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18|回复: 0

[转帖]读《荒野上的祭坛——中国少数民族祭祀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4-13 12: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荒野上的祭坛——中国少数民族祭祀文化》

俸兰(<A HREF=http://www.chinesefolklore.com TARGET=_blank>http://www.chinesefolklore.com</A>

    祭祀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舍此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它在历史上曾起过突出的作用,例如很多神话、传说、原始性史诗、叙事诗、古歌以至音乐、舞蹈的作品就是通过祭祀文化萌发、成型并保存下来,其中许多民族的《创世纪》等,至今仍可列入这些民族最优秀的作品之中。它还给诸如楚辞等积极浪漫主义作品的形成提供了丰饶的土壤。它在以后的发展中也越来越从宗教信仰形态走向审美艺术形态,例如很多传统的带原始信仰色彩的节日、活动、形式等逐渐演变成娱乐性的节日、活动、形式,如彝语支民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瑶族盘王节等。

    中国少数民族祭祀文化源远流长,其基本形态原始古朴;然而它发展到今天,经过不断积淀、吸收、扬弃、更新,已经注入了不少新的内容和形式,在不少方面呈现出新的风貌。它既五光十色,又扑朔迷离,要准确、历史地认识把握并不容易。刘亚虎的新作《荒野上的祭坛——中国少数民族祭祀文化》(北京出版社,2 0 0 0 年)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作者通过实地调查、查阅文献等多种途径,搜集、采录了大量的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祭祀文化的资料,并精心梳理,归纳成“祭坛——迎神安神的圣境”、“祭仪——娱神媚神的典礼”、“祭词——人神交往的魔语”、“祭师——两重世界的使者”、“生产环节中的祭祀”、“人生道路上的祭祀”等章加以描述,层次明晰,条理清楚,全面形象地展示了祭祀文化的各种形态;然后,在“灵魂、崇拜与祭祀”、“祭祀文化、审美心理与文学艺术”等章中,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对它们的起源、发展、内容、形式以及以后发展趋势等作了科学的分析、比较透彻的论述,从社会学、民俗学、心理学等角度对这些现象作了解剖,有助于人们站在历史的高度认识这种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表现形式及发展趋向,以便进一步利用它,改造它,为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更新而奋斗。

    作者尤其从文化人类学和美学的角度,揭示了祭祀文化深层的反映人的本性和审美意趣的特质,以及与文学艺术的相通点,揭示了祭祀文化通过“目的的消褪与形式的超越”、“场景的运转与原型的置换”等途径向艺术形态发展的走势,这在以往的相关著作中并不多见,富有新意。作者展示了中国少数民族祭祀文化色彩缤纷的各种空间形态,以及它所凝聚的时间脉络,让读者在一种独特的境界里,一种神秘的气氛中,作一番浏览,来一次漫游,有别致的风味。总之,本书是一部资料较详实、观点较新颖、演绎较慎密、论述较深刻的著作。           

  【作者简介】

        俸兰,瑶族,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司副司长。北京,邮编:1 0 0 8 0 0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1 19:2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