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凤凰网上看到的希望抛砖引玉,可从多面认识客家文化。
http://bbs.ifeng.com/viewthread. ... &extra=page%3D1
近读客家学者吴永章 谢开容的研究课题《客家文化与畲瑶文化关系研究》一文,发现客家文化与畲文化没有二致,但与古今中原文化,却有天壤之别,不禁为往日流行的客家人来自古中原的论调感到愕然。
当今时代,资讯发达,罗香林的封闭“研究”已表现出了非凡的“想当然”,那种把客家人附会成中原移民的说法,已经越来越占不住脚了。
诚然,罗香林时代,广东三大民系中,客家处于弱势,罗香林把客家人附会成中原人,意在抬高身价,以立于南粤民系之林,其为族群争取文化地位的用心可以理解。但现在这种历史条件已不存在,客家人对广府、潮州两个民系已不存在弱势,因此,正视客家人的畲客属性,对于尊重历史,尊重先人等来说,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中华文化,背叛先人是不能被原谅的。
现在我们将对客家文化的畲族属性做一讨探,请理性讨论,勿谩骂为宜。谨此!
下面我将分段贴出二位学者原文内容,请大家讨论:
家文化与畲瑶文化关系研究
吴永章 谢开容
客家人南来后,居于武夷山脉和南岭山脉的闽粤赣边地;但是,客家人却是当地居民的后来者。闽粤赣边区的土著居民属百越系统,一般而言,江西为扬越,广东为南越,福建为闽越。直至汉初,这一地区仍主要居住着不同支系的越人即百越族群。正如《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臣瓒曰:
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其后,瑶畲先民“长沙‘武陵蛮”不断迁入。其南徙的原因有二:从外因而言,系受楚人和汉民族的压迫所致;从内因而言,系因“吃尽一山复徙一山”的刀耕火种的游动生产方式使然。从汉晋至唐宋,闽粤赣地区,己为畲瑶重要居地。对此,史籍多有记载,如:
瑶本盘瓠种,地界湖蜀溪峒间,即长沙黔中五溪蛮。后滋蔓亘数千里,南粤在在有之。至宋始称蛮。瑶在其邑者,俱来自别境。……粤人以山林中结竹木障复居息为畲故称。家有画象,犬首人服,岁时祝祭。(1)唐时初置汀州,徙内地民居之,而本土之苗,仍杂处其间,今汀人呼曰畲客。漳平县有百家畲祠,踞龙岩、安溪、南靖、龙溪、漳平五县之交,是闽地之蛮,皆称畲也。(2)当五岭最东,为交广襟喉,地多瘴,与畲人杂居。(3)由此可证,客家人未来之前,“来自别境”的畲瑶之人已居于闽粤赣边区。再后,因中州动乱频繁,客家先人才在不同时期逐步从黄河流域经淮水、长江分段进入。一般认为,客家人至宋代才正式形成民系或族群。
概言之,从纵向而言,历史上闽粤赣边地存在着重叠的三层文化,底层为土著百越文化、次为源于五溪地区的畲瑶文化,上为来自中原客家文化。无疑,这三种文化相交,必然产生互动互融关系,客家文化受他族他民系文化的影响是顺理成章之事。这里需加指出的是,许多客家研究者在论及南方民族对客家文化影响时,往往都把古越族及其后裔与畲瑶民族等同起来,或者说百越就是畲瑶,畲瑶就是百越。事实上,这二者是属于不同族系,它们对客家文化的影响也是截然不同的。为此,作者在《嘉应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发表了《百越与畲、瑶混同说辨正》一文,加以澄清。
本文撇开百越文化,专论畲瑶文化对客家文化的影响。本文的“畲瑶文化”一词,需加说明。畲瑶本同源,同属“盘瓠蛮”系统;但其后产生分流,由湘南向南跨五岭者主要为瑶,由湘南入赣闽粤者主要为畲。(4)故本文的“畲瑶文化”,主要系指畲文化。但因畲瑶很难截然分开,故史籍在言及畲时,往往又以“瑶”称之。这就是本文采用“畲瑶文化”一词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