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市在线,头条)生命线上把关忙(主)
——医生从业故事(三)
本报记者 彭芳
“一值班就是24小时,第二天要查房,写医嘱,有时候还没交班就有病人需要抢救,等病人稳定了,写好记录,也许就是下午两点了。”市某医院的内科医生米红告诉记者,所谓抢救,就是为病人的生命线把关。这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奏效的,必须所有的抢救方法都用上了,30分钟后抢救无效的,才可以放弃。
紧急抢救(小标)
“病人家属一叫医生,就意味着要抢救。”在内科病房工作了10多年的米红告诉记者,平时家属一喊,医生就知道情况不好了,肯定有很紧急的事情。这不,2003年春天,就有过这么一位病人。
当时,在监护室住着一位70多岁的老人,因心肌梗塞已在心内科病房住了10多天,有很多并发症,还出现过心力衰竭。这一天,米红值班。次日7时,米医生像往常一样查房,询问病人的情况。来到监护室,看到这位老人家精神很好,洗漱之后还在和家人聊天。经过查房,确定病人没事,米红就转身走了。
“医生!”家属这一声呼喊让米医生停下脚步,转头一看,病人口吐白沫。一检查,病人有呼吸,但已经神志不清,血压为0,听不到心音,心电监护显示病人出现室颤(即临终前的心电活动)。
米医生马上对病人进行抢救,电除颤,心肺复苏,呼吸机都用上了,几分钟后,病人室颤终止,转窦性心律(即正常心跳)。但是,抢救设备还没拿走,病人又出现室颤!这会儿,是室颤与窦性心律、心电停止交替出现,变化很快。抢救工作又继续进行。
米医生告诉记者,平时抢救病人,电除颤3至5次左右就成功了,但这位病人电除颤足足除了近20次。
病人情况基本稳定时,已是中午11时。米医生写好记录回家,又是下午2时了。
冷静处理(小标)
一说到“医生”,也许很多人会联想到“冷静”。米医生说,冷静是医生的职业习惯,即使你很紧张,也不能表现出来。因为抢救不单是用药问题,病人和医生之间,还有一种依从性。医生必须取得病人的信任,病人才愿意配合治疗。如果病人发现医生紧张了,本来有效的药,病人也许会认为没用,所以可能吃了药,也没有效果。曾经,米医生就碰到过一位令她内心紧张的病人。
当时是晚上10点多钟,从急诊科转来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老人家患的是慢性肺气肿、冠心病、室上性心动过速。在送到医院前,已经用过几种抗心律失常药,但没有效。由于之前已经用过几种药,接下来的用药就会受到一些限制,必须小心谨慎,因为药用得多,如果药物之间发生冲突,就会诱发其他更严重的问题。
这位老人家,病情变化很快,而且他女儿是开诊所的。但是,专科医生和非专科医生毕竟不同,在和他女儿商量治疗方案时,米医生在心里就增加了一道压力:担心她干涉自己的治疗方案,干扰抢救。
在急诊时,病人的血压还正常,但送来病房后,血压就下降了,一度低到60/20(已经达到休克血压)。病情变化很快,很紧急,用药又受到限制。在进行抢救的时候,米医生一直让护士不停地给病人量血压,以及时掌控病情……
半个小时后,经过用升压药、抗心律失常药等治疗,病人血压终于渐渐恢复正常。
事后,病人家属对米红说:“我一看到你抢救我的心就定了,因为你不紧张。看到你不停地量血压我知道肯定有问题,但你没有表现出来。医生一紧张家属就紧张,你不紧张,所以我就放心了。”
(《北海日报》)
[ 本帖最后由 雨后梧桐 于 2009-2-19 23:33 编辑 ] |
|