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39|回复: 1

新埔籌劃宗祠館 強化客家意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31 13: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報"新聞:
http://www.lihpao.com/news/in_p1.php?art_id=29304
【新竹訊】
舊稱「吧哩國」的新竹新埔鎮是客籍人口密度極高的鄉鎮,家廟、宗祠密度居全台之冠,保存完整的客家聚落;因此籌建宗祠博物館的概念發想,不啻為客家宗族觀意識強化注入活水。

新竹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劉敏耀表示,客家文化的保存是百年大計,政府要保存的不僅是硬體,更希望用「半強迫」的方式,串聯起客家鄉親重視宗族的傳統生活型式與精神。

客籍重鎮宗廟多

新埔鎮是客籍人口密度極高的鄉鎮,舊稱「吧哩國」,在清嘉慶年間是商業中心,盛況不亞於當時的竹塹城(新竹市),因為曾有輝煌時期,文化史蹟非常豐富。新埔鎮中心的成功街、中正路及和平路之間,擁有林氏、范氏、張氏、陳氏、劉氏、朱氏等家族的家廟、宗祠,密度居全台之冠。

至於新埔的宗祠則兼具「多樣性和密集度」特色,這裡的宗祠建築時間橫跨1850至1930年代,不論是建築格局或材料、工法、技術,都保留當時的型式。走在新埔老街,短短幾步路,即可欣賞到清代中葉到日據時代的多樣建築風貌。

以列為三級古蹟的劉家祠為例,即擁有「匾額多、燕尾多、功名多」美譽;樸素的朱氏宗祠為一馬背建築,在台灣朱氏祠堂中極為少見;富麗堂皇的陳氏宗祠有百年歷史,始建於清咸豐年間,雖曾於光復後重建,但格局宏偉,仍可看出當年輝煌榮景。

早期開墾相互扶持

不過,除了硬體,劉敏耀認為:「更重要的是客家宗族價值的保存!」客家人宗族觀念極重。早年,客家先民渡海來台,很多都是隻身打拚的「羅漢腳」,舉目無親、人少勢單,唯有團結方能自保,為了強大自身力量,來自同一祖籍的同姓墾民,成為相互扶持的對象。

劉敏耀說,為了募集開發資金與人力,先民們以祭祀祖先的名義為號召成立「嘗會」,類似現代的「股份有限公司」,以契約認股方式共同出資購買祭田,再由宗族各房子孫耕種,按照比例納租,繳納的租金除了用於祭拜祖宗,剩下的盈餘就依股份分紅。這不僅是尊祖敬宗,也有類似共同投資、相互扶持的目的。

對客家人而言,除了祭祀同血源的「來台祖」,同姓墾民也以上溯祖先的辦法,祭祀未曾來台的「唐山祖」。

如新埔的劉家祠,就是奉祀劉家共同始祖漢高祖劉邦的祖父劉榮及歷代祖先神位,這種藉同宗與同籍的地緣關係而組成的祭祀團體,是早期移民社會的典型之一,也反映出客家移民在移墾初期為求生存,以祖先名義結合而成為有力量的組織。

後代子孫無力修建

但隨著時代演變,宗族關係逐漸轉變,派系紛爭也造成財產流失,「人」和「錢」是目前維繫宗祠的最大問題。

劉敏耀說,文化局所推動「新埔宗祠博物館」計畫,就是希望藉由生態博物館 (Eco-Museum)的概念,分年分期逐步搶救這些寶貴的文化資產。而在不少宗族財產縮水的情況下,已無力維繫宗祠的修建,所以計畫的第一階段,就是修復這些年久失修的建築。

然而,即使硬體修復完成,若後代子孫無心,宗祠的維護也失去意義,現在,有些祠堂甚至已經無人祭拜。所以,第二階段就是積極把人脈找回來。

新竹縣文化局將於今年委外成立「家鄉守門員培力與在地工作站」,透過訪談,從逐漸凋零的老一輩中挖掘家族故事,並培育後續宗祠館舍的經營團隊,讓客家獨特的宗族文化得以保存。

不過,雖然宗祠的保存有重要性,但問題是:「民眾為何要來參觀宗祠?為何要看別人拜祖先的地方?」

劉敏耀說,文化保存其實很需要創意。為了增加吸引力,宗祠博物館將與在地產業結合,豐富旅遊內容。像是新埔的柿餅和粄條都是遠近馳名,而當地也有茶室、打鐵店、紙糊店等百年老店,頗具客家生活風味的完整聚落。若再連結鄰近的枋寮義民廟、上枋寮劉宅雙堂屋、九穹湖、吳濁流故居等,更可增加旅遊深度。

結合在地發展旅遊

其實,宗祠屬於私人所有,政府出資修建宗祠的同時,也以契約要求宗族的後續管理,結合在地產業,可以帶動地方繁榮,帶來人潮與錢潮,讓宗祠的保存得以生生不息,這是用半強迫的方式搶救客家宗族的文化資產。

「現在不做,當文化流失,一切就來不及了!」劉敏耀坦承,籌建過程的確是困難重重。在宗族觀念逐漸勢微之際,宗祠博物館的概念牽涉到複雜的人際脈絡,不過宗祠祭祀是客家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無形的文化財,即使阻力不小,他認為維護宗祠文化是客家後代一定要做的。

三級古蹟新埔劉家祠,有「匾額多、燕尾多、功名多」的美譽。

三級古蹟新埔劉家祠,有「匾額多、燕尾多、功名多」的美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0 02:44: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还以为是镇平新铺镇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3 05:3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