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2日,农历正月28,随东江版主去了惠阳永湖、秋长考察了古迹和民俗活动,收获很大。版主东江散步作为组织者,民俗与文化遗产的意识很强,在行程编排、场面选取等等都提供了最好的条件,不少网友均有一种对文化遗产的求知欲,并热衷于寻根问底。作为一个在这方面正在学习的人,无疑获得了一种动力,并颇有收获。以下是自己的一些收获和感想,文字贴上向领导和网友们汇报。
1、古堡:永湖镇凤嘴村是惠州客家山歌歌星黄红英的故乡,这个村的古堡是一处很值一看的地方,这座古堡,地面文物考古的年代为明末,作用倾向于是古代的屯兵点,为一座小型的城堡,周边的人工开挖的护城河环城而过,故而我们进去时找不到路,最后是从人的承包的养植场进去(唯一通道)。对这个古堡,网友韩文曾怀疑为南齐(距今约1500年)时怀安县的旧址,因为这个存在几十年的县,地点确信在永湖怀安山一带,但至今找不到确址。如果真是怀安县城,网友们:昨天我们进古怀安县城啦!
2、客家围屋:这次去秋长,总共参观了四处客家围屋,发现清早期的如:“石狗屋”、“黄竹沥老屋”等半圆型围屋,以及稍后的周田村的方型围屋等。围屋作为客家民系的一种特有的民居,在省内外均有各种不同的展现:福建永定的圆型围屋气势宏伟,是早期客家民居的一种标志性建筑,也构成了福建客家的一种标志性风格;梅州客家围屋多为半圆型围屋,即正屋为四进祠堂建筑、后面为半圆居宅,这也是梅州客家围屋的一种标志性特色。惠州秋长的“石狗屋”和“黄竹沥老屋”半圆的形式和结构和梅州的标志性围屋如出一辙,完全印证了《惠阳志》所述“惠阳客家源自梅州客家”的说法。有趣的是,在惠州地域,这种清代早期的“梅州式”的客家半圆开围屋,除了“石狗屋”和“黄竹沥老屋”外,已不多见,更多所见的是像周田村叶亚来故居“碧艳楼”式的方型围屋。这种方型围屋其实是梅州版围屋与惠州东江两岸普见的三进多开式民居的一种交融的结果,代表了东江客家的围屋特色,所以从时间上,这种围屋都比“石狗屋”这些梅州版的围屋都要迟,多出现在清中期甚至更后。所以,如果说要找出惠州客家围屋的特色,是不能拿梅州版“石狗屋”作为标志的,而应以方型围屋为标志,原因是,东江地域的客家特色,就是这种别于梅州客家的东江版围屋。联想到惠州河源等地打“客家文化牌子”的时候,热衷于福建版的圆型围屋和梅州版的半圆型围屋,这是走了一条歧路。 3、二圣宫:一到周田,许多网友便问:二圣指的是哪二圣?我是回答不上来的,原因很简单,清一代,惠州一带出现的如二圣宫、三王公祠、三贤祠之类的庙宇寺观祠堂不少,所祭的对象都是因地而异,所以,作为周田这一块在清代早期才出现的客家群居地,他们所供奉的对象是谁,我自然是很感兴趣的,因为作为有两千年历史的惠州本地话区域和在惠州仅二、三百年历史的客家话区域在祭神对象方面也是存在很大差别的,“二圣宫”,使人很自然让人想起在惠州有很久历史的在惠州城和博罗城流行的东岳宫“朝拜会”,惠博两地的朝拜会,以请圣为中心内容,和周田的二圣宫祈福活动有很多相近之处,就更让人有所疑惑:在所有客家话区域,这种“二圣宫”之类的建筑和祭祀活动都是相当少见的,而在惠州本地话区域就顺理成章了。查寻二圣宫的相关史料,这种疑惑终于有了很好的解释:二圣宫建于乾隆年间,相传为明末流亡王室所建,曾作为抗清根据地和反清复明的据点……就是说,这二圣宫及相关的祈福活动,并不是客家民系的所原有的民间信仰崇拜的特色,倒是体现了很强的惠州东江地域特色的民间宗教信仰和民俗活动。至于所祭祀的神圣,我们看到其一为关圣,关圣是被儒、佛、道三家都认可的神,佛教以“护法神”喻之,道教则以其“忠义”立为镇邪驱鬼之神;另一个神,当地人则称是“炎帝”,是“民以食为天”的“五谷神”。如果是这两圣,恰好是一个“驱邪”(关圣),一个祈福(五谷神)。(未完待续)
4、祭拜祈福:周田村的二圣宫的祭拜祈福活动,以祭祀唱颂拉开序幕。当我们一行到达后,远远便听见宫内传出的山歌唱颂。惠州地区这类的祭祀祈福活动大多都以相近的模式,即由族中长者主持,三牲祭拜,祝颂上香,而这次在客家村子的山歌祝颂却让人好生奇怪:那祝颂的歌声,讲的是客家话,但唱的却不是客家山歌,倒是和惠州话的拜神歌一模一样,这在同行的、在元妙观附近听着惠州话拜神歌长大的美女妆也听出来了。记得电视台编导曾问我,要我用一句话总概惠州民俗文化的特征时,我答了“兼容共生”四个字。兼容者,多种文化形态兼有;共生者,就是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惠州民俗文化的特点,同时也是惠州地域文化的特点。这种惠州话区域流行的唱颂在客家区域流行,就是这样一种文化交融的结果。想以前惠州以前庙会文化中影响最大的如金花庙会(祈顺产)、青草姑婆庙会(祈治病),以及道教圣地元妙观等,每在各种神诞日祈福祝颂,周边农村,包括现在的秋长等地的人家,都会前往参与,那些现在二圣宫唱颂的领神者,没准就是在惠州这些祠堂庙宇中锤炼而成的。 5、钻槽门驱邪转运
接着是参与祈福活动的村民到小学操场参与“钻槽们”活动。《东江时报》报道为“围龙”仪式,其来源未知,惠州舞龙旧俗“猎龙公”仪式,罗浮山附近的惠州本地话农村“上灯”时分有上山“猎龙”的仪式等,均是一种驱邪的习俗,与“围龙”是不同的。故这“围龙”还待考究。据我现场调查及察看整个仪式,我觉得,这其实是一场很典型的钻槽门驱鬼去邪求转运的祈福仪式。其设东、西、南、北四门,由领神者(旧称神婆)用神棍打槽门(左三、右三),将邪秽驱除,而后族人依次从四门进去,再由北门出来,旧是是三进三出,这天我们看见的是二进一出,都用去了一个多小时,可想三进三出要多久!以前这些仪式以男人为主,女人是没份的,但这天看,几乎清一色的女性,这不得不说,社会在变,民俗也在变。
6、“大盆菜”与“六大碗”
早听说这次去游玩,吃大盆菜是其中之一,我开始是这样回答一些网友的:不可能,大盆菜是粤西广府语区域的特色,惠州、包括客家区域,都是“九大碗”形式,即便不是九种菜的,都要以数目凑够九碗。宴席开始,如我所想,果真不是大盆菜,但是,也不是我所想的九大碗,而是六大碗。问了多个村民回答是:以前有做九大碗的,现在一般都六大碗。其实,六大碗和九大碗,在客家文化中都是一个吉祥数字,九大碗也的确过于排场了,为了简化,成了六大碗。也许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这天并不是这里村民最为盛大的一个节日,八月初一或八月半拜山祭祖才是最隆重的日子,这时九大碗才登场吧。(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