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17|回复: 0

【转帖】崇拜与图腾 ——“客家文化”探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9 11:2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崇拜与图腾 ——“客家文化”探索
    缪俊杰

    世界上许多民族的原初时期,都曾有过自己的崇拜与图腾。“龙”、“麒麟”之类“吉祥物”曾经是我们华夏民族的“图腾”。作为汉民族中的一员的客家人,除了尊崇汉民族的“图腾”之外,还有自己客家人的至高无上信仰,从而构成了独特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特色。

    客家人与其他汉族主流群体在文化心理上的不同特色之一,是客家人的“祖宗崇拜”的顽固性。客家人虽经千年流徙,但是他们始终坚守并教育后代记住自己祖先是“衣冠士族”的优越感。目前在闽粤赣地区聚居的客家人,几乎每个姓氏的后裔都保留着自己祖先的谱谍(族谱),而且世世代代续修自己的“族谱”。这些“族谱”都记录着他们这个姓氏辉煌的过去和繁衍源流。例如,居住在客家地区的“谢氏”。他们的谱谍,从周宣王封姜太公后裔申百于“谢邑”(河南),以地封姓开始,记下历史上的名流谢安、谢玄、谢新,直到抗日名将谢晋元……以显示谢氏系“鸟衣望族,风羽名流”的历史渊源。又如,敝人虽属小姓,但翻看缪氏历代谱谍,也记录着历史上从秦穆公(古时穆与缪同)到历代谁谁谁做过什么大官,谁谁谁曾是名流之类的历史。因此,客家人始终把“祖宗牌位”作为自己的命根子。在历史上战乱频仍的年代,那些衣冠士族迁徙时,无法带走自己大片的田园和丰厚的家产,却始终死守着祖宗牌位,甚至把祖宗的遗骨作为“宝物”带着南迁。我记得小时候,祖辈们哪怕是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农爷爷和老奶奶,都经常对我们进行“传统教育”,就是讲我们的祖辈是从哪里迁来的,哪一辈的祖爷埋葬在那里。直到现在,由于大规模的开发,我们居住农村的父老们还集资到千里之外把祖坟迁回家乡。足见客家人的祖宗崇拜确实有相当的顽固性。尽管这种“祖宗崇拜”包含着某种封建意识的落后色彩,但也有着相当的积极意义。例如,客家人祖宗崇拜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重教育重文化。他们的格言是“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在大迁徙的艰难岁月里,客家人孤立无援、浪迹天涯,但始终都保留着重教育重文化的特色。从古到今,客家人中许多孤儿寡母,节衣缩食甚至忍饥挨饿,都要供着子女读书,成了客家人的一个优良传统。正是这种优良传统,在客家人中,便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如历史上第一位江南宰相钟绍京,唐代宰相兼著名文学家张九龄,宋代名家欧阳修、曾巩、杨时,南宋丞相、民族英雄文天祥,明代杰出科学家应星,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杨秀清、李秀成、石达开,以及近代的黄遵宪、丘逢甲、廖仲凯,现代的朱德、郭沫若、叶挺、叶剑英……他们的成长与发展中,都包含着丰厚的客家人的文化渊源和文化心理方面的“遗传基因”。这就是所谓“坚固耐劳,勇于进取”的特色吧!

    在研究客家人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性格时,我还注意到过去并非广为人知的客家人的“图腾”崇拜这一文化现象。前年秋天,我和几位作家到闽西进行“红土采风”,当地的客家朋友,领我们去参观了建在龙岩市人民广场的一座神兽雕像。在这座“四不像”独角神兽雕像中,标上了“公正豸”三个大字。经朋友解释和介绍,我才恍然大悟,这原来就是具有正直、勇武性格的客家人所崇拜的“图腾”。“豸”与“在”谐音。在福建的西南部有一座著名的“冠豸山”。相传这“冠豸山”是古越族峒僚人的栖息地。南迁士族发现这“冠豸山”伟岸壮观,与武夷山并列雄奇(称为“北夷南冠”),遂在此定居。传说,这“豸”是一种奇特的“独角神兽”,它极通人性,“能辨曲直,见人争斗,即以角触不直者”,因状若冠帽,遂名为“獬冠”,后人以它的形象制成冠帽,由法官佩戴,以示公正。不管历史上是否存在过“豸”这种“能辨曲直”的独角神兽,但客家人把它作为一种“图腾”来崇拜,也正说明了客家人崇尚正直、公正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性格。今日聚居在闽西的客家人用这象征性的“独角神兽”为造型塑造的雕塑,正是为了在人们的心灵中树起一座“公正豸(在)”的丰碑,用以教育后人和警示当权者,在今天仍然是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这也许正是维系客家人之凝聚力的一种精神力量。

  http://www.xmwb.com.cn/20040106/ygb/200401060276.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4 00:4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