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01-11 新闻版权所属:梅州日报
[客家艺术]
姚冬华
平远县仁居镇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民风古朴,民间一直流传有“香火龙”的习俗,凡节日喜庆都会有民间艺人自发组织“香火龙”活动,颇受广大乡民喜爱。
香火龙有别于各地流传的布扎龙,是仁居镇独具特色的民间娱乐艺术。顾名思义,香火龙是用稻草包扎于竹篾架上,分段组成龙体,然后疏密有致地插上民间祭祀用的香条遂成。香火龙表演一般在夜间进行,舞者点燃香火。
有关香火龙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一说大约400年前,有瘟疫流行,为送走瘟神,村民们把香插在稻草龙上舞之驱恶避邪。另一传说:在唐朝宝应年间,朱吡谋反,唐代宗命李晟退敌。一天夜里,李晟的大队人马在江边停滞不前。李将军问何故停滞不前,众军士跪而拜曰:“对面鬼哭狼嚎,夜行可能不行,望将军待以明日再行前行。”李将军心生一计,命道:“请军士将随行香与火把拿来,用稻草扎成一条火龙,插上香,十五人组成一组。摇滚向前,鸣锣开道。”于是,李晟的大队人马像千条火龙,滚滚向前,士气大振。朱吡的军队以为千军万马来讨伐,急而退兵,李将军不战而捷。后封李晟为平西王,命李晟的第十个儿子任江西观察使,并举家迁入江西。为纪念先人功德,粟园后裔每逢元宵便以香火龙庆祝,历史上客家人第五次战乱(清代)大迁移时,李姓迫迁兴梅地区,平远县老县城仁居香火龙由此流传。
香火龙主要在元宵节晚间表演,表演时先游行,由一个持三角旗者带路,其后紧跟香火龙,它不同于布龙有专人舞龙珠,它把龙珠藏在龙头里面,边行边舞,舞到各家各户门前就暂停行进,龙头频频点头向主人拜年祝福,接着再上下翻腾,左盘右旋,主人则给“红包”以表示答谢,参拜各家各户完毕后选择人口比较集中的空旷场地进行表演。舞龙结束后,还要在喧天的锣鼓鞭炮声中,恭恭敬敬地将稻草龙送到江河溪潭之中曰“回龙”,以祈一方风调雨顺。
传统香火龙的代表作为《仁居香火龙》。舞香火龙跟舞布龙一样,是一个力气活,那些由腾跃、翻滚、耸立等构成的诸多套路、造型、组字,不出大力是完成不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