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3-23 11:5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注:
(1)拙作《客家入赣考》,载《南昌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2)(3)(6)同治《于都县志》卷5田赋志,卷7名宦志。
(4)同治《信丰县志》。
(5)(9)同治《袁州府志》卷3食货志田赋,卷9之二艺文,议。
(7)道光《赣州府志》卷66艺文,明文:《赣县均役记》。
(8)雍正《江西通志》卷115~118艺文《差役疏》。
(10)同治《长宁县志》卷14艺文、疏。
(11)(12)同治《兴国县志》卷30艺文。
(13)同治《袁州府志》卷5武备、武事。
(14)(19)雍正《江西通志》艺文。
(15)(17)道光《吉安府志》卷33赋税考。
(16)谢国桢《清初农民起义资料辑录》所载户部残题本。
(18)(20)《江西巡抚夏一鹗题本》,载《历史档案》1981年1期。夏一鹗,顺治八年任江西巡抚;又据雍正《江西通志》艺文所载,顺治九年至十一年任江西巡抚的蔡士英《清豁除荒芜疏》:“通省有主荒芜田地山塘7万2222顷85亩8分,无主荒芜田地山塘3万5318顷42亩9分。”
(21)《江西赋役经制全书》;又据雍正《江西通志》艺文所载王新命(康熙十七~十八年任江西右布政使)《请除荒疏》:“自十三年变叛之后,杀戮逃亡人丁70余万口,抛荒田地17万余顷”,未知孰是。
(22)新编《修水县志》引《全善局志》。
(23)(30)民国《醴陵县志》卷6氏族志。
(24)《定南县地名志》。
(25)王胜时《漫游纪略》载于《清鉴辑览》卷9。
(26)(27)上犹县《张氏族谱》:“汝珍公自序”,“汇修家谱序”。
(28)《新余县地名志》。
(29)同治《福建省志》卷87疏,议。
(31)《明史·食货志》卷77食货一,户口、田制。
(32)(35)乾隆《南昌府志》卷12民赋户口。洪武14年:户16万3780,口80万4848。至嘉靖初年:户23万8849,口115万9714,隆庆6年后户几30万。
(33)同上。按曰:“隆庆6年后,户几30万,口几90万,特土著成丁者,其未成丁及老病男女奚啻百万,每户未报者亦不下数十万,流民移户尚不在此数,是几200余万口也。”
(34)同治《兴国县志》艺文。
(36)沈寅《止止斋集》。
(37)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高其倬传》,载于台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38)同治《义宁州志》。
(39)《雍正zhū@⑦批谕旨》雍止5年10月13日浙江巡抚李卫奏折。
(40)(41)《雍正zhū@⑦批谕旨》雍正10年5月27日、11年3月4日广东巡抚杨永斌奏折。
(42)依次见于新余仁和朱家村《吴氏族谱》,袁州《张氏重修族谱》“五郎庙汝英公房序”,万载高村公社高村《吴氏族谱》“重修宣公墓祭文”,宁冈《张氏重修族谱》“源流记”,上犹《张氏族谱》,铜鼓《坳上卢氏史资料集》“坳上开基记”。
(43)《清续文献通考》卷29户口考。
(44)(45)(48)道光《龙南县志》卷2政事志赋役,卷2地理志物产。
(46)同治《袁州府志》卷1之二物产。
(47)《小石山房丛书》:《汲古阁主人小传》。
(49)(50)天启《赣州府志》卷3舆地志,物产。
(51)民国《宜春县志》武事志,新修《修水县志》及本文统计数。
(52)道光《万载县志》卷29艺文。
(53)《明实录》隆庆二年。
(54)《雍正zhū@⑦批谕旨》2年3月28日江西巡抚裴shuài@⑧度奏折。
(55)(56)乾隆《赣州府志》卷2物产。
(57)光绪《瑞金县志》卷2物产。
(58)同治《龙泉县志》卷15艺文。
(59)民国《分宜县志》卷11实业志。
(60)据铜鼓县地名办肖同志,铜鼓县县志办杨方箴同志介绍。
(61)据铅山县县志办郑富金、邹和卿,地名办张慕元等同志介绍。
(62)同治《广信府志》卷1之二地理志、物产。
(63)同治《铅山府志》卷11名宦志。
(64)新修《修水县志》载清熊为霖诗《过桃花岭》。
(65)《铜鼓县地名志》。
(66)《萍乡市地名志》。
(67)同治《玉山县志》卷17物产。
(68)同治《安远县志》卷1之九物产。
(69)道光《瑞金县志》卷2物产。同治《龙泉县志》卷15艺文《物产说》。
(70)民国《昭萍县志》卷12艺文志周大球《棚民谣》。
(71)同治《赣州府志》卷20风俗。
(72)广昌县迁自建宁的最多,据地名志,主要来自与宁化、归化交界的均口、中畲、桂阳、客坊、里心等地。
(73)明清时,闽省漳、泉、龙岩州,粤省河源、连平州、韶州都有来自闽西汀州、粤东北嘉应州等地的移民客家,拙文《客家正名》(载于《客家民系研究》一书,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版)已论及。复以族谱再证之:台湾《谱系与宗亲组织》:粤东北嘉应州、饶平等地钟氏,明清时有迁居漳泉并由此入台的;梅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客家姓氏渊源》(第一集)所收《杨氏(新杨)族谱》载:明中叶后子孙转徙移居224处,包括韶州、河源及赣省兴国、万载等地。又同书所收《蕉岭汤氏族谱》载:明中叶有一支分迁曲江、乐昌及赣省寻乌、会昌、泰和等地。因此,其时由龙岩,漳泉或河源、连平、曲江、乐昌等地迁赣的移民,很有可能是来赣依附亲族再次转迁的客家。如万载高村《吴氏族谱》就载:“二十世康熙38年由兴宁鸡婆塘迁长沙善化,停居三年,壬午年徙袁州万载黄茅。二十二世、由粤东惠州府连平州忠信杯陂而来……择(万邑)清溪叶家洲居焉。二十一世,清雍正六年,由兴宁迁万邑”。同一客家吴氏,来万载的路线有的直接,有的迂回,然所建村应均为客家村。
(74)修水县、铜鼓县较为典型,两县闽籍基础村495个,有422个泛言迁自福建,两县粤籍基础村605个,有435个泛言迁自广东,我们实地进行方言与族谱调查,证实当地闽粤籍移民均迁自闽西汀州和粤东北嘉应州等地。
(75)客家从闽粤迁入南赣后,有的经一代或数代又搬迁或分衍内地府县。万载杜平、张翼翔、凌楚生三位客家长征干部,始迁祖均由赣州府长宁等地转迁入万邑;又查阅万载高村公社高村《吴氏大成族谱》:22世由福建上杭移居赣州于都,23世偕兄由赣于都移居袁州万邑,24世二公乾隆12年由长宁县罗陂徙袁州宜邑。”高村《张氏大成谱》:品玉公”康熙壬戌(21年)同侄明九、科一(由上杭白沙)徙虔州兴国置产居住,……买屋场一处,禾田七顷,茶头荒土畲岗等业。居15载,犹未惬心,遂将是业遗侄……适袁郡万邑”;奉新澡溪乡澡面村《廖氏族谱》:志诚公“于康熙3年,由广东石崖头迁于南康县,乾隆13年迁入宁州”。又据地名志统计,仅兴国一地转迁吉安府的,永丰290村,泰和200左右,吉安130村。新余、靖安则有不少迁自会昌、定南、信丰的村。
(76)客家从闽粤迁入吉、袁、瑞、义宁等府州后,再转迁本府或外府他县的也不少。宁冈荷花乡《钟氏族谱》:“我12世祖香清公由广东兴宁岗背迁移遂川廖坊开基立业,后益贵公派下往宁冈三保赤岭立业”,宁冈柏露刘家源《谢氏族谱》载:“大清初,我祖效蕴公由粤东嘉应州迁徙西江至龙泉”,“占籍斯土,生齿日繁”,“择地而分居之……自后嗣裔居泉者三,居宁者六”。据地名志和实地调查,时由遂川转迁宁冈、万安的较多。万载因康熙年间驱逐棚民,当地客家不少到邻县避难,湖南醴陵客家多由万载“散居县境,久乃立籍。”宜春县政府办雷××同志曾告知,他祖上是从万载黄茅迁宜春,明清时宜春的万载转村477个,应有一部分客家转村。因上述转迁情况不及南赣转迁的情况突出,故一般不统计,宜丰则属于经调查较确实的特例。
(77)如龙南,我们曾据地名志对玉岩公社下罗江大队下廖自然村客家廖氏繁衍情况作一统计,廖氏,福建迁入至今22代,现分布于当地11社37大队92自然村,有353户,19505人。又汶龙公社杉树大队老祠堂自然村蔡氏,上杭迁入,25代,现分布于6社10大队39个自然村,有964户,5432人,可见繁衍快的远远超出4倍。
(78)本系梁淼泰先生告知。
(79)《莲化县地名志》。
(80)颜森《江西方言的分区稿》,载《方言》1986年第1期。
收稿日期:1994—01—17
闽粤客家基础村分布简图
(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