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35|回复: 0

[转帖]沭阳地方农谚《九九歌》透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4-13 12: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沭阳县怀文中学     徐春山

地址:沭阳县怀文中学 邮编:223600 EMAIL:jingtao2000@163.com

附:感谢徐春山先生惠寄本文。如转载他用,请务必与徐先生联系。谢谢您对作者的尊重。


寒假里我让学生们到民间采风,无意中收集到我们苏北沭阳的二首农谚——《九九歌》。仔细读来,深感韵味无穷,我和学生们不禁被我们先祖们的智慧所惊叹。沭阳虽不是什么人杰地灵的地方,但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千百年来,祖先们在这块大地上辛勤劳作,创造了灿烂的民族地方文化。我们收集到的这二首《九九歌》不但对计算气候时令十分方便,而且它通俗形象,内容丰富,涉及很多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它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充分地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透视出沭阳地方文化深刻的内涵。


《九九歌》之一

一九和二九,满天寒气冷飕飕;       三九尖嘴九,滴水变成冻琉琉;
最冷是四九,冰上行人结队走;       五九回阳九,沿着河岸插杨柳;
六九解冻九,渐渐舒开两只手;       屈指数七九,脱下棉衣把路走;
时节交八九,家家户户犁耙修;       张口说九九,牛鞭遍野响不休;
九九尽了九,冬去春来花草稠。


《九九歌》之二

扳指数九冷风来,毛衣外套滑雪衫;   二九天气变了脸,大衣毛帽不支(顶)寒;
三九四九冰封河,火炉旁边读报刊;   五九禽畜圈里看,牛生新犊鸡下蛋;
五六七九春色新,韭黄青菜绿茵茵;   八九吹面风不寒,收拾农具忙生产;
数九尽了草木青,红红绿绿新春衫。


每年从农历的“冬至”始,北半球逐渐进入了最寒冷的日子, 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称作“数九寒冬”。

下面我们这来分析一下这二首流传于我们沭阳境内的农谚《九九歌》:

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两首农谚每首只有短短九句或七句,但却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九九歌》的命名,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价值取向。如我们中华民族向来以“九”为大,认为“九”是最吉利的数字,如“九九重阳”、“九九归一”、“九五之尊”、“一言九鼎”等等都表现了这一点。那么,这两首歌为什么会以“九九”来命呢?因为从冬至始,数完九个九,便已进入春天,再加上中国人对“九”有着特殊的情结,便有了《九九歌》之说。名为《九九歌》,第一首歌正好九句,暗合“九”意。由于五六七九天气的变化不太大,所以第二首便合三为一:五六七九春色新,韭黄青菜绿茵茵。读起来更加简洁易懂。

另外,还能从一些语句中透视出我国古代劳中人民的审美观。我们知道,“红色”是喜庆的象征,“绿色”充满了生命的活力的象征。红绿相配不仅符合大自然的配色规律,如,“红花需要绿叶来衬托才显得美”。人们长期在大自然中生存,审美的意向也便受到了影响,总认为红绿相间最为美丽,最为和谐。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国旗颜色有红色的国家有52个,有绿色的有21个,而以红绿相衬的国旗竟有17个,足见红绿相间的艺术魅力。而充满智慧的沭阳人民也早已发现了这一规律,在审美的价值指向上也已在几千年的生产劳作中形成了定势,如沭阳的俗语中便有“红配绿,看不足”的说法,意为:红色和绿色相配,无论看多少遍都看不腻。所以第二首谚语中也有“红红绿绿新春衫”之说。

二、形象生动,富有韵律美的语言

1、形象生动而又通俗易懂的方言俗语

二首农谚中使用了许多方言俗语,当地人读起来倍感亲切自然,充分表现了地方语言特有的淳朴和深刻,即便是外地人也能从品味到其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如“尖嘴九、交、冻琉琉”等词。“尖嘴”在沭阳方言中意为“厉害、刻薄”,如,“这个人尖嘴毛唇的”,在这里充分表现出天气的干冷无情;“交”在沭阳方言中为“到”意,如 “他交新年十八岁了”。“冻琉琉”指冬天雨雪天在屋檐下结挂成的冰柱,在本地还常用来指透明的物体,如称玻璃球为“琉琉球”。

2、真实而又深切的感受

在二首农谚中,人们在不同时节通过各种感官所获得的不同感受也几乎写尽,如通过视觉来写时令景物的变化,如:冬去春来花草稠、韭黄青菜绿茵茵、红红绿绿新春衫、数九尽了草木青;通过触觉来写人对冬季来临的无奈和对春回大地的喜悦:扳指数九冷风来、满天寒气冷飕飕、渐渐舒开两只手、八九吹面风不寒;从听觉上来写入冬后寒流南下,北风呼啸的独特感受,还有写春回大地,田野里正在耕作的牛鞭不绝于耳的声响,如:一九和二九,满天寒气冷飕飕、牛鞭遍野响不休;也有写农民适时而作,随春而动的劳动场面,如:家家户户犁耙修、牛鞭遍野响不休。

这二首谚语,不仅写出了人们对冬天的切肤之“感”,并形象地将入冬以后人们随时令而变的所有穿着打扮来表现出来。如:满天寒气冷飕飕、最冷是四九、渐渐舒开两只手、脱下棉衣把路走、毛衣外套滑雪衫、大衣毛帽不知寒、红红绿绿新春衫。

还有一些表现物象的词语,准确地表现出数九天不同时节人和物不同的表现。有的再现了数九寒冬冰天雪地的酷冷,如:滴水变成冻琉琉。有的写出了寒冬中人们行动的艰难,如:冰上行人结队走。有的写出了春回大地,人间焕发出的新春喜庆气息,如:沿着河岸插杨柳、冬去春来花草稠、数九尽了草木青、红红绿绿新春衫。


3、语言活泼,韵律和谐。

在言语表达中,二首农谚充分体现了民歌的感情朴素、淳真、活泼的特点。如有一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二九天气变了脸。写出了二九天气的寒冷无情,变化无常,时而寒风凛冽、寸步难行,时而北风呼呼啸,滴水成冰。我们也能从中想象出人们在风中缩头拢袖的情景,形象深动,表意深刻。

这二首农谚,读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第一首农谚的韵脚是:飕、琉、走、柳、手、修、休、稠,押“ou”韵。第二首农谚的韵脚是:衫、寒、刊、蛋、茵、产、衫,押“a(i)n”韵。虽是民歌但并无俚俗之味,却富有诗的特征,词的色彩。充分地体现了沭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

三、鲜明的时代特征

让人欣喜的是二首农谚虽同出一地,形式上如出一辙,但内容却有所不同,可以从中能透现出民歌的人民性和时代性特点。

几千年来,农业生产一直是华夏儿女生存发展的根本。一年之计在于春,作为勤劳的农民,最紧要的应该是适时而耕、及时劳作。农事大于一切,所以要“家家户户犁耙修、收拾农具忙生产、牛鞭遍野响不休”。当然也充分反映了过去人们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从事农业生产仍然要依靠笨拙的木制农具和工作效率极低耕牛。而在第二首中,却出现了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现代的时髦名词:毛衣外套滑雪衫、火炉旁边读报刊。这些名词的出现,充分地表现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精神文明的享受。试想,生活小康了,在寒冷的冬天再也不用为了生计而“冰上行人结队走”了。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或聊天唠嗑,或看看报刊杂志,放松一下心情,了解一下时事,这样的生活是多么的惬意、多么的幸福!前后比照真可谓是苍海桑田,翻天覆地!

在农谚中还出现了表现农民生活习性的语句,如:牛生新犊鸡下蛋。细细想来这不正是我们当地人多年来所追求的幸福美满生活的写照吗?在农业没有细毫机械化的古代,耕牛一直是广大农民最主要的劳动帮手,对于他们来说“牛生新犊”比什么都值得喜庆,因为它意味着多一份劳力,多了一份丰收的希望。而鸡蛋,不仅在过去,即使在现在也仍然是农村居民最好的桌上佳肴。所以,在这里我们不能仅仅从物候学的角度来理解这二首农谚,还能从中体会到农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科学、准确的概括

由于人们环保意识的淡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也使得过去的许多农谚越来越不灵验了,以至现今几乎找不着这一类的书籍。可毕竟农谚是先人们经过数百上千年的观察得出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也还有它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在这二首谚语也不乏科学性和先见性。

如农谚中形象地揭示了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时节气候的关系,与现代科学家竺柯桢的物候学理论研究成果竟不谋而合,如:五九回阳九,沿着河岸插杨柳;九九尽了九,冬去春来花草稠。

农谚中有“五九回阳九,沿着河岸插杨柳”一句,这里的“回阳”之说也是有科学依据的。地理学、天文学研究表明,从冬至日也就是开始数九之日始,太阳已从南回归线渐渐向赤道转移。到了五九时节,天气明显变暖,太阳也离人越来越近了,所以,当地的农民的“回阳”之说正与此不谋而合。

从气候、物候及农事活动的实际考察来看,这二首歌不仅适用于我们宿迁一带,还大体适应于黄河流域,对于指导农副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有一定的作用。

“当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温变化、气候寒冷的程度不同,《九九歌》也因地而异。晋冀鲁豫等北方地区流传的是:“一九二九莫伸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江浙沪等南方地区流传的是:“头九暖,二九寒,三九冻得百鸟乱,四九腊中心,冻死腊虫精,五九四十五,刀斩勿入土,六九五十四,再冷无意思,七九六十三,衣帽两可挽,八九七十二,猫狗找阴地,九九八十一,百草报青叶。”这些都生动地反映了冬至后的八十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客观规律。但不知怎的,读起来好像都没有我们所采集到的这二首农谚亲切自然,因为它语意中还透着一股家乡的泥土气息和甘醇如酒的亲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4 03: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