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567|回复: 4

梅县丧葬风俗杂谈【作者 丘一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11 09:3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按语:这是不错的历史记录。因为时代局限,作者惴惴不安地不断批判。从民俗学角度看,很多信息。


梅县丧葬风俗杂谈
丘一中
 

 粤东梅县,古称程乡,后改嘉应州,属下兴宁、梅县、五华、蕉岭、大埔、丰顺等县,居民纯为客家。所谓客家,是对本地土著居民而言,盖彼等均由中原南迁,定居于此,全境均属山区,耕地已少且又瘦瘠,人口又多,谋生不易,故相率远离乡井,侨居海外或全国各地。数百年来,客家有其特别的风俗习惯。解放以后,一些旧时迷信鬼神风俗,随之瓦解,今天已成为历史陈迹。笔者年少乡居,对于旧社会之各项风俗,尚能记忆若干,兹将他们的丧葬风俗记之如下。
http://www.gzzxws.gov.cn/gzws/cg ... 20080826_4065_1.htm
一、从死亡到入祠堂

  (一)买水、打扮、出厅病人将死,子孙亲属环绕床前,注意病人变化,如见他喉间起痰,停止呼吸,当立即全体跪下,放声号哭,谓之“过世”。“过世”即系送终。子孙能够送终,死者被人称为“福气好”。子孙亲属亦心中稍安。在全家号哭一阵后,子孙或媳妇便将死人床上挂的帐子除下,并拆去床顶架子,谓之“拆架”。据说,如不“拆架”,则死者阴魂要顶着枷锁去见阎王。“拆架”以后,长媳或者长孙媳(如无长媳,次媳均可)便取瓦钵,带着三支香,两页纸,用纸卷住香,卷成一个小纸捆,另带铜钱、铜板或银角数枚,号哭出门,走到附近溪河,先丢香、纸、钱币下水,随即用瓦钵汲水,号哭回来。她的号哭,一定要说吉利话,要哭着说:“我的好命爷(娘)”或“有钱爷(娘)呀,死了呀!叫我怎么过呀!”……那些在家的其他人,见水回来,便收住哭声,准备抬尸出厅。这当中有个很大的考究,死者如系男人,则把尸体抬出厅中,正中放着椅子,两三个人扶着死尸,放在椅子上,立即剃头,用“买水”将死尸拭抹,换过衣服。上衣共要穿7件,裤子也要穿三条或五条。剃了头,穿好衣服鞋袜,这叫“打扮”。打扮以后,就把尸体抬到上厅的左角(女的则右角)预备好的尸床上。尸床是规定4块木板,底下两张长凳承住,即是单人床舖。另用稻草一束,截去头尾,包着草纸,这是特制的死尸枕头。尸体抬上尸床上仰卧着,左手放一桃枝,右手放几根茅草,胸前放着城隍庙中买得的路票(事先准备好的),另外在身上覆上一条白布做成的“盖被”,再挂上帐子。帐子挂法是帐子后幅挂在壁上,前幅则用竹竿撑起,帐门垂下,拉起前幅,掩住死尸,帐门用一块土坯压住。床下放一把斧头,死尸脚后放一张倒伏的椅子,椅子的脚,套住死人的脚。这是防止“尸变”的预先措施。死者不论男女都是一样,惟男尸停在堂左,女尸停在堂右;男的“打扮”在厅正中,女的“打扮”都在房内,俟“打扮”停当,才抬出厅中。抬尸有禁忌,绝不能将尸体接触地面或碰到墙壁,否则据说以后死者会做厉鬼,所以抬尸时诚惶诚恐,绝对要谨慎小心。

  “出厅”以后,子孙就要在尸床下边“守灵”。厅堂挂着孝幔,子孙媳妇女儿都必须眠在地下,用土坯作枕,叫做“苫块”。要防止猫犬老鼠,尸体头部帐外,放一张小椅子,一盏油灯,另有香炉烛台等物。床下放一个烧纸罐,不断地烧纸,或烧冥钱。这时立即要找星相家查清日脚,如果日子好,没有凶神恶煞,早晚就可以“开孝”。所谓“开孝”就是打大锣鼓。打法是初则急促的鼓声、锣声,接着鼓一声锣一声,一下一下的打,以后又逐渐转到急促。由急促而缓慢,由缓慢又转到急促,凡三遍。

  关于“出厅”,这是很讲究的。年纪老,有子孙,死在家中,才有资格“出厅”。如果是未成年的,却不能“出厅”,只有把尸体送至糞寮,晚上悄悄叫仵作把尸体抬出埋掉。如果死在屋外,则不能将尸体抬返厅堂(在外埠死的当然也不能回厅堂),要补一个“喊入门”(即招魂)手续,才能举哀发丧。如果死的是妾侍、偏房,则不能停尸正厅,而只能在两边的小厅或耳房。如果死的是闺女,一律不能在娘家“出厅”。如果是年青的媳妇,那就要看她有无孩子,有男孩子(或女孩)可以“出厅”,否则一样送至糞寮装殓。这种规定很严格,什么人也不能违背。

  “出厅”以后,第二步就是出“讣告”,决定如何办理丧事。如果死者是有钱的家庭,子孙在外国或外省,即刻写信(有了电报以后即打电报)通知其子孙。子孙如果要奔丧,则必须停柩。如果时间久,尸体要发臭,则先殓入棺材,那可以“成服”、“入殓”。把棺材涂上油灰或漆,叫做“打桶”(这是棺材舖的特殊技术,是有专门的人才能做的)。棺材也有分别,有的大杉木没有驳板的,叫做“全黄朝”;有的小板合成的,叫做四合板;有的只是小箱子一样的小板做成的叫做“火漏子”。“全黄朝”又有用桐木、楠木的,价很贵,有钱人家才用。一般用“四合板”,最贫困的则用“火漏子”。棺木备好以后,选定良时吉日“成服”、“入殓”,钉住棺材等待。如果普通人家,须停三数天。有时时日不好,有的一时找不到治丧费用,有的要等待娘家或短程归来的亲属,一般就用“小殓”,即将尸体装入棺材,不钉棺材盖,等亲属来齐后或者办好各事以后作一次最后的见面,才“成服”、“大殓”。

(二)送发“讣告”、决定“佛事”和吊唁礼物尸体出了厅堂以后,第二步工作,是发送“讣告”。这是一个重要的事。如果死者家庭经济好,或者家庭中有权有势,则死后的斋醮多少天数,无人过问。一般有钱人家,为了面子,对于死去的父母、亲属都想做得好看一些,丧事办得讲究。但如果是中产之家,或者中产以下的贫苦人民,这是十分不好过的事。如果死的是穷人,那些族中地主恶霸、族长之类的封建当权派就会出来,先说一遍大道理,所谓“为人子者,养生送死大事也”。在这理由之下,要死者子孙,想尽办法多做几天斋醮,否则可以用“孝杖”打,谓之“打不孝子”,所以死者子孙迫于形势,没有办法,只有变卖财产。那时地主恶霸则趁此收买丧家财产,并且利用做丧事,还可以大吃大喝(这叫做吃孝家,理所当然的事)。如果死的是女的,则死者的娘家出来说话。一般来说,死者娘家对于已死的姑娘,如果其子孙平日孝顺,又知道他们家中经济情况,都会根据实际情形,同意丧家自己决定办理丧事的规格,但是娘家如是地主恶霸,认为有机可乘,就会硬迫死者子孙,非多做斋醮不可。客家风俗向来重男轻女,女的备受压迫,生命无保障,因此有这一项:凡是女的死了,必须立即报知娘家,娘家有人到来看过以后,才作“入殓”,如果没有人来,就不能盖棺。这原本是防止夫家随便虐待妻子或虐待儿媳的一种办法,但这个办法,却变成了向死者娘家的地主恶霸敲竹杠的门路,硬要死者家中对死者做多少斋醮,娘家有多少人来,要多少轿子,要多少鸦片烟,多少花红利市布疋(穿了孝服必须给他布疋),讨价还价,所以客家有“爷死怕屋企,娘死怕外家”的俗谚。

  初步决定了做多少斋醮,确定“成服”、“入殓”、“发引”(即埋葬)的具体时间,主家(即死者家属)就要送“讣帖”,告知所有的亲属友朋、世交,或死者的同事。讣告有一定的格式,有的用印刷,有的用手抄。

  “讣帖”写好,即派人分送,另外张贴于圩镇县城,或用报章广告(在城镇较多这样做)。另有一种式样,则比较简单,是用广告刊登。

  送“讣”的人有一定的规矩,讣文不能直接交受讣人的手中,只能放于收讣人的门外地下。受讣人听到后,如系死者的较亲家属,则必放声大哭。送讣人略为等待,得到路费,即行离去。如果死的是女人,送讣到其娘家,娘家提出条件,如要做多少佛事,娘家要去多少人,多少乘轿子,多少供奉等,送讣人可以将此意见转告死者家属,约时间磋商(多数是已先商约好了的,才发讣告)。商量最后办法,一般是死者家属会忍痛取出多少钱财,送给死者娘家,事情就可以结束。娘家也可以即来奔丧,不来也可以,但大殓之日,则必须来。如不来,即不能“大殓”,故一切条件,都已讲好。以后这些娘家亲戚到来,将不欢迎,甚至冷嘲热讽,供奉也不礼貌。如果没有勒迫过死者家属的死者娘家,则又是另外一种态度。

  一些戚族世交接到“讣文”以后,一般都来吊唁。看各人的交情深浅和经济能力决定致送“奠仪”。“奠仪”有送现金的,用白纸做的袋子包着,正中写“奠仪”二字。左下角写送奠仪的姓名。有的致送轴布,将布六尺剪下,用金纸或普通色纸剪四个大字贴在中间,如“典范犹存”、“福寿前归”或“南极星沉”等等,女的则称“母仪足式”、“懿范犹存”。有的还送香烛的,不论什么都挂在堂上堂下。到出殓时,除了现金和香烛外,不论輓、轴,都用竹竿挂起,叫人擎着送到墓地丢下,再由主家派人收起,丧事完毕后,分别赠送所有亲戚。所有轴布的分配,规定:嫁出去的女儿、孙女、侄女辈的一概送回,如是媳妇、孙媳的娘家送来的,则不送还,另外用其他礼物答谢。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女儿、孙女可以得回布疋做衣服,媳妇孙媳等等也有了做衣服的布。至于朋友相送的,按照情况,有的送还,有的另送其他价值相等的东西。

  (三)“哭灵”和“成服”人死以后,早晚要打锣开孝,死者家属都要哭“灵”,妇女则多用号,男子多用泣。号是有声无泪,哭泣则有泪而不大声。妇女们的号哭,是诉苦,或者感激死者生前的恩遇及其平日为人的优点等。开孝时,都在死尸旁边哭泣。锣鼓停止时,号泣也停止。死者的儿子、孙子叫做“孝子”、“孝孙”。在停尸厅堂孝幔外边,设有纸扎的“灵屋”,内有死者的照片和神主牌。“灵屋”大约有4尺高,用各种颜色的纸扎得很好看,一般是三四层,有门、窗、栏杆、楼台……另外还有一些纸扎的戏曲的人物角色,如《将相和》、《郭子仪拜寿》的生旦净丑,插在楼上栏杆上。灵屋左右两边各有一个纸做的人,这就是所谓“俑”,都装成童男童女模样,是奉侍死者的丫头、书僮之类。有的做得很好看,俑的头是泥塑的,衣服则是纸扎的。亲戚朋友到来,要在灵前拈香,孝子则跪在灵屋下边的地上。来客到来灵前,先有办事人将点好几支香交给来客,来客先将香插入香炉,退下一步,对遗像或神主牌鞠躬(据说前清时,如死者系长一辈,则须下跪),然后对跪在地上的孝子也鞠躬答礼,并用手扶起。招呼客人的人,则就带客人到招待室,敬茶奉烟。如果是“成服”或“入殓”、“出殡”时,则是举行大典的日子,来客极多,则每一帮亲朋到来,都要“开孝”。大约来客离门约半里左右,即行“开孝”(即响动大锣鼓)。客人听到锣鼓,即刻将雨伞收下,整肃衣冠。如是男客,由孝子孝孙到门前跪接;如是女客,则由死者女儿孙女等跪接。媳妇们一般例不接客,只在孝幔内号哭。客人到来后,照例扶起孝子(孝女)。如是女客,也必须大哭而入,直到孝堂内尸体房,大声号啕一番;如是男客,则先到灵前行香后退到休息地方,不入灵幔(因旧时男女界限极严,孝堂里面有许多女眷,男子不便入去),如果是近亲,来客是死者的兄弟,则可以入去里面看看死者遗体,由孝子陪入。

“成服”是一个大礼节,这时所有“有服”之人均须到场。所谓“有服”,就是按照古礼在五代内的亲疏关系有一定制度的守孝时期。在客家的“五服”,是按照死者那一代推算,如果死者有孙,则由孙起到子到死者到死者的父亲、祖父,这五代,也就是“五服”。死者自己传下的直系亲属都有孝服,这些是“重孝”,特别是长子、长孙。死者父亲这一代,所传下的或祖父这一代传下的都属于疏亲,都在“五服”内,但就有“有服”和“无服”之分,“有服”的是排辈份比死者低一辈的都“有服”,比死者高辈份的都不能“有服”。“有服”者的重、轻,看与死者的辈份的近远,以孝衣显示。子女、长孙、媳妇除了用白布做的孝衣以外,再穿一件蔴衣,足穿蔴鞋,头戴用蔴绳拼织的孝帽,另束蔴搓的腰绳,这叫做“披蔴带孝”。媳妇也一样,但帽子不同,是蔴布做成的圆帽。孙子这一辈,除长孙须穿“蔴衣大孝”外,其他只穿白衣,穿稻桿制成的草鞋,戴白布做的帽子,孙女孙媳亦如是,如有曾孙,也还是穿白衣,即是死者直接传下的子孙辈均穿白孝服。如果是旁系亲属,侄、侄女穿白孝衣,侄孙或侄孙女则只带白头帕,死者兄弟也是穿白孝服,如死者的父亲的兄弟传下的子孙,比死者辈份较低的,男的只扎白布头帕,女的扎白腰带。女婿除穿白衣外,著半件蔴衣;孙婿则只穿白衣,但还戴蔴布帽,不穿草鞋;侄女婿等仅戴头白”(即头上缠白布)。

  “成服”一般都结合着入殓进行。各方面的亲朋都到齐,先在灵前祭奠。大厅设灵堂,将所有的孝服写上姓名,放在厅上地下排列,男衣左边,女衣右边按辈份排下。主祭者与祭者就位以后,进行开祭。首先是由“吹八音”的奏哀乐,然后“举哀”。那时所有“有服”者均在孝堂内,哭声震天。主祭者唱完献酒、献鲜花、献肴核,所谓“三献”以后,即用酒杯酙上一小杯酒,用手指弹出酒来,洒在堆积的孝服衣上,边弹边念。念的辞句,已记不起了,只记起前后二句是:“有服之人。各服其服。”这时所有的死者家属亲戚,都从孝堂中鱼贯而出(男左女右),先亲后疏,最大的孝子另有人扶住,大家都号哭着跪下来穿孝衣,戴孝帽,穿孝鞋。这里有个规定,就是孝子眼泪鼻涕任它流下,不准拭抹。穿完以后,长子扶起孝杖(这是一支短杖,男死用竹,女死用桐木做成,上端缠以蔴布),这时女的退入孝堂,男的一律跪在灵堂侧边(男死左边跪,女死右边跪)。那时左有礼生(即唱礼的司仪),右有执事(专司献茶献酒的传递),另外有一个人挽扶孝子。礼生唱着“孝子就位,孝孙等各就位”,那时挽扶孝子的人就把最大的孝子扶挽至灵堂下首中间跪着,其他都在侧边跪着。“参灵!举哀!拜!”那时哀乐大作,外边大锣大鼓,里边吹奏笛子,灵堂内外一片哭声,形成一种悲惨的气氛。接着又是“兴!拜,兴!拜,进酒果”,执事者把孝子挽来挽去。孝子扶着孝杖,走路必须是倒退而行,不能站直。唱毕,唱者唱着“孝子稍退”,“献财帛”,然后又唱“辞灵”,“举哀”,“再拜”。礼成后孝子退入灵堂,孝幔挂起,开始大殓。

  所谓“大殓”,是把棺材钉盖,从此永别了。那时,有另外一种仪式,即孝子孝女另设肉、鱼、鸡三牲,放置尸脚后边祭拜,叫做“祭脚底”。在这时,死者的夫或妻,如果还活着,亲自将鸡肝浸酒,把酒滴在死者的口内,接着子、女滴酒,并将一些珍贵的或死者生前所爱之物,送入棺内。这是永别前的最后见面,是十分悲痛的时刻。仵作开始将棺盖抬来盖上,钉上铁钉,哭声大起,直至钉到最后一钉,客人亲戚才渐渐散去。

  本来“成服”长辈不穿小辈哀服,但有一个例外,如果父母还在,长子死去,这时,父母亲都要穿蔴衣大孝,规定孝杖倒扶(但不必去行孝子礼祭)。

  (四)“发引”和送葬“发引”是出殡,即将棺材送上山上坟墓的一种礼节。这里有几个礼节。

  1、“请谥”、“铭旌”。

  灵堂的灵屋旁边,有一个长约7尺、宽约1尺2寸的长牌,用木架做底,用红纸或布铺好,上写黄字或金字,这叫“铭旌”。“铭旌”内有“谥法”二个字。这二个字即有春秋褒贬的意义,也就是总括死者一生的行述,极为重要。这种“谥法”的确定,男死由族中或乡里有名望的所谓“士绅”拟定,女死则由死者娘家的士绅拟定。在前清,这是一种庄重的礼节,要设盛宴请求这些士绅来拟定。以后,则渐渐流于形式,只设酒席一台。在祭堂旁,有座椅碗筷,酒肉一应俱全。在行祭前(这时举行家祭、族祭,或戚祭、寅祭,以及学祭,视死者社会地位、家庭境况、社会交游即定),先由孝子环跪席前,大孝子手托一个铜托盘,盛有纸张笔墨,另外有二捆纸捆,上书“谥仪”(足见过去请谥,还是要送金钱的)二字,这些族中尊长和有社会地位人士,将托盘接来,取过纸笔,写上“谥法”。这些谥法男的多用“恭俭”、“孝友”、“笃敬”、“睦怡”、“勉慎”等等,女谥多用“勤育”、“劬育”或“劬勤”、“慈孝”、“勤勷”等等。乐师奏乐章,孝子跪拜谢谥,当即奉至灵堂。灵堂旁边“铭旌”中间已经写好的“谥法”,用一张金纸掩住(女的用银色的纸)。这时,由孝子端着托盘,跪在灵前,执事者代为将写有“谥法”的纸焚烧,孝子俯伏,执事者将铭旌上的金纸揭去,露出“谥法”。孝子再拜,“请谥”就算完成。以后在祖先座位上的神主牌都加上这种“谥法”。铭旌上的写法:例如“中华民国选民九十有八寿,笃敬成端李公之灵柩。”这“笃敬”是“谥法”,成端是名字。这“铭旌”上边有纸扎的牌楼,插在“铭旌”头上,下边有一个架,把牌套上去。这些字是有讲究的,要按生、老、病、死、苦去推算,即用这五个字去比对,最后的一个字,不能落在“病”、“死”、“苦”三字的任何一字的位置。按照上例,用生老去算下去,这个柩字,正落在“苦”字位置,应在柩字加一“前”字,则字额落在“生”字的格上。这才算吉利、合格。

  这里还有规定“铭旌”在送葬时,要专人捧送到葬地。捧这东西的人有讲究,男的“铭旌”,须是族中较有地位的人,女的“铭旌”,必须是死者娘家有地位的人才有资格。到了葬地以后,必须拆下来焚化“铭旌”。上边的纸扎牌楼,俗叫“铭旌头”,则插在墓地上。捧“铭旌”的另外有较重的谢礼。
 2、出殡。

  所谓“出殡”,即抬棺材往墓地。这个时日,必须由星相卜卦的先生算过,认为时日清净,没有恶煞在门方可出殡。据说这种凶煞不少,如“麻衣煞”、“天狗煞”、“火神煞”,名称很多,星相先生会算,算到某日某时这些凶神恶煞过去或未来到,就可以出殡。族中子弟及附近邻里,都会来帮忙,四邻、戚友都会前来执绋。那时,堂幅、挽联、轴布都挂上竹竿。如果有钱人家,这些东西,可以连续数百幅至千幅。最先为门红(白布一幅用两根竹挂起,叫做门红)、彩旗(白旗)、高照(灯笼)、投锣(即铜锣)、执事(燃放鞭炮,撒纸钱的)等,以下是“八音”(即吹笛、打铜鼓的乐队),再以下是轴队,接着“香亭轿”,抬的是死者画像、神主牌,再以下是一些纸糊的扎作,纸轿、纸船、金童玉女等。这些都在路上等待。孝堂上棺材已被绳索捆住,套上“龙木贡”(即扛棺材的木龙木贡)。杠棺材的仵作人数,有的8人,有的16人、24人不等。棺材上有龙头凤尾(纸扎或布帛)。有的贫穷之家只盖上一张红毡,自然各种东西也就很少。棺材起动,刚出门口,立即燃放炮竹。这时送客都不敢看,因为迷信说这时有煞气,看了不利。棺村抬出门口,抬条凳的人就把凳子放过来,棺材停了下来。上述的队伍走在棺材前边,棺材后边跟着的是孝子、孝孙、孝女、孝孙女、侄女、侄孙辈。先行的长子,手棒香炉,肩着魂幡,匍匐爬行,有人专门牵挽。媳妇们则送到门外,跪在地下。仵作们略事检查绳索龙木贡牢固与否,加以重新绑好,这时锣鼓大响,棺材即起行。炮竹喧天,哭声震地,音乐也奏起来。大约行到1里多路以后,那边已事先陈设路祭,棺木抬到这里放下来,这时送葬的人在此进行路祭。这礼较简单,一般只向灵柩行三鞠躬礼。礼毕,送葬的即先行返至死者之家,等待筵席。其他的人,则一直送到山上,到了坟地旁边,将旗帜、灯笼、门红、轴布等横七竖八乱丢地上,另走一条路回去主家等候吃饭。这时有专门人员在那里收拾东西,整理挑运。棺材到了墓地以后,这时,只剩下孝子、孝孙、孝女等较为亲近的人了。这时和尚出来,打着大铙钹,念着一段吉利的话,大意是叫这个死人安息,这是好地方,子孙将来会发达等等。说完后,孝子、孝女等张开衫襟,和尚取出放在身上的米,抛给那些亲属。他们把和尚抛来的米用手巾包起,带回家去,放在灶君炉内。这时,孝女下到棺材窟里用脚践踏,叫做“踏圹”。踏完以后,上来,仵作就把棺木放到圹穴中去,孝子撤上一把把土丢在棺材上,和尚再向天念念有辞。念毕,土工即刻把土扒到棺材上,那时孝子、孝女等等都退下回家。到了门前,这时门已关上,孝子、孝女等在大门外环跪,和尚又铙钹打响,念念有辞,大概是告诉门神,关照他,以后这个死人的魂魄出入,要给予方便。念完以后,即由孝子用脚踢开门扇,大家拥入。这种仪式叫“把扌闻门”。

  这时厅堂上下,已准备好筵席,客人纷纷入座。如果是有钱的人家,筵桌不少。开席前,由吹笛者吹笛,这等于一个开饭的信号,听到笛声,大家纷纷入座。孝子例不能入席,只能在灵堂面前休息。吃饭到一半时间,孝子便出来在中间跪下,这叫“谢客”。那时席上诸人,便立即放下碗筷,一齐起立,孝子磕了一下头,便退了回去,大家继续坐下,吃完这一席饭。如果死的是女人,孝子还先到死者娘家来人的席上“谢客”,娘家亲戚照例起立答礼。

  吃完饭纷纷散去,孝子在门外跪送。如果死者的女婿归去,则先在灵前向死者岳父或岳母拈香辞行,脱下孝服,挂在灵屋上,旁边有人用一幅红布缠在他的腰间或肩上,谓之“挂红”。这个女婿就带着红布出门,在门外取下红布带返家中。

  凡是在“成服”时,有服的人,均可以得到应穿戴的孝服规格得到不同的报酬,如有白衣服的,可以得一件衣料;只挂头巾的,也可以得二三尺布。另外参加送葬的、送了唁仪的、都可以得到恰如其份的报酬,如轴布、手巾之类。看你送了多少,将来也会送回多少。

  客散以后,孝子、孝女仍须到墓地去祭扫一次,哭着回来,这叫“安坟”。

  3、“做七”、“百日”、“奔年”、“周年”、“上座”、“忌日”。

  “做七”:客家风俗死人每满七天,魂魄未归,故有“做七”。地主阶级士大夫家都叫“做虞”。时间由断气之日计起,凡满七日,必须用牲仪拜祭。第三个七,最为重要,说是死者魂魄,已经到了黄河,掏水洗手,皮肉脱落,知道已死,十分悲痛,因此,这一天,便会上“望乡台”瞭望自己家乡和家属,甚至舍不得家人,仍要乘风回来家门,所以这一个七(即第廿一天)必须致祭,孝子仍须哭灵,直系亲属仍须穿着孝衣临祭。家中陈设,仍须如他生前,不加变动,以安慰魂灵。有的还照样请客。到了第七个七(即第四十九天),那是最后的一天,那天致祭以后,烧去灵屋,将其神主牌位烧去,把灰装进红布三角袋里,在壁上做一纸三角搭袋,挂起。在未除灵以前,每餐仍须送饭,插香烧纸,将菜饭供奉,不能有缺。除灵以后,则随家人吃饭,在他平日坐的位置上,放着饭碗,筷子插在饭碗内,这样一直到过旧历年三十晚为止。

  “百日”:死了一百天,传说死者这时已经过了“十王殿”,家中设祭,表示庆祝之意。这叫“祭百日”,一般不请外客。

  “奔年”:人死后的第一个旧历年的前几天,亲属要举行一个“奔年”的祭礼,意思是为死人过年。大约腊月二十四日,所有亲戚(包括死者的子孙)特别是出嫁的女儿孙女,都担着牲醴到墓前拜祭。拜祭完了,除了路远的不能回去,要在死者家中住宿者外,一般都各自回去。而且各人来祭时间不同,祭礼送香纸、三牲(肉、鱼、鸡)、炮竹等。

“上座”:死后第一个新年,年三十(除夕日),有“上座”的仪式,即将死者的魂魄,带到祠堂上供,先在壁上三角袋前设祭。祭毕,即将三角布袋用篸装着(篸在客家话叫“插”,即是完整不缺的意思)。担着祭品的箩上插着香,香火不能熄灭,要一支支驳着下去。另外有个织布用的叫“后”的东西(形如梳子,竹制的),放在担上,表示有后的意思。另一只箩上有个小灯笼,写着死者姓名,意思要叫鬼魂跟着带他到祠堂上。到了祠堂,点上香烛,摆出祭礼,子孙罗列跪拜,将袋子里的纸灰,倒在祖宗牌位前香炉中,再用红纸写好的死者姓名(有谥法的姓名)纸条贴上祖宗牌位,然后酙酒安座,烧纸,仪式便完。那天全家都要吃猪红、豆腐,意思是“红盛”和“富有”。

  “周年”:死者死去一年,便有做“周年”的祭奠。这比较简单,写上牌位,拜祭后就做完了。

  “忌日”:以后每年他的“死日”,子孙便纪念他,叫做“忌日”。例不茹荤见客,或动乐。一连三年,都是如此。

  听说以前孝子庐墓三年,毁容茹素,使之哀毁骨立,这就我没有见到了。

  另外还有一个风俗,如死者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到正月初五这个时间死亡,在门外要挂四两猪肉,到“七七”完了除下。因为在这时间,叫做“入年架”,如不挂肉,则死者在冥间将被鬼作为猪宰杀。

二、“斋醮”和“功德”

  梅县风俗,人死以后的一件大事,是“斋醮”和“功德”。不论贫富贤愚,对于“斋醮”,均不能免俗。“斋醮”闻始自萧梁(南朝),经历元明而盛于清代,入民国后仍一样风行,直至解放以后而渐替。

  由于死者富贵贫贱之不同,斋醮亦有大小之分,有“半夜光”(即一夜,俗谓半夜光)、一日二夜、二日三夜、三日四夜、七日八夜。笔者仅见到三天四夜的斋醮,大的未见过。据说不论多少时间,其做法大同而小异,主要是以下几个场次:(一)起坛;(二)做忏;(三)过十王;(四)佛祖过桥;(五)开光;(六)打关灯(男);(七)打莲池(女);(八)拜血盆,打铙钹花;(九)走药师;(十)度孤;(十一)赎牒;(十二)秤官钱;(十三)拜诸天;(十四)“送神”等等。

  而最简单的是“做闪日忏”,这是贫苦人家,无钱做斋醮,又不忍亲人冷清清死去,而只得请一个和尚来,念半小时经,超度超度而已。另外,死在外边的,还有一个“喊入门”。笔者幼年时期,对于“斋醮”,极感兴趣。我祖母青年时期,又曾住过庵堂,诸姑伯姊,均能念普通经卷。故此我对一些普通经文,也曾偶有沾阅,有些还能记忆。兹将情况,叙述如次:

  (一)起坛人死以后,死者之家(以下简称为生家)决定斋醮时间以后,则派人聘请和尚或斋妇(带发出家的女人)。这些斋妇一般都有寺院。而和尚有两种,一种有寺院的,叫做正和尚;一种则是没有寺院,纠集一些人,租取做法事家具等,每逢墟期出来市街待雇的,这叫做“野和尚”。野和尚价钱较低,但凡是和尚不论大小老幼,都抽鸦片,大部分收入,均花在烟床上;斋妇却要以声色胜,才易为人聘请。民间一般都认为和尚“法力大”,但男人则喜欢斋妇。不论和尚、斋妇,均是同样的做法,都是有一定的规格(这里只谈和尚)。

  请和尚时,说明斋醮的日数,给予一定的订金,他们就如约前来。由“担脚”担着佛像、画幅,法事用的鼓、锣、钟、罄、铙钹、禅杖、袈裟等物,事先到主家设立佛坛。佛坛陈设,有繁有简,视其斋醮时间长短即定。家属居民房屋,如果大一点的,都有上堂、下堂两部(有的还有三堂)。上堂为灵厅,中挂帐幔,外边放“灵屋”(纸扎的屋)、“铭旌”,内边则为棺材,两边堂庑,一边则为祖宗牌位,另一边则为吹手乐师(即八音师)席位。下堂则布置为佛堂,摆起香案供桌,一般是厅中央用方桌拼凑,排成长台,四周可以通人。桌子的一端用二条小竹竿绑住台脚,伸出空间的竹竿两边拉着白布,形如风帆,用量米斗装满白米,叠起三个斗,放在白布之下,再在斗上铺上软锦,把佛像(铜制的)放在这里。后边的白布上,再挂一幅佛的小画像,一共有三个。斗下插着鲜花、香炉、烛台,再放一个纸做的“仙人骑白鹤”和一个毫光(即用锡纸做的镜),即是佛家所谓“明镜”。桌子上空悬挂许多佛幡。在佛的头上,另有一个“宝盖”,佛后边有一条通路,墙上挂着三幅大佛像,叫做“三宝大神”(即佛的化身)。佛像左右两壁亦排有神像,共有八幅(每一边挂四幅)。这画每张并分上、中、下三段,上一段画的是天上的神将,如关、温、天帅、天王,每个神像都有圆的佛光在头上。这些像较大,还配有一些小的,有文、有武,文的手捋长髯,武的持刀挂剑;中间一段画的人物较小,女较多,有带狗的杨戬,有托塔的李靖,有莲花做成身躯的哪咤,有手持杨柳的龙女,有三只眼的,有三头六臂的,各种各样,应有尽有;下边的一段,首先的一幅,则是一个骑马的官吏,随着的有夜叉、牛头马面,接着下去几幅是十殿阎王,由一殿秦广王莽起到楚江王、宋帝王、汴城王、阎罗王……一直到十殿转轮王,每一个王殿都有各种各类地狱,如刀山狱、阿鼻狱、血池狱、孟婆亭、望乡台、鬼门关、奈何桥、枉死城……有锯躯体的,挖心的,挖舌的,喂给蛇吃的,给狗咬的,炮烙的,阴森恐怖。这些画是一种迷信宣传,叫人行善,不要作恶,如果作恶,死到阴司就是受这些刑罚。这些画都是用色彩画的,有的画得很好,有的很差,但大致上都是这一套。这些“十王殿”,如果是有钱人家,可以用纸扎糊的,看去更加恐怖。这是民间妇女、儿童们最爱看的,也是受毒最深的。画的下边,设有供桌、香炉、烛台、斋供(饼、乾果、特制的米糕等类)。佛座对面,是广阔的厅,可以摆放坐位给人观看“做斋”。门外,另外有一张小台上边另有一个神像是过往的神祗“虚空”。除了这些以外,厅上还悬有“八仙过海”的画幅,总之有神、有佛、有仙道,应有尽有。佛桌上供奉着斋供外,还有和尚用的响器锣、鼓、钹、罄、木鱼以及钟等,另外有黄绫包着的经书,及其他法器如惊木、小鼓等。布置好了以后,就专等和尚来起坛作法了。

  大约黄昏时分,“起坛”(起坛又有说是“起鼓”的)开始了。先在庭院广场上用方台叠起高至三张台,旁边放长凳4张。最上的桌上,放着铜佛,面前是一些斋供果品、鲜花、香烛,中间的一层和下边一层用24个小碗装米或沙,插着像扑克的神像,这是二十四位“诸天”。坛下用竹笼笼着一只公鸡,另外还有一张备用的草蓆。开始时,响着大锣,点起香烛,和尚穿着袈裟,一共三人,一人在坛侧司钟鼓,两个和尚各站在南北两条木凳上,先用大铙钹尽力打。铜锣跟着钹响,大约打了二三十下以后,和尚开始念经,首先是“香赞”(点香请佛到来的经):“炉香乍艹热,法界蒙薰,华严海会悉遥闻,诸佛献金身。”下边铜锣连敲三下,接着又念着诸神的经。念了以后,便用朗诵的方式,诸神派遣日游神,夜游神携带死人魂魄归来,把死者的姓名、住址、出生年月日时、死亡月日时、年龄、性别都说清楚。下边铜锣再鸣,即刻又止。马上有二个帮手的人员,摊开草席,每人拉着席子的各一端。这叫“阴阳界”。收了席子,和尚便走下地面,对着西方手摇魂幡,向鬼魂说话,用一种特有的道白式腔调念着:“亡魂!亡魂!众魂众魂?生莫叹来死莫形,且从生死问原因……”这种唱法,疾徐顿挫。第一段是说人必有死,不足伤悲;第二段是说穷达有命,富贵在天,叫人安分,不要轻举妄动,以便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生时已不能反抗,死后又不能作厉鬼。

念完了三遍以后,和尚再爬上凳子,再唱着请神的经文,边唱边拜。一个和尚捧着佛下来,另一个和尚也下来,一个和尚在前边倒退让路,一个托佛的跟上去,直入佛堂供在神堂斗上。三拜以后,这就算是完了“起坛”的程序。以后转入拜忏。(一般人迷信,不敢去看起坛,大胆的才看)

  (二)拜忏拜忏是最平淡而又重要的程序。佛事时间多,拜忏多;日子少,拜忏少。如果斋醮佛事日子多,和尚也多,普遍有七至九人,在佛的正面有三个,侧边有四个,另外有二个动响器和声,一节一节地念经,大约每一节是一个多钟头。日子少的,和尚只有三个。念经时,有时站起来念,有时跪念,有时来回旋转来念,叫做“鲫鱼穿花”。一般都是沿着佛案来回走来走去,孝子手执魂幡,跟在和尚后边,和尚拜,孝子也拜;和尚行,孝子也行,连成一条长蛇阵似的。礼佛时都是尊佛的经卷。例如念:“佛是西方大圣人,佛有丈六紫金身。佛前五万阿罗汉,佛后三千揭谛神。佛国之中天赐福,佛家山上尽祥云,佛在空中常说法,佛在人间转。”这些是评述佛的出家修行、佛的得道、佛的超度凡人等等内容的叙述(原文较长,未能记忆)。念完经卷后,跪下来用木鱼敲着呼唱佛号。这佛号有八十八佛、五百佛、三千佛。这时孝子退堂,孝女孝孙女则在和尚身后跪拜,和尚要闭着眼皮,不准偷看女眷。呼唱佛号以后,又起来再念其他经卷。

  (三)过十王“过十王”是“拜忏”做了相当时候,佛事将要结束的前一天的事了。首先要预备好“十王箱”。那是用色纸做的四方形的纸箱,内貯纸衣、纸帽、纸鞋袜及纸做的金银元宝等物,用封皮写上第一殿到第十殿的冥王名字。据说这是给冥王送礼,请求放宽赦罪通过。将十只箱子排列在案上,下置大口铁锅,用作烧化之用。这时和尚穿着袈裟,响动大锣大鼓,念着《阎王经》。经文很长,内容是描述地狱的情况,首先是经过地藏王,由地藏王派人护送,经过十殿。经中有这样描述:“亡魂未到恶狗关,恶狗关外少人行。狺狺恶狗都狂吠,狞牙露齿奔上前。金童玉女来接引,幢幡宝盖送出关。秦广明王下阶接,判官把笔看平生。平生并无亏心事,牛头马面保护行。”“亡魂行到孟母亭,孟婆赏酒劝行人。行人口喝来求饮,略尝一口昧生平。……亡魂来到血污池,池中血水溅人衣。蟒蛇出动咬人脑,作恶之人哭啼啼。亡魂见到心惊怕,金童玉女来护持。楚汉明王来迎接,迎上金殿叙优礼。请上金桥银桥过,殿前殿后笑嘻嘻。……”这些所谓经词,完全是流传于民间的迷信传说,但和尚编为经来唸,加以每四句就带有所谓“南无阿弥陀佛”的特有声调,抑扬顿挫,就成为一种悽凉而又严肃的情调。和尚在十王画前,唱到那一殿,就在那一张画前逗留、跪拜,并将死者姓名、住地、籍贯等念去,一殿一殿,表演下去。最后焚化“路票”,烧十王箱。这一个节目,最为民间熟知,迷信最深的是在死后到地狱,因此,“过十王”是必不可少的节目之一。

  (四)佛祖过桥这不知出于何典,念的经文是什么?我不懂得,只是知道这场面布置,有别于其他场面。先用方桌三张叠起,成为桥墩,东西各一个桥墩,相隔3丈,中间用白布拉开,两端各缚于桌上,成为桥状,佛像放在西首,然后和尚念经,有时边念边打迴旋。共有4个和尚(有时六七个),即系一个在佛前念经,二个在侧边帮腔并击打其他锣鼓响器。有时,吹八音的笛,也来和声(只和每四句以下的“南无阿弥陀佛”这几个字的唱腔)。孝子跟着和尚在桥下盘旋来回,手执魂幡,鱼贯而行。孝女、孝孙女、媳妇等则罗拜在佛前。最后佛像由一和尚托起,慢慢经过布桥。这一场,特别制有“炆粮”,用糯米蒸熟,盛在盘内,上插纸花、红枣等供佛。做完后,看客即抢去这粮盘。

  (五)开光这是斋醮完成的最后一夜的节目。“开光”是燃点灯火,给死者照路,而又有使家中兴旺的意思。用纸卷成长1尺5寸,大约等于一个普通水喉管粗的纸烛,浸以茶油,下端饰以彩纸剪成的纸花。这纸烛就是供燃点的灯火。一般五个和尚出来做这节目,一个和尚动响器帮腔,两个持纸烛,两个持小钹。首先擂鼓敲锣三遍,四个和尚在佛前膜拜、诵经。经文大概叙述西天的极乐世界,佛在说法,仙女献花,仙鹤飞舞,许多佛家弟子恭听说法等为内容。接着,两个和尚将纸烛点燃,分成两组,一组配一个有纸烛的,先在佛前将火烛上下左右摇晃又互相旋转,打着鼓声配合节拍,边舞边唱。两对四支纸烛分两对面操作,满屋流动着团团火光,随着鼓声的节奏,念着经文,凡有神佛供物品都要“开光”,最后到主家厨房向灶神开光。这时孝子媳妇们穿起吉服,托着“插”(即筲箕),跪在厨房外,面向厨房门口。和尚“开光”完了,将残烛丢入“插”中,和尚随即将早已预备好的米,撒给那些孝子和媳妇们(女儿孙女都不参加)。和尚用道白似的声音念道:“吉日良辰来开光,赐你各家万石粮,有食又有藏,百世庆其昌。男的好文章,女的貌端庄,嫁个好儿郎。牛羊六畜都兴旺,全家身体都健康……”这是叫“接光”。这时所有家属都俯伏听着。和尚一转身,各个媳妇立即站起,用快步跑回自己厨房将米倒到灶神香炉中。据说第一个跑到的,就会应验和尚说的好话。

  (六)打关灯“打关灯”是什么来历,不了解。男子死有“打关灯”,女的用“打莲池”和“拜血盆”(下边再述)。这布置,就在佛堂中央复一瓦钵,下放灯火,瓦缸不复到地,里头有光漏出。这瓦钵是圆的,套上彩色纸做的一个大圆纸圈,套在瓦钵外,周围点上小腊烛和油灯、香支,以及饼饵果碟,另有24位诸天小画片,插在米碗上,在纸圈周围放置。和尚一共三人,一个打响器,两个手拿小钹。先在佛前礼佛以后,开始进行,用茶杯装上几个银角,包以手中,摇动使响,在念一段落以后,取出来摇摇。和尚绕着这圆圈行走,边唱边行,孝子肩魂幡捧香炉跟在他的对面。和尚行,孝子也行;和尚鞠躬,孝子也跟着鞠躬。这时和尚要念两个咒语,一是“超生咒”,一是“普谙咒”。据说这二个咒语是梵文,“超生咒”是要亡魂超升,赶快离开地狱之苦,“普谙咒”语即是“目莲救母”时念的打开地狱救出母亲的咒语。“普谙咒”每句都是迦咖叽叽的,念起来像唱小调,和着净鼓、小钹、笛,音韵悽凉婉转。“超生咒”却是另一种庄严虔敬的态度去念的。接下去是《叹亡魂》、《十二月》、《叹五更》、《妇宝》等。这些最为一些农村妇女所欣赏,因为这些“经”文,通俗易懂,唱时又是用低沉的悲凉声调,夹着净鼓、笛声。内容无非叫人看破尘世,死生有命注定,不能勉强,且一切皆空,叫人消极悲观,不必进取。

  《叹亡魂》共有80多首,每首4句。举其二例:“亡魂恰似一圆蕉,生在园中叶飘飘。蕉头割去还生笋,亡魂一去不回头。”“亡魂恰似天上星,天上星斗照凡人。天上星斗年年在,世上难逢百岁人。”
《十二月》,由正月唱起到十二月,每月4句:例如:“正月南水落涟涟,不崇豪富命由天。除了鼻头三寸气,黄金堆壁也是闲。”“八月十五是中秋,刘备关张结朋友,霸王威勇争天下,不到鸟江心不休。”“一朝天子一朝臣,一岗茅草一岗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撵旧人。”

  《叹五更》亦是每更4句:一更起到五更止。例如:“一更鼓来响高楼,世上人间多少愁。月照堂前人不见,遗衣挂壁泪空流。”“三更月上照中庭,只见灵屋不见人。几件遗衣空挂壁,眼前不见旧时人。”

  《妇宝》经有20多条,每条2句。例如:“日也空来月也空,人生恰是采花蜂。采得百花成蜜后,到头辛苦一场空。”

  这样的唱下去,孝子跟随和尚,后面女眷在拜跪,除了净鼓楼笛以外,烛光闪闪,万籁俱寂。念到悲切处,有许多人流泪。

  这里还有一种反动的宣传。在念《普谙咒》语以后,和尚用禅杖掀开瓦钵时,另一个和尚抛出一大堆纸钱,纷纷乱飞。据说这是“目莲救母”时打开地狱的时候,无数的阴魂逃了出来,四方投胎,以后天派黄巢作乱,杀死这些人,收回地狱关管。那时灯光迷暗,阴气森森,确有些吓人。

  (七)打莲池和拜血盆女的死后“斋醮”中有一节目是“打莲池”和“拜血盆”。“打莲池”是叙述“目莲救母”,在地狱中寻访生母用禅杖打开地狱门,救出母亲的故事。和尚念的是“普谙咒”,边念边挥动禅杖,还夹着舞蹈,直到扣开地狱抛出纸钱。接着是“拜血盆”,和“打关灯”一个格式,不过加上“血盆经”。所谓“拜血盆”,是因为女的要生育儿女,生产时胎血染地,洗衣服,又污了河水,有渎后土河神,且水又给十万人饮了,罪大恶极,故用“拜血盆”赎罪。但和尚念的却是“十月怀胎,养育儿女多么艰辛”的词句,劝人要行孝道。这是女人们的心事,故都静静聆听,念到情动处,都会下泪。他的唱词有如下的句子:“父母不亲谁人亲,不敬父母敬何人?在生之时不恭敬,死后何须哭鬼神……”“十月怀胎娘辛苦,三年乳浆抱胸前。养儿育女不容易,应该报答父母恩。一日吃娘三口乳,三日吃娘九口浆。点点是娘身上血,娘今老来面皮黄。娘乳不是长江水,不是园中苦菜浆……”

  (八)打铙钹花那是在空阔的广场上,和尚用大小铙钹,使其旋转,一只旋转的托在另一只钹上,或者把旋转的钹抛向高处,用另一只接住仍在钹上旋转的玩意。

  (九)走药师死者生前因病吃药过多,死后阴魂不再吃药,便有“走药师”的节目。先砍下一株叶子很多的阔叶灌木,竖立在院子里,叶上插着倒垂的香火,成为火树。和尚赤着上衣,露着光头,拿着铙钹,先行念经,以后在树下绕树奔走,后边由主家派人取香火一束,追赶和尚,追着了用香火灼和尚光头。但有个规定,只能顺赶,不能迎面赶。这个节目,我年小时见过,以后便没有再见到了。

  (十)度孤据说死者魂魄走到阴间,阴间许多无主孤魂,要来索食索钱,无可应付时,遭受许多欺诈,故富有之家做丧事,必有“度孤”这个节目,或一次,或二次,或几次不等。选择广场,排着一桌一桌的菜饭,少的二三十桌,多则一二百桌。这些饭菜、碗碟都是粗糙的,菜式如萝卜丝、南瓜、青菜、腐乳、咸鱼,有时也设酒,饭也很多,装在碗内。场的四周围用绳隔着,纸做的地藏王、阎王、牛头马面、阴都王、阴兵、阴将排列在“度孤”场的周围。由和尚念经,超度亡魂。四边烛光闪烁,香烟缭绕。各处贫苦居民,多有携男带女前来,会场周围人山人海。到了和尚念完经,将要烧纸的时候,群众呼声震天,呼闹着进场抢夺这些饭菜回去。我小时也参加过这个抢“度孤”。

  (十一)赎牒这是和尚刮钱的手段,欺骗主家的。死者亲属希望吉利,做官发财,买田建屋。这时和尚搞这“赎牒”,就是迎合死者亲属的愿望。和尚先在佛前念经,桌上放一大钟,边念边就有人把钱或角子银元抛在钟里。有钱的大户,才有这个玩意。和尚所念的经都是说好话,如:“天上雷公霹雳声,地下孝子开银瓶。金钱拿来赎牒转,还有拿来买田耕。”“诸姑小姊都到来,金仓银库都打开。金钱拿来赎牒转,保护子孙发大财”……

  那些迷信的妇女、孝子们都抛金钱,金钱越多,唱得越起劲,因为这是和尚剥财的办法。“赎牒”这玩意近数十年来不多见了。

  (十二)拜官钱这是一个滑稽的场面。由一个和尚扮演挑夫,用小竹片做扁担,担着两个纸箱,扁担很软,两端垂下,说是箱内有金银财宝担不胜担。

  和尚说的都是好话,如“跳过一个坑,拾到白银几百瓶。路过一个坜,拾到白银七八百。跳过一个罅(客家话叫累),拾到白银七八袋……”全是叫人搞到意外之财,或者荣获高升等等。听众都高兴听,有时还发出哈哈的笑声。

  (十三)拜诸天这是一个“拜忏”仪式。和尚念经,孝子跪拜,拜的是“二十四位诸天”,要死者早上天界的意思。这里有一个特殊节目:吃“诸天粥”。这是糯米甜粥,有红枣、冰糖、莲子等等。拜过神,亲戚朋友及观众,自己动手抢粥,越多人抢越好。这叫做“抢诸天”。

  (十四)送神这是最后一个节目,也是最为紧张恐怖的节目。佛前有一个七盏灯,是用七支灯草,分别放置在大盘内,加以净油燃点的。在送神前,大家都注意这支灯,看它那支先暗,或者熄灭,如熄灭的是东方,则认为东边有人“接火”。“接火”就是接这个灯火,是东边有人将死的。这是一个迷信传说。

  “送神”是佛事已完,将请来的神送归。这时,担东西的和尚出来,收拾佛堂的布置,和尚念经。俟收拾好了,将所有香炉、烛台,以及碗碗碟碟等放在箩内,燃剩的烛,也一律带去,一面鸣锣,和尚先行,孝子以及杂工带着这些要抛弃的东西,走到三叉路口,由和尚向西方礼拜,念念有辞。这时和尚故作玄虚,用铙钹举起,眼睛注视某一个方向,再念念有辞。据说这时和尚发现有鬼魂来接火了,和尚就一个铙钹丢去,其他的人就立刻上前把做佛事的杂物向这个方向倒去,铜锣大鸣,大家立即奔回,和尚也拾起钹子三步两脚就跑,送神完成。因为有“接火”的传说,村中所有睡梦中的孩子,只要听到锣声的地方,母亲们都要将孩子唤醒,怕他们在睡梦中魂魄走去“接火”。

  以上这些迷信鬼神的风俗,数百年来流传着,愚弄着人民。由于这些风俗,使许多人倾家荡产。笔者年轻在乡,亲历亲见,有些地方,可能记忆不起,望知者加以补充订正。
http://www.gzzxws.gov.cn/gzws/cg ... 20080826_4065_6.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1 15:4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详尽!收藏了。

谢谢分享!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1 20:58: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丧葬风俗已过时,现在已提倡火化,准确说硬性规定!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4 17: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的真实记录啊,收藏起来,谢谢分享!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2 23:32: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錯不錯。我還打算做這種記錄呢。再不做,就晚了。還有“上燈”的習俗、出嫁的習俗。但就是一直沒有抽出時間來。拿位老鄉有空的試做做?甚至還有小時候玩的那些东西。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4 15: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