞暗落水,暗出红霞晒死鬼
◎天起狐狸斑,晒谷毋使翻
◎三月三,擂槌棍仔插得生
◎三月午时一阵雨,当得禾苗放大肥
◎七月落水又起风,十个柑园九个空
◎狗打哈啾,会落雨
◎蚁公徙窦鱼返塘,三日大路变湖洋
◎火烟毋出屋,天晴莫晒谷
◎火烟毋出屋,田地水满足
◎近河多风,近山多雨
第十一节 台湾经济地理与客庄风貌
11.1. 台湾的特殊地理及气候环境,各地客庄风貌,与地貌,气候及经济地理有密切关系,从经济学视之,人类的活动是经济活动为主,各地客庄风貌因而具有相当大的差异.
11.2. 以台湾南北客庄民居建筑言,清咸丰年间后,南北差异渐大,北客庄原从粤东闽西带来的「黑瓦白墙」渐失,取代的是使用泉州建筑形式,请泉州师傅,用泉州石与泉州砖瓦造「红瓦红墙」,「翘峨翘栋」的堂屋.清咸丰10年(1860年),清廷与欧洲列强订开放口岸条约有密切关系,因为开放通商口岸,台湾对外的贸易从清朝内地,日本及南洋扩充至世界.
11.3. 由于世界市场对茶,樟脑的大量需求,从彰化至北海岸石门整片的山区丘陵地大举开发制樟,种茶,发展成台湾主要茶叶产地.
北台湾的经济因栽种茶叶而拓展活络,台湾的经济重心移向北部,基隆至竹堑城的现代化铁路,巡抚衙门设在台北(植物园),都与茶,樟高经济作物兴起有关.桃园,新竹,苗栗客庄因地处山区丘陵地,广植樟脑,茶树的结果,致富者不乏其人,造就山区客庄聚落与客庄风貌,如龙潭,关西,芎林,竹东,北埔,南庄与三湾等地区.
11.4. 桃竹苗北客聚居地区,稻作占平原地带,靠山及丘陵地的樟脑与茶叶是高经济作物,稻米,樟脑,茶叶等农产品,沿大嵙嵌溪及淡水河从大溪,龙潭,从淡水转口至世界各地.
因而致富的客属茶农,茶商,樟农,樟商,也带动桃竹地区的其他产业,文化讲求,庙会活动及艺文产业,如效法官府人家「翘峨翘栋」,「燕尾马背」华屋,使文化形态倾斜向厦门泉州文化区,北客民居接纳「红瓦红墙」及泉州伙房的建筑形制,并蔚为风潮,今新埔镇和平街上就建有五座大型的堂屋院落,可谓全台堂屋聚落的第一街,其他各庄处处散建大型堂屋.
11.5. 此一民居风貌在桃,竹地区盛行,苗栗地区次之,高屏地区则甚少.北台湾甚至因茶叶的高度价值,地区资金累积益趋雄厚,建造的伙房更为精美宽大,成为全台湾传统合院建筑最密集而美奂的地区之一.
在清代,台湾南北交通因河川阻隔陆路困难,相当程度限制了资讯和货物的流通,而高屏六堆地区与粤东的来往反而较为接近,因此,南北两大客属聚居区在伙房民居,宗庙形制,村庄风貌就显现出不同的历史与经济面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